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艺术品的价值构建探析

2023-12-28 09:16初颖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8期

【摘 要】2021年NFT艺术品的天价拍卖成功将NFT艺术品和数字艺术推向了大众的视野,引起了全球性的关注和热点讨论。NFT艺术品在瞬间爆发式的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经济价值,引起了全网的数字艺术狂欢。在这一现象背后是艺术生产创作过程的转变,艺术生产技术的发展,艺术创作者的多元化以及艺术消费者的审美数字化转向都促成了NFT艺术品的兴起。而生产过程的变化让NFT艺术品出现了新的价值倾向,艺术品内在的意蕴价值转向为展示价值,艺术品外在的传播与社交价值逐渐增加。本文将对其生产过程中的变迁因素做梳理,进一步解析NFT艺术品全新的艺术价值与审美范式。

【关键词】NFT艺术品;艺术生产;艺术意蕴;展示价值

【中图分类号】J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8—067—03

2021年被称为是NFT艺术品的元年,美国艺术家Beeple的作品《Everydays:The First 5000 Days》成为在世艺术家作品成交价第三高。[1] 3月,英国艺术家班克斯的油画被拍出后,实体原作被当场销毁,仅留存数字版本,而NFT版本所有权作品以38万美元成交,价格高于原作价格4—5倍,之后的NFT作品都已出人意料的价格交易成功。[2]国内市场也紧随其后,将NFT技术应用在了文创作品,绘画、音乐等领域。2022年由国际奥委会官方授权的北京冬奥会“冰墩墩数字盲盒EPIC BOC”发售,只有500个购买额度,瞬间销售一空。定价99美元一个的“数字胸针”(digital pin)在NFT二次交易时价格暴涨了数倍,但交易热度持续不减。在艺术界中,2021年5月,艺术家徐冰创作的NFT作品《徐冰天书号》,将天书印在火箭上进行拍卖,一上线便被抢购一空。7月,艺术家蔡国强做的NFT艺术《瞬间饿永恒——101个火药画的引爆》以250万美元成交。

大量的NFT作品的涌现和热销,让NFT艺术品成为各行业的关注焦点并引发了广泛的探讨。NFT艺术品本身的生产方式对于传统艺术来说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但也为数字资产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更多的可能性,让人们对于艺术品的感知,审美范式,都出现了全新的认知。本文将从艺术技术、艺术生产者和艺术消费者三个艺术层面分析NFT艺术品的产生依据,为其新的价值构建提供理论基础。

一、NFT艺术的出现与兴起

NFT艺术的产生是基于NFT区块链技术的基础上产生的作品,一种可以用于证明数字资产所有权的方式。德国美妆公司LOOK labs推出的NFT香水,同近红外光谱仪收集香水的光谱信息,并将信息记录在NFT的区块链中,音乐作品加密拍卖也成为NFT的创建使用[3]。技术的出现,推动了数字艺术和传统艺术的发展,让艺术品的产生方式发生了改变。本雅明提出艺术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过程,与物质生产有着共同的规律,同样有生产、消费、生产者、产品与消费者的要素沟通,同样受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的约制。其中艺术创作是生产,艺术欣赏是消费。艺术创作中技术因素即技巧,代表着一定的艺术发展水平,构成了艺术生产中的艺术生产力,艺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构成了艺术生产关系。[4]

(一)艺术生产力:技术的发展是NFT艺术兴起的物质基础

基于互联网的数字艺术不同于传统艺术形式,其不仅提高了艺术作品的产出能力和速度,也催生了新的艺术形式,改變了艺术的社会功能。在NFT技术的支持下,数码艺术也实现其在网络平台上专属性的。在互联网的可复制性前提下,保证了创作者作品的独一无二性,鼓励了艺术家数码艺术的创作实践。

