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竞争内卷化对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困扰及纾解研究

2023-12-29 05:09刘璐翟靖韬
体育学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学业影子体育课

刘璐,翟靖韬

(1.江苏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2.陕西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在应试教育依然客观存在的今天,“输不起的家长把运动时间让位于学习”的现状似乎愈演愈烈[1]。目前,几乎所有学校体育研究都会提及学业压力对青少年体育参与造成的影响,但鲜有研究能够透彻回答应试教育到底通过何种途径干扰学校体育以及为何诸多学校体育政策效果并不理想这两个问题。以内卷化视角审视或许能获得更多线索,为学校体育在局部应试教育环境下的良性发展提供可行的思路与方法。

1 学业竞争内卷化发展模式概述

1.1 学业竞争内卷化概述

“内卷化”(或称“内卷”)一词的英文为involution,它源于拉丁语involutum,原意是“转或卷起来”。它滥觞于康德、戈登威泽(Alexander Goldenweiser),由格尔茨(Clifford Geertz)成型,经黄宗智加以改造后引发争论[2]。计亚萍[3]通过对内卷化研究相关文献的梳理,将内卷化定义为由于外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不足和缺失,或者外部力量的过于强大导致对组织内部的割据与渗透,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固的内部发展模式和严格的约束机制,致使经济、社会、文化、制度和行为模式等在发展和变迁的过程之中出现一种“路径依赖”和自我的“锁定”,从而导致“一种内卷型的增长或是没有发展的增长”。这一定义精准地把握了内卷化的核心特点,对可能引发的后果又保留了足够开放性,是对内卷化概念较为准确的把握,因此本研究沿用这一概念界定。

学业竞争与正常学习不同,学业竞争强调与他人的竞争过程及背后的目的性,而正常的学习强调主体知识与技能的习得过程。应试教育实质上就是典型的学业竞争,只不过以教育的外表存在着,本研究主要讨论的是学业竞争的内卷化问题。在学业竞争问题上是先有内卷化后有边际收益递减,边际收益递减是内卷化带来一大弊病,反之不成立。此外,当前社交媒体流行的内卷化一词多用以指代“过度竞争”,这实际上也不是内卷化的核心含义,而是同属潜在后果之一。综上所述,本研究将学业竞争内卷化定义为学生依赖不断增加资源(主要是时间与金钱资源)投入的方式以期获取学业竞争相对优势的发展模式。

1.2 学业竞争内卷化的发展模式产生的外部基础与内部机理

近几年,应试教育现象不仅没有被扼制,反而愈演愈烈。高校扩招使得更多高中毕业生进入高校,同时重点高校的供给弹性却非常小,造成围绕进入重点高校机会的竞争反而更加激烈。当高等教育还是精英教育模式时,“上大学”是人们的首要目标,当高等教育进入普及阶段时,由于高等教育质量的不均衡,此时,学业竞争的核心不在于受教育机会而在教育质量,“上好大学”的强烈意愿反而加重了学生和家长的教育焦虑[4]。在教育仍是社会阶层流动重要途径的当今社会,教育焦虑短期内仍缺乏有效的疏解方式,与此紧密联系的激烈学业竞争也就难以平息。

学业竞争内卷化发展模式的普及虽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多,但也离不开其独特的内部特征。内卷化的发展模式具备普适性,即每个学生都可以模仿,每所学校都可以复制,并且与其他应试教育思维方法并无冲突,这使得它能够作为一种底层策略广泛而稳定存在。内卷化模式下,个体学生为了获取学业竞争相对优势,必然会增加时间等资源投入,而这样的个体聚合的结果就是整体内卷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内卷化的生成与发展与微观个体的利益产生绑定,因而也就具备了极强生命力。学校体育作为内卷化基底之上的事物难以冲破内卷化,也难以绕过内卷化,只能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艰难发展。与此同时,内卷化具备的路径依赖和自我锁定特点会使其难以自我消解,只会越陷越深,必须有强大的外力推动或机制革新才有机会改变。

2 学业竞争内卷化对学校体育干扰的路径

2.1 攫取时间要素,助推体、教二元对立

无论学校体育如何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切实的体育行为当中去,这些体育行为的最基本需求是时间,没有时间就没有体育行为。学业竞争内卷化发展模式下,文化课学习与体育的最大冲突就是时间冲突。当学生的时间被越来越多投入文化课学习中时,必然会减少体育课业的时间投入。学业竞争的内卷化攫取时间这一最重要的资源,它推动了一种对立,即任何学习之外的非必需行为若想实践,都会与文化课产生时间冲突。学业竞争内卷化对体育造成的各种损害,都是由这一基本形式叠加学业竞争内卷化的其他特点而最终延伸出来,因此攫取时间是学业竞争内卷化对体育产生影响的最基本途径。

