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军一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为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养一支师德好、业务强、水平高的专家型、领军式名师队伍,浙江省嘉兴市自2004年起启动了名师培养工程,培养了包括省特级教师、嘉兴市名师、嘉兴市学科带头人、嘉兴市教坛新秀等在内的一大批教育教学名师。该工程以培养名优教师为主要目标,精选各学段、学科、领域的教育教学能手,通过理论学习、实践研修、多元展示等方式,提高培养对象的实战能力和创新意识,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培养目标与内容
名师培养工程坚持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以实践为重点,通过研修、体悟、实践、反思,进一步提升教师执教水平与能力,让培养出的名师真正成为引领教师队伍发展的中坚力量,助力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名师培养工程的教师培训围绕专业情意、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三个方面展开,主要内容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学科前沿知识及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技术、课堂教学管理、教育教学研究等。除了帮助教师提升自身专业能力,还要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推动先进教育技术手段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学效果和教育品质;加深教师对教育國际化、特色化与开放性发展的理解,探索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名师培养模式,加强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拓展教育服务领域。
在培养名师的同时,该项目还结合当下教育发展的热点与难点,开展“名师智库计划”,通过成立名师智库、开展政策研究等方式,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培养方法与载体
以理论学习为先导:以专业学习成就专业教师
理论知识学习是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帮助他们准确把握所教学科的发展动向,探寻教育规律,最终将理论内化为教育思想自觉和教学行为自觉。理论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职业道德修养、学科前沿理论和知识、教师教育和文化通识。职业道德修养课程包含关爱学生、职业规范等若干个小型专题课程,以提高培养对象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度、对教育工作的适应力和对班组成员的领导力。
理论知识模块的培养课程有多种形式,例如:通过阅读指定必读书目和相关选读书刊,深入研究和学习教育理论及国内外教育教学的最新研究成果;邀请高层次教育专家开展学术讲座,加强教师对学科理论的学习;与高校开展合作培养,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与综合素质,提升教育培训的实效性。
以实践研修为主轴:到教育现场去培训
“到教育现场去培训”是名师培养工程始终坚持的理念。具体来说,就是让培养对象在真实的教育教学场景中亲身体验、实践,从而更好地掌握并应用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了提升嘉兴市名师、学科教学带头人的专业素养,发挥名优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促进名师和广大一线教师的共同成长,嘉兴教育学院于2004年启动了名师教学展示活动,并逐渐对其进行系统化、体系化建设,于2015年正式推出“嘉禾·活力课堂”研训品牌。
作为名师培养和教育创新的实验场,“嘉禾·活力课堂”致力于深化现代化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参训人员可以自由参观课堂展示、参加各类教学实践活动,丰富教育实践经验,以此提升教学服务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和课程领导力。
“嘉禾·活力课堂”关注知识与技能的习得、项目与任务的设计、情感与意志的培养,将实践、研究与培训进行有机整合,使学生、教师和学科知识都焕发活力。通过分学段、分学科开展课堂教学示范、教学主张研讨、培训课程展示等活动,促进名师引领下的交流互动、思维碰撞、学习研究,实现“研训问题化、问题课程化、课程课堂化”的活动闭环,帮助教师不断完善以专业知识和实践智慧为核心的能力结构。每场研讨活动结束后,名师或学科带头人都会进行课例反思,分享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技巧,为更多一线教师提供“实战经验”,提升其专业敏感性。
教师教育能力的提升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取向,因此,“嘉禾·活力课堂”十分注重学生思维的进阶、行为的改进、生命的成长,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营造积极、开放、包容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
“嘉禾·活力课堂”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整体系统,蕴含着丰富的结构、情境与互动。以其为代表的一系列名师教学展示活动,有效激发了教师思维活力、提升了课堂张力,积极凝聚帮带合力,对深化区域课程教学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工作室建设为载体:强化名师辐射引领作用
教师成长共同体是一种教师通过共同学习、交流分享、互相支持等方式促进自身和集体专业发展的社群学习模式,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促进教师的专业学习与成长、深化教育教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建立起教育网络。基于教师成长共同体的特性,嘉兴市积极打造了“三名工作室”,包括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和名校长工作室。截至目前,共建设了150个“三名工作室”,吸纳高级学员2000余人。
“三名工作室”的建设是为了培养一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技术的优秀教师,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改革作出贡献,其宗旨是“以教师为本,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以教育教学实践为重点”。
