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晖古园布局中的理水美学探析

2023-12-29 17:20王梓蕤庞妃霖黎梓淇
新楚文化 2023年27期

王梓蕤 庞妃霖 黎梓淇

【摘要】清晖古园是典型的岭南园林,可分为水庭、平庭、宅院三大部分。本文从中国园林建筑美学的角度出发,着重探讨了清晖园中的理水方式,凸显水体要素在提升清晖古园的园景层次与品位上发挥的作用。在挖掘清晖园理水美学内涵的同时,为城市水景园林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园林美学;水体造景;理水内涵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27-0043-03

【基金項目】广东海洋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清晖古园布局中的理水美学探析》(项目编号:CXXL2022203)。

清晖古园建于清朝嘉庆十一年(1806年),属岭南四大园林之一。全园分为水庭、平庭、宅院三大部分,其中水庭以方形水池为主体,环绕临水回廊,植有高大垂柳水杉,池廊建有六角亭、澄漪亭,接碧溪草堂。平庭以船厅为主体,承水庭、接宅院。船厅又名小姐楼,仿珠江画舫“紫洞艇”而建。平庭左侧建筑为惜阴书屋和真砚斋,二者紧靠船厅,前对荷花池,后接花园,园中浓荫蔽日,古木高大。宅院以笔生花馆、归寄庐、小蓬瀛构成建筑主体。笔生花馆位于竹苑通道尽头,归寄庐与小蓬瀛直廊相接,廊道植有芭蕉,每遇雨霁天晴,雨泽山壁,露坠绿蕉,绿竹漪漪,一片清幽。

如此水庭、平庭、宅院三者起承相连,于规整有序中彰显曲折变化,碧水游鱼、睡莲荷花、池泽水岸点缀其间,风物明媚、疏淡清雅。古园以“因地制宜”为造景组织规律,池泽、溪水、雨露合乎岭南丰水之节候,照应风水道理,理水意趣深蕴其中。

一、清晖古园园林理水工程造景类型

——“深泉曲合”

(一)水景动态

古园中的南部方池为园中水景区,荷塘四周为明亮清凉的观景廊房,以此水体调节园内气温。方池西桥廊侧临碧溪草堂,草堂建于清朝道光丙午年,为一座水磨青砖临水平房。水庭月洞门外方内圆,以竹雕填之,古称“圆光罩”,门洞两侧玻璃屏门,用隶书、篆书与鸟虫书体作《百寿图》,扇下槛墙上刻有清道光年间所题名曰“轻烟挹露”的砖雕竹石画。方池水面开阔无障,使得澄漪亭、六角亭、中部船厅、惜荫书屋、真砚斋等景致一览无余。园林注重虚实变化,用建筑物、树木、湖石尽量遮掩水源或者水岸,造成含蓄、幽深、视觉无尽的观感体验[1]。澄漪亭以贝壳薄片作窗、灵动古朴,六角亭以木花为饰、典雅通透,打破池水视界的局限,形成虚实相生的空灵之美,水纳万象、物映其中。《园冶》中的“虚阁荫桐,清池涵月”“俯流玩月,坐石品泉”就是这种效果[2]。

(二)水景静态

古园中共有一处船厅与两处亭榭,三者共同构成古园中的静态水景。其中,“船厅”则位于水庭与平庭衔接处,其状正如其名,形似客船,走道仿船舷而作,房屋仿船舱而筑,栏杆以潮水波纹为饰,是水庭与平庭共同的视觉中心。澄漪亭和六角亭属于建筑、水体与植物相结合的空间类型[3]。澄漪亭形似水阁,位于方池西南岸正中,水景开阔;六角亭开敞通透,位于方池西北岸正中,水景深远。两亭皆有一侧池岸与水体紧密结合,周边树荫较少、视野开阔,另一侧紧挨园墙,建筑密集,纵向拓宽立体空间,与南部的水庭、中部的平庭通过天井、巷道、敞厅等相连接,使得庭院空间形成一个静态通畅的观赏居住一体的生态环境系统。