(二)艺术生产者:创作者的身份更加多元化

NFT艺术更多的是将作品用NFT技术的加密,而艺术品本身的来源可以是传统的艺术作品线上化,也可以是基于数字技术本身创作出来的数字艺术品。在数字艺术发展开始,就有对于作品产出的区分:使用数字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来创作更加传统的艺术作品——比如摄影、印刷或雕塑的艺术;通过数字技术创作、储存和发布并以其特性为自身媒体的数字原生的、可计算的艺术。[5]。而后者让创作者的身份更加的多元化。因为技术和艺术的交叉需要,NFT艺术的创作者不仅局限在在传统艺术创作中受过专业美学训练的艺术家,也可以是工程师、程序员等任何懂得数码技术的人。早在1966年,比利·克鲁佛(Billy Kluver)创立了“艺术与技术实验”(Experiments in Art and Technology)系列项目,简称EAT,这一项目的发起就为了促进工程师和艺术家之间的有效合作,因此成为了艺术家与工程师、科学家、程序员、研究院之间复杂合作的第一个例子,并成为数字艺术的特征。[6]而创作者身份的另一类来源是将曾经艺术品的消费者转化为创作者。本雅明认为,一种艺术技巧(技术)是否具有革命性,关键在于能否将观众或读者转化为合作者,即将消费者转化为生产者,使消费者参与到艺术生产过程中,电影显然做到了这一点[7]。在数码技术流行的今天,创作者与使用者的边界逐渐模糊。例如,通过区块技术生成艺术作品,美国的生成艺术家和技术专家埃里克·卡尔得壬(Erick Calderon)通过编程创作作品,其创作的过程都是在链上完成。而藏家的购买行为,会让作品生成新的程序,新的程序与作品结合再次生成新的代码,藏家将获得一件自己亲自参与完成的NFT作品。[8]

(三)艺术消费者:消费与观赏群体年轻化,审美习惯数字化

NFT艺术作品引发的讨论中基于NFT加密后的原真性和唯一性是否保持或增加了数码艺术品的价值。其实艺术品形式的接受度更多来自于消费群体的态度和审美习惯,青年群体逐渐转变为融媒体语境下的核心审美主体。他们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大量的学习生活和娱乐交流都更加的依赖于互联网平台。在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其中,10—19岁、20—29岁、30—39岁、40—4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14.3%、14.2%、19.6%和16.7%。[9]2022年12月,我国及时通信用户规模达10.38亿,占网民整体的97.2%。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10.31亿,占网民整体的96.5%;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12亿,占网民整体的94.8%。网络支付与网络购物用户占网民整体85.4%和79.2%。[10]物联网和各种应用场景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给与消费者更好的网络使用体验,增加消费者对网络的粘性。我们通常在互联网上体验信息的方式是基于惯例而非任何媒介的固有特性。

二、NFT艺术品的价值嬗变

艺术作品是艺术生产的成果和产品,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对象。[11]艺术品作为艺术的实体呈现,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是艺术生产的产品,也是欣赏者完成艺术鉴赏的基础和起点。[12] 艺术品内在意蕴作为艺术核心的价值真正逐渐的弱化,被放大的则是艺术中“物”或者说是形式上展示价值。作为高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产物,NFT艺术品在艺术宣传和艺术互动属性上的加强,也为其提供了不同于传统艺术的传播价值和社交价值优势。

