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航羽
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教师要为幼儿创造各种条件与机会,引导幼儿亲近自然,激发其对美的直接体验与感受,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与创造力,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去表达与创造美。幼儿阶段是开展美术启蒙教育的重要时期,而大自然则是最生动的户外课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户外自主活动中进行美的探索,让他们多亲近自然,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行艺术创作。
幼儿艺术领域教学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幼儿在大自然中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和创造美。教师要充分尊重、理解幼儿的学习方法与特点,在最大程度上支持与满足他们通过实践感知与亲身体验不断积累经验的需求。幼儿只有亲身参与美术创意实践,才能锻炼自己的各项能力,进而提升美术素养。如何基于幼儿自主性开展户外美术活动,更好地培养幼儿的美术素养,是值得每名教师深入探究的课题。基于此,笔者从不同角度出发,探究了开展户外美术活动的具体策略,以期提供参考。
一、走进户外,激发幼儿的美术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美术教学活动中,为了方便管理幼儿,部分教师常将活动安排在室内,先引导幼儿欣赏一些创作范例,再鼓励他们模仿绘画。这种教学方式难以真正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也无法发掘幼儿的艺术潜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带领幼儿走进户外,鼓励他们通过观察发现并积累丰富的美术素材,让幼儿用眼睛看、用小手摸、用鼻子闻,使其在多元化的感官刺激中认识美丽的大自然。教师可以把幼儿观察自然的活动与幼儿园其他户外活动充分融合,在引导幼儿亲近大自然的同时,不断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让幼儿深刻体会生命的含义,创作出富有生机的美术作品。
例如,在笔者所在幼儿园的种植园中,幼儿可以观察各种新鲜的蔬菜与水果,还可以参与种植活动,感受劳动的乐趣。在美术活动中,笔者引导幼儿观察不同的植物,要求他们通过看、摸、闻等方式,全面了解各种植物。具体来说,笔者先让幼儿用眼睛看各种植物,说出它们的外形特点。在观察后,幼儿发现,西红柿是圆的,成熟后颜色会变红;黄瓜是长条形的,是绿色的。然后,笔者让幼儿用手觸摸不同的植物。他们感受到西红柿的表面是光滑的,而黄瓜的表面凹凸不平,有很多小疙瘩,还有很多小刺。最后,笔者鼓励幼儿用鼻子闻一闻植物,他们发现西红柿和黄瓜都有一股清香,还有幼儿忍不住尝了尝它们的味道。小明咬下一口西红柿,说道:“太酸了。”娜娜咬了一口黄瓜,说道:“黄瓜有一股甜味儿呢。”
此时,幼儿已经对上述植物有了较为全面的认知。基于此,笔者鼓励幼儿发挥创造力,把刚才他们参与劳动和感受植物的过程画下来。在幼儿完成绘画后,笔者发现,有的幼儿画出了吃西红柿时被酸得闭眼睛的画面,有的幼儿画出了为植物浇水的画面,还有的幼儿画出了小伙伴踮着脚尖摘黄瓜的画面。
由此可见,在幼儿走进户外时,教师适时开展美术活动,引导幼儿画出自己的所见所感,能够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使其画出富有情感和故事感的作品。
二、就地取材,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在户外自然环境中开展美术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收集各种自然材料,如沙子、石头、树叶、树枝等,以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丰富用于美术创作的素材。
例如,秋天笔者带领幼儿走进户外,要求他们自主收集不同的创作材料,并且将这些材料运用到美术创作中。在美术活动开始之前,笔者通过提问启发幼儿,让幼儿思考“秋天到了,大自然中的植物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你们觉得哪些东西可以代表秋天呢?”等问题。在笔者的启发下,幼儿走进花园开始了“寻宝”游戏。有的幼儿在花园中收集到各种树叶,其中,梧桐树的树叶已经变得干巴巴的,成了枯黄色,松树的树叶依然是绿油油的,枫树的树叶红扑扑的,十分夺目。还有的幼儿发现了园丁阿姨种植的菊花。
