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林?周围
【摘要】美育作为五育之一,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有着关键的地位,美育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中应从语文美育的特点、初中语文美育实施的必要性和策略三方面来将目光聚焦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实践,让学生品味语言美,分析形象美,感受意境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美育;部编版教材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基于以上政策性文件的要求以及美育自身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从语文美育的特点、初中语文美育实施的必要性和策略三方面将目光聚焦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实践研究。
一、语文美育的特点
语文美育是指通过语文学习和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语文美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其他学科的审美教育有所不同,语文美育主要通过在教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渗透审美教育,是审美活动与言语活动共同完成、相互映衬的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语文美育有着自身的特点,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在审美观上具有形象性、愉悅性、情感性等特点。
1.形象性
语文美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表达能力。语文中的文字、词语和句子等都是通过形象化的方式表达事物和情感。语文美育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习修辞手法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并能够感知和欣赏他人的表达形式。
2.愉悦性
语文美育强调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愉悦感受和情感体验。语文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通过文字的韵律、节奏等方面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语文美育通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审美意识和欣赏能力,使他们能够从语文作品中获得快乐和满足,进而提高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情感性
语文美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情感体验能力。语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容,通过阅读和写作等活动,可以让学生感知和理解不同情感状态下的人物和事件,培养他们的情感共鸣和同理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人际交往和情感管理的能力。
二、初中语文实施美育的必要性
初中语文实施美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素养、情感道德等方面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塑造美好人格,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培养审美情趣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多种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美育在学生的个性发展、整体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初中是学生审美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通过带领学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接触不同艺术形式、遵循学生审美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充分地感受美、理解美、表达美、创造美。这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丰富其审美体验,提高学生对美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2.培养文化素养
文学作品是一个地区、民族或文化的重要精神载体,每一篇文学作品都孕育着独特的文学价值,体现了不同时代背景、国情、社情和人文精神。通过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认同,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初中语文美育应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名著经典等,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这不仅能让学生丰富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适应未来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还能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基础上,给初中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3.培养情感道德
文学作品中往往蕴含着作者充沛的情感,语文美育则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作品中丰富的情感内容,让学生感知并体验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加深对情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增强对美的感受与追求,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品德修养。语文是一门感性的学科,学生可以在语言运用中表达情感、传递思想、体验生活,还可以在文学作品中感受和理解各种情感,进而产生情感共鸣和同理心,提高其情感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文学作品中宣扬的道德观念和分析相关正面人物形象的塑造,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
三、初中语文实施美育的策略
在实施初中语文美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运用适切有效的教学策略,创造良好的语文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对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1.品味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能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备声韵和谐、生动形象等特点,语言作为文学的载体,其审美价值是不可估量的。语文美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感,让学生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情感。
例如在散文《春》中,作者朱自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春天的蓬勃生机与带来的无限希望。“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中“偷偷”一词写出了小草不知不觉地出现,不知不觉地生长,突出其活泼可爱的特点。“嫩嫩”“绿绿”则从质感、色彩两方面准确地描绘了初春小草的特点。朱自清在散文中大量使用叠词,增加了朗读的韵律美感,让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阅读课堂内外的经典作品,让学生通过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欣赏其中优美的文字和句子,培养学生对语言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还可以组织各类写作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等进行写作,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与表达能力。
2.分析形象美
形象美是指通过语言文字描绘出生动形象的事物和情景,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感触和联想。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不管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都为我们塑造了人或事物的形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言只是起到桥梁的作用,关键还是要启发学生透过作者描绘出来的形象特点来感知文章情感。
比如在教授白居易的诗歌《钱塘湖春行》时,就可以采用画面赏析法进行教学,将绘画投入教学。在《钱塘湖春行》中作者描写了优美的春景,教师可以用画面的形式展示出来,分别是:莺争暖树、燕啄春泥、乱花迷眼、浅草没蹄,使学生感受色彩明丽、春意盎然的西湖早春美景。又比如朱自清在散文《荷塘月色》中主要描绘了四幅画面,分别是:月下小径、月下荷塘、荷塘月色和荷塘四面,文章中虽然是以文字的形式展示在教材上,但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运用联想与想象的方法,加上优美生动且贴切的语言,使这些静止的文字在学生的头脑中变得灵动形象,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感知和理解,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创造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图片、视频,使学生能够通过视觉感知来理解文章内容,增强形象思维和表达能力。
3.感受意境美
意境美是指通过语言表达出作品中独特的氛围和情感色彩,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进而获得沉浸式的体验。就意境美而言,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散文都具有美好的意境,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去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意境,让他们感受到艺术的美,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从而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提升其审美感知能力。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就可以通过“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引导学生感受到富有诗意、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意境,让学生从壮阔、绮丽的景色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诵读朗诵、戏剧表演等活动,还原作品中的情节,营造出作品的独特意境,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并深入感知作品所表达的意境,进行情感体验和思考。
4.体会情感美
情感美是指通过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情感体验,使其能够从文学作品中感知和理解生活的美好与价值。文章本是有情物,文学作品的美学教育功能,主要是因为它可以表达来自生活的情感,从而感染和影响读者。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进行审美教育必须“晓之以情”,用情感打动学生,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情动于己”,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要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真正把自己代入到这篇课文之中,感受作者,理解作者,与作者产生共鸣。以《驿路梨花》为例,其描写的是一座山中的草庐,作家以自己的情绪为引,通过不断地解惑,营造了一种柳暗花明的美,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喜悦。教师要想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就必须让他们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情感状态,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充分代入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作品的情感、作者的情怀、教师的体会融为一体,增强审美感受力。
【参考文獻】
[1]金国华.初中语文美育之浅见[J].中学课程资源,2007(07).
[2]柯华桥.蔡元培美育思想对现代语文教育观的影响探析[J].中学语文,2009(Z1).
[3]李海凤.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J].教育艺术,2019(05).
[4]李彩霞.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J].学周刊,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