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东 卢惠
【摘要】20世纪50年代初期,婚姻自主成为中国女性解放的焦点问题,《婚姻法》的颁布使这一问题得到政治上的保障。电影《刘巧儿》采用平民化的视角塑造了一个敢于追求婚姻自由自主、勇于追求个人幸福,具有独立意志的新女性形象。这一形象极富感染力,激励了万千青年男女打破封建枷锁、自主择婚,彰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婚姻制度改革所带来的进步,契合了以婚姻自主为标志的、掌握自己命运的新社会蓝图,推动了中国《婚姻法》的宣传和女性解放。
【关键词】电影宣传;新女性塑造;《刘巧儿》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27-0040-03
【基金项目】2021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中国共产党的农村宣传研究(1949-1966)”(项目编号:20210301076)。
电影《刘巧儿》取材于20世纪40年代发生在陕甘宁边区马锡五专员审判的一起婚姻案件,其剧本是在秦腔剧本《刘巧儿告状》及陕北说书《刘巧团圆》两部作品的基础上加工、改编及创造而成的。这起女性争取婚姻自主的案件不仅使人民群众心悦诚服,亦轰动了陕甘宁边区,成为20世纪中国八大名案之一,《陇东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等报刊对此案皆有报道[1]。基于现有研究①,本文将尝试从社会主义新女性塑造的视角考察电影《刘巧儿》的宣教功能。
一、电影塑造的新女性形象分析
(一)明朗俊秀
电影将刘巧儿塑造为一个明朗活泼、甜美俊秀的少女形象。影片中,巧儿衣着清新朴实,头戴簪花,耳戴配饰,声音甜美清脆,举止落落大方,笑起来更是貌美如花。通过地主王寿昌只见巧儿一面便描述巧儿:“茶不思饭懒咽日夜挂在心间;今见她小脸一绷更好看,真是仙女下了凡。”[2]401赵振华初见巧儿时,便问及旁人:“谁家的姑娘,長得这么俊?”[2]414这些文字描述都足以见得巧儿的俊丽。电影中饰演刘巧儿的新凤霞,生于苏州,成长于天津,长相可人,柔中带刚,既有江南女子的甜美俊秀,又有北方女子的刚烈执着。
(二)刚烈不屈
电影中的巧儿秉性刚烈,有主见。在巧儿与其父对谈时,巧儿因其父描述从小定亲的赵柱儿是二流子后,便直言“巧儿我一定要退亲”[2]405,当其父假意退婚实为难为情时,巧儿直言:“似这样包办的婚姻我就是不同意,我不管什么是交情什么是亲戚。您要怕耽误交情,娶我的那天除非是您去!”[2]405当巧儿从地主王寿昌口里得知其父收受媒婆彩礼欲将她许给王寿昌时,气急的巧儿打了王寿昌一个嘴巴便“压不住心头怒火往回奔”[2]411,返家途中遇到乡妇女主任李大婶时便向其哭诉:“我不能让我爹把我卖,我不能嫁给这样的人;若是我爹不答应,巧儿我一定和他拼!”且誓言“要是拼不赢,我就不活了!”[2]412巧儿回家一见彩礼便怒火满腔,劝父亲“快把彩礼退,要不然我管教你人财两丧”,其父刘彦贵固执己见不退彩礼且擅自做主巧儿婚事,巧儿便义正词严回其父道:“要我答应休妄想,除非西方出太阳!”[2]419说罢便将其父手里及窑炕上的彩礼扔到地上。短短几句唱词体现了巧儿的刚烈,不屈服于权贵,誓死不嫁地主王寿昌。
(三)勇敢追爱
巧儿口齿伶俐,勇敢表达爱意。从巧儿与地主王寿昌的对话中可见巧儿的口齿伶俐,如王寿昌伸手想拿巧儿纺的线看时,巧儿便回应“狗爪子,别脏了我的线”。又嘲笑他道:“你们财东家,吃了睡,睡了吃,就跟老母猪一样,踢你一脚都不动弹。”“像你这样,好吃懒做,连个看家狗都不如,简直就是个饭桶!”[2]410面对喜欢的人,巧儿毫不掩饰,勇敢表达爱慕之意。影片开头,巧儿便言明她自己爱上劳模会上的赵振华,回家后意图让父亲将其从小定下的娃娃亲退掉。当其父退婚后,巧儿便“要自己找婆家”,又想起劳模会上的赵振华,“从那天看见他我心里放不下,因此我偷偷地爱上了他”,并希望“这个年轻人,他也能把我爱”[2]409。巧儿在地里偶遇赵振华时,在李大婶的撮合下便向赵振华表明心意:“这次我们自己当家,自主的婚姻才美满。”[2]416其后,巧儿更是不屈不挠地争取自己的婚姻自由,如在与马专员对话时,马专员问及巧儿为何已经与柱儿退亲却又要重新结亲,巧儿直言道:“从小儿包办的婚姻不能算,这一次本是我们二人当面谈……这次婚姻我们当面订,你若是段散了可不行。”[2]432均体现了巧儿依据自我意志自主争取婚姻之事。
(四)勤劳能干
在影片中,巧儿是一位拥有独立劳作能力且能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新时代女性劳动者。电影片头就是巧儿纺织的图像,而巧儿出场即是她在村外桥边挎着竹筐领完棉花回村庄的场景,“纺线织布手儿勤,养蚕抽丝都认真”[2]403。巧儿出场的第二幕便是她在窑内炕上纺线,在巧儿第二次与地主王寿昌相遇时,王寿昌便以巧儿纺线纺得好来搭讪。巧儿几乎每一次出境的场景都是在劳作生产:领棉花、纺织、交线、采桑、养蚕,以及后来巧儿与赵振华在地里相遇时,乡妇女主任李大婶在向赵振华描述巧儿时说道:“她的爹做小买卖整天不在家,家中的事情全靠巧儿她;一得空儿就学文化,挑水锅做饭养猪垫圈,缝缝补补洗洗涮涮织布纺棉花。不是大婶将她夸,全村的人,都说她是个好女娃。”赵振华也欣喜地唱“巧儿劳动是能手”[3],还怕配不上巧儿。可见,巧儿的主体性正是在社会劳动的基础上获得的。
二、电影的宣传主题与内容
