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产业分工合作格局进入调整重构期。我国产业链运行面临链主企业缺位、关键环节卡堵、创新合作受阻、外需市场收缩等新变化,既有组织架构和治理方式亟待深度更新,以构建更具自主可控能力和韧性安全水平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带来的新变化,需要抓好统筹协调,全链条全周期全生态地推进产业链更新,关键是抓住本土根植性强、技术水平高、上下游带动作用突出的创新融合型企业这个“棋眼”,把国内产业高效协作、顺畅循环的体系建立起来,推动传统产业链条架构再造、新兴产业链条协同起势、融合发展生态筑牢夯实,进一步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一、面对新变化,我国产业链更新进入关键期
(一)链主企业缺少待补位
由于部分国家搞逆全球化、实施“脱钩断链”策略,一些国外集成商、采购商、品牌商试图降低对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依赖,既往畅通的国际产业合作关系遭受诸多非经济因素的冲击。长期以来,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我国企业多处在代工生产商、加工组装商、中间品供应商地位,外资企业在一些领域发挥着产业链组织者治理者作用,其投资布局和经营战略调整将导致原有分工合作关系出现变化,产业治理体系面临调整。如同雁阵需要雁首,面对形势变化,大力培育具有链条组织和治理能力的本土链主企业成为我国产业链的当务之急。在链主企业的引领带动下,国内终端集成商与零部件及材料供应商、本土品牌及采购商与加工组装企业的协作将更加密切,高效分工、顺畅协作、安全可靠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就能逐步搭建起来。
(二)关键环节卡堵待畅通
由于一些国家奉行贸易保护主义,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在关键装备、核心零部件、重要材料上对我国企业实施限供和断供措施,导致我国产业链频遭卡堵、运行不畅。如,部分国家收紧芯片和半导体制造设备管制,限制芯片先进技术产品投资和出口中国。2023年1—7月份,我国集成电路进口数量同比下降16.8%、金额同比下降21.6%。限供不仅局限在关键零部件领域,西方国家在高端数控机床、高性能电子显微镜、光谱仪、测量仪等高精尖设备上也对我国企业实行出口限制。关键装备、核心零部件及重要材料进口受限导致部分下游企业优质产品生产和新产品开发受到一定影响,也对自主创新产品在质量、性能、品牌上对标提升、追赶超越提出了紧迫要求。事实上,我国本土企业也正在化危为机,在长期依赖进口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不断取得进步。
(三)创新合作受阻待突破
当前,欧美国家仍然集聚着全球最密集的创新资源、科技成果和创新企业,在全球原创性、突破性、颠覆性技术创新上处于领先地位。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排名前十的发达国家平均得分59.1分,比我国高3.8分。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发布的2023年十大突破性技术中,我国在芯片设计、电池回收、电动汽车等领域占据一定优势,但多数领域的前沿技术被发达国家所把持。由于部分国家对华科技策略转向围堵,我国企业引进国外技术和获取创新资源的难度加大。在这种形势下,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形势紧迫、任务艰巨,需要统筹谋划创新链产业链,在有条件的领域尽快取得科技突破并形成产业化优势成为可行路径。在这一方面,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不断取得技术突破并迅速形成国际领先优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探索。
(四)外需市场收缩待调整
受全球经贸摩擦、贸易订单转移等因素影响,我国出口导向型产业发展挑战增多,市场开拓难度加大,庞大的制造产能与震荡的国际市场进入新的调整适配期。2023年1—7月,我国鞋靴出口额同比下降9.3%,纺织纱线、织物及其制品下降11.9%,手机下降12.8%,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下降24.9%;作为我国第二、第三大贸易伙伴,我国对欧盟、美国出口额同比分别下降8.9%和18.6%。受此影响,部分出口型企业不得不战略性调整、转向国内市场,大量外贸产能释放导致内需市场承压、企业竞争加剧。2022年,广州海关关区内企业加工贸易内销货值较上年增长48.3%。特别是一些面向国外中高端市场的制造企业,在转向国内市场时产品不断降级、市场不断下探,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竞争,导致部分领域效益水平下降明显。
二、抓住“棋眼”,聚力培育创新融合型企业
(一)培育产业链更新的强力引擎
创新融合型企业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关键,也是推进产业链更新再造的“棋眼”。要以更大力度支持优势领军企业向创新融合型链主企业跃迁升级,按照国内根植性强、技术水平高、上下游带动作用突出的标准,在重点行业领域培育一批创新融合型企业,提高对国内产业链建设的话语权、对全球产业链治理的影响力。发挥创新融合型企业在本土产业链建设中的主导和引导作用,抓好中央企业现代产业链“链长”建设和民营领军企业产业链治理能力提升,推动上下游企业从彼此割裂转向相互协作、从过度依赖外部联系转向内外协同合作,进一步强化本土企业间的技术、产品和市场联系,提高国内外产业畅通循环协作水平。
(二)推动传统产业链条架构再造
当前,传统产业发展存在突出的“断点”“堵点”“薄弱点”,亟待着眼国内产业自主可控与畅通循环,以创新融合型企业为纽带,调整产业分工合作关系、构建链条协作新架构。聚焦纺织服装、机械装备、家电电子等传统优势产业,引导效率质量优势突出的链主领军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优势,补齐研发设计、品牌建设、市场开拓、增值服务等短板环节,形成具有更强竞争能级和更高链条治理水平的创新融合型企业。加快传统优势产业链架构再造,发挥创新融合型企业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上的带头引领作用,推动全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辐射带动关联配套企业改造提升,引领带动同类别企业转型升级,构建贯通融合的国内产业链并向高水平的国际产业链迈进。
(三)推动新兴产业链条协同起势
科技创新破局需要统筹创新链与产业链。新兴领域处在技术突破期、产业成长期,协同布局创新链全周期、产业链各环节的机会空间大,有助于抢占技术制高点,占领产业新赛道,形成国际领先优势。发挥创新融合型企业的创新引擎作用,实施创新领军企业培育行动,有效整合科技创新资源,进一步强化产业化导向,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衔接融合,提高产业链协同创新水平。发挥创新融合型企业的关联波及效应,加强新兴产业链条一体协同布局,推动终端集成企业、核心部件企业、系统软件企业、增值服务企业深度嵌套耦合,争取在国际范围内率先形成产业链整体优势。发挥大国基建和大国市场优势,配套新兴领域发展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产品应用场景,提高全周期贯通融合发展水平。
(四)构筑企业融合发展的新生态
产业链更新核心是企业分工协作,良好的竞争合作关系是创新融合型企业成长的最优生态。引导创新融合型企业群峰并起,构筑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差异化竞争力,摆脱低成本低价格竞争发展模式,走技艺精湛、产品精致、品牌精美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多向高端和细分市场要发展空间,防止在低端过剩领域无序竞争。鼓励创新融合型企业强强合作,在基础共性技术攻关、重大功能平台建设、标准规则制定、企业生态圈构建等方面加强衔接合作,推进资源优化配置,释放耦合协同效应,防止重复投资、闭塞发展、恶性竞争。引导产业链上下游、前后侧企业围绕创新融合型企业差异错位发展,形成合理有序的企业发展矩阵,推动优势产业链做长做精做优。
(作者为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