名师工作室由特级教师或嘉兴市名师领衔担任主持人,致力于教师专业素质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工作室成员通常是拥有一定教学经验和教育实践成果的成熟教师,他们通过交流经验、创建和分享教学资源、开展教研活动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过程中,教师可以交流教学技巧和教育理念,思考如何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发展水平,通过自由、自主的学习和提问,打破传统思维,加快教学创新。此外,工作室还经常举办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如研讨会、讲座和专题培训等,通过专家、学者富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教师能够更清晰地了解教育教学中突出的问题及其症结所在,从而更加轻松地应对教育变革中的新挑战,更加高效地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培养模式与路径
名师培养工程实现了研究、培训、教学三个环节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研究环节与培训环节的融合
研究环节与培训环节的融合能够帮助教师获取新知识、新思路,并将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研究环节为培训环节提供理论支持和知识基础。通过研究,教师能够深入了解教育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掌握最新的理论和科研成果。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参与学术研究项目等,教师不仅能丰富自身的教育理论知识,提高理论能力,还能获取丰富的线索和资源,推动教育教学创新。
研究环节为培训活动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需要教师在真实实践中发现教育问题、总结教育规律,并尝试提出新的观点和理念。研究成果要能够解决真实的教育教学问题,将这样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培训中,能够使培训内容更具实践性和针对性,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培训环节为研究提供实践和反馈的机会。通常来说,培训活动要为教师提供具体的实践环境,使教师能够在真实教育场景下应用其研究成果和理论知识。教师也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验证自己的假设,对课堂教学进行纠偏,探索影响课堂效果的潜在变量。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积极的互动,广泛收集其他教师在真实实践中的反馈和建议,以此帮助自己更好地了解所开展研究的意义和内涵,从而根据教师和学生的真实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
培训环节与教学环节的融合
培训环节与教学环节的融合,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育觀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能,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培训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和学习提升的机会。在培训环节中,教师通过参与集体培训、研讨会、教学示范观摩、听评课等活动,了解教育的热点和发展趋势,获取最新的教学理念,学习教育技能和教学方法,分享教学经验和成功案例,从而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培训环节为教学环节提供创新和改进的动力。通过系统化的培训,教师开阔了视野,接触到丰富的资源,得到专业的指导,培养创新意识,因此更愿意在实际教学中探索并尝试新的方法和策略。运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可以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案,尝试开发新的教学手段和工具,提高教学效能。
培训和教学环节的融合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互助。在培训环节中,教师有更多机会与具有不同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的同行进行交流互动,彼此分享教育智慧和教学创意,共同探讨教育问题,以此获得更多观念和实践的启发,为课堂增添活力。这种深度合作和友好互助的成长环境,能够激发教师的成长内驱力,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环节与研究环节的融合
教学环节与研究环节的融合,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对研究结果的合理运用,能够为教师提供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创新能力。
教学环节为研究提供实践检验的机会和有效反馈。一切科学理论都要从实践中来,一切科学研究的成果最终也都要回归到实践中去。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教师才能验证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教学实践能够为教师的研究提供大量的数据反馈,帮助教师对研究的方向和内容进行有效调整,形成应用性更强的研究成果。
教学环节为教师提供科研的平台和样本。真实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会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而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研究,能帮助教师找到新的教育研究方向和创新点。教学实践为教师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研究主体,也为教师的科研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资源,是教科研之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总结规律,推动教育科学发展。
教学与研究的融合促进了各教育环节的良性互动。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师在分享自己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启发和借鉴,形成发展共同体,用集体的智慧解决教学中的难题。同时,教师之间的合作、分享能够促进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推动教研创新。
名师培养工程有效助推了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未来将继续聚焦教师成长过程中“学、思、行”的统一,多措并举,推动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同时,为更好地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教育强国战略,将高度重视培养名师的党性意识和责任担当,强化名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全面提高名师的文化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为打造“红船旁品质教育”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