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有效促进了电商等新业态快速发展,成为活跃经济、拉动消费、增加就业的重要动力。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地区配送密度偏低,末端配送普遍采取企业“加盟制”运营模式,相关部门和快递企业总部对“快递进村”管控能力偏弱,“快递进村”政策效果打折扣,“进村到户”阻力较大,快递支撑扩大农村内需短板明显。应采取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方式,充分整合县域“快递进村”资源,采取共同配送等模式,针对不同农村地区分类施策,引导“快递进村”健康发展,让广大农村居民充分享受互联网发展红利,并扩大优质农产品销售,活跃农村供需双侧经济发展。并以地级市农业强县等为引领,加大对农产品上行电商和快递物流组织力度,扩大农民增收渠道,培育品质农产品消费需求,进而扩大城乡双向消费规模。
一、农村快递短板明显,“快递进村”堵点亟待打通
(一)应尽快解决农村快递配送密度低、成本高,快递“进村到户”比例偏低等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快递市场保持持续高速增长势头,快递业务量已从2012年的56.9亿件增长到2022年的1105.8亿件,10年增长了近20倍,占全球快递业务量的比重达到三分之二左右。快递规模的扩张既不断加密了配送密度,也推动了快递物流成本大幅下降,为我国物流降本增效贡献了重要力量。占据我国快递市场份额近八成的“通达系”和极兔快递,其单票收入已从2013年的6元左右降低至2022年的2.5元左右,成为我国快递行业的主力军。与城市高配送密度存在巨大差异的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普遍存在人口密度低、综合派送成本偏高问题,据相关企业测算,快递配送到乡镇、部分到村的每票综合成本较城市高0.5元左右,单独核算此类业务已处于亏损状态,现有农村快递派送模式下,快递“进村到户”比例依然难以快速提升。
(二)末端加盟模式阻碍“快递进村”,堵点明显亟待政策精准发力
我国快递末端派送环节主要采取加盟制模式,农村快递派送由加盟商派送的比例更高。对于人口密度较高的城郊结合部、人口集中的镇区,因配送密度接近城区,快递派送到家比例相对较高,而远离镇区的村屯,因成本升高派送到村到户比例较低,普遍需要到镇区网点取送件。以中部0e6a69477c1534cccce7aac36929a63ca9da05f6d3f006e9a794d728912a1634地区某县为例,政府对“快递进村”给予每票0.5元的补贴,以整合农村快递需求,鼓励开展共同配送。由于各乡镇快递网点大部分为加盟商,加盟商为获取快递派送(乡镇网点自取)利润,不愿将农村快递业务交出,导致“进村到户”业务整合困难,快递服务链条在进村环节中断。为加快推进我国“快递进村”,应针对这一堵点关键环节,通过政策和市场双轮驱动,补齐“快递进村”短板,提高快递到村比例,促进城乡货物双向流通畅通。
(三)农产品上行快递组织化程度偏低,综合成本依然偏高,农产品规模化上行困难
一方面,由于“快递下乡”末端链条中断,城乡双向流通链条在农村末端循环不畅,导致农产品电商快递上行成本长期偏高,大部分农村地区农产品快递单票费用是快递企业单票平均收入两倍以上。对于附加值偏低的农产品,对快递物流等综合边际成本较敏感,居高不下的农村快递上行成本严重阻碍了农产品流通,也造成了生鲜农产品因流通渠道不畅产生较大变质损失和浪费。另一方面,诸多县级城市政府虽推进电商快递产业园建设,但是在县域末端快递运营方面,因加盟商考虑成本等因素,市场主体各自为战,一般选择简易仓储设施开展快递分拣配送,快递运作集中化程度偏低,与农村电商等协同发展水平不高,不利于农产品通过电商快递渠道上行。
二、快递发掘农村消费市场,推动扩大内需潜力巨大
(一)农产品电商消费迸发增长活力,成为农村快递发展的亮点
近年来,快递企业在困难情况下不断进行农村快递服务创新,快递正加速成网,农村快递时效持续提升,农产品快递上行成本总体呈下降趋势,为农产品通过快递上行创造了更好条件。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5313.8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较2021年提升6.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网上零售额增速约5个百分点,农产品电商增长势头强劲。此外,城市居民消费升级也对高品质农产品产生巨大需求,直播电商、社区团购等电商新业态新模式的加速发展,使偏远农村地区优质农特产品进入城市消费者视野,再叠加快递不断升级的服务品质,拓展了农产品电商快递发展新空间,也为农村居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新途径。
(二)农村消费市场扩张潜力巨大,快递有望成为打开农村消费市场的“金钥匙”
