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福”字图像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出现在喜庆热闹的场所当中,以祝福为主题,更多的是带来福气。并且“福”字图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殊的运载体,也是一种独特的生命信仰,给人带来了独特的视觉感受。这就表明福字图像有了极强的民俗意味体现,不仅要从字义出发,更要从文化角度去剖析其深刻的民俗底蕴,并从图像中发现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文化态度、文化心理以及“福”字观念,从而能够从理性和感性的双重视角出发,分析图像发展历程的同时,了解其独特的民俗体现,使“福”字图像可以实现文化传承。
【关键词】“福”字;图像;民俗体现;民众文化心理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27-0014-03
一、前言
从甲骨文开始,“福”字图像就已经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融为一体,这时“福”更多的是代表了富贵、健康等一系列美好愿景,成了精神载体,这也为民俗事项的附着提供了前提。因此,“福”字呈现出了极强的象征含义,成为民众共同追求的文化精神,使更多抽象的概念通过“福”字得以表现出来。例如一些孝悌观念、婚姻风俗等民俗文化都与“福”字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代表了民众的审美追求,更成为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和民俗底蕴的精神内核,现今已经成为传统民俗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福”字图像的发展历程
“福”字最早在甲骨文上被发现,代表了两只手捧着酒浇在祭台上,是一个会意字,更是古代祭祀中真实的形象写照。这里不难看出,“福”字在图像发展的前夕,就表明了向上天祈求的意味,继而演变为祭祀特用的酒肉,这也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的真理性[1]。随后在《说文解字》中,“福”字更多的是表现了神灵护佑之意,这时“福”字图像就更多的是表示逢凶化吉的吉祥意味,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福”字在此基础上逐渐延伸和扩展,呈现出例如事事顺利、富贵、福气、福运的意思。随后在《尚书》中,“福”字图像又被诠释和完善,这里的“福”字图像代表了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这五个方面的含义,总的来说都是幸福和福气的意思。
不难看出,“福”字图像一步步涵盖了民众孜孜渴求的思想境界,在農民眼中,“福”字图像代表了土地和丰收;在百姓眼中,“福”字图像代表了平安和生存;在商贾之人眼中,“福”字图像代表了财运旺盛;在文人学士眼中,“福”字图像则代表了金榜题名、官运亨通;而在年老者人眼中,“福”字图像代表了子孙满堂、身体康乐。总的来说,“福”字图像都是与美好的愿景与祝福有关。
三、“福”字图像的民俗体现
“福”字图像作为发源于中国本土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化,贯穿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发展历史,并且已经全面地渗透到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当中,成为民族精神的内核和主流文化。在“福”字图像的传承过程当中,已然成为象征吉祥的精神追求,并且也呈现了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体现。
具体来说,第一,在祈福这一民俗文化当中,“福”字的形象构造是双手举酒祭天的形象,这里的“福”就代表了祭祀这一民族文化。而在祈求的过程当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皇帝会在祈福前夕沐浴斋戒、三跪九拜,在五色土前,祈福来年风调雨顺、祭祀天地。而普通黎民百姓则会在祈福过程中焚香供奉,从而祈求阖家幸福、人畜兴旺。
第二,在摸福这一民俗文化当中,对于“福”字图像的追求和向往,不仅是精神的映射,更追求一种可接触到的好运气,因此在这一民俗活动当中,虽然没有纷繁复杂的仪式,但对于“福”字图像的朝圣心理却依旧火热,通过触摸“福”字图像,就在内心祈求,能将福气这一不可触摸的精神内核与自己捆绑,并且这一活动在节假日或是普通的休息时间就可完成,人们相信只要拥有一颗向福之心,就会通过触摸“福”字图像求得好的运气,获得好的结果[2]。并且在一些旅游景点,会专门开辟出“摸福”这一具体活动,能够让民众摸到有福之人提笔写下的“福”字图像,并且通过巧妙的书法结构,将图像中子孙幸福、田地众多、长寿多福等意向集于一身,而且这里的“福”字会在“田”字书写时不加封口,并将之解读为福气无边、洪福无量等美好寓意。