(三)光影与水综合应用

清晖古园采用“起、承、转、合”的空间序列。穿过门厅,右侧葳蕤树木,左侧开阔湖庭,有别于江南园林“移步换景、柳暗花明”的观赏格局。古园开门见“池”,行经庭门,高大牌楼映入眼帘,侧望六角风亭,俯仰船厅烟水,游览憩息,动静交替,承于眠风拥月之和煦。进入花苑,左有书斋,右有亭台,上有古木纵横,下缀奇花异草,转于天光树影之幽雅。踱步宅院,竹径通幽,曲道窄檐,芭蕉生露,缝中观天,合于庭院深深之禅静。整体空间布局上,清晖园“由空经疏而密,筑屋顺前就后,由低而高”的建筑布局,与“植被疏密有致、水体合理适度”的景观配置共同作用,使其各区域形成与之功能相匹配的微气候分布特征。局部空间处理上,通过控制水体面积的大小,调节周边空间环境的湿度,有利于给庭园营造凉爽的风环境;亭榭与高大乔木相结合的景观配置方式,有利于对太阳辐射形成有效遮蔽,通过建筑布局形成尺度差异较大的庭院室外空间,如狭窄巷道、开敞宅前空地等,对庭园空气流动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3]。

空阔湖景、和煦船厅、幽雅花园与禅静巷道共同构成清晖古园的空间序列,采用“气象开阖”的组景风格,将光影、景致与水融合得淋漓尽致。水庭直抒胸臆、宅院深幽禅意,反映出一种矛盾而合理的社会心态,即“积极入世、内敛含蓄”,前者与岭南地区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相关,后者与文人造园多强调修身养性相联,二者融合展现出清晖古园独具一格的水景风貌。

二、清晖古园园林水景工程艺术形态

——“天人合一”

(一)理水工程的本质——“意境营造”

王昌龄在《诗格》中把诗的境界分为三种:物境、情境和意境①。所谓“意境”,以意寄情,以景遇境,情景交融中自有诗情画意。清晖古园理水艺术在反映清雅和致之“境”的同时,也表现了园主隐逸飘然之“意”。园中以水为媒介,大量应用花台、花架、盆景等器具,配以岭南特色植物,如棕竹、南天竹、芭蕉等,或为别具一格的灌木,或是清香垂垂的花果,临水相照,结合置石形成完整的水景组合。行于园林,晨昏定省,晴雨四季,更替变化,水景迤逦。园中生机盎然,光影斑驳,花叶生珠,树影婆娑,清凉幽静。园中四时各异:春以观花植物景观为主,生机勃勃,如山茶、木棉等;夏以水生植物景观为主,如睡莲、荷花等;秋日园中落叶较少,以缤纷花果景观为主,彰显四季丰茂的地理特色;冬季以常绿植物景观为主,色彩明丽。

清晖古园在造景中,赋予植物色泽、姿态以文化内涵,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正是橙黄橘绿时”“轻烟挹露”等,而使之成为情感载体。园中四时有花果、四季景不同,如此节物千般,在形成“春有花开秋有月,夏有风来冬无雪”的意境同时,也体现出垂垂果木、繁茂兴盛的雅俗共赏的境界。植被生息、万物更迭与水息息相关,更显岭南水景润泽丰茂之内涵。

(二)理水工程的创新——“顺应天时”

岭南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夏季气温高,日照时间长,清晖古园深受岭南地理环境、自然气候影响。为了居住者的舒适度,在这种气候条件下,清晖古园构建园内建筑便应合乎时令,既要阻止太阳光长时间直射,也要使室内通风,避免给予人压抑沉闷之感。为适应气候,清晖古园造园采用“疏密交错、水木一体”的独特理水布局:前庭修筑长方形水池,后方建筑生活区点缀几何状水坛,间以游廊穿行,植有高大林木。这种布局利于通风,桥廊相接形成通道,使穿堂风吹向后院,密集植被有效減少阳光照射,既可遮阴避雨,亦能观景休憩,园林整体建筑造型轻灵活通透、明亮净澈,采用落地窗式屏门,与水体亲密交融,水景一体,夏令和风清凉,冬时包容温暖。

清晖古园理水工程,顺应岭南地域天时,营造冬暖夏凉的调和景观,以水作结,润泽园内四季,极具水乡风韵。

(三)理水工程的表达——“随曲合方”

水景基础即水的外观形态,其与建筑相衔接的水池先“合方”,再随地形加以曲折变化。“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园冶》中的精辟论断,强调如何巧妙地因势布局,随机因借,做到得体合宜、尊重自然[4]。