2.2 学校体育力量萎缩,学校体育活动功利化

应试教育使得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少学校把学校体育工作放在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上[5],长此以往学校体育力量随之萎缩,师资与场地设施配备不足,体育课也难以正常开展。这种萎缩状态既源于自身努力难以改变现状的“自暴自弃”,也源于长期脱离实践工作导致的技能生疏。长期缺乏成就感的重复工作消磨了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也使其技能逐渐退化,最终导致整个学校体育系统陷入沉睡与萎缩状态。这种状态一方面使得学校体育难以正常开展,影响“当下”,另一方面也使其无力承担好学校体育改革的各项任务,影响“未来”。

在内卷化发展模式之下,学生并非完全没有体育行为,而是出现了体育行为功利化的现象。许多学校随意占用体育课,却设有严格的跑操制度。这种以跑操为主要形式的体育活动常伴随着严密的队列要求,但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缺乏考量,缺少准备与整理活动,对学生而言实在不能算是一种良好的体育活动。这种行为将体育活动与学生体质直接挂钩,忽视了体育完整的育人意义,实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业竞争。这种带有强烈功利性的体育课“替代品”将会进一步压抑青少年学生的体育需求,阻碍学校体育的正常化和良性发展。

2.3 抵触学校体育政策

1)执行阶段是健康促进政策的薄弱点。

从改革开放至今的青少年体育政策发展来看,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不缺政策,但缺少执行力,健康促进政策执行不畅是制约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6]。在应试教育影响下作为青少年主要活动场所的学校,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重文轻体现象普遍存在,学生课业负担繁重,参与体育锻炼时间严重不足。有的学校甚至把体育课边缘化,体育课用来上语文或者数学,把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考评教师的主要因素。政策执行主体的这种导向性,有意无意地背离国家实行青少年体育政策的初衷,导致青少年体育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被动和低效,出现空有好政策却看不到效果的尴尬局面。而政策执行薄弱的原因,一方面是前文提到的学校体育力量萎缩,另一方面则是学校体育参与主体对政策的抵触。

2)保障学生学习时间为抵触政策赋予动机。

学校体育相关政策效力偏弱,学校层面执行不力难辞其咎。学校缺少认真贯彻落实政策的动机,甚至还有着抵触政策的动机。学业竞争内卷化发展模式的核心就是依赖投入时间提高学生学业竞争的能力。无论学校体育政策如何,最终都会对学生的时间要素提出要求,这在内卷化模式之中无疑会削弱学生的竞争力,而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就成为了学校抵触政策的动机。学业竞争属性使得参与其中的主体不得不关注竞争对手的动态。同样的政策如果部分学校认真贯彻而其他学校没有,那么贯彻政策的学校学生学习时间将会受损,在不确定竞争对手是否认真贯彻的时候,猜疑就形成。这种信息不透明将会导致各个学校按照最坏的设想做出自己的决策,也会使用各种手段抵触政策以保障学生的学习时间,最终形成对政策普遍的抵触与敷衍倾向。

3)内卷化强化家校生利益共同体,使得抵触政策有物质基础。

当采用内卷化发展模式的学生足够多时,“获取优势”的动机就会转化为“避免劣势”,而避免损失类的动机往往有更强效力,再次推动更为广泛、更为彻底的学业竞争内卷化,最终形成学业竞争的壁垒。所谓壁垒,指的是任何不接受内卷化发展模式的学生都难以在学业竞争中取得优势,内卷化由一种策略选择演变为了准入门槛,极大拓宽了其影响的广度。这样群体性的内卷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不接受这种模式的个体学生的竞争力,这样的后果是微观个体难以承担的。学校和学生、家长也有许多共同利益,升学率、一本率等指标影响学校的社会地位。在大规模的学业竞争内卷化环境下,学生、家长和学校甚至包括基层教育主管部门自发结成了利益共同体。这一利益共同体内部几乎没有利益冲突,因而结合得十分稳固,并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保护的关系。这一共同体是学业竞争的客观推动者,因而在内卷化背景下,他们也会成为内卷化的拥护者,并抵触一切可能使学生降低学业竞争能力的政策。基于这种考量,外部政策实难动摇这一稳固利益同盟。