首先,影片的宣传以婚姻自主为核心。电影《刘巧儿》塑造了一个敢于追求婚姻自由自主、勇于追求个人幸福且具有独立意志的新女性形象。新《婚姻法》的颁布体现了对女性人权的尊重与保护,电影《刘巧儿》恰好契合这一时代主题,巧儿因此也为广大勇于追求婚姻自主的女性树立了楷模,亦成为中国女性抵抗封建包办婚姻的榜样。在内容上,电影中“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我和柱儿不认识怎能嫁他;我的爹在区上已经把亲退,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上一次劳模会上我爱上人一个,他的名字叫赵振华……但愿这个年轻人,他也把我爱”[2]409“两相情愿配夫妻”“有人来干涉誓死也不依”[2]417等唱词既接地气又朗朗上口。通过唱词,电影《刘巧儿》塑造了一个具有全新的思想观念、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勇敢大方更颇具女性主体意识的新时代女性形象。在结构上,电影把“巧儿送线”扩大成一场重头戏,用以表现巧儿对自主婚姻及幸福家庭的向往与追求,巧儿与赵振华在地里相见的这场戏表现了这一对青年男女为婚姻自由斗争到底的决心。电影通过对这一对新人,尤其是巧儿这一新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宣传,意图在抵制封建陋习的同时,展现新时代女性拥有独立意志、反对封建婚姻、反抗父亲权威并自主决定婚姻之事的崭新精神风貌。
其次,电影中塑造了农村新女性的择偶标准。从外形上,赵振华憨实正气且健壮结实。从劳动与生产上,赵振华作为劳动模范是群众的好榜样,更是“庄稼地里的英雄将”,影片借此向群众宣传“劳动光荣、齐心生产,日子便能过得如意称心”这一观念;并通过地主阶级这一反面教材进行对比,突出“不能学习地主好吃懒做、不劳而获,吃穷人血汗,而只要好好劳动,日子一天就能比一天强”这一主题。从知识水平上,影片中巧儿向往在与赵振华的结合后“我们学文化,他帮助我,我帮助他,一对模范夫妻立业成家”[2]409等均体现了影片所传达的“学习文化知识、扫除文盲”的重要性。电影《刘巧儿》的宣传,使农村男女青年谈恋爱找对象的标准变成“政治进步、劳动好,对心眼”[4]。
再次,影片也无形中宣传和推广了当时新推出的《婚姻法》。1949年之前,全国约有《婚姻条例》37部,曾经在“封芝琴抗婚案”中起到关键作用的《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都成为新《婚姻法》起草的重要参考资料。195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婚姻法》正式颁布施行,新《婚姻法》废除了封建包办及一夫多妻制,规定了婚姻自由及一夫一妻制且提倡男女平等,但在当时,包办与买卖婚姻在很多地区仍普遍存在。为此,1953年3月,新《婚姻法》的宣传工作全面展开,电影《刘巧儿》以通俗易懂的戏剧形式,以反抗包办、争取婚姻自主的新女性形象,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普及《婚姻法》最重要的“样板爱情故事”。剧中“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过了门,他劳动,我生产、又织布、纺棉花,我们学文化”[2]409等唱词朗朗上口,又潜移默化地深入老百姓的心中,不久“自由恋爱”便成为当时最时髦的词汇。
三、电影的宣传效果及影响
电影《刘巧儿》的宣传,使女性争取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等新的道德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电影《刘巧儿》在全国各地一经放映便家喻户晓,久演不衰。“三轮车工人一边蹬车拉人,一边哼哼‘巧儿我……可谓盛况空前。”[5]《刘巧儿》的主要艺术成就是塑造了巧儿这个人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儿作为新女性,天真、活泼、勤劳、积极上进;为争取婚姻自由,维护自己的人生命运,敢爱敢争敢恨敢斗,这一鲜活的人物形象,深深感染了广大观众,对于鼓舞女性冲破封建罗网,获得人身独立自由和婚姻自主具有重要影响。
1953年3月,根据上级指示,全国开展了宣传贯彻《婚姻法》运动月活动,各级政府利用报纸、广播、连环画、电影及戏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婚姻法》。电影《刘巧儿》在全国公映后,反响热烈,据巧儿的扮演者新凤霞的儿子讲述:“电影上映后,母亲收到的观众来信可太多了,剧院用麻袋装起来送到家里。有一次母亲到北京顺义县演出,散戏后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子拉着她的父亲到后台,对母亲说:‘我爸爸看完了戏对我说,他不做包办婚姻的刘彦贵,明天我们就去找媒婆,退掉财主送来的财礼。说完女孩子激动地和母亲拥抱在一起,脸上沾满了泪水。”[6]
笔者曾就《刘巧儿》这一影片访谈数位70-90岁的农村老人,范围涉及3省6市。其中,受访者谈及对于影片《刘巧儿》的记忆时,关于影片角色提及最多的是“刘巧儿”“赵振华”“巧儿父亲”“地主”,提及最多的影片台词是“巧儿我这回可要自己找婆家”。谈及受访者对于影片的理解认知及观影的感受收获时,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赞同影片中所宣传的“婚姻自主”,并认为在当时个人婚姻大都由媒人促成的社会背景下“反对婚姻包办,主张婚姻自主”是先进思想。
L:您看过《刘巧儿》吗?看过几次?
