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是宋朝书法的代表,也是中国书法文人化的高峰,他们身兼多技,又有许多传世的书法理论,我们可以学习其“文人风骨”,掌握学书的精髓,继而提高我们的书法技能和理论的水平。
【关键词】书风;理论;尚意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8—046—03
一、“宋四家”书法的创作背景
结束了晚唐五代纷繁杂乱的政治格局后,宋朝的大一统时代到来,宋朝又是历史上极其注重文人发展的一个时代。我们听过“王安石变法”“朱程理学”,还有《资治通鉴》,吟诵过宋代才女李清照的词,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更是朗朗上口。若要回归到书法上,除了“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宋四家”的书法也是众多学者的模仿对象。“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既是文学家,又是书法家,推动整个宋代“文人书风”的形成。
(一)优秀的读书人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皆是出自书香世家。苏轼的父亲“苏洵”是《三字经》中“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黄庭坚,江西诗派開山之祖,官至“北京国子监”教授,秘书省校书郎。黄庭坚的父辈、祖辈也是孝子、诗人。米芾,书画自成一家,从小随母亲闫氏侍奉英宗高皇后,在皇宫里看尽古帖、真迹。官至秘书省校书郎,书画学博士。蔡襄位列“宋四家”的队伍一直有争议,有些书学观点把蔡京放入“宋四家”,但从人品、书品、文化素养上而言,蔡襄当之无愧。蔡襄进士出身,官至福建路转运使,相当于福建省省长。为官正值,所到之处皆有政绩,诗文同妙,书法自成一体。
(二)优秀的理论著作
“宋四家”不仅仅在书画艺术品的创作里是里程碑式的高峰,他们从书画创作中流传下来的艺术理论、批评理论也是我们当下艺术创作的指明灯。苏轼大文豪所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词在文坛上夺目耀眼,在书画评论中的观点同样不可小觑,“书必有神、气、骨、肉、血……”(苏轼《书论》)他不畏权贵、不吹嘘拍马,实事求是,对欧阳修的握笔,王献之、王羲之的用笔更是提出了自己“执笔无定法”的观点。黄庭坚,一生致力于江西诗派的建立,他的诗深沉且谙含哲理“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黄庭坚的《书论》,自魏晋时期的《东方曼倩画赞》、《黄庭经》开始分析笔法之妙,集前人之语录加自己的思考,以生动的形式概括、归纳了他学书的心得:“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在四家之中,比较纯粹的艺术家要数米芾,他能书能画,书法以行书出名,绘画以“米氏用笔”出名。在他的创作生涯里,米芾也留下了学书心得—书论《海岳名言》,有后人对《海岳名言》这般评论:“其心得既深,所言运笔布格之法,实能脱落蹊径,为书家之圭臬,信临池者做宜探索者。”指出《海岳名言》是后世临池学术者的法度,是标准,是模范。由此可见,米芾的书论之“深得人心”。蔡襄,宛如翩翩公子之貌,其书法也如其人,苏轼曾评论其“遂为本朝第一”,可见蔡襄在当时的影响力,其《书论》也是从魏晋开始,逐一展开对当时书法影响力较大的书家进行点评,从“求古、求法、求韵”三个方向进行分类评价,突出其学书要旨“书法惟风韵难及”。蔡襄的《书论》极其强调古法,以求追本溯源,有笔法,“必先至楷法,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乎楷正”。
(三)艺术的交流氛围
文人的交集仿佛当下的手机朋友圈,而他们用的工具仅是笔墨纸砚,他们交流的是诗词歌赋,书画、艺术品等。“宋四家”之中,蔡襄比较年长,与欧阳修同辈,欧阳修既是苏轼、黄庭坚的老师、长辈,也是他们的“贵人”“引路人”,在文学上,在政坛上肯定他们,提拔他们。米芾从小就在京城里长大,京城的艺术圈、文人圈也是他常逗留的地方。他们四人,在彼此交汇的时空里留下许多动人的作品、故事。像惜墨如金的蔡襄,他就主动替欧阳修为韩琦(当时的一个官员)做了堂记诗文——《昼锦堂记》。蔡襄曾经拒绝过神宗皇帝要求他写诗文的要求,却主动为欧阳修写《昼锦堂记》,可见他们之间交往深厚,亦师亦友。欧阳修对蔡襄的书法也作了非常中肯的评价:“蔡君谟(蔡襄)性喜书多学,是以难精。”