我国是世界第二包装大国,根据《中国包装行业年度运行报告(2021年度)》显示,我国包装行业营业收入达12041.81万亿元。随着我国包装产业的繁荣和电商行业的迅速崛起,由商品过度包装所引起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严峻。据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的调查,我国每年包装废弃物总量达1.5亿吨,其中70%以上是由过度包装造成的。过度包装不仅污染环境,还造成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成为社会长期广泛诟病的焦点。
一、我国商品过度包装现状调查
在商品仓储、运输、销售等各环节,为应对物流运输过程中的磕碰和恶劣天气等,商家对其进行保护性包装是必要的。然而近年来,众多企业为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轻品质、重“颜值”,商品过度包装问题日益严重,对我国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构成严峻挑战。商品过度包装主要体现在包装层次过多、使用材料超标、包装功能过剩、包装成本过高等方面。
(一)商品过度包装现象具有普遍性
为了满足消费者的社交属性,商家借助商品礼盒装等精美包装来提升商品价值。在产品高度同质化的情况下,商家被迫在商品“颜值”上做文章。2020年,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电商平台商品包装抽查发现,50个批次的商品中有12批次涉嫌过度包装,尤其是化妆品,包装不合格率高达70%。
从消费者主观感受来看,调研发现,有94.41%的消费者都遇到过包装层数过多、包装空隙过大、包材用料不当等过度包装现象。从商品调查情况来看,每10件商品平均就有3件属于过度包装,如图1所示。
从企业生产使用情况来看,根据生产企业的填报数据分析,发现53.91%的企业存在商品包装成本占比超标,至少有四成企业使用了精致、贵重或不必要的包材,43.76%的企业存在商品包装空隙率超过50%,19.86%的企业存在商品包装层数超过4层的现象。
(二)商品过度包装现象存在行业差异性
商品过度包装问题在各行业中存在明显差异,主要集中在食品、化妆品、玩具、服装、药品等领域,见图2。食品行业本身的分装、保障安全的特性决定了其包装的必要性,然而这也为商家过度包装提供了可乘之机。据统计,在某零食企业申请的33项专利中,24项属于外观设计专利,占比超过72%。化妆品行业也是商品过度包装的“重灾区”,商家用多层包装营造“仪式感满满”的感觉,迎合消费者需求。
(三)电商网购成为商品过度包装高发区
伴随数字经济发展和新冠疫情影响,电商平台已成为消费者购物的重要渠道。2022年,我国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11.96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7.2%。线上渠道对商品包装的展示、储存、运输等功能要求较高,容易出现过度包装现象。中国消费者协会对国内10家较大快递公司调查发现,46.8%的快递在原有包装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二次包装,同时快递垃圾在生活垃圾中的占比出现较快增长。
根据调研数据,消费者反映的过度包装商品有55.73%是从电商平台购买的,其中化妆品、保健品、服装、药品、水果的网购渠道占比甚至高达56%—81%,如图3所示。
根据生产经营企业调查数据,过度包装商品中线上直销和分销渠道占比高达63.17%。充分证明电商是过度包装商品的“重灾区”。
(四)商品过度包装对资源环境构成严峻挑战
过度包装造成资源浪费。商品的包装原材料如纸张、橡胶、塑料等,来源于我国紧缺资源,且包装材料大多为一次性用品。2022年,我国白板纸、包装用纸、箱板纸、瓦楞纸累计消费量8279万吨,占全国总用纸量约66.75%;主要用于包装的一次性塑料薄膜消费量1692.86万吨,占塑料制品表观消费总量的21.78%。
废弃包装材料处理构成严峻环境挑战。受技术条件限制,很多废弃商品包装最终只能采用填埋或焚烧的方式处理,对环境造成巨大威胁。以快递行业为例,2022年的快递业务量为1105.8亿件,按每个快递包装按0.2公斤计算,2022年我国共产生超过2200万吨的固态垃圾①。其中,只有瓦楞纸箱的回收率较高,编织袋、泡沫箱、塑料填充物及塑料袋等包装材料回收率很低,一般直接随生活垃圾收运处理。
二、过度包装形成的主体影响因素分析
商品过度包装现象的出现,既有消费者消费观念和礼尚往来传统文化因素影响, 也有企业为了获利而过度包装的因素,此外相关制度不完善、宣传不到位等也给过度包装带来了可乘之机。
(一)消费者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消费者消费习惯和消费偏好逐渐发生改变,如在礼品包装上追求包装精致、上档次。这给企业释放了错误信号,企业关注点由产品质量逐渐延伸到产品包装。此外,居民在消费过程中绿色低碳理念不强,对商品过度包装不敏感,成为影响产品过度包装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企业
由于对企业监管不到位,多数企业对过度包装认识不到位,对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执行不严,普遍存在着企图通过精美包装夸大产品价值的现象,更有甚者,压缩生产成本,而在销售阶段用包装来吸引消费者关注。此外,也有一些企业通过过度包装来挤压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开展不良竞争。因此企业和商家也是过度包装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三)政府
政府在治理过度包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盲目追求利益、参与不良竞争时,政府依据相关法规追究企业主体责任,并对企业生产、经销责任主体强化监督,这种惩戒有利于减少过度包装现象。此外,政府在绿色低碳消费理念宣传方面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政府也是引导企业与居民减少过度包装的主要因素。
三、发达国家商品过度包装的治理经验
发达国家对限制商品过度包装十分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表现为通过包装立法、包装标准、经济手段等措施来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行为。
(一)出台限制商品过度包装专门法规
法制建设是发达国家包装管理的一大重点,有的国家制定了专门的包装法,有的国家政令中包含了有关包装问题的规定。根据欧盟要求,产品包装符合基本技术要求才有资格参与市场竞争,企业需要提供产品包装达到相关标准的技术证明文件。据此,法国在上世纪90年代相继颁布了《包装法规》和《运输包装法规》,避免过度包装。
