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史学视域下的钟馗题材浮世绘考略

2023-12-29 17:20沈骏楠
新楚文化 2023年27期
关键词:世俗化浮世绘文化交流

【摘要】钟馗文化源自我国,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关于钟馗题材的画作。钟馗文化东传日本之后,也在日本绘画领域驻足扎根。本文以图像史学为出发点,基于彼得·伯克对图像证史方法的思考,重点考察了钟馗题材浮世绘作品中的日本钟馗文化具象。钟馗题材浮世绘中折射出钟馗文化多姿多彩的样貌,其中蕴含着特定的时代背景、中日民间文化积极交流融会的过程以及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图像史学;钟馗文化;浮世绘;文化交流;世俗化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27-0046-03

钟馗信仰及钟馗文化滥觞于我国。伴随道教的东渐,钟馗文化被传播到日本。日本是我国以外唯一大规模接受并利用钟馗文化的国家。在日本江户时代以后,钟馗文化在日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内容,与我国钟馗文化相比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笔者管见,中文先行研究中已有不少学者就日本钟馗信仰的传播、接受与改变做了详尽论述。例如,姚琼《传入日本的钟馗信仰研究》在分析钟馗信仰东传日本的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日本社会在接受道教文化时的态度。于飞《钟馗信仰在日本的传播、形变与实践》从民俗学角度考察了钟馗信仰传播至日本后的形变与实践状况。近来,李芋婷《关于钟馗图在日本民间受容的研究》从钟馗图民间受容的角度分析了日本江户时代的钟馗信仰。另一方面,日文研究方面的焦点多集中在艺术史、宗教史中的钟馗信仰与钟馗文化。比如川部裕幸《疱疮绘的文献学研究》从疱疮绘入手,分析民间张贴的红色钟馗画像对疱疮绘产生的影响。山口建治《钟馗与牛头天王:乡傩的传入与日本化》对钟馗信仰本土化过程中与牛头天王的融合进行详细论述,并探讨了牛头天王与钟馗的关系。

浮世绘作为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年)初期诞生的一种绘画形式,以江户城的庶民阶层为基础,并且主要描绘妓女和演员等形象。本文将以图像史学的视角及图像证史的方法为基础,通过浮世绘来研究日本的钟馗文化史。图像证史的方法兴起于欧美学术圈,弗朗西斯·哈斯克尔最早倡导使用图像证史方法。此后,彼得·伯克在《图像证史》一书中指出,图像就如同文本和口述证词,记载了目击者看到的内容,也是历史证据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基于彼得·伯克的观点,以钟馗题材浮世绘为例,考察浮世绘所见日本江户时代钟馗文化中的文化史具象、特点以及成因,进而探索以浮世绘图像佐证日本文化史的可能。

一、钟馗题材浮世绘中的文化相遇

通过分析数据库中现存的钟馗浮世绘可以发现,不少浮世绘画师对钟馗文化及钟馗形象的理解与我国传统的钟馗形象相近。例如,画师歌川国芳(1798-1861年)、歌川广重(1797-1858年)等都绘有相关的作品。其中,歌川国芳描绘的钟馗戴乌纱帽蓄长须,身穿青色官服,右手持剑的同时左手生擒小鬼①。此类钟馗形象更接近于我国流传的原始钟馗形象,这样的形象也与日本中世以来学术思想界禅僧对钟馗文化传播的支持与庇护有着密切联系[1]。因此,钟馗文化在东传过程中,钟馗形象的套式得以保留。

另一方面,钟馗传入日本后仍然受我国的端午文化影响,并与之不断融合。在奥村政信(1686-1764年)所画的钟馗图中,可以看到钟馗坐在岩石上磨剑的姿态②。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浮世绘画作中钟馗的官服及其手中的剑都被描绘成了黄色。钟馗题材浮世绘中黄色的选择与日本江户时代社会风俗的流行有着密切关联。江户时代中后期,日本端午节习俗与钟馗文化紧密关联。端午节源自我国,且在我国素来有端午节服黄的习俗。在清代雍正末、乾隆初之间,我国悬挂钟馗画的习俗从岁暮到了端午,钟馗文化因此融入端午节俗之中[2]。这一转变通过日本江户时代中日民间文化的交流逐渐渗透至日本民俗文化圈中,但是日本端午节在传统流变过程中与儿童节紧密关联,因此在端午文化背景下的日本钟馗文化又有别样的一面。例如,钟馗题材浮世绘中常有描绘钟馗旗、钟馗玩具等作品。