“余常与蔡君谟(蔡襄)论书,以谓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苏轼在《跋君谟书》也曾提到他对蔡襄书法的评价:“仆论书以君谟为当时第一,多以为不然,然仆终守此说也。”黄庭坚是苏轼的门生,他们是师徒关系,黄庭坚也是深得老师精髓,开创了“江西诗派”,米芾的书法也曾得到苏轼的提点,苏轼在《与米元章(米芾)二十八首》中提到“恨二十年相从,知元章不尽”。苏轼说,与米芾认识了二十年,他的很多精神都是没学到。黄庭坚也对米芾的艺术水平给予了高度的赞许,“沧江静夜虹贯月,定是米家书画船”(《戏赠米元章(米芾)》)。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既是日常的对话用语也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
二、“宋四家”书法的审美属性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除了他们有共同的朋友圈,共同的兴趣爱好:读书、写字、作画、写文章以外,他们也有共同的审美属性,而这些审美属性恰好又是“文人书风”典型的审美体现。
(一)书法作品的“随意性”
“宋四家”传世的书法作品多以手札为主,长卷、横幅的内容包括了书信、题跋、自作诗词等,个性鲜明,笔法独到,随性而不随意,在法度之中又超越法度之外。细读“宋四家”的书法,是苏轼诗句“人间有味是清欢”的调子,既有人间烟火味,又有文人书卷味,是深刻的,也是平淡的。苏轼的《北游帖》《归安秋园帖》都是以书信的形式答谢故友,同时送上自己的一份祝福、祝愿,信笔而成,随性但不随意,字符大小错落得当,节奏感强,字形饱满。像自创诗,有黄庭坚的《花气诗帖》,这是其草书作品当中颇具艺术性的一幅。《花气诗帖》多以独立的字展示,是谓“独草”,可全篇气势连贯,一气呵成,诗句感情平和,书法气势沉着有力,看似简单轻松随意实则笔法丰富多变。还有米芾的自创诗帖《淡墨秋山诗帖》,他的诗在后世看来,并非十分出色,而《淡墨秋山诗帖》的诗句:“淡墨秋山尽远天,暮霞还照紫添烟。故人好在重携手,不到平山谩五年。”短短的二十四个字,配上米氏用笔,意境优雅,笔意闲散,活泼灵动,深有文人气息。相比而言,米芾的手札《珊瑚帖》,更平易动人,也更加的有趣好玩。《珊瑚帖》是米芾以书信的形式告诉友人,他得到了一个好玩意儿——珊瑚架,洋洋洒洒写了几行字做介绍,末尾还担心友人无法形象地理解,就直接画出了珊瑚架的外貌。米芾的个性是四家之中最像艺术家的,他的笔法乖张多变,不按常理出现,可是体现出来的是潇洒、八面出峰的意态。如果说要在四家中选一个作为初学者的练习对象,选蔡襄是比较合适的。蔡襄的字:字正,形态优美,笔画轻盈有美感,像《山堂诗帖》,七律的自创诗,妍丽秀美,深得晋唐风韵,像“全”“月”“圆”,灵动飘逸,宛如一缕春风拂面,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深厚的书法功底和秀灵的天赋。
(二)“尚意”说
清代书家梁巘对中国书法的发展作了凝练的总结“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宋人尚意”,从欧阳修起,到“宋四家”达到高峰,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他们除了书写的“尚意”,在言论上,在思想理论上也是“尚意”为先。“书初无意于佳乃佳”“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书写不需要刻意,不经意的用笔才是上等的,“我”书写就没什么章法可言,点画用笔不推敲。苏轼的理论就是“尚意”的核心思想,“我手书我思”。一向推崇古法,学古法的黄庭坚也坚持“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这里的“道义”“圣贤之学”便是“尚意”的“意”,是作品中的格调,是雅与俗的分水岭。纵观黄庭坚书法的发展历程,他就是由“尚法”过度到“尚意”的一个过程,“楷法欲如快马入阵,草法欲左规右矩,此古人妙处也。书字虽工拙在人,要须年高手硬,心意闲澹,乃入微耳”。先强调古人的妙处在法度的体现,继而又提出了“意”的决定论,胸中有意气才是作品进入佳境的关键。四家之中,米芾是颇具个性,要他老老实实循规蹈矩地书写是不可能的,确实,他学书之初是集大成地学习古人,学古法,所以前期的书法作品还是相对规整,到了后期,充分发挥了个人的性格。出自米芾的名篇《海岳名言》的一句便突显其书法核心思想:“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别为一好萦之,便不工也。”学书法追求“意趣”,忘掉从前的喜好,才能进入妙境。蔡襄的书论是尤其突出了“法”的重要性,“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乎楷正”。可是在法度之外的“书法惟风韵难及”。他提到了魏晋时期的书法,即便不是名篇名作,却有一股风流蕴藉的气息,“缘当时人物,以清简相尚,虚旷为怀,修容发语,以韵相胜,落华散藻,自然可观”。蔡襄十分赞赏“魏晋风度”,自然、随性、韵味十足,不做作,“随心而于逾,不逾矩”,这便是他心中的“尚意”。“宋四家”的“意”强调的是心手合一,人书俱合,“尚意”追求的是真本意,真我意,我手书我胸中道义,是在法度之上的个性解放。
