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背景下促进南北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面临问题及相关建议

2023-12-29 00:00:00卞靖
中国经贸导刊 2023年10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国“一盘棋”,不断丰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启动实施一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攻克了许多长期存在的突出难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但同时应当看到,相对于东西部差距持续缩小,近年来南北地区分化的情况仍待改善。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提出“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之后多次强调,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

一、共同富裕背景下促进南北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立足新发展阶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明确发展主线、制定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在进入新发展阶段之前,我们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快速发展,不断做大经济总量,这就需要不断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加速发展,在此过程中会出现部分区域和群体率先发展、差距扩大的情况。但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必然更加注重调整“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更加注重缩小区域差距,从而使不同地区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手段

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仅要实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在内的国民经济循环顺畅,更要实现跨区域跨国家的空间循环。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必然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顺畅循环。通过畅通南北大循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激发北方地区内需潜力、促进商品和要素跨区域平等交换自由流动、加快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等,将有助于推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

思想是实践的引领,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新发展理念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指导理论和实践指南。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求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不断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努力促进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协同配合、均衡一体发展,推动形成各区域各领域欣欣向荣、全面发展的景象,这也是我们始终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体现。

(四)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北方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

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时势所需,也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避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加剧,防止由此引发的深层次社会分歧和区域矛盾,弱化社会认同。缩小南北差距的过程也是推动北方地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合理缩小南北差距,有助于全国整体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以来南北地区发展变化情况①

(一)改革开放前20年,南北分化逐步显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沿海发展战略的实施,各种政策向东南沿海重点地区倾斜。先后设立了一批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等,极大地激发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活力。在此背景下,这些地区充分发挥对外开放优势,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和开放型经济,经济实现持续较快增长。1978—1998年,南方经济年均增长10.6%,北方年均增长9.4%,北方落后南方1.2个百分点。在该阶段,北方占全国经济的比重从1978年的48.9%下降至1998年的38.6%,20年间占比下降10.3个百分点,南北地区发展出现分化的问题逐步显现(见表1)。

(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及入世红利释放时期,南北地区分化处于基本稳定态势

1998年,我国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随后,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我国陆续制定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能源价格和工业原料价格持续走高,资源能源丰富、工业结构偏重的北方地区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获得了难得的高速发展机遇。1999—2010年,北方经济年均增长12.0%,南方年均增长12.2%,北方仅比南方低0.2个百分点,内蒙古、天津、陕西三个北方省区的年均增速位列全国三甲。在该阶段,南北发展差距虽有扩大,但总体较为稳定。北方占全国经济的比重从1998年的38.6%下降到2010年的37.7%,仅略降0.9个百分点(见表1)。

(三)面对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南北差距再次扩大

2010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北方地区传统产业收缩、发展动力减弱、投资大幅下降、资源能源瓶颈凸显、生态环境约束增强。区域经济再次出现经济增速南快北慢,经济比重南升北降的情况。由于在之前的高速发展阶段,大部分北方地区未能抓住机遇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反而在高速增长的冲动下,再次扩大传统产能,进一步加强固化了传统产业结构,导致无法适应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面临巨大的转型困难,经济快速回落。黑龙江、山西、辽宁、甘肃、天津、吉林、内蒙古等七个北方省区先后出现经济增速快速下滑,出现连续两个季度以上跌破6%的情况。在该阶段,南北差距再次较快扩大,北方占全国经济的比重从2010年的37.7%进一步降至2022年的35.4%,12年间下降2.3个百分点。

总体看,从1978—2022年的40多年中,我国GDP增加了约120万亿元,其中有64.6%是南方地区贡献的,北方地区仅贡献了35.4%。从南北地区人均GDP看,1978年南方地区人均GDP是北方地区的76.9%,到了2022年,南方地区人均GDP已是北方地区的1.23倍。