(一)艺术品内在蕴的弱化,展示价值提高

在传统艺术中对于作品层次的结构划分一般都是两到三个层次,黑格尔将艺术品分为“外在因素”和“意蕴”两个层次;苏珊·朗格把艺术品分为“表现性形式”和“意味”。[13]在互联网和NFT技术下,代码成为了數字艺术的表现方式,他让作品呈现出了丰富的艺术形象与风格。但作为艺术品核心的意蕴,是否还存在与NFT艺术作品中,或者说NFT艺术作品在当下以经济为导向的市场环境中是否还需要意蕴来赋予其价值。黑格尔曾经说过: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示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意蕴。[14]丹纳也提出,艺术品都反应一定的时代精神,都蕴含一定的人生哲理,观赏者只有和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才能真正欣赏到他的价值。[15]而技术的发展无疑影响了艺术作品中意蕴的生成。在摄影技术出现时,机械复制技术的大量应用,艺术品的意蕴就受到了挑战。较为明显的是“波普艺术”和“观念艺术”这两个流派的出现。而观念艺术中一个“现成品”之所以成为艺术,就在于艺术家赋予它一种观念……只要能传达观念的,都可以是艺术。[16] 但这些被直接复制或挪用来,并置于各种环境中的“作品”是否就有了意蕴,能给欣赏者带来意象是世界和感官?《Everydays:The First 5000 Days》的作者Beeple,从2007年开始利用媒体创作和发布艺术作品,5000天后将所有的作品拼贴形成了一个作品集合,以展示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类似于观念艺术中,创作者赋予这些拼贴“物”个人的观念,将其定义为艺术品。但这种“物”的展示性和视觉的震撼性远大于作品内在的意蕴,并未给观众呈现出一个意象世界。因此,波普艺术家并没解决如何是“现成物”的“物”性转化为精神性的问题。外在的艺术时空氛围并不能帮助这种转化。关键是他们“作品”本身能否生产“意象”。艺术家挑选现成物时,根本没有情意可言……除了实物的拼贴显得十分“触目”意外,他的内部没有任何意蕴,因而也就没有生命。[17]在NFT技术的发展下,数码艺术中“拜物教”为主的作品形式大量的涌现,人们更关注作品的形式,艺术品“物”展示价值逐渐取代了内在意蕴的精神追求。

(二)艺术品外在的传播价值增加和社交价值的提高

在艺术品可以让更多人看到的同时,版权问题成为了数字艺术的关键问题。而NFT技术的出现成为了目前最为合适的保护数字艺术的方式,也被消费者认可的一种形式。数字艺术可以创造性的结合科技,产出符合青年群体审美要求的个性化艺术作品,形成以互动社交为特点的社会功能。无聊猿系列头像的创造者格雷戈(Greg Solano)和韦利(Wylie Aronow)之前并不属于艺术行业,是利用数字媒体的特性进行艺术创作的数字原生艺术家,他们的数字作品“无聊猿猴游艇俱乐部”系列,是由1万个猿猴造型的NFT插画组成。随机组成的猿猴形式和稀有造型在藏家眼中更具有收藏性。

三、结语

NFT技术支持让数字艺术品放大以“物”为导向的视觉化特征,但与线下实体艺术在作品意蕴,以及文化积累、历史沉淀等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而作品的意蕴和给欣赏者带来审美感受,以及长期的精神共鸣才是艺术作品价值的体现。NFT艺术品的出现为艺术形式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让数字艺术可以有更多实践。但艺术品价值的逻辑并不会因为NFT加密技术的出现受到影响。消费者应该更加客观理性的看待NFT艺术品带来的经济热度。未来NFT艺术不能仅仅是概念上或形式上哗众取宠,技术应与艺术品本身价值的构建相结合,从而让有价值的,有创意的优秀作品通过网络正向的影响更多人,帮助艺术市场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

参考文献:

[1]佚名.南都2021文化观察之九:NFT加密艺术元年[EB/OL].[2022—01—09].https://www.sohu.com/a/51536089 6_161795.

[2]王子琪.数字收藏与文化治理——再论NFT艺术品市场[J].艺术评论,2022(7).

[3]刘达,范凡.NFT加密数字艺术品的商业价值分析[J].中国商论,2022(16).

[4][5][8]本雅明,著.《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导读[M].周颖,导读.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6][7][12](美)克里斯蒂安妮·保罗Christiane Paul,著.数字艺术:数字技术与艺术观念的探索[M].李镇,彦风,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

[9]王熠婷.新技术、新艺术、新生态:NFT艺术观察[J].中国艺术,2022(4).

[10][11]佚名.CNNIC发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3—03—02].https://www. cnnic.net.cn/n4/2023/0302/c199-10755.html.

[13][14][16]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15]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7](法)丹纳,著.《艺术哲学》导读[M].曹龙兴,导读.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初颖(1984—),女,汉族,江苏南京人,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2020级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外艺术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