WY:看过,看过五六次。
L:您认同这部影片宣扬的婚恋观吗?
WY:认同,好!
L:可以谈谈您看完这部片子的感受吗?
WY:这部影片是宣传新婚姻法,取消父母包办。这部电影说明了婚姻自主,还是国家的婚姻法好,父母的老一套不行,父母包办是落后违法的。还体现了男女平等,之前是通过媒人搞的对象,现在是国家婚姻法支持,男女平等。
L:如何看待影片中刘巧儿这个女性形象,她哪点品质最触动您?
WY:我对刘巧儿响应国家号召,拥护婚姻法,敢于反抗这种精神比较赞同。
(备注:WY(1937-),男,河北省承德市承德县三沟镇岔沟乡下院村人,中医,2023年2月12日上午,卢惠。)
从搜集到的口述资料看,可以看出《刘巧儿》这一影片具有显而易见的宣教功能,受访者均能领会影片所传达的“婚姻自主”这一观念并表示强烈赞同且都具有深刻感悟,亦可以从中窥探观影者对于新政权的认同。
L:您对《刘巧儿》这部电影的台词、演员、主题曲还有印象吗?
XXF:故事情节大概就是农村一对儿小青年和小姑娘,小姑娘大概十八九吧,自由恋爱的过程,原来都是父母包办婚姻或者童养媳,她抗拒这个,爱上一个劳动模范,然后她要自己做主,自己找对象嫁人。还带点歌剧,带唱来的了,其他不太记得清了。
L:那您对影片有什么自己的主观感受或者理解认知呢?
XXF:我感到就是还是这个现在的领导好,就是让这个妇女当家作主,打破封建,让妇女翻了身,自己找对象。
(备注:XXF(1946-),男,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人,工程师,2023年2月10日下午,李小东。)
四、结论
电影《刘巧儿》反映了新女性渴望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愿望与心声,又具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交错曲折的人物冲突和跌宕起伏的情节线索,搬上舞台后由著名的评剧演员新凤霞主演,借助主演甜润的唱腔和清新自然的表演风格,青春明朗、独立勇敢的刘巧儿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形象。电影《刘巧儿》采用平民化的视角塑造巧儿这一新女性形象来感召群众,以“女性要拥有独立意志并自主决定婚姻”这一新观念来感染群众,从而使群众达到心理认同及情感共鸣并意欲以巧儿这一新女性为参照,适时化作现实行动去争取婚姻自由,实现了借由电影《刘巧儿》进行婚姻自主宣传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注释:
①关于电影《刘巧儿》的研究,代表成果有:田延.“劳动”“爱情”与“历史普遍性”——评剧《刘巧儿》中的劳动与爱情叙事[J].文艺理论与批评,2021(05);吴钢.评剧《刘巧儿》的故事[J].中国戏剧,2018(11);吴钢.《刘巧儿》中的地主王寿昌[J].中国戏剧,2018(06);马亚琳.《刘巧儿》的文本演变与主题演进[J].广西社会科学,2014(08);张宁.《刘巧儿》故事的演变及其时代意义[J].陇东学院学报,2011(01)。现有成果注重电影文本、人物、故事情节的研究,尚无关注到国家宣传教育。
参考文献:
[1]倪树隆,罗志才.华池红色遗址遗迹[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8:269.
[2]何孝充.何孝充剧作选[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
[3]袁静,韩起祥.刘巧儿[M].北京:北京宝文堂书店,1958:27.
[4]沈学明.图像日志: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48.
[5]何孝充.何孝充談戏曲现代戏[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83.
[6]吴钢.评剧《刘巧儿》的故事[J].中国戏剧,2018(11):66.
作者简介:
李小东(1986-)女,河北保定人,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代史、中共党史。
卢惠(1997-),女,河北石家庄人,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