文化在不断交融与变化中发展自身。不同文化与外部文化共有一些属性,但这些属性只有在每一种文化内归化并失去外来内涵时,才能成为共享和转移的文化属性[3]。进而,文化相遇的概念由此应运而生。文化相遇,即为在文化边界地区产生的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在不同文化间相遇的过程中,个体文化会遭遇众多外部影响,造成文化历史迁移的现象[4]。钟馗题材浮世绘,作为我国钟馗文化传播到日本社会的一项例证,充分说明了中日文化相遇后钟馗文化东传日本后发生新变化并且不断融入日本文化风俗之中。

二、钟馗题材浮世绘中的物质文化

在钟馗题材浮世绘中,可以看到不少钟馗与端午节联系在一起的画作。例如,歌川国芳所作《十二月内姿态》中就出现了五月钟馗的说法,由此可以推測日本江户时代中后期钟馗文化加入端午文化已经成为事实③。与此同时,与端午节融合的日本江户时代的钟馗文化又有其与众不同的一面。

日本中世武士阶级崛起,日本社会兴起“尚武”精神,而原先在日本作为“以女性祈祷丰收”的端午节主角由女性转为武家男孩。到了江户时代,太平盛世使日本人不再盲目地崇尚武功和崇拜武士,端午节的主要庆祝人群也由武士阶级转为广大百姓[5]。因此,自从中世以来日本的端午节中就存在着男孩节的要素。在作为男孩节的日本江户时代的端午节中,最典型的习俗有挂菖蒲刀、喝菖蒲酒、挂鲤鱼旗和钟馗旗的习惯。在胜川春英(1762-1819年)所绘关于江户时代风俗习惯的浮世绘中可见巨幅钟馗旗半开,画面左下角半掩着黄色鲤鱼旗,画面右侧钟馗旗上还摆有市川团十郎玩偶。由此可以说明,日本端午节与钟馗文化相互交融,并且钟馗题材浮世绘中所见端午文化与玩具、玩偶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④。

“朱钟馗”,即染红的钟馗,也是钟馗题材浮世绘中的重要部分。日本的朱钟馗与我国传统中以红色驱魔辟邪的观念有密切联系,伴随我国钟馗文化的东传,这一观念与日本江户时代的百姓祈求平安的思想契合。享和三年(1803年)麻疹大流行之际,就有记载使用朱钟馗挂轴驱疫的例子[6]。后来,这种驱疫辟邪的信仰逐渐普及至庶民阶层,因此,朱钟馗画像也从原本昂贵的挂轴画变成廉价的浮世绘版画。葛饰北斋(1760-1849年)在钟馗“武者绘”中将钟馗渲染为全红,进一步证明了日本江户时代社会中的朱钟馗画像普及至浮世绘版画中的事实⑤。另一方面,在歌川国芳的《钟馗散对邪鬼即下刀》中可以看到,时人借助广告这一媒介,将“钟馗”与“正气”的读音糅合,依靠钟馗宣扬汉方药的药效⑥。

彼得·伯克提出:“图像提供的证明,就物质文化史而言,似乎在细节上更为可信一些,特别是把画像用作证据来证明物品如何安排以及物品有什么社会用途时,有着特殊的价值。”[7]147若将钟馗题材浮世绘图像视作日本江户时代钟馗文化的直接证据,则可以重现过去钟馗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具象。从上述物件的功能中映射出的,不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习俗,还蕴含着一般民众对美好精神、物质生活的追求。