在幼儿完成素材的收集后,笔者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收集到的材料大胆创作。有的幼儿将细细的树枝作为花的枝干,用胶水将其粘贴到一张白纸上,又将一片枫叶撕碎,用胶水将其粘贴到枝干的上面,制成一幅玫瑰花粘贴画。还有的幼儿将不同大小与形状的枯树叶粘贴到一起,拼成了一只可爱的小老鼠。可见,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想法,他们所创作出的美术作品也充满了个性。
教师要在最大程度上支持与鼓励幼儿进行自主探索,引导他们运用常见的物质与材料,展现自己的创意,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锻炼他们的艺术表现力,激发他们对美术活动的参与兴趣。
三、结合实践,提升幼儿的审美素养
在组织幼儿开展户外美术活动时,教师要不断创新实践形式,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实践活动,让家长和幼儿在亲子互动的过程中,共同讨论“什么是美?”“如何表现美?”,从而不断提高幼儿的审美鉴赏能力。
例如,在一次户外活动中,笔者带领幼儿到公园攀登小山,在到达山顶后共同俯瞰公园,鼓励幼儿讨论他们所看到的景物,分析在山顶看到的景物与在山脚看到的有什么不同。有幼儿认为,从山上看,山下的东西都非常小,感觉山底下的人就像一只只小蚂蚁。基于此,笔者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近大远小的原理,并让他们在之后的绘画中运用这一原理。接着,笔者让幼儿分享在爬山过程中的发现。有的幼儿说,在爬山的途中,很多人的脸上露出了渴望立马到达山顶的表情。还有的幼儿说,虽然下山的人都很累,但是他们的脸上都是满足的表情。幼儿参与爬山活动,有了切身的体会,感受到了人们在爬山途中的情感变化。在此基础上,笔者鼓励幼儿结合自己在登山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美术创作。有的幼儿画出了山脚下像蚂蚁一样的人,还有的幼儿画出了登山途中看到的美景,他们所创作的内容十分丰富多彩,表达了他们的真实感受。
在户外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探索不同的自然环境,引导他们体会人与自然之间的依赖关系,以丰富幼儿的认知,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从而使其创作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品。
四、科学指导,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教师在幼儿自主表达创作过程中,不做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在幼儿需要时再给予具体的帮助。教师要倾听幼儿的真实想法,了解并尊重幼儿的创作理念,给予科学的指导,而不能直接用“好不好”或者“像不像”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
在幼儿投入创作时,教师不能贸然地打断幼儿的创作思路,而是需要在恰当的时机向幼儿提出问题,如“你画的是什么呢?”“你一会儿想要再画什么呢?”“在这个地方加上小圆圈,它能不能变成向反方向走的小鸭子呢?”“蜜蜂除了喜欢采花蜜,它还喜欢什么呢?”等。在教师恰当的介入与指导下,幼儿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绘画出更加丰富多彩的作品。
在幼儿完成自主创作之后,教师可以开展一场关于绘画作品的主题讨论,鼓励幼儿自主描述自己的作品。例如:小明在参观种植园之后,创作了一幅绘画作品,他解释自己画的是一条大虫子在田地里爬来爬去;彤彤画了绿色的西红柿和红色的西红柿,她解释绿色的西红柿是还没有成熟的,红色的西红柿是熟透了的,可以食用的;鹏鹏画了一幅公园里的场景图(图1),有凉亭、游人、大树、花草等,他解释这是周末和爸爸一起去公园时看到的。
在幼兒完成绘画创作后,教师可以采用拍照的方式帮助幼儿将他们的创意留存下来,并且将拍摄的作品照片上传到班级家长群,供家长与幼儿随时查看,以便幼儿在家中为家长讲述自己的绘画思路。同时,教师可以将这些照片打印出来张贴到班级的墙面上,营造趣味化的班级氛围。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对不同的作品进行投票评比,选出最受欢迎的作品,并给予绘画该作品的幼儿相应的奖励,授予其“我是小画家”称号。
结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要将游戏作为基本的活动形式,将美育融入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户外是幼儿亲近自然、感受自然、探索自然的有利空间,教师可以开展户外美术活动,引导幼儿在与自然的互动中收集各种美术素材,鼓励幼儿自主创作,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与审美能力,为其将来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常州市红溪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