受庭院面积限制,清晖古园以“大分小聚”的理水形态塑造景观,水景工程分面状与点状两种,大致以廊桥、船厅、花树隔分水庭、平庭与宅院,或池泊漫溢开阔或水坛清幽合聚。二者皆采用多边形几何聚合园中景区,如水亭主景一鉴方池,水岸以人工修筑边界,植有大量水生植被以固池基,使之能够免因暴雨冲刷而导致倒塌,水景疏密交错别具一格。除方池外,诸如水景池、井、花坛等小型理水工程点缀于宅院,水体形式与建筑形态有机融合,在形式上表现出“随曲合方”的园林建筑特色,以临水建筑围合而成的矩形“方”池主景与以天然形态造就的“曲”折水岸线共同营造古朴雅致的古典风格。山石驳岸、山水交错、山麓林木相承,两者浑然一体,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气、神,富有自然趣味。全园景致围绕着水做文章,环抱一池清水,着假山、小桥、亭台楼阁等建筑,种银杏、紫藤、龙眼、龙顺枣树等植被。这些随建筑形态变化的水面形态,充分体现了水体与自然地形、建筑相互依存、巧妙呼应的构造关系,也说明了清晖古园理水工程的灵活和实用。

三、清晖古园理水工程的美学内涵

——“气象开阖”

(一)独具一格的水景风物景观

俞洵庆《荷廊笔记》记载:“一大池广约百亩许,其水直通珠江,隆冬不涸,微波渺弥,足以泛舟。”[5]其显示了岭南园林的独有风貌,以自然水体为基,加工以点、线、面、几何状等人工水体。清晖古园则是岭南园林中较为典型的代表,它不仅顺应天时,更融合岭南地区特色人文风貌,较之江南园林之精巧佳妙、蜀中园林之厚重古风、北方园林之典雅毓秀,清晖古园在造景美学上独有一份岭南水乡风格的绚丽通透。

清晖古园将水体景观与人文景观进行巧妙结合,从自然地理上看,清晖古园地处顺德河水网,水景占比较大,故园林造景以“水”为中心,前有面状宽阔方塘,植有睡莲粉荷;中有多层船厅,模拟珠江河“紫洞艇”,尽显南国风情;后有几何型水坛花池,配以花草、石树、锦鲤等,曲径通幽,错落有致。从人文地理上看,归寄庐、小蓬瀛等建筑共同构成了园林文化建筑群。宅院竹苑通道的尽头右面筑有狭长大型山壁,山中有一小洞,只容一人通过,故名“斗洞”。“归寄庐”与“小蓬瀛”直廊相接,其中“归寄庐”为园主人卧室,庐匾意为“辞官归里,寄迹庭院”。“小蓬瀛”厅堂装饰大型彩绘木雕作品《百寿桃》,仙桃树枝繁叶茂,树下蓬岛石山,芝兰飘逸。此外,古园位临南海、中西交融、文采绚丽,其造景中多有欧式门洞圆窗,如澄漪亭仿罗马式拱形门洞、绿云深处爱奥尼式通廊门洞与归寄庐教会式塔顶窗形欧式圆窗;又有多种西式套色玻璃,如著名的“羊城八景”玻璃制品,斑斓明媚、色泽浓艳,部分玻璃更镌刻绚烂花纹,华美纤丽、美轮美奂;门窗上多有花鸟水墨、对联书法,其中如笔生花馆西窗上以灰塑所绘《苏武牧羊图》,中和中式画法与西式色调,别有风味。

由此可知,清晖古园将岭南水乡文化融会贯通,兼收并蓄中西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水景风物景观:面状方池、线状溪流暗渠、点状水坛与人文艺术特色共同构成了清晖古园“空纳万境”的组景风貌。

(二)一花一世界的水体组景风格

郑元勋在《园冶》题词中说“是惟主人胸中有丘壑,则工丽可,简率亦可”,指出了造园风格可以华丽亦可古朴,重要的是筑园之人心中的构思和意境追求[6]。清晖古园水体组景可分为三个部分:船厅、澄漪亭与花池曲廊。古园主体建筑为船厅,与平庭惜阴书屋组合为园林建筑群,通以长廊旱桥、系以百年紫藤、饰以流水委纹,其中,绣阁与南楼形成船舱整体,楼道迂回婉转,船前方水清池,环绕白沙古柳、密遮青藤,给予游人青翠欲滴、幽秀淡雅之感,人于船厅外观,可见风拂碧水、花叶飒飒,步于长廊隔墙,目视光影婆娑、虚实相生,古园船厅以建筑衬水,点缀草木花鱼,达到了“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文人雅趣与理水境界。