2.4 催生思维困局

学业竞争内卷化不仅在事实层面影响着学校体育,也在认知与观念领域产生干扰并且更具隐蔽性。内卷化这种依赖提高单调资源投入来实现产出增加的发展模式,极大强化资源投入与产出的直接联系,淡化中间过程,形成一种单纯以投入时间多少来评判学生努力程度的不良风气,这种不良风气会反过来进一步加强内卷化。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体育之于健康的重要性经过不断的科普,已基本为大众所了解。调查显示,学校和家庭两个主体对体育的重要性都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但同时也认为学业的重要性更胜一筹[7]。由此可见,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被默许不完全是出于对体育的认知不足,而是牵涉到更加复杂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问题。从纯理性的角度出发,选择全面发展的教育无疑是最优解。然而,教科书以外的大多数人难以做到完全理性,但也绝不是盲目的,而是处于两者之间的有限理性。青少年学生年纪尚小,忽视体育的后果除了数据上的体质下降肉眼可见外,学生本体感知并不强,但成绩的些许变化却能剧烈牵扯家长紧张的神经。在许多人眼里,成绩直接与学生的未来前途挂钩,那么与体育发生时间冲突的就不是简单的文化课,而是与学生的前途对立。从宏观视角看这无疑是荒谬的,但在微观环境中这样的事情是完全有可能存在的。体育在高考等关键节点缺少话语权,那么单就高考而言体育确是不重要的事物,专注于文化课学习会在中高考中获取更高的收益,这条逻辑链几乎无懈可击。因此,选择加入内卷化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就有了稳定而强大逻辑链条,体育的边缘化也就由此被默许了。

3 学业竞争内卷化问题治理的国际镜鉴

Bray[8]用“影子教育”一词强调课外补习的4 个特点:依附于正规教育体系、模仿正式课程、不受公众监督、细节不易认知。研究表明影子教育已成为一种重要全球现象,并且可能是21 世纪最重要的国际教育趋势[9]。相关研究形成的共识认为,影子教育的直接目标并不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是剑指学业竞争[10]。因此,影子教育实质上是学业竞争内卷化在正规教育体系之外(不一定是在校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崛起反映出学业竞争内卷化席卷全世界的问题。2011 年韩国超过70%的K-12 学生参加影子教育,并在3 年前全国影子教育支出就已占到教育总支出的50%以上,占GDP 的2%以上[11]。柬埔寨影子教育则大多由本校教师在校内为本校学生提供,这与我国的一些课后补习形态高度相似[12]。东亚尤其是中国学生的学业韧性[13]与非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的自发补习广泛开展,使得影子教育与正式教育融合,导致内卷化问题尤为突出。

国际上关于影子教育的研究多集中于其对社会与教育公平的影响层面。在一个国家里,教育分层越复杂[14]、入学考试的潜在回报和风险越高,家庭经济条件对影子教育参与的影响就越强烈[15],这实际上破坏正规学校教育机会平等程度的提高,并有可能提高特定学业阶段学生患抑郁症的风险。有学者呼吁针对校外学习机会不平等,尤其是社区之间的学习机会不平等进行政策干预[16],却并没有提出具备可操作性的建议。在亚洲地区,针对影子教育的部门法规通常限于商业法规,例如要求他们建立适当的合同等,但许多政府回避了诸如课程内容和教师资格等问题,而这恰恰是影子教育问题治理中更重要的方面。对于影子教育行业而言,政府监管机构在扩张和多维度方面迟迟未能赶上现实,并在手段的合法性问题上存有争议。韩国政府曾立法禁止影子教育,但事实上影子教育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入地下秘密开展。2000 年韩国宪法法院宣布禁止建立和开办补习班的法律违宪,此后影子教育治理开始转向提升基础教育水平、发放影子教育补贴等方式,但始终力度不足、效果平平。有学者梳理韩国影子教育治理的历史进程之后提出,韩国过去的反影子教育政策都未能实现其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全面和持续的战略[17]。对由影子教育引起的紧急问题作出立即和短期的反应将是不恰当的,这突出发展长期战略框架的重要性。归根结底,学业竞争内卷化的畸形发展正是稀缺教育资源分配方式自由竞争背景下,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缺陷引发,此时若放弃行政力量手段,必然会陷入修修补补、不达本质的陷阱。而在奉行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国家,影子教育作为合法的市场经济产物,依靠行政力量解决缺乏正当性,因此就成为了一种几乎不可避免、普遍的制度性结果[18]。

