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交通是我国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交通强国建设的主战场,县域交通已经成为县域融入城市群、承接都市圈、衔接城市、连接乡镇、服务乡村的重要载体和纽带。当前,我国正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期、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深化推进期和以县域为广阔空间的强大国内市场加快形成期等“三期叠加”战略机遇期,立足新发展阶段,加快推动县域交通高质量发展,以专业化、精细化交通供给精准匹配多元化、品质化运输需求,有助于为县域经济活动双向集聚辐射提供先行保障,更好支撑新发展格局构建和县域经济循环畅通,更好服务扩大内需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更好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一、我国县域交通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我国县域交通发展取得明显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公路为主的县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快,县域交通“硬基础”不断夯实,“软服务”持续提质。一是县域交通网络规模持续扩大。县域农村公路成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领域之一,截至2022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453万公里,网络通达深度和覆盖广度持续提升,实现了全国县域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二是县域交通设施质量大幅改善。截至2022年底,全国农村公路等级公路比例达96%,优良中等路率达89%。三是县域交通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县域交通惠及约7.4亿人口,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农民群众“出行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快递网点实现乡镇全覆盖,快递服务覆盖全国95%的建制村。
(二)我国县域交通发展问题依然突出
长期以来,县域交通作为传导整体网络辐射作用的“中间桥梁”功能相对薄弱,对新发展格局构建和交通强国建设的支撑能力有限,对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保障水平不足。一是县域交通布局有待完善。全国交通网络“空白”区域主要集中在县域,边境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等县域地区的交通网络连通能力不足,中西部县域的农村地区交通网络通达深度不够,普惠均衡可及水平有待提升。二是县域交通结构有待优化。我国交通发展长期“重干线、轻支线”“重快速、轻普速”,导致以支线、普速为主体的县域交通结构短板明显,对外衔接和对内联通网络不畅,不利于形成“内畅外联”的经济循环。三是县域交通功能有待加强。县域交通运输服务效率和品质不高,专业化、精准化货运功能不足,人本化、适老化客运功能不强,快速化、响应化应急功能欠缺,对县域人员和要素的高效集聚流转形成制约。四是县域交通系统集成发展能力不足。县域各交通方式基础设施发展相对独立,多式联运、联程联运发展滞后,交通基础设施各方式间以及交通与能源、水利、信息等其他类型基础设施之间的系统集成度不够,缺乏统筹谋划、协同布局。五是县域交通可持续发展水平不高。县域交通在建养造价攀高和上级财政补助不足的双重压力下,建设和养护资金普遍投入不足,地方配套资金缺口不断扩大,资金、土地、环保等建设条件制约日益凸显。
二、新时代我国县域交通发展面临新形势新要求
(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加快构建县域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县域交通提高保障能力,满足县域巨大规模客货运输需求,加快无障碍化改造以增强对老年群体和残障人士的出行保障。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县域交通增强均衡性、可及性,提高覆盖广度和通达深度,加快完善中西部地区尤其是特殊类型地区的交通网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县域交通提高文明发展水平,改善县域旅客出行体验,更好服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县域交通践行绿色低碳、集约节约理念,更好服务美丽中国建设。
(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以县域交通为载体畅通县域经济循环、融入国内大循环
构建以国内8HRAM4v0f4p8p3H6M3ytV61ftQvZ4msZN33R+a9OSWc=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新发展格局下,县域需要围绕强大国内市场,在更大空间维度上配置资源,构建形成跨县域的经济协作网络,高效率打通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为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要着力推动县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县域交通专业化、精细化供给能力,精准对接现代流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需要,为县域经济活动提供要素向内集聚和产品对外辐射的交通物流保障,为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提供基础支撑。
(三)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发挥县域交通支撑引领功能
县城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县域居民消费结构也将发生巨大转变,居民消费将由以“衣、食、住”为主的生存型、温饱型,快速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由此引发的交通需求也日趋多元化。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强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县域交通支撑引领功能,要立足县域交通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的功能定位,加快推进县域交通补短板强弱项,提供更高水平的县域交通基础设施能力支撑与运输服务先行引领,更好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夯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
(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以县域交通为纽带挖掘农村地区发展潜力
推进乡村振兴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县域交通是提供基础支撑、普惠服务和兜底保障的重要领域,既为已经打赢的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又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立足新发展阶段,需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调整县域交通发展思路及方式,进一步发挥县域交通的基础作用,科学把握县域交通发展阶段与趋势,正视县域交通发展短板与问题,着力提升县域交通发展质量与效益,以县域交通发展为纽带,深化县城、乡镇和农村发展的协同联动,既要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更要聚力实施“乡村振兴路”,推动广大县域协同迈向“共同富裕路”,支撑形成县城繁华、农村繁荣的良好发展态势。
