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喜
逻辑思维能力指通过理解概念及分析材料,作出正确的判断、推理、分析,从而获取全新经验或正确答案的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可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运用与解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地理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良好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可让学生快速理解所学内容,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基于此,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多元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笔者结合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围绕分层学习、对比概括、信息提取、综合分析四个方面,思考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的方法。
一、高中生地理逻辑思维解读
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核心。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即让学生根据对所学内容的分析,通过阅读地理材料、考查地理事物等过程,准确地把握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各种地理情况发生的本质,从而对地理学科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立足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思维能力,良好的地理逻辑思维要求学生能独立分析地理现象,以辩证思维讲述地理知识、内容,并能在独立分析中随着经验的不断打破与重组,形成较为完善的地理知识体系框架。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的方法
(一)分层逐类分析,深度思考地理知识
高中生的思维发展趋向于成人,其学习能力较强,能独立思考并完成学习任务。高中地理知识的深度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而逐步加深,学习难度逐渐加大,所探究的知识内容、范围越来越广。在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如果教师与学生只从问题表象分析与探讨地理知识,那么那些抽象、隐晦、复杂的地理概念会让学生的学习陷入困境,难以顺利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基于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带领学生分层逐类分析地理知识,先从一个较大的学习主题出发,将一个庞大的知识群拆分与细化,使其由“一”变成“若干”,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与思考每一个小的知识点,最后将全部学习内容整合,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这种方法能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展开学习,将原本复杂的知识有序细化,并能以更加具象化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地理逻辑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教学中,该节要求学生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四个知识点。在制订课程活动计划时,教师可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课时,在第一课时向学生讲解前两个知识点,在第二个课时向学生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及生活中的热力环流”,在第三课时讲解“风的形成及高空风和地面上风的受力情况”,并在学习结束后实施综合性复习,让学生将有关大气的知识有效串联起来,以促进学生地理逻辑思维的形成。下面,笔者将着重介绍第一课时的教学。
在第一课时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自行讲述近地面大气的组成部分。教师可在学生讲述基础上加以总结,引出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等关键词和“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知识点,并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大气到达地球表面的流程图,让学生直观看到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反射,然后层层向上传递的过程,从而让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随后,教师便可引出第二个知识点“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让学生了解“太阳暖大地”“大气还大地”“大地暖大气”等细化的知识点,并借助多媒体设备演示大气运动的整个过程,以加深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让学生从中理解大气的保温原理。
在教授上述两个知识点后,教师可带领学生总结知识内容,让其说一说“受热”与“保温”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了解“太阳辐射是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白天地面主要吸收太阳辐射”等地理知识。以此类推,在后续开展第二、三课时的教学时,教师可使用相同的教学方法,详细拆分与讲解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充分理解各个知识点的要素及知识点间的关联性,从而帮助学生建构一个完整的知识脉络,促进学生地理逻辑思维的发展。
(二)对比分析概括,精准总结课程要点
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对比、分析、概括等方法,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系统化的分析与学习,学生能在知识点学习上实现“异中求同”,即能在对比学习中提炼出地理知识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对不同地理知识进行精准概括与总结,从而实现地理逻辑思维的发展。
对比、分析、概括不仅能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内容,还能让学生掌握较多的常用性知识,在概念分析的基础上实现综合化学习与实践性探究,为学生未来的高难度地理學习奠定基础。在运用对比、分析、概括学习方法期间,教师需引导学生确定比较对象,总结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促进学生地理逻辑思维的发展。