第三,在祝福这一民俗文化当中,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福”字图像在演变过程中也逐渐变得丰满,且代表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在传统佳节时期,不同地域的亲朋好友往往会送去祝福,希望亲人身体安康、幸福康健,因此祝福这一民族文化活动得以长盛不衰。特别是在一些地区,祝福文化作为逢年过节的必备活动,能够祈求未来一整年的运气和福气。而这一活动可以追溯到元初时期,集中在农历十二月二十日到三十日这十天之间,在这一民俗活动进行过程当中,一般会准备特定的祝福祭品并配备相关的祝福仪式。需要进行祝福的民众可以选择不同的福礼,这些福礼分为三牲、五牲和七牲,人们相信不同的福礼有着不同的祝福寓意和祝福效果。并且在祝福这一民俗活动进行到尾声时,会继续散福,邀请左邻右舍或其他的好友亲朋来喝散福酒,吃散福糕,民众觉得这样做会让“福”的寓意发挥更大的作用。现今祝福这一民俗活动也演变出了多种多样的形式,例如逢年过节贺卡上的“福”字图像,民族活动节日的“福”字装饰、红包上的“福”字、礼品上的“福”字以及在视频通话中由语言转述的“福”字等,这些祝福都是民众喜爱“福”字图像的真实写照[3]。
第四,在贴福这一民俗文化活动当中,是将“福”字图像直观张贴的行为,特别是在春节,“福”字图像的张贴更为频繁,这一行为作为我国传承已久的民俗活动,贴上“福”字便能够去除以往的尘秽,祈求来年得以顺心如意。并且在南宋时期,《梦粱录》就记载了贴福字的这一民俗活动,并且文中还多次提到了春牌,表明民众在以往就喜欢将“福”字图像书写在红纸上,并将之张贴在房前、大门等地点。并且“福”字图像还分为正福、倒福和各类小的“福”字图像,根据“福”字图像的大小和不同,还会规定出不同的张贴地点。例如倒福要坐北朝南,贴在门厅的正前方,这表明能够将福气引入室内和厅堂,但也要注意,只能张贴一个,若是倒福张贴过多,则会适得其反,称作重蹈覆辙,有不吉利的意味。此外,正福是坐东朝西,代表了福如东海的意思,也要注意只能张贴一个。还要注意的是,门福必须要贴正福,若是在门外张贴倒福则代表了这户人家流年不利。其他的例如一些抬头福和旺财福,也需要细细划分,这里便不过多赘述。但总而言之,“福”字图像的张贴时间都要集中在大年三十的下午,太阳依然能够照耀在地面的时候,并且按照从外向内的顺序张贴福字,最后贴倒福,这一套流程下来,则表明这户人家整整一年,都能够接到从外而内迎来的福气,且福气源源不断。
第五,赐福这一民俗文化,是从清朝的康熙皇帝开始,会在春节时期赐“福”字,之后清朝的每位皇帝纷纷效仿这一行为,每年都会遵循赐“福”字这一民俗活动。并且每年的十二月初一,宫中会举办开笔写福的典礼,虽然随后改到了十二月二日,但由皇帝所书写的第一个“福”字,依旧代表着浓浓的祝福含义[4]。并且这些由皇帝书写出来的“福”字,通常会悬挂在乾清宫的正殿,或是其他宫院的各个正殿,还有一些会赏赐给在京城任职的上书以上的大臣或是亲王,以及一些受皇帝重用的巡抚或是封疆大吏,都能够获得皇帝书写的“福”字。而臣子们接受这些御赐的“福”字,会举办隆重的赐福仪式,从而使受赐官员的家人们都能够感受到皇帝赐福的皇恩浩荡,以此为荣的同时,还会供奉香案、双手迎接。若是赐福时恰巧碰上某位官员的生辰,还会附加生日庆典,并多赐“寿”字作为褒奖。例如在一些王府之中会专门设置多福轩,在大殿内会悬挂“福”字图像的牌匾,并且这些图像会在红色的方纸上呈现梭形摆放,而在新的“福”字次来之前,旧的“福”字会继续放在匾额之内,等待新的“福”字覆盖上去,这样代表了增福增寿的含义。
四、“福”字图像的民众文化心理
首先,“福”字图像代表了民众热爱吉祥、渴求利益的文化心理。在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福”字图像代表了民众想要获得与自然对抗力量的渴望,通过“福”字图像能够加强自身的幸福感,降低心里的不安意识。并且在甲骨文中“福”字图像所代表的祭祀仪式,特别是在祭祀中预测福凶时,“福”字图像更多的只是能够避开不利因素。因此,“福”字图像的出现就是一种代表了事情朝着美好方向发展的征兆,从本质上来看,这个征兆是民众渴望追求幸福生活的心理诉求[5]。这种诉求,从中国古代社会时期一直被延续下来,而在现今社会当中,民众在传承过程时就会将“福”字图像应用在人生大事的抉择时期,例如婚礼上随处可见的“福”字图像,家中添丁添口的“福”字图像,这些图像都是民众获得幸福的表征。由此可见,“福”字图像在民众文化心理方面更多的是呈现出了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面对重大变革时,通过“福”字图像能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幸福感,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从而通过好的征兆,暗示自己已经获得了幸福,并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够获得幸福。
其次,“福”字图像代表了民众的道德修养以及学会感恩的文化心理。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民众认为有福之人必定是道德修养高、懂得感恩的君子,这类人会以真诚的心去回馈自己得到的感情,并通过行为表现将福气回馈给周围的人。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这类人首先能够对他人保持感恩之心,并做出回馈恩情的行为,呈现出极高的道德修养,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友谊和情感。这就不难看出,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重视“福”字图像的道德修养,已成为民众修正己身、懂得感恩的重要原因。因此,“福”字能够使自身的道德修养变得丰富起来,提升道德准则,学会知足常乐;也能够不至于沉湎在欲望的沟壑当中,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感恩自己所拥有的、回馈自己所拥有的,不会背信弃义、忘恩负义,能够在自己获得幸福的同时,使福气变得绵长悠远。
