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幼儿园教育活动回归生活已经成为重要发展趋势。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要求教育教学活动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幼儿的思维认知主要源自生活中的观察、交流、思考与实践,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科学探究素材,带领幼儿开展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从而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
科学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幼儿科学素养、激发幼儿探究欲望、促使幼儿体会生命重要性的启蒙教育手段。幼儿科学素养的形成源于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分析、思考与总结。比如,大多数幼儿会注意到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会观察到生活中的蚂蚁、蜗牛等小动物;会在看到透亮晶莹的泡泡时兴奋不已;等等。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会思考秋天落叶的原因,思考蚂蚁喜欢的食物,思考泡泡出现的原理及消失的原因,等等。基于此,教师要结合幼儿园周围的生活资源来组织科学探究活动,让生活资源成为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源头活水,从而切实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
一、生活化理念下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学习力
观察是幼儿认识自然,从社会中获取直接经验的重要途径,观察也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几乎每一种类型的科学探究活动都需要观察。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而是集视、听、嗅等综合感官于一体,它包含分析、类比、迁移、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能培养幼儿的专注力与思考力。观察能力是幼儿学习与成长的重要基础。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会教授幼儿具体的观察方法,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并在观察活动中及时记录。
(二)有助于培养幼儿实事求是的科学理念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会经历猜想、实验、分析、验证、总结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理念。比如,在“磁铁的特点”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运用磁铁探索哪些物品是磁铁的“好朋友”。幼儿需要动手进行探究,才能确定物体是否为铁制品。
(三)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科学探究活动需要进行猜想、实验、验证。部分幼儿能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选择相应的实验器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够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观察植物的生长习性、特点时,幼儿无法写出相应的文字观察记录,但他们会创新观察记录方式,或是运用录音来准确描述植物的生长变化,或是运用绘画来准确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
(四)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沟通能力
科学探究活动需要幼儿之间的合作互助,而且幼儿也会分享自身的科学探究结果,他们能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形成较强的合作、沟通能力。例如,在“种植萝卜”实验活动中,幼儿需要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松土,有的负责播种,有的负责浇水,而且他们需要注意自身操作实践的时间,在观察和交流的基础上相互配合。
二、生活化理念下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一)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科学探究内容
幼儿的认知源于真实的生活经验,生活化的实验探究活动最能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生活化的科学探究实验不仅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还能引導幼儿加强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在满足幼儿好奇心的同时,提高幼儿的思维认知能力。因此,教师要结合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教育资源,组织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结合生活中的玩具展开科学探究。玩具是幼儿的最爱,几乎每一个幼儿都有自己的玩具,如玩具娃娃、玩具汽车、竹蜻蜓等。幼儿本身对玩具非常好奇,教师可以从玩具入手,引导幼儿探索玩具中包含的科学原理。如对于电子类玩具,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随意安装电池,查看电子玩具是否能正常活动,如果玩具不能正常运行,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电池拆下来,观察电池两端的特点,然后教授幼儿正确的电池安装方法,引导幼儿再次观察玩具是否能正常运行。
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结合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展开科学探究。我国一年四季的气候、景色特点非常鲜明:春天,幼儿可以观察树枝上长出的新叶;夏天,幼儿可以听到蝉鸣,感受到太阳的火辣;秋天,幼儿可以看见飘落的树叶,看到硕果累累的果树;冬天,幼儿可以欣赏白雪皑皑的景色。通常而言,幼儿的内心十分好奇,如“为什么树叶会在秋天变黄,为什么有些树叶会早些飘落,有些树叶飘落的时间比较晚,有些树叶根本就不会飘落?”,教师可以结合幼儿感兴趣的自然现象,引导幼儿找出在秋天树叶变黄的树木,和一年四季都是绿色树叶的树木,让他们观察并记录这些树木的特点。
(二)引导幼儿展开生活化的观察、记录与分析