(二)制定限制商品过度包装具体标准
除了相关法律,各国也制定了限制过度包装的具体标准或包装限制指引,对包装物容积、包装材料、包装间隙、包装层数、填充物数量、包装成本与商品价值比例等进行限制。日本百货业协会成立专责委员会制定《包装新指引》标准,规定尽量缩小包装容器的体积,容器内的空位不应超过容器体积的20%,包装成本不应超过产品售价的15%。
(三)建立商品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
除严谨的法律与标准外,发达国家还非常重视生产者在回收体系中责任的实现,建立起以生产者责任为核心的回收制度。2003年,韩国政府推行《生产者责任再利用制度》,旨在增加生产者回收的责任,包括规定企业承担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量、承担一定比例的回收利用金等。
(四)充分依靠社会力量治理商品过度包装
发达国家强调过度包装治理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德国、日本等国家在包装治理领域实行生产者责任制,通过具体规定企业和消费者的分类收集、回收利用的责任,让企业在生产时考虑回收包装的成本;让消费者购买时,也考虑到分类、回收的责任,选择包装简单的商品,从源头上限制过度包装。
四、我国商品过度包装治理对策建议
商品过度包装本质问题是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商品过度包装治理实际是涉及全体人民的社会化环境问题,社会化问题的治理难以一蹴而就,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合力压缩商品过度包装的存在空间,提升全社会的主体意识,共同打好商品过度包装“治理战”。
(一)政府:健全治理体系,强化监督执法
我国商品包装行业涉及的法规散见于环保及其他行业相关法律条文中,目前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商品包装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过度包装的法律执行力不强,管理措施相对滞后。此外,我国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标准虽多,但推荐性标准占大多数,强制性标准较少,且大部分比较笼统,操作性欠缺。
1、推进立法工作,健全法律体系。商品过度包装要“治本”,应尽快出台《商品包装法》,从产品包装的全生命周期出发,覆盖包装生命链上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影响的所有环节,如包装材料及容器的设计、生产、使用以及最终处置等各环节,并采取必要的经济手段规制商品过度包装,从根本解决商品过度包装的问题,维护正常市场经营秩序。
2、加大标准制定,完善标准体系。首先优化存量,建议对已发布的相关商品包装标准进行及时修订,进一步细化对重点产品的要求,如月饼、化妆品等。加大处罚力度,从源头遏制生产企业违法冲动,增加企业违法成本。其次拓宽增量,针对玩具、药品、服装等其他商品过度包装问题突出的领域,尽快出台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并建立标准实施效果评估和动态反馈机制。
3、加强监督管理,严格执法监督。加强监督执法,一是开展专项执法行动,对食品、化妆品等问题突出的重点行业及电商平台等领域进行专项执法。二是建立常态化监督检查机制,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强制性国家标准执行情况纳入日常市场监督检查内容,并将电商平台纳入监管范围。三是强化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通过行业评议等方式倡导相关主体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发挥公众和媒体监督作用,完善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加强对违规问题的曝光。
(二)企业:强化主体责任,开展良性竞争
应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意识,引导企业开展良性竞争,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并加强全链条创新,鼓励开展商品包装绿色设计。
1、履行社会责任,抵制过度包装。应加大奖惩机制建设,引导企业充分认识商品过度包装的危害,压实主体责任,约束相关企业主动作为,主动开展自查自纠。严格执行强制性国家标准,开展商品绿色包装设计,共同营造低碳环保的良好氛围,积极主动做抵制商品过度包装的先行者、实践者和倡导者。
2、加强全链条创新,推广绿色设计。引导行业加大在产品绿色设计、包装回收利用等方面的协同创新,推行简约包装。同时加快绿色技术攻关,积极研发节能环保的包装新材料,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全程,提升回收性能,从而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实现低碳循环发展。
3、注重包装内涵,开展良性竞争。包装设计应注重包装形式的创新和材质的改进,在完成产品保护的前提下,通过设计创新增强与用户的情感交流,传递品牌理念。引导企业将绿色包装作为新时尚,加大对上下游企业的引导和消费者教育,自觉抵制通过过度包装博取眼球的竞争行为,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三)群众:提升责任意识,形成良好风气
调研结果显示,消费者普遍对于商品过度包装现状及危害了解不足,社会责任感不足。
1、强化宣传动员,倡导文明消费。打造健康理性、节约环保的文明消费文化。通过网站、宣传手册和专家讲座等,对法规制度进行解读和宣传,以帮助广大公众理解商品过度包装的危害,引导公众在走亲访友时理性选择礼品,坚持实用为主,主动向华而不实的礼品说“不”,树立包装减量化、绿色化思想,尽可能延长包装的使用时间,尽量少购买过度包装商品和一次性易耗品。
2、开展教育活动,形成绿色风尚。通过学校社团、民间环保组织等社会团体组织的各种活动来激发全民参与的热情,加强互动式舆论宣传引导,反对奢侈消费、浪费资源等行为,引导全社会树立适度包装理念,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同时加强对新一代青年环保意识的培养,在学校增设环保教育课程,鼓励青少年减少对过度包装商品的购买,引导节日消费回归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注:
①数据来源:根据新华网有关报道折算。
(张德元,国家发展改革委体管所循环经济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郭巍,国家发展改革委小城镇中心助理研究员。王璐瑶,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