最后,“福”字图像也包含了民众,祈求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的文化心理[6]。“福”字图像中强调以和为贵,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人与人之间和谐,以及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例如在一些重大活动时会举行祈福仪式,祈求接下来的事情能够顺遂,这些祈福与春节时期的祈福大有不同,但其内在目的都在诚心地祷告并希望事件完成之后能够为自己和家人带来福气,能够使自己和他人和睦相处,使每个人都能够平安顺遂、健康安乐。由此可见,这一观念正是民众在“福”字图像中呈现的重要文化心理,也是“福”字图像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有着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福”字图像内涵,最明显的特征是从商的人忌讳开门吵架,忌讳开门卖出商品后遭到退回,认为这样的行为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不但会让福气溜走,还会将财神爷赶走。这类行为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也有所体现,因为繁重的工作需要大家互相帮助才能完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由“福”字图像带来的和谐,是稳定社会、亲睦邻居的重要依据,更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维持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社会心理。因此,民众在渴求“福”字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认为具有福气的人一定是脾气平和,与他人友善的人,而藏在“福”字图像中的民众文化心理则进一步反映了图像的符号表达意识和精神承载功能,是一种极强的道德观念和生命渴求,也让“福”字图像通过民众文化心理这一载体,得到进一步的融合,从而构建出更加美好的生存图景[7]。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福”字图像在历史长河的演变过程中,除了反映着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景,还进一步呈现了不同的民众文化心理,而通过对“福”字图像的剖析,能够真正从文化心理认知角度深入分析福字的含义,进而了解民众的真实生活。因此,“福”字图像从客观上促进了家庭的和睦以及社会的和谐,进而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不仅呈现出了极强的文化认同感,而且这种与文化交融共生的现象,使得民俗活动和符号图像研究有了更加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僧格,路转红.“福”字图像中的民俗事项和文化心理[J].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22,43(05):34-41.
[2]程波涛,檀梓萱.民俗空间视阈下虎图像的文化释义[J].韶关学院学报,2022,43(10):94-98.
[3]程波涛.祝寿图像的文化属性、分类与研究意义[J].美与时代(中),2020(02):118-119.
[4]程波涛.论祝寿图像中民俗与文化的共生现象[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7,31(03):91-96.
[5]童彦婷.图必有意,意必吉祥[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6]刘洋.奥运“福娃”中的“福”文化[J].大众文艺(理论),2009(21):151-152.
[7]郑广贵.建瓯民俗事象中的“语言崇拜”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8]李守奎.汉字阐释与汉字文化普及——以福字为例[J].汉字汉语研究,2021(02):11-29+124-125.
[9]罗曼妮.“福”字内涵与“福利”文化[J].汉字文化,2021(10):121-122.
[10]王东林.“福”字的文化意蕴[J].群言,2019(02):28-31.
[11]施静.现代“福”字戒的特征及设计思考[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01):38-40.
[12]李琳.民俗美学视角下的广灵剪纸研究[J].收藏与投资,2023,14(09):178-181.
[13]黄煜开.福建建福:八闽“福”文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J].华夏传播研究,2023(02):387-397.
[14]赵苗樵.馆藏“福禄寿”系列文物与文化寓意[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12):11-15.
[15].墨拓古韵纸留香祥瑞纳福年味浓——大连市高新园区玉龙社区开展年画拓印活动[J].民心,2022(03):47.
[16]武建华.雕刻艺术传承文化之美[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22(04):57-59.
作者簡介:
屈轶(1991-),男,山东济宁人,汉族,研究生,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