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扬子第二小学 陈 晨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基础学科,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语文课程的性质也决定了语文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促进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育人是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
低年级语文课堂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的启蒙阶段,也是育知识、育能力、育思维、育品格、育精神的启程阶段。如何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中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是当前低年级语文课堂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使命。笔者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的要求,聚焦“文化”,把低年级语文教学与“文化”紧密关联,让文化成为语文课程育人的重要载体,成为语文课程育人的重要路径。
教育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可以说,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新时代教育的使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了育人在语文课程理念中的首要地位: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可见,文化在语文课程育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育人途径还是育人目标,都涵盖文化、指向文化。因此,“文化”在语文课程育人中有着重大价值。
低年级语文教学作为语文课程“文化育人”的“始发站”,教师应该在课堂中积极回应时代的呼唤,将文化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学重要的育人途径。
语文课程育人价值的实现,直接指向核心素养的培育。其中,文化自信是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与“文化”关联最为紧密的一点。通过文化育人,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之中,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低年级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萌芽阶段,教师应该积极发掘教学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核,为学生拓宽文化视野、积淀文化底蕴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标在课程内容中提出以三种文化作为育人载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语文课程文化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新课标,三种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一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排头兵”。二是课程内容主题的“主阵地”。语文课程内容主题鲜明地列出三种文化,并指出三种文化占课程内容总量的60%~70%。三是各类学段目标的“压舱石”。
笔者在以激发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初步感知语言文字的优美为主要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做出如下路径探索。
从低年级语文教材编排的内容来看,低年级语文教材安排了大量的与上述三种文化相关的学习内容,如革命文化代表篇目《吃水不忘挖井人》;还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篇目《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等等。
1.传承“经典文本”中的文化内核
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文本篇目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任。教师需要将中华民族对自然、对世界的认知和思考传承给学生,这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与根源。
但有一部分经典文本可能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得不够紧密,距离学生生活的真实场景较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为学生传承经典文本中的文化内核打下坚实的基础,让这些经典文本充分起到文化育人的作用。
如《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的教学,学生因为生活条件的优越,以及故事发生年代的久远,很难从吃水需要去很远的地方去挑,以及毛主席亲自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井的情节中,感受到百姓的辛苦和领袖关爱群众的精神,人民群众热爱领袖、知恩图报的心情更是难以感受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从自己生活中口渴难耐的真实感受出发,再到想象自己搬着重物上下楼的辛苦,从而联系课文中沙洲坝老百姓缺水的艰难生活。教师再引导学生扣住课题中的“挖井”“不忘”两个词,填补文中空白:想一想挖井的过程,再想一想井挖好了,乡亲们再不用跑到很远的地方挑水,大伙会纷纷说些什么呢?
经典文本中的文化内核虽离学生遥远,但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不忘经典文本中文化的根源,并通过适切的方法,将文化传承给学生,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效果。
2.渗透“生活文本”中的文化内核
低年级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大一部分课文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玲玲的画》这篇短小精悍的故事传递的是中国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乐观人生态度,以及遇事要积极动脑思考的处世哲学。这样的故事如果不能与学生的生活形成有效关联,故事终究只能是一个客体存在,无法起到育人的作用。因此,在《玲玲的画》的教学的最后,教师一定要在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明白相应的道理后,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寻找生活中的相似事例,把这些文化内核根植于学生的内心。其实,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找到与这个问题相关的恰当的事例是非常难的。因为既要满足坏事变成好事,又要满足肯动脑筋,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并不太多。但只要学生举出的事例,体现的是在遇到问题时积极动脑,想办法解决,这篇文章的文化育人功能也就得到了体现。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写字承载着重要的文化育人职责。对于汉字的学习,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文字的能量,引导学生辨析文字,在追寻汉字形成演变历史的过程中,开启识字写字教学的育人之旅。
1.由汉字造字规律育人
语文教材在汉字造字规律梳理和总结方面做了很多板块的设置。如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我的发现”栏目中,学生在总结之前学习《中国美食》一课的经验后,就能轻松发现:与烹饪有关的字,偏旁通常都是“火”或者“灬”。观察“心”和“忄”两类字,总结出其大多都与心情、内心情感相关,从而将这两个部首源头合二为一,明白汉字造字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可以从字源的角度理解汉字。
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这样匠心独运的识字设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深度解读教材,充分发挥这些板块的教学价值,通过游戏、猜谜、表演等方式引领学生踏上有趣、充满挑战的汉字文化追源之旅。
2.由汉字的演变规律育人
如果运用得当,汉字的演变规律也能成为文化育人的载体。例如,《玲玲的画》中,教学生字“及”时,就可以将其融入课文语境中,帮助学生体会情感。
教师可以先出示“及”的古文字图片并配上追跑游戏的图片,引导学生先了解“及”字的本意是一只大手抓住了上面的人,意思是“追上,赶上”,再引导学生理解“来不及”就是赶不上。接着,引导学生扣住“来不及”这个词,说一说玲玲为什么“来不及”了,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够玲玲重新画一张了,就叫“来不及”。此时,再把“来不及”放到语言情境中,学生自然能够深刻地体会到玲玲的伤心。
这样的随文识字教学,将字义、词义和文意关联起来,从字源出发,理解字的意思,再将字带入词、将词带入语境,理解玲玲的心情。从结合字理识字,再到结合语境育人,汉字文化充分发挥了其育人功能。
课堂教学要创设情境,在各种各样的活动实践中,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把学生引入人类和民族的文化历史进程之中,建立起学生与文化的相遇和互动关系,对学生进行文化熏染,赋予学生文化启迪。
1.创设情境,感受文化
在《田家四季歌》的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农民的辛苦呢?教师可以扣住“戴月光”这个词,创设生活情境:
“月光是看得见摸不着的,此刻它就像一层银纱,悄悄地披在农民的肩上,为他们扫除一天的疲劳。虽然忙碌,但是从‘戴月光”这个词我们却能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与满足。”
教师通过入情入境的讲述,带着学生走进农民劳作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农民伯伯在夏季时从早到晚、没日没夜地忙碌,理解农民伯伯的辛苦,从而更进一步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达到育人的目的。
2.躬行实践,体验文化
低年级语文课堂中的写字教学也是一种育人的体现。学生在书写实践中,理解汉字的间架结构,在笔画的穿插、偏旁的避让中体会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不言不语,安安静静;教师在耐心的书写姿势纠正中,无声育人。
低年级语文课堂中的文化育人的途径绝不是单一割裂的,它们应该多元融通,落实于每一课的教学中。育人内容由知识传递,育人途径应结合学习的内容,在学生的言语实践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样的育人,自会触及心灵,沁人肺腑,影响学生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