三、钟馗题材浮世绘中的世俗化特性

带有“钟馗”字样的浮世绘中,还有不少关于钟馗半兵卫主题歌舞伎的相关画作,这与钟馗题材的画作内容相去甚远,但它也折射出了浮世绘中钟馗文化的样态。钟馗半兵卫(?-1686年)是江户时代初期的侠客,在《本朝侠客传》一书中有记载钟馗半兵卫与大小神祇组矢头藤助等人发生争执并被杀的故事[8]。半兵卫的遭遇在民众口中被传唱成“矢头与钟馗难分伯仲”的故事并使江户百姓产生情感触动,半兵卫的形象也因此被搬上歌舞伎的舞台。以他的故事为主题的歌舞伎演员形象,在歌川国贞(1786-1865年)等诸多著名画师的作品中可见一斑⑦。

随着江户时代一般百姓对浮世绘题材多样需求的社会现象浮现,钟馗文化借由带“钟馗”字样的半兵卫故事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体现出百姓作为钟馗文化的实践者又作为浮世绘的主要受众群体,对浮世绘内容产生重要影响。图像提供的证词需要放在“背景”中进行考察,这种特定“背景”包含了艺术家及当初的赞助者和顾客的爱好[7]299。很显然,钟馗题材浮世绘中出现关于钟馗半兵卫的主题画作是当时浮世绘师们察觉到大众文化的取向并不断迎合的过程。

钟馗文化对舞台剧的影响还体现在许多以歌舞伎钟馗演员为主题的“役者绘”当中。“役者绘”,即描绘歌舞伎演员的姿态和肖像的浮世绘作品。歌舞伎中的钟馗形象最早出现在日本江户时代的初期。元禄九年(1696年),初代市川团十郎(1660-1704年)饰演了歌舞伎中的钟馗角色并受到好评。在这波钟馗戏剧热潮之下,出现了大量描绘钟馗演员的浮世绘。其中比较典型的作品有歌川国贞笔下关于第十二代市村羽左卫门(1812-1851年)饰演的钟馗形象的作品⑧。日本江户时代钟馗文化与舞台戏剧的结合反映出钟馗文化的异质特征,而戏剧的流布则促进了钟馗文化的在日本的实践与异变。

另外,我國传统钟馗文化中与钟馗同台出现的女性角色多为钟馗小妹,其中的衍生创作《钟馗嫁妹》繁盛于明清时期,迎合了当时的市井生活,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婚嫁文化和礼法制度的变迁[9]。钟馗与女性角色同台出现的浮世绘则有所不同。由于钟馗辟邪的习惯深入世俗阶层,因此钟馗题材浮世绘中出现的女性角色多为市井游郭中的美女。在《钟馗与美人图》中,原本作为守护神的钟馗与美女合用一把伞,一改从前捉鬼武者的形象⑨。此外,还有一些戏谑调侃性质的钟馗题材浮世绘戏画,比如歌川国芳的《厌雷钟馗》,画中钟馗因害怕雷声而用布罩住头颅并用双手塞住耳朵,诙谐幽默的轻松氛围显而易见⑩。

总之,日本江户时代出现的浮世绘是商品经济发达背景下绘画艺术世俗化的产物。日本江户时代一般百姓的物质生活日益富裕,精神享受宽松安逸。除了通俗文学和民间戏剧,他们对原先属于权贵专属品的绘画有了强烈需求[10]。在这种背景下,钟馗题材浮世绘中的世俗化倾向得以凸显,作为浮世绘受众群体的一般百姓的文化被暗含在了画作之中。因此,钟馗题材浮世绘可以说明钟馗在江户时代一般百姓生活中的文化史地位。这些画作之中,钟馗形象或异样或滑稽,使得日本江户时代钟馗文化中的钟馗形象与我国原有的钟馗形象产生差异,钟馗也从具有神圣地位的辟邪驱鬼神仙转变至平易近人的调侃对象。因此,钟馗文化逐渐在日本江户时代走向世俗化顶峰,并且此过程背后还蕴含着浮世绘师们对大众需求精准把握的事实。