我国的阶层固化现象弱,阶层流动性强,这意味着学生有更强动机增加资源投入以期获得阶层跃升机会。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学业竞争在金钱与时间两个维度上的内卷化已然与其背道而驰。影子教育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对中国的影子教育尤其是在线影子教育治理的举措(注重社会公平性,对时间、场景、内容和资质等要素严格监管)非常赞同,认为我国在这一方面领先于全球其他国家[19]。资本主义国家既没有足够办法,也没有充足的动力解决影子教育问题,而相较之下,我国通过“双减”等一系列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整治校内与校外的教育乱象是极其必要且效果卓越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借鉴国际经验教训,我国在治理学业竞争内卷化及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时应当坚持两点:其一,决不放弃以行政和政策手段对影子教育行业进行直接规约干预的思路以“治标”;其二,坚持不懈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水平,凭借高水平的正式教育减少青少年对影子教育的微观需求以“治本”。必须坚持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敢用、巧用行政手段,抓好顶层设计,“治标”“治本”双管齐下,在解决国内学业竞争内卷化问题的同时,为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更多有益“中国经验”。

4 纾解学业竞争内卷化对学校体育干扰的对策

4.1 立足新形势、新国情,不断提升教育水平与路径多样性

要纾解学业竞争内卷化对学校体育的干扰,就必须明晰其赖以生存的客观环境、判定其发展趋势,因此国家大政方针与新国情必须纳入考量。2020 年5 月14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明确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和国家重视的经济社会运行调整,必然会对教育领域产生强烈的指引作用。职业教育是双循环,尤其是国内大循环系统中重要子系统,也是缓解学业竞争内卷化的一大法宝。过去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战略对人才培养要求以知识型人才为主,高校教育无疑是备受追捧的宠儿。而国内大循环的提出,重点则是要健全和提升国内产业链水平,这给职业教育带来新需求、新机遇,结合近期愈发坚定的“分流”政策,国家态度不言自明。出生人口减少这一新国情也会降低未来学业竞争内卷化的程度。2021 年5 月“七普”数据显示中国2020 年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仅为1.3,属于极低水平[20]。我国人口出生率从2016 年的13.57‰降至2020 年的8.52‰,用“断崖式下降”形容其速度之快亦不为过。国际经验表明,提振和改变低生育意愿难度极大[21],因此必须做好长期应对这一问题的准备。

学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为获取更高水平的教育资源进而获取更多社会资源,这种路径的单一性使得竞争空前激烈,也是内卷化产生的最重要土壤。职业教育若能乘上“双循环”东风,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就有望扭转这种单一思路,将单通道拓宽为双通道甚至多通道,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效果,进而从需求层面破坏学业竞争内卷化的生存土壤,为学校体育拓宽生存与发展空间。总而言之,当前国内社会经济与人口形势决定了未来学业竞争内卷化问题的解决前景是光明的,必须坚定信心,不断推动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提升。

4.2 着眼微观与宏观的利益冲突,减内耗、促合力

1)尊重微观个体的利益取向是解决内卷化问题的起点。

应试教育是微观个体对国家人才选拔机制作出的自下而上反应及其后续发展、聚合的产物,而体育政策多为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路径相左的同时两者目标也存在冲突,由此引发有声或无声的对抗。从内卷化的视角看,学生主动或被迫抵抗增加体育运动带来的时间消耗是主要利益立场,与这种立场对抗就必然产生利益冲突。与教育资源稀缺高度关联的是激烈学业竞争,但它难以深刻地指导学业竞争的具体方式方法,应试教育以及内卷化也正是存在于这一间隙中。此时若继续强调政府和学校的主体责任,必然会加深冲突和对抗,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这种冲突与对抗就像是机械缺少润滑,分化消解多方力量产生内耗的同时,也会使得学校体育产生更深层次的异化。一味强调教育的应然状态无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尊重微观个体的利益取向才是真正解决内卷化问题的起点。通过把握微观个体的利益取向特点,在宏观上调整利益赋予机制,引导微观个体利益与宏观国家利益相吻合,才是标本兼治的良策。