2021年5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显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1亿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广大农村地区将加快融入国内经济循环,消费品下乡市场空间广阔。快递因“到家”优势,使广大农村地区在家就能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价格的优质商品,城乡消费时空距离大幅缩短。随着智能手机普及,直播电商等价格亲民电商业态逐步打开农村市场,快递已成为提升农村电商发展水平和打开扩大农村消费之门的“金钥匙”。2022年我国农村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1.99万亿元,同比增长4.9%,扣除农产品电商后总额仍高达1.5万亿元左右,若农村快递服务品质进一步升级,有望带动农村万亿级增量消费市场发展。
三、多措并举分类施策推进“快递进村”,激发城乡消费潜能
(一)针对东中西农村地区的巨大差异,分类补齐“快递进村”短板,全面推动快递“进村到户”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农村地区居民分布密度差异巨大,“快递进村”也应采取差异化的路径。对于人口密度较高的我国东部或城郊结合部的农村地区,可利用相对较高的农村快递配送密度,加强快递企业与村便利店等合作,引导快递企业服务到村到户。对于中部地区镇区人口密度大、农村人口分散的农村地区,引导快递企业镇区配送到户,并发挥政府平台作用整合农村地区快递需求,加强与农村便利店等合作,政府适当补贴鼓励共同配送实现“快递进村”,以消费扩张引导末端配送规模发展。对于西部等人口密度较低的农村地区,县级城市政府加大补贴力度,充分整合农村电商和快递物流需求,采取共同配送实现“快递进村”,同时释放农产品规模生产潜能,以供给规模支撑扩大末端配送规模。通过“快递进村”组织模式变革,营造农村生产消费规模扩张环境,创造适宜的物流成本和服务时效条件,在农产品电商等流通业态模式创新和农村消费升级驱动下,逐步将农产品和农村消费培育成为内需扩张的新增长点。
(二)强化农产品快递上行配送组织,拓展农产品消费增长新空间
近年来,农产品电商成为拉动我国快递业务增长的新领域,为克服农产品快递发件不便捷、成本高、时效性不强弊端,以及山村小规模特色农产品分散发货成本更高,阻碍农产品通过电商快递等渠道进一步扩大销售规模问题,在精准补短板的同时,从供需双侧引导“快递进村”网络有序构建,不断扩大农村快递覆盖面,并积极培育具有需求支撑的共同配送发展,加快末端配送模式创新,不断降低网络运行成本,为政府补贴逐步退出奠定基础。为配合农村快递网络建设,鼓励农业合作社、农产品经纪人、农业种植大户、个体农户通过电商平台和社交电商等渠道,广泛开拓农产品消费市场,以具有吸引力的快递价格和服务时效,扩大农产品电商等渠道销售规模。依托农产品上行的规模扩量,提高农村快递上下行密度,推动农村地区快递集货与配送双向相对均衡化发展,进一步促进农村快递降低综合运行成本,实现农村快递成本降低与农产品电商规模扩量的供需适配和良性循环发展。
(三)以地级市农业强县为载体,高质量建设农产品电商快递产业园区,打造城乡双向流通组织中心,扩大城乡双向消费
我国农产品种植地域分布广、季节性变化较大,大量生鲜农产品流通又具有时效性要求高等特点,应主动适应农产品流通方式变革,结合我国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空间布局特征,在全国合理布局依托产地的农产品电商快递产业园区,提升农产品流通组织化水平。结合我国农产品种植和流通现状,以地级市为区域主体,选择地级市农产品种植规模大、交通相对便捷、农产品电商发展基础较好的农业强县为载体,政府主导建立集农产品预冷、包装、分拣、电商孵化、快递运营、预制菜加工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产品电商快递产业园区。通过吸引头部电商和快递企业入驻农产品电商快递产业园区,开展直播电商等的孵化培训,快速形成区域农产品电商快递运营成本洼地和效率高地,强化对周边区县农产品资源的吸引整合,促进农产品及加工品通过电商快递进行规模化上行,并借助电商快递网络资源反向开展品质消费品下乡,促进城乡高品质农产品和工业品消费扩张。
(四)引导和鼓励地方政府开展先行示范,总结成功经验全国推广复制,形成适应不同农村地区的差异化“快递进村”模式
应着眼于推动“快递进村”扩大城乡消费稳定内需这一主线,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电商和快递企业多方能动性,制定具有本地特色和适应性的“快递进村”和农产品上行组织政策措施,加快相关资源整合协同推进实施,力求取得实效。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应及时总结各地成功经验做法,重点总结不同人口规模和不同配送密度的县城、镇区和村屯差异化可复制的经验模式,分类引导各地区加强经验借鉴和模式复制,加快补齐当前我国“快递进村”短板,为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高效流动搭建更好的组织和运营平台,更好畅通国内经济循环,有效支撑扩大内需。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运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