三、南北地区出现分化扩大的主要原因

(一)产业结构和调整速度不同

从产业周期视角看,随着上一轮全球经济增长的动能逐渐衰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动力。由于资源禀赋特点及历史原因,北方地区形成了重化工主导的产业结构,产业发展惯性大、韧性相对较小,当前面临的转型压力较大。而南方地区的各种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技术型资本型产业,则正处于上升周期。1998年,南北双方的产业结构几乎相同,三次产业占比基本一致。2010年,北方地区的工业占比略高,南方地区的服务业发展较快,但总体而言,产业结构还是保持了大体同步的态势。2022年,北方地区工业占比快速降至36.2%,比2010年下降了15.2个百分点。作为以传统重化工业为主的地区,工业占比下降过快,并非是产业结构快速转型升级的结果,反而反映出北方地区制造业出现萎缩,造成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下降,第三产业占比虚高(见表2)。

(二)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差别明显

当前,经济发展正处在从要素和资源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阶段。与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等南方地区相比,南北创新体系与创新能力差距突出,北方地区在市场环境、创新能力、要素吸引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多年来在研发投入和产出方面的差距,使得北方地区的创新综合能力长期落后于南方。2020年,北方和南方的产业劳动生产率分别为11.9万元/人和13.0万元/人,分别比2010年增长89%和142%,创新在南北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差别明显(见表3)。进入新发展阶段,由于北方创新发展能力偏弱,导致北方整体转型遇到较大挑战,许多地区迟迟未能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部分省份增长明显放缓。

(三)市场发育水平及营商环境存在差距

由于北方地区存在市场发育不成熟、经济开放程度偏低、经济观念与文化差异等情况,经济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发展。特别是与南方发达地区相比,北方地区经营主体中的国企比重较高,缺少经营更加灵活的民营企业,再加上开放意识和改革创新意识相对欠缺,造成北方劳动力外流趋势明显,影响了北方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转型升级进程。

(四)区位交通和资源禀赋不同

区位交通以及矿产、水等资源禀赋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自然基础,特别是沿海港口与内河航运条件等与南北地区发展分化的形成与变化密切相关。南方沿海沿江港口和航运条件较好,一方面能够更好融入全球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通过长江、珠江可在南方内陆地区形成广阔市场与腹地。虽然北方也处于黄河流域,但是由于其径流量小、通航条件相对较弱,对强化流域沿线省份经济联系作用不明显,难以形成经济发展轴带及带动北方地区整体发展。

四、政策建议

(一)构建区域产业梯度转移格局,加快北方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加快推动北方地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二是支持和鼓励南北方加强产业协同合作,将北方地区土地、资源能源、工业基础等优势与南方地区资金、技术、创新环境等相结合,突出优势互补。三是通过共建产业转移示范区或跨省合作园区、建立不同层级功能性平台协同发展机制、扩大干部人才相互挂职交流等方式,支持北方地区加快承接转移产业,引进先进理念与管理经验,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

(二)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动北方地区创新能力提升

一是针对北方地区产业结构特征和产业转型需要,统筹谋划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优先布局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基地,推动北方地区创新链整体效能不断提升。二是加强跨区域科技创新交流互动,研究推动在北方有条件的城市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鼓励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创新优势明显的地区到北方地区建立科技创新基地和科技创新成果孵化平台等。三是探索在北方地区设立若干国际水准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深化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市场服务等环节的数字化应用,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三)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优化北方地区营商环境

一是借鉴东部地区市场化改革经验,加快北方地区政府职能转变,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提高政府治理效能。二是加快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促进南北地区标准、规则、政策协调统一,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有效破除地方保护、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三是打造北方地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机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四)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在发展中促进南北地区相对平衡

一是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北方欠发达地区机制,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网。二是加大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支持,带动优化北方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依托重大区域战略支持流域上下游、粮食主产区主销区、资源输出地输入地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利益补偿,更好促进南北区域协调发展。三是创新提升北方地区国家级新区和开发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开放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北方地区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强化南北地区开放联动,进一步带动提升北方地区对外开放水平。

注:

①对于南北地区的划分有多种形式,本文按照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的传统地理划分,南方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16个省区市。北方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5个省区市。

(作者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