(五)推进交通强国建设要求县域交通加快提高发展质量效益效率
建设交通强国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先行领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是新时代做好交通工作的总抓手。县域交通是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通强国建设的主战场之一。新发展格局下县域交通发展要以交通强国建设为指引,牢牢把握“先行官”定位,深刻把握县域交通发展普适性需求和差异化趋势,在加快补齐县域交通发展短板基础上,适度超前发展,对标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以一体化联通、多样化供给、品质化提升、智能化赋能、生态化转型、韧性化保障为导向,着力提高运输服务水平,扩大服务有效供给,加快推进县域交通高质量发展,逐步构建形成内畅外通、广泛覆盖、经济高效、普惠共享、智慧绿色、安全可靠的县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增强县域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为交通强国建设夯实基础。
三、新时代我国县域交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以县城和乡村两端为重点,分域分类分区提升县域交通发展精准性和精细度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精细区分县域交通发展需求,以县城交通和乡村交通为重要发力点,精准引导县域交通发展。一是明确不同区域板块县域交通发展导向,优化东部地区县域交通发展结构,加密中部地区县域交通网络,加强西部地区县域交通联通,提升东北地区县域交通功能。二是推进不同类型县域交通差异发展,中心城市近郊县要加快交通市政化发展,工业强县要强化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交通支撑,农产品主产县要加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自然资源丰富县要推进专业交通发展,旅游县要大力培育交旅融合发展动能,电子商务强县要提升交通运输流通保障能力,生态环保县要积极推进交通绿色发展,自然条件恶劣县要着力满足基本交通出行需要,边境县要积极强化交通战略安全保障能力,枢纽强县则要充分发挥交通枢纽循环支点功能。三是加强县城、乡镇、农村等不同地区交通高质量发展,加快开展县城交通补短板强弱项,强化城乡交通衔接融合,以“四好农村路”为核心深入推进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二)以培育和扩大县域内需为引领,完善县域交通高质量供给新体系
立足县域交通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县域交通体系化供给与多元化需求的适配程度,确保交通运输发展成果精准转化为人民切实体验收获。一是加快县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县城补短板强弱项等工作要求,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强化与区域综合交通网络、综合运输大通道衔接联通,完善内部交通循环网络,持续织密农村地区“毛细血管”,优化枢纽场站功能布局,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二是提高县域交通运输服务品质,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丰富县域交通运输服务供给,探索创新交通运输组织模式,推进县域交通运输服务一体化,消除城乡交通服务差距。三是打造县域交通现代化发展场景,加强新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交通全网络连通、全时空联动、零延时交互、无感化支付等为目标效果,在具备条件的县域逐步探索开展无人化装备、自动驾驶、专用货运公路等前瞻性设施装备建设,探索未来交通供给新场景。
(三)以服务县域经济产业发展为方向,创新县域交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统筹考虑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破传统交通运输发展边界,捕捉交通运输发展衍生功能作用,以融合发展和价值转化为新路径,拓展县域交通发展新空间,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一是推进县域交通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重点深化县域交通与乡村旅游、特色农业、农村商贸流通等关联产业发展融合,促进新经济新业态发展。二是加强县域交通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协同联动,以交通运输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主动融入城市群都市圈发展布局。三是加强县域交通基础设施与其他类型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发展,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县域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四是创新县域交通发展价值实现机制,推进县域交通建设与生态环境、城镇形象、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等有机融合,强化生态、自然、人文发展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发展模式,营造美丽宜居环境,持续衍生拓展县域交通发展功能价值。
(四)以畅通县域经济循环为支撑,重塑县域交通高质量发展新生态
有机串联县域交通运输发展各环节各流程,统筹协调全流通链条、全生命周期、全资源要素,提高县域交通发展韧性和治理能力,形成发展新生态。一是以县域交通为载体加快推进县域融入现代流通体系发展,整体考虑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需要,完善县域物流配送网络,推进县域现代物流组织与流通创新,加快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二是立足交通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发展,加强县域交通建设、管理、养护、运营协同,重点强化农村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管理养护体制建设,提升县域交通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增强县域交通发展韧性,全面推进县域交通基础设施自身发展质量和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强化交通运输网络运行稳定性和安全保障,提高县域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和潜在风险应急能力。四是提升县域交通现代化治理水平,推进宏观统筹引导和地方特色管理双管齐下,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手段丰富县域交通管理方式方法,加强配套资源要素保障,在具备条件的县域开展县域交通发展改革探索和政策创新。
(作者为国家发展改革委运输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