澄漪亭与船厅互为景致,阁楼亭台与花岸高墙交相辉映,远眺玉堂春千年银杏树,近观水方池游鱼粉荷花。澄漪亭临水架台,自水岸延伸至水中,东接绿潮红雾,西合碧溪草堂,北朝花亭书屋,向池浔四周建起三面回廊,中有六角亭雕梁画栋,落地门窗面水迎风,开阔通透。方形水池由近及远,池畔垂柳依依,六角亭两侧分立百年水杉,池中碧荷高低错落,夏有浓绿,冬观残荷,以自然轮廓装饰人工痕迹,花树藤叶相衬不尽深远,形成层次丰富的景观秩序。如此曲折之水、参差之景、迂回之廊构成尽美生境,展现了清晖古园“水木清华”的理水雅韵。

花池曲廊由建筑、花池与水池构成,三者并不封闭,而是以曲折回廊门窗相接,惜阴书屋紧邻船厅,屋前流水池塘,屋后水池古木,庭院花台草木、树影斑驳,运用水与植被形成清凉舒适的林下空间。花池曲廊以几何曲尺形园路为中心铺作网状,回廊延至宅院过月亮门,雕栏两侧青竹芭蕉依依舒展、溪流涓涓,水磨白墙生满潮湿青苔,忽见小蓬瀛、归寄庐,犹如别有洞天妙趣。溪竹水苑、花木门窗,颇有隔云观月之意,尽显了清晖古园“文人风骨”的理水意趣。

生于水而凭于水,清晖古园以理水为题,占地理之河水、借时节之雨水,调节气温、稳定湿度、滋润土地,又以此筑造亭台楼阁、山石草木、天光云影之境,融合西式文化与文人雅趣,禅意斐然、新颖奇绝、诗情画意,形成了气象开阖、层次多变、不尽幽深的独特水景风格。

四、对城市水景园林建设的启示

随着城市化的进步,古代园林在当今城市的建造中不具有可行性,山石草木造景因城市规划表现较为单一线形,由此水体造景便由于“水无定形”的特点显得愈发重要。在城市园林建设中,理水工程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初级阶段水景多为微型景观,如小片绿地、小型喷泉、层叠瀑布;中级阶段将形成水景组群,如人造滩涂、城中湖泊等,又有自然湖、人工湖之分,兼之回廊小桥、亭台水榭点缀,较初级阶段变化更为丰富;高级阶段即为水中有城、城中布水,在这个阶段,城市规划会使用园林借景等手法,开发天然水系,使得城市风貌更加贴合大自然,但如此方式将更易破坏自然生态系统。

然深究清晖古园理水工程美学的深层含义,可知园林艺术在宜居之上,始终遵循着“天人合一”的理念,城市水景园林建设不可舍本逐末,而应选择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始终以可持续发展为主导。传统庭院空间对于当代人居生活方式来说已不再适用,但其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及其微气候设计理念方法,对当代人居环境舒适性营造起到了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园林水景美学的深层内涵,一为身,二为心,享乐绝非中国园林存在的意义,个中意欲传达的“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境界方是自然之理。

注释:

①引用自360百科“诗格”词条内容(http://baike.so.com/doc/322829-341952.html)。

参考文献:

[1]蒋宏,刘娴.谈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理水艺术[J].大舞台,2012(01):137-138.

[2]薛保华.论《园冶》掇山理水的设计[J].美与时代(上),2010(03):80-83.

[3]王琨,李文芳,李佳玥,薛思寒.顺德清晖园庭园布局与微气候营造[J].城市建筑,2022,19(03):168-174.

[4]陳泽宇,梁明捷.基于地域文化性格的岭南园林理水风格探析[J].建筑与文化,2022(06):216-218.

[5]陆琦.岭南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6]郑曦,孙晓春.《园冶》中水景理法探析[J].中国园林,2009(11):30-33.

作者简介:

王梓蕤(2002-),女,广东海洋大学学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庞妃霖(2001-),女,广东海洋大学学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黎梓淇(2001-),女,广东海洋大学学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