教师不仅可以组织幼儿在幼儿园内展开科学探究,还可以组织幼儿到幼儿园外的空旷场地上展开科学探究,引导幼儿在社会生活中进行观察、记录与分析。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到幼儿园周围的郊外或是公园内观察蚂蚁。日常生活中,部分幼儿喜欢蹲着观察蚂蚁,十分专注,这说明他们对生活中的小动物非常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准备笔、画纸、蚂蚁喜欢吃的食物等物品,然后带领他们到公园内寻找蚂蚁、观察蚂蚁、记录蚂蚁的习性特点,验证自身的猜想。在进行科学观察之前,教师要做好安全教育引导工作,明确告诉幼儿不能用手触摸蚂蚁及任何小虫子。
幼儿不仅对生活中的动物非常好奇,对生活中的植物也非常好奇,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定期到室外观察某一种植物的生长变化,如生长变化明显的月季花。另外,教师要积极参与幼儿的动植物观察活动,如教师可以指导幼儿画出蚂蚁的外表形态及蚂蚁进食的整个过程;可以帮助幼儿拍照,用照片记录某一植物在不同时间段的外形特点,引导幼儿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等。
(三)将科学探究活动渗透幼儿一日生活
科学探究活动是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具有浓厚的科学探究兴趣,他们喜欢观察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喜欢研究自己喜欢的玩具的特点,喜欢一切新鲜有趣的事物。因此,教师既要重视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设计,科学组织幼儿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又要注重捕捉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师可以结合幼儿园的环境资源,划定科学探究活动区,如动物饲养区。幼儿园内可以饲养兔子、金鱼等比较温顺的小动物,引导幼儿在特定的时间喂养小动物,观察动物的外形特点与生活习性。教师还可以划定植物种植区,引导幼儿亲自参与植物的松土、播种、施肥等,使幼儿深刻感知大自然中生命的力量。
教师还要捕捉生活中的科学探究契机。幼儿一日生活中有多种多样的区域游戏、绘本阅读、安全教育、健康防护常识学习等活动。尽管幼儿教育内容被分成语言、健康、社会、艺术、科学五个领域,但是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绘本主题有可能是关于科学常识的,艺术活动中也有可能涉及科学内容等。因此,无论是对于藝术活动还是语言教学活动,只要教师发现幼儿对科学内容感兴趣,就可以展开适当的教育引导,以充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比如,当幼儿阅读《我是彩虹鱼》这一绘本时,他们对海底世界非常好奇。对此,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呈现真实的海底世界,激发幼儿探索海底世界和了解海洋生物的兴趣。
(四)开展家园合作,共创良好的科学探究环境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氛围及家长的教育引导方式对幼儿具有重要影响。幼儿教育不仅需要教师的引导,还需要家长的引导。因此,教师要争取家长的支持,提高家长对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重视程度,从而让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形成合力,进一步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师要加强与幼儿家长的沟通,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个别家长不重视对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认为他们观察蚂蚁、树木等行为是在浪费时间。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社交平台分享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和方法。教师也可以通过与家长面对面沟通的方式,引导家长注重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家长要积极响应幼儿园的号召,积极参与亲子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家长可以与幼儿一起参与科学探究趣味实验。比如,某些物品会漂浮在水面,但是某些物品会沉落到水底。家长可以引导幼儿思考“哪些物品会漂浮在水面,哪些物体会沉落到水底?”,并鼓励幼儿在思考与猜想的基础上开展实验探究,然后描述出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另外,家长也要鼓励幼儿进行动手探究。比如,部分幼儿有拆解玩具的习惯,家长要引导他们将拆解的玩具想办法重新拼接好,或者是引导他们利用家中已经坏掉的玩具部件,重新组装一个新的玩具。家长不仅要鼓励幼儿动手探究,还要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
(五)实施多元化评价,增强幼儿科学探究的信心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认真观察幼儿的科学探究行为,分析幼儿的科学实验方法,并运用多种方式,从多个方面评价幼儿的科学探究行为,帮助幼儿增强科学探究的自信心,从而全面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首先,教师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引导不同主体对幼儿科学探究行为进行观察与评价,从而帮助幼儿更为全面地认识自己。如引导幼儿家长评价孩子的科学探究行为,引导幼儿评价自身的科学探究行为。
其次,教师要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除关注评价探究活动还应关注幼儿的科学探究态度、行为表现及最终呈现的结论等。
最后,教师要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教师应准备一个记录本,记录幼儿的科学探究行为,运用口头语言及身体语言,具体包括口头表扬、竖大拇指、拍拍幼儿后背、抱抱幼儿等,肯定幼儿的优秀表现。教师还可以运用不同的奖励方式,或是奖励小红花,或是奖励零食,或是奖励小玩具等,向幼儿提供正面反馈。
结语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会用眼睛观察,结合生活认知经验用脑思考、用手操作,从而在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中收获智慧。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组织生活化的科学探究活动,让生活成为幼儿科学探究的源头活水,从而推动科学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
(作者单位:唐山市丰南区第一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