三、对照当下的书法创作,让“竞技书法”回归到“文人书法”
当下书法比赛如雨后春笋,不断地涌现,有全国级别的,也有各省各地的“特色”书法比赛,如此热烈的书法比赛,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对待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书法文化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推动了社会各阶层各年龄段的人群参与到书法的学习当中。在如此热闹的书法市场下,也开始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现象,一是书法比赛数量非常大,一些非专业化的比赛也同时增多,这些非专业的比赛,并不是看作品艺术效果得名次,而是通过在网络上动员亲朋好友拉票来获得比赛奖项;还有就是在专业性的比赛中,拼贴装饰的风气越来越明显,投展的作品如果不设计一下版面,进行艺术的“装扮”是无法进入决赛。书法本是优秀传统文化中保持纯度最完整的一类,不似绘画、音乐,都有西方艺术的冲击。文字书法博大精深,是西方艺术史上没有看到的。“宋四家”的书法为何在千年前有如此震撼的社会地位,到如今他们的历史地位仍究屹立不倒,是因为他们追求的展现的是审美性与创造性的结合。
(一)追本溯源,回归传统
“尚意”并非抛弃传统,恰好相反,都是在“传统”的树上长出新枝。米芾在《海岳名言》里提到自己的书法“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集古字突出了米芾涉猎百家,终自成一体。黄庭坚也提到“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论书》)。因此,“学古”是“尚意”之根基,是源头。
(二)随心所欲,不求“匠心设计”
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也是苏轼情之所起的手稿,所以我们会发现在作品里面有被涂抹、划掉的用。苏轼写此帖时,看着身边简陋的生活用品,想着自己的遭遇,心里悲痛至极,所以提笔而书,心中所想随手而至,不计工拙,不刻意不造作,没有设计感,没有拼贴,是上乘的书法作品,是心手合一的创作佳品。还有米芾的《珊瑚帖》,以现当下的标准而言,只属于草稿,有涂抹的字符,有起稿的画作,却是传世的佳作,是米芾书法作品的代表之一。
(三)技法与理论“并驾齐驱”
书法家与书匠的区别之一在于是否有理论的升华,技法可以日积月累训练而得,而后将所思所感进行升华,概括总结得出理论性的文章才是书家的艺术生命得以延续的方法。宋代书匠多如牛毛,为何我们学习的模范就是区区的几位,除了因为他们在当朝的影响力之大以为,还有他们流传下来的脍炙人口的名师名篇,以及提供给我们作为学书参照的书论、文论,他们先是读书写文章的人,既而才是优秀的书法家、画家。
书法仍究是传统的文化,它根深植于中国的文人传统里,从“宋四家”,从古代优秀的书法作品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書法的美,更有一种宁静的、深邃的、悠远的美,这种美感是由“文人”身上的气息所独有的。最后借用陈智先生在《文人书法的当代意义》中的一句话:“文人书法在当代的发展就是要倡导文职兼备的创作风尚,是要培养内蕴丰富的意境和气格,是要求书家在自性解放的基础上,创作上具有与当代语境相融合的个体学识与修养表达。”
参考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整理.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
[2]刘正成.中国书法全集[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4.
[3]刘正成.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北宋文人书风研究”(项目编号:2021KY 1479)。
作者简介:全美菁(1988—),女,汉族,广西梧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