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志研究视角下的高职课程思政教育机制优化探究

2023-12-28 20:57徐锦琼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8期
关键词:民族志教育

【摘 要】高职教育是为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阶段。高职课程思政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步入新时代,课程思政教育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进行创新,以符合社会发展、教育改革要求为主要目标。随着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高,民族志研究广泛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立足民族志研究视角,探寻高职课程思政教育优化的措施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民族志;研究视角;高职课程思政;教育;优化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8—196—03

引言

与学术型大学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以满足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为此,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教育在践行“立德树人”理念的同时,要为学生搭建更加开放的平台,使学生能够将民族志研究与自己的学习、生活、就业紧密结合,培养深厚的人文底蕴。院校管理者、教育工作者与学生要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构建良好的民族志研究校园氛围,积极探寻优质教育方法和资源,促进课程思政教育的持续优化。

一、民族志研究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

(一)民族志研究的定义和领域

民族志研究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领域,旨在研究人类社会的民族和文化差异以及相互关系。它关注社会群体的文化特征、社会结构、习俗、价值观念、语言等方面,旨在深入了解和解释不同民族和文化群体的特点和变化[1]。民族志研究强调以参与观察和亲身经历为基础的实地调查和深入访谈,以获取详尽的信息和洞察力。民族志研究的领域涵盖广泛,主要包括社会群体的文化特征,即研究不同民族和文化群体的语言、艺术、习俗、传统等,探索其独特的文化表达和意义;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即研究社会群体的组织形式、家族结构、社会等级、性别关系等,以及这些因素对社会生活和个体行为的影响;习俗和仪式,即研究不同民族和文化群体的婚姻、丧葬、节日庆典等仪式和习俗,揭示其背后的意义和功能。口述历史和传统知识,即通过采访和记录长者或传统知识持有者的口述历史,保存和传承民族和文化的记忆和智慧。

(二)民族志研究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和价值

民族志研究在高职教育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深远的价值。民族志研究通过深入了解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差异,有助于高职学生跨越文化界限,培养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國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特点和变化,高职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所属的民族和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我认知,从而更好地应对多元社会的挑战。将民族志研究引入高职课程思政教育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案例和实例,增加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有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与效果,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在特定行业和职业中,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能力对于与客户、同事和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关系至关重要,通过民族志研究的学习,高职学生可以培养跨文化沟通和合作的技巧,提高职业发展和就业竞争力。

二、高职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目前的高职课程思政教育政策框架

目前,高职教育中的课程思政教育政策框架通常由国家和地方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和颁布,该政策框架主要包括思政教育的目标与定位、思政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内容要求、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应该具备的基本目标和定位,强调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课程设置要明确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求,以确保思政教育的全覆盖和系统性。高职院校应当重视思政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要求,提出教师培训和发展的措施,以保证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2]。高职院校在思政教育中应当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案例教学、讨论、实践活动等,同时规定评估体系和考核方式。

(二)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高职课程思政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解决,如实施落地的难度,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群体的差异,将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并实施起来仍然面临一定的困难,需要寻找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思政教育模式和方法。教师队伍建设中也有不足之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存在差异,部分教师缺乏相关的学科背景和教学经验,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由于社会和职业领域的不断变化,现有的思政教育课程内容需要及时更新与实际需求相匹配,以提供学生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培养。此外,目前的评估方式主要以考试为主,较少涵盖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估,为此应该探索多样化的评估方式,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项目等,以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思政教育成果。

三、民族志研究视角下的高职课程思政教育机制优化探究

(一)基于民族志研究的课程内容设计

基于民族志研究的课程内容设计是优化高职课程思政教育机制的重要方向之一。学校要强调跨文化交流与理解,课程中可以引入不同民族和文化群体的案例和实例,探讨其文化特点、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与理解能力。关注多元文化和社会多样性,通过学习民族志研究的方法和理论,让学生了解多元文化的存在和社会多样性的重要性,培养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意识。重视引导学生口述历史和传统知识,课程中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口述历史的收集和记录,保护和传承民族和文化的记忆和传统知识。开展各种实地调查和亲身体验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和亲身体验,例如参观民族村落、参与民俗活动等,以加深对民族和文化的了解和体验[3]。