2)改革学业考评机制是助力体育回归教育的有效手段。

考核评价既是决定教育实践及其方向的“指挥棒”,又是联结宏观与微观利益的纽带,是两者利益诉求的最重要表达途径。因此,缓和微观与宏观利益冲突,在考核评价环节发力是最佳选择。通过在学业竞争的关键节点为体育赋权赋能等方式,改“堵”为“疏”,使得各方力量方向相同或相近,形成一股强劲的合力,最终使人才培养目标与选拔机制相适应,学业竞争与体育相融合。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使得微观个体,也即学生能够自觉、自愿、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来,再由学校和政府进行供给侧的优化,最终形成顺畅无冲突的利益关系和精准的供需对接。体育参与考核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绕开内卷化对当前体育的干扰,唤醒微观个体自下而上对体育积极反应,相较传统自上而下的政策,这一思路显然更高效。对高考的改革必须慎之又慎,中考体育及期中、期末考试的改革则应鼓励创新。当前,全国各省市已经开展如火如荼的中考体育改革,提升分值、模块化选考、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等设计是当前探索的主流,它克服了原有体育中考机械、片面、易突击的弊病,能够有效指引初中阶段学生的体育锻炼,值得在更多地区推广。通过在学业竞争的关键节点为体育赋权赋能,将体育融入教育过程中,不仅能够提供学校体育发展的高效动力,还能潜移默化地扭转群众的体育教育观念,不失为一种务实的智慧。

4.3 紧抓“双减”政策,大力提升体育课后服务水平

1)“双减”政策是有效缓解学业竞争内卷化手段。

内卷化破解困难的一大原因在于单一个体的抵抗行为无法改善整体环境,这使得单一个体想要获取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就不得不加入内卷行列,从而客观上助长内卷化。内卷化的路径依赖和自我锁定决定了它难以自行消亡,必须有强大的全局性外力作用才能打破。在“双减”政策出台前,没有人能想象究竟何等力量才能解决学业竞争内卷化的问题,而在“双减”政策出台后,其效果着实令人振奋。“双减”政策以强有力的行政力量打击课后辅导乱象,几乎毁灭了金钱维度的学业竞争内卷化。同时,学校课后服务的推广大大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其投入学业竞争的时间减少,而攫取时间资源正是学业竞争内卷化对学校体育造成干扰的最基本手段,因而也在时间维度上缓解了学业竞争的内卷化。可以说,“双减”系列政策是维护教育公平、缓解学业竞争内卷化、提升素质教育水平的雷霆手段,是我国制度优越性的又一重要体现。

2)体育与“双减”政策的互促共进。

学校课后服务是“双减”政策重点强调的概念,意在及时吸纳课外补习取消后释放出的空余时间,防止课外补习“死灰复燃”的同时提升素质教育水平。无论在目标、形式还是内容上,体育都与学校课后服务高度契合,无疑会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体育课后服务的开展为学校体育开辟新舞台,是学校体育的重要补充,而体育课后服务在推动学校体育发展的同时,也反过来为巩固“双减”成果贡献力量。“双减”政策的有力支持,使得体育成为更有意义地吸纳学生课余时间、缓解学业竞争内卷化的有力手段。体育在课后服务中的发力,有助于在保证学生学业负担减轻的同时缓解青少年体质与心理健康等问题,也有助于“双减”政策能够长久、稳定地实施。

3)协同治理是提升体育课后服务质量水平的重要思路。

从当下的体育课后服务实践来看,教师与场地数量不足、课程安排缺少成熟规划成为影响其品质的现实瓶颈。体育课后服务高频率、高集中度的特点使得仅凭校内体育力量难以满足学生庞大的体育课后服务需求,积极响应政策要求引入校外体育力量成为明智之举。然而,体育课后服务在法律界定、师资安排、责任制度、利益赋予、支持系统等尚不如正式体育课健全,削弱校外体育力量的参与积极性。解决这些问题绝不是单一主体能够完成的任务,因此多主体协同治理就成为发展体育课后服务的必然选择。在政府出台的制度规约下,明晰利益赋予和责任落实问题,引入有资质、有能力的事业性和经济性校外体育力量,有助于实现体育服务的供需精准对接,共同将体育课后服务打造成有规划、有分层、有潜力的体教融合新平台。

猜你喜欢
学业影子体育课
艰苦的学业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体育课
What a Nice Friend
和影子玩耍
不可思议的影子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谁不在谁不在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