四、小结

本文以图像史学为视角,主要基于彼得·伯克对图像证史方法的思考,重点分析了日本江户时代钟馗题材浮世绘作品中的钟馗文化史具象,并尝试建立浮世绘图像与钟馗文化史的关系。通过考证易知,日本江户时代钟馗题材浮世绘充分说明了钟馗文化在日本传播、实践和形变的过程。作为佐证钟馗文化史的一部分,钟馗题材浮世绘中出现的不同钟馗形象折射出钟馗文化在日本经历中日文化相遇及转型过渡的文化现象。此外,钟馗题材浮世绘中还有反映风俗习惯及物质生活的作品,侧面佐证了古代钟馗文化中禳灾祈福的思想与江户时代日本民众对生活品质的追求相契合,体现了日本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钟馗题材浮世绘中关于江户时代风俗生活的主题画作充分反映了浮世绘师们对大众需求的精准把握,从中也可以看到钟馗文化世俗化进程逐渐走向顶峰的事实。

注释:

①参见The British Museum:https://www.britishmuseum.org/collection/object/A_2008-3037-21410,访问日期:2023年8月30日.

②参见Art Institute of Chicago:Shoki the Demon Queller Sharpening His Sword,https://www.artic.edu/artworks/44164/shoki-the-demon-queller-sharpening-his-sword,访问日期:2023年8月30日.

③参见立命馆ARC:「見振十二おもひ月」,https://www.dh-jac.net/db/nishikie/results-big.php?f11=1&f85[]=%E9%8D%BE%E9%A6%97&-format=resultsp.htm&-max=50&singleskip=3&enter=portal&lang=ja&skip=0,访问日期:2023年8月30日.

④参见The British Museum:https://www.britishmuseum.org/collection/object/A_1924-0327-0-12,访问日期:2023年8月30日.

⑤参见The British Museum:https://www.britishmuseum.org/collection/object/A_1906-1220-0-487,访问日期:2023年8月30日.

⑥参见The British Museum:鍾馗散邪鬼に即功,https://www.britishmuseum.org/collection/object/A_2008-3037-18206,访问日期:2023年8月30日.

⑦参见MFA Boston:Actors Sawamura Ch?j?r? V as Inanoya Hanbei(R),Band? Sh?ka I as Katsumi Ane-e Ochiyo(C), and Seki Sanj?r? III as Sh?ki Hanbei(L),https://collections.mfa.org/objects/486478,访问日期:2023年8月30日.

⑧参见The British Museum:市村羽左衛門の鐘馗 皐月,https://www.britishmuseum.org/collection/object/A_1908-0718-0-30,访问日期:2023年8月30日.

⑨参见東京国立博物館:鍾馗と美人図,https://webarchives.tnm.jp/imgsearch/show/C0041892,访问日期:2023年8月30日.

⑩参见The British Museum:雷,https://www.britishmuseum.org/collection/object/A_2008-3037-11801,访问日期:2023年8月30日.

参考文獻:

[1]吴伟明.德川日本钟馗信仰本地化的文献研究[J].台湾师大历史学报,2017(58):201-222.

[2]陆萼庭.钟馗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28.

[3]王玲.跨文化历史研究的缘由与路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39(06):22-30.

[4]Peter Burke.What is Cultural History?[M].Cambridge: Polity Press Ltd,2008:118-123.

[5]邱丽君.中国端午风俗在日本流变考[J].中州学刊,2018(07):121-126.

[6]福原敏男.疫病·朱鍾馗·端午の節供[C]//井之口章次.日本民俗学フィールドからの照射.东京:雄山阁,1993:66-78.

[7]彼得·伯克.图像证史[M].杨豫,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147.

[8]酔多道士.本朝侠客伝[M].东京:奎晖阁,1887:98-100.

[9]姜乃菡.钟馗故事的文本演变及其文化内涵[D].天津:南开大学,2014:144.

[10]陈兵.浮世绘:日本绘画艺术大众化的开端[J].文艺争鸣,2010(16):103-105.

作者简介:

沈骏楠,男,浙江嘉兴人,大连外国语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文化。

猜你喜欢
世俗化浮世绘文化交流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浮世绘
19世纪中晚期英国基督教世俗化原因初探
从福柯“权力话语”视角解读清前期西藏世俗掌政人物传记世俗化倾向
浮世绘
浮世绘
论鸠摩罗什形象的世俗化演变
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