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要求学生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并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第一部分知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共包括两项学习内容,分别为“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与“农业地域的形成”。从逻辑思维上分析,后者受前者影响,但后者的形成条件范围更加宽广。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将对比分析概括的主题设定为“农业地域”,让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分析上述两项学习内容,以落实逻辑思维培养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出示“花都区农业生产”案例,让学生阅读并讲述花都区所种植的农作物及其受到的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在学生自主阅读、分析、讲述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其围绕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政策制度、市场、交通等多个角度,对案例材料进行详细的探讨。在学生分析多重因素后,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围绕“农业地域”这一主题,对“区位因素”及“地域形成”展开分析与探讨,让学生通过对比学习,了解到农业区位受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影响,而地域形成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影响,但二者的关系存在相互制约、互相影响的特点。通过上述学习,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所学内容,自主总结所学要点,精准地概括课程主题及重点学习内容,在分析、整合、总结过程中实现地理逻辑思维的发展,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解读学科名词,提取关键学习信息
高中地理知识中所涉及的概念、定义、专业名词具有抽象性,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接触的专业名词越来越多,学习难度也越来越大。这给学生的学习理解增加了重重阻力,导致学生在理解概念、解读信息的过程中,容易对一些专业名词和概念产生模糊的认知,无法从中提取到有价值的学习内容。
与此同时,随着专业性术语的大量增加,学生对全新的语言结构较为陌生,在接受与理解上也产生了困难。此外,各项地理材料虽然在概念逻辑上较为相似,但每一个概念所代表的知识点有较大的差别,这使得学生在直观阅读时容易出现概念混淆的问题。基于上述情况,在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时,教师应注重对学科名词及基础概念的详细解读,并提炼出课程中的关键性资源,帮助学生梳理各个知识点间的逻辑,以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
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的主要学习内容为“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形成和发展与外力的关系”,要求学生了解“溯源侵蚀”“侧蚀”“下蚀”三个概念,在此基础上了解河谷、沟谷、河漫滩、河流堆积等样貌的形成,并通过分析河流演变过程,讲述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重点讲解“溯源侵蚀”“侧蚀”“下蚀”三个概念,让学生准确把握这三个概念的真正含义,避免学生在后期学习中出现概念混淆的问题。
“溯源侵蚀”指河流水源的快速流动不断地使河流加宽变深,并对其他部分产生了较强的侵蚀作用,导致水流的冲击力向上移动,使得谷地延长。在讲解这一概念时,教师可借助生活中一些较为经典的自然景象,向学生介绍这一地形概念的基本特点。比如,壶口瀑布是经典的“溯源侵蚀”地貌,教师可借助关于壶口瀑布的视频及动画向学生讲解这一概念。以此类推,在后续讲解“侧蚀”与“下蚀”概念时,教师可使用相同的教育模式,结合真实的自然环境展开详细讲解,帮助学生从课程内容中提取关键性信息,加深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地理逻辑思维的发展。
(四)综合分析课程,全面思考地理问题
对所学内容展开综合性分析,是学生思维整合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分析课程学习内容时,学生需要将复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分门别类地整理成一个个单独的部分,并明确各个部分的学习内容、基础概念、地理要点等。而综合性学习则要求学生将各个部分有效整合,通过提炼要素及总结属性,将个别知识点及内容融入整体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
高中地理学科本身便具有综合性的学习特点,尤其在后期的地理知识学习中。基于此,在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的过程中,教师可设计综合分析课程,让学生在思考地理问题、探究地理现象的过程中,将琐碎的知识点有效整合,以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要求学生了解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概念,并能说出几点转型发展的有效举措。教材中引用了焦作市的案例,要求学生分析案例并讲述城市的发展变化及其转型之路。纵观整体视角,这节内容与该章第一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相关联,能加深学生对自然资源的认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找到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间的关系。在课程活动中,教师可先让学生分析基础概念、转型举措,再结合案例实施综合性学习,以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发散与整合,达成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的目标。
具体而言,在课程活动初期,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回顾该章第一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的相关内容,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其次,教师让学生讲述自己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理解,介绍自己的学习想法及思路,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理概念,发展学生基础性的地理逻辑思维。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举例说明我国现阶段较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地区,让学生将视线由课本转移到实际生活中。最后,教师可鼓励学生依据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环境建设、政策要求等,自主讨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举措,分析该知识点并掌握更多地理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教材中焦作市的案例为核心,让学生结合前期所学内容,对课程活动内容展开深入探讨与分析,进一步了解资源枯竭型城市这一概念,并探讨此类城市的转型方法,从而在开放式学习中发展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
结语
高中生地理邏辑思维的培养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地理教师应立足学科优势,基于所学内容为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分层逐类地学习地理知识,让学生学会提取关键信息,并能全面思考地理问题,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地理逻辑思维的蓬勃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徐州市铜山区茅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