以讲解跨文化交流的内容为例,教师的课程设计要从确定主题到具体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的选择入手。课题为“探索不同民族与文化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与理解”,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沟通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在第一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民族志研究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方法,强调跨文化交流和文化理解的重要性。接着组织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选取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典型代表,探索其语言、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并分析背后的意义和影响。针对不同民族之间可能存在的文化冲突,教师要引导学生角色扮演,并讨论解决冲突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冲突解决能力。课程结束之后,教师要引入实践项目,如组织文化交流活动或参与社区服务,让学生实践跨文化交流技巧,并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进行反思和总结。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准备好各种资源,如选取相关的民族志研究文献和案例,供学生阅读和分析,准备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用于课堂展示和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特定主题,分享彼此的观点和发现,并进行总结和展示。教师最后组织学生参观具有不同民族和文化特征的场所,如民族博物馆、文化村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跨文化交流的现实情境。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通过个人报告等形式展示,教师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特定民族或文化进行个人研究,并撰写报告,分析其语言、艺术等方面的特点,并评估其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学生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根据分配的主题,进行展示和讨论,分享自身的观点和发现,并接受同学和教师的评估。教师最后带领学生通过课堂反思和讨论,让学生对自己在课程学习中的成长和体会进行总结和分享。

(二)民族志研究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视民族志研究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并通过积极提供资源,组织活动,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如为思政教育教师提供民族志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培训,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民族志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实地调研、参与社区活动等方式,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民族志研究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进行教学实践。同时还要鼓励教师参与民族志研究领域的研究和交流,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和专业素养。关于教师培训课程的设置,院校要将民族志研究纳入教师培训课程体系中,开设相关的专题课程或模块,涵盖民族志研究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等内容,帮助教师建立对民族与文化多样性的敏感性和认知[4]。院校要积极组织各种学术研讨和讲座活动,邀请民族志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座,向教师介绍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案例,这样可以提升教师对民族志研究的了解和认知,激发他们的学术兴趣。重视为教师提供相关的教学资源支持,包括民族志研究的文献、案例、多媒体资料等,这些资源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应用民族志研究的视角和方法。

(三)民族志研究视角下的评估和考核方法

在高职课程思政教育中,基于民族志研究视角的评估和考核方法可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政教育成果。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评估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学术表达能力。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演讲和讨论,通过表达观点和与他人交流对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理解,评估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或者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项目研究,例如民族文化展示、口述历史记录等,评估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条件允许的话,院校还要邀请学生参与民族文化活动、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对民族志研究理论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表现。关于教师评估,校内专业人员或同行教师要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观察和评估,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互动方式等,以评估教师的教学效果和能力。对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方案、教学材料等进行评估,检查其是否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理解民族与文化的多样性,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教师自身也要进行教学反思,并参与与其他教师或专家的讨论,分享教学心得、改进措施和教学经验。教师要根据评估和反馈结果,及时进行课程改进和更新,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变化,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保持课程的活力和时效性。同时,也可以借鉴其他学校或教师的经验和实践,进行经验交流和共享,推动民族志研究与课程思政的持续发展。

(四)院校重视强化顶层设计

根据当前高职课程思政教育的实际需求,院校管理者参考已有的相关文件,了解目前的政策框架和要求,完善相关框架和指导性文件,明确目标、内容和要求,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具体的指导和支持[5]。通过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思政教育与实际工作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院校管理者还要关注高职学校之间的合作,尤其是在课程思政教育方面的合作,可以研究合作模式、资源共享、师资培训等方面的经验,探索合作对机制优化的促进作用。教育负责部门要积极组织教师开发符合民族志研究视角的教材和教辅资料,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教材内容应包括民族与文化的概念、理论和实践案例,以及相关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能力的培养方法和实践经验。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发展民族志研究的研究方法,以适应高职教育中的实际需求和特点。民族志研究涉及众多学科领域,未来可以进一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如与人文社会科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机构和专家进行合作,共同探索民族志研究视角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从而推动高职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洋,黄亚宇,何美平.新职教法背景下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发展与路径创新[J].湖南教育(C版),2022(7).

[2]何勇.現代学徒制下高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9(19).

[3]刘国银.“思政+艺术”:基于民族审美内化的高职设计色彩课程教学重构[J].西部皮革,2022(16).

[4]周菀娇.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现状与对策探赜[J].成才之路,2022(19).

[5]张立彬.思政视域下如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弘扬中华民族文化[J].校园英语,2021(21).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青年专项课题——“课程思政”教育政策实施的民族志探究——以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课题编号:22GZQN034)。

作者简介:徐锦琼(1990—),女,汉族,江西鄱阳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民族志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走向理解的音乐民族志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关于戏曲民族志的思考
民族志、边地志与生活志——尹向东小说创作论
什么是“好的教育”?
民族志与非正式文化的命运——再读《学做工》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