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忠愿 韩 轩 魏成建△
桡骨远端骨折是急诊骨科的常见病,多见于老年人,并且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其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1]。该骨折部位为皮质骨与松质骨交界处,力学结构薄弱,骨折后易发生松质骨塌陷、皮质骨粉碎及桡骨短缩现象,骨折多不稳定,且复位后易再移位,形成不稳定性骨折[2,3]。中医学传统小夹板外固定法常用于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并取得较好疗效,其具有操作简单、取材简易、无创性固定的特点[4]。但对于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小夹板外固定存在一些缺陷,如扎带易松弛,患者不能自主调整扎带,常需门诊医师调整扎带松紧度。因此小夹板不能为断端提供持续、稳定的压力容易造成骨折再次移位,有需再次整复的可能。并且扎带松紧度常由医师经验决定,扎带太松时固定不稳定,扎带太紧易影响末梢血运,引起压疮等。
为解决传统小夹板的这些缺陷,笔者团队研制一款拉力监测小夹板(见图1~图3),主要分为拉力监控盒、拉力显示器、BOA系带。拉力监控盒内置拉力传感器及线路板(见图4),当扎带固定夹板产生拉力后即可用拉力显示器显示拉力大小,拉力过大或过小时医师及患者可旋转夹板底部的BOA系带进行调整。该夹板可对扎带拉力进行随时监测,从而使医患双方可以清晰、数据化了解扎带松紧度并简便调节扎带松紧度。前期预试验测定扎带拉力值范围,即扎带松紧度为可上下活动1 cm时扎带拉力值为1500~1700 g。为验证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本次研究随机选取2019年10月—2022年10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伤科门急诊收治的6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予拉力监测小夹板固定,对照组予传统小夹板固定,现将相关结果报道如下。
图1 拉力监控盒及拉力显示器
图2 BOA系带
图3 拉力监控小夹板固定
图4 拉力监控盒构造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0月—2022年10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急诊收治的诊断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患者60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4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予拉力监测小夹板固定,对照组予传统小夹板固定。所有患者均完成4周治疗,且均未出现压疮等不良事件。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次临床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并予以通过。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例,
1.2 诊断标准符合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诊断标准[5,6]。
1.3 纳入标准①受伤后2周以内;②闭合性骨折,无血管神经损伤;③符合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诊断标准;④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①合并较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疾病;②陈旧性、病理性骨折;③合并尺骨或其他部位骨折;④拒绝保守治疗者。
1.5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由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伤科高年资医师进行手法复位治疗。按照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复位标准[7]:掌倾角减少≤9°;尺偏角减少≤3°;桡骨短缩≤2 mm;关节面骨折关节面处移位≤2 mm。
1.5.1 观察组患肢骨折处缠绕一层棉纸,患处内、外、前、后各放置一块普通小夹板,背侧夹板远端超过腕关节,在需要处放置压垫。在需要传统扎带捆扎固定的地方放置拉力监控系统。调整系带拉力为1500~1700 g,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可由高年资医师依据临床经验调整系带松紧度。复查X光片,评估骨折复位情况,若骨折移位进行复位,并在相应位置调整系带松紧度,可反复多次。骨折复位后,上肢悬吊制动。告知患者测量系带拉力及调整系带松紧度的方法,患者每6~8 h测量系带拉力并主动调节系带松紧度。固定1周、4周时各复查1次X光片,4周后去除小夹板。(注:因拉力监控盒内部存在电子元件,拍摄X光片时会显影遮挡骨折断端,故拍摄前将断端处监控盒暂时取下换成普通扎带固定,拍摄完成后改为拉力监控盒)。
1.5.2 对照组骨折复位后,患肢骨折处缠绕一层棉纸,患处内外前后各放置一块普通小夹板,背侧夹板远端超过腕关节,在需要处放置压垫。扎紧扎带,以扎带可以上下移动1 cm为宜。复查X光片,如骨折复位不良,再次复位。复位满意后,上肢悬吊制动。固定1、4周各复查1次X光片,4周后去除小夹板。
1.6 观察指标
1.6.1 主要疗效指标影像学指标:分别于初诊复位前、复位后、治疗后1、4周拍摄腕关节正侧位X光片,分别测量并记录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数值并记录在档,掌倾角、尺偏角以“°”为单位,桡骨高度mm为单位,并于治疗4周后按Lidstrom标准行腕部X线指标评分。
1.6.2 次要疗效指标 腕关节功能指标于治疗4周后、去除夹板4周后按Gartland-Werley标准评分[8]评估腕关节临床功能。
1.6.3 安全性指标随访时观察患者患肢末端血运及感觉,肿胀程度以及皮肤颜色,是否瘀血等。
2.1 掌倾角 尺偏角 桡骨高度2组患者复位前、复位后、治疗1周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4周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4。
表2 2组患者掌倾角比较
表3 2组患者尺偏角比较
表4 2组患者桡骨高度比较
2.2 Lidstrom腕部X线评分2组患者治疗4周后采用Lidstrom腕部X线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组患者Lidstrom腕部X线评分比较 (例,%)
2.3 腕关节Gartland-Werley评分2组患者治疗4周去夹板后采用腕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59,P=0.040)。去夹板4周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07,P=0.029)。见表6、表7。
表6 2组患者治疗4周后腕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例,%)
表7 2组患者去夹板4周后腕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例,%)
虽然手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可通过内固定或外固定法来固定骨折端,有效避免功能锻炼时复位丢失、断端再移位[9],但是该治疗方式存在费用高、创伤大、麻醉要求较高等缺点,并且老年人通常有内科疾病,日常活动度小、劳动强度低,对腕关节功能恢复要求不高,同时既往研究中没有确切证据表明手术治疗对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效果优于保守治疗[10]。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是中国传统的中医骨伤外治疗法,其优势在于“动静结合”,即在小夹板效弹性固定的情况下,患者可以进行早期功能锻炼[11]。对于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传统小夹板虽能弹性固定,但抗前臂旋转、持续牵引加压等方面存在不足[12]。本次研究中,传统小夹板在手法复位满意的情况下,治疗4周后仍易出现再次移位,在维持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方面较差,治疗4周去除小夹板后患者腕关节功能优良率也较低,这与扎带易松弛、断端压力不稳定导致固定失效密切相关。针对扎带问题,许多人做出了改良,笔者团队前期研制智能气囊小夹板[13],其扎带为可充式气囊扎带,通过调节气压大小维持断端压力稳定。王东强等[14]发明BOA系带系统的小夹板,在夹板固定后包裹棉性垫料,再用BOA旋钮固定来方便收紧或放松系带。而笔者团队此次研发的拉力监测小夹板将BOA系带与传统扎带结合,方便调整扎带松紧度,同时拉力监控盒可以量化扎带拉力,帮助医师及患者更加直观了解扎带松紧程度,并且患者在医师指导后可自主调整扎带拉力,有效防止固定失效,能够更加大胆进行功能锻炼。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无论是掌倾角、尺偏角还是桡骨高度、腕关节功能最终均优于对照组,并且较复位后、治疗4周后各项影像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拉力监测小夹板可以很好地维持复位后的骨折对位位置。因此,拉力监测小夹板具有可量化扎带拉力、可随时调整扎带松紧度的优势,从而维持断端稳定的压力,防止再次移位,帮助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有效解决了传统小夹板所存在的部分问题,是对小夹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补充与发展。本次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样本量较少,部分X光片未在标准腕关节正侧位进行拍摄,存在一定误差,需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