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翥鹏 张笑晗
【摘 要】在当今融媒体时代下,碎片化信息的传播使得微电影的热度大幅增加,这也为我国电影事业提供更多新鲜的创意与资源。通过近年来微电影的创作流程以及制作成品来说,不难发现人物心理的塑造与展现越来越重要。因而,本研究以微电影中人物心理塑造为中心,探究人物心理建设的可视化创作。本研究以人物心理概说作为基本的理论基础,主要通过影视作品中人物心理的塑造与情节的设置,来对角色行为进行研究,从而根据叙事心理学来深入挖掘微电影中可视化创作的技巧与方法。
【关键词】微电影;人物心理;可视化创作
【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8—039—03
伴随着媒体行业的不断发展,影视产品的类型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影视艺术发展到今天,人物的塑造对电影的多个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物的心理内容外化也关乎作品的整体呈现效果,其能够展示出创作者所想要表达的作品的核心思想。电影创作更多依赖于表现独特风格、彰显作者思想方面。在电影表现中更注重电影的艺术性创造,以人物为核心,来呈现主题思想的可视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如今国内影视业聚焦于人物本身,通过人物话语以及人物的行动线来外化人物内心,并且通过影视技术来尽可能地塑造出三维立體人物形象。
一、研究背景
在微电影中,人物心理可视化创作是一项关键的艺术和研究领域,它涉及将人物的内心情感和思维过程通过视觉和声音手段呈现出来。电影制作中,演员通常需要理解和表现角色的内心情感和思维过程。心理学家和表演研究者一直在探索如何有效地呈现和传达角色的心理状态,这为微电影中的人物心理可视化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微电影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利用视觉叙事元素,传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变化。深入分析了观看者的心理活动以及状态,以期能更好的呈现和传达人物的内心情感和思维过程,使微电影更加引人入胜和有深度。
国内电影发展史的研究中,通过知网文献调查发现,研究电影中人物心理的学术性论文颇丰,但对于人物心理的可视化探究较少。国内研究中,高士年的《论当代电影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电影艺术中危怡的《基于“画语旋律”创作观的电影人物群像造型设计方案探究》都是着重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创造,力求通过探究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来展现作品的核心思想。从中国第六代导演开始,就已经发现了刻画人物的重要性,其中代表导演较多聚焦底层边缘化人物,用普通人的生活来展现社会现实问题。时至今日,中国电影着重打造IP形象,来确定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元素,利用已成形的人物形象来展现影视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影视的可视化创作传达人物心理活动
人物心理是人对于现实所呈现一切事物的反应形式。简单地说,主体人的内心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属于心理活动。人物心理活动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与思想活动。在微电影创作中,人物的地位毋庸置疑,人作为观影群体,在观看影视作品中,观众之所以能够产生一定的情绪共鸣,是因为其作品中的人物心理塑造及其丰富与立体,才能使剧中人物真正走进观众的内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塑造,是人物发展的变化,也是引领影片情感走向的关键。
(一)人物心理在意识流电影中的展现
意识流电影是一种电影艺术形式,强调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思维过程,通常采用非线性叙事、模糊的现实界限以及与人物主观感知紧密相连的叙事风格。在意识流电影中,人物心理的展现尤为突出。“意识流”一词,展现人类意识精神层面的一种特性机能。因为意识是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在创作作品中人类经常使用这一“意识流”来实现创作精神层面的可视化效果。
在影视创作过程中,通停滞和留白,会使得观众跟随剧中人物联想,从而调动观众内心的情情绪,使其紧跟人物内心世界,从而产生出自己的思想情感。“意识流”的可视化效果,将一系列情绪堆积展现,细腻的传递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心理活动。通过多种创作手法,如第一人称视角、内心独白、心理图像和音效,以及非线性叙事等,将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更直观和深刻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使观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共鸣角色的情感和思维过程。这种形式的电影艺术常常强调主观体验,使观众成为角色的一部分,共享他们的内心世界。
(二)人物心理在影片质感的营造中展现
画面的色彩设计也可称之为画面颜色质感,影视作品的创作中离不开质感的追求,影片的不同风格,不同色调,不同构图,都对影片的视觉化呈现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不同导演的画面拍摄质感都是不同的,其中“景别”与构图的设计,也会使观众感受到“旁观视角”或“第一视角”的被动带入的感觉。以及构图形式中导演岩井俊二就愿意使用更为平时的表现手法,追求现实主义题材,这种影片更能够呈现出画面的祥和之气,更能够使得观众在视觉上带入进人物的日常生活,其构图既自由又有秩序。
影片质感的营造也离不开颜色的设计,中国电影的画面质感离不开颜色的设计,比如《满城尽带黄金甲》导演运用及浓厚的金色调来设计整部影片,尽显华丽与庄重。以及其近几年拍摄的《影》,独属于中国水墨画的画风,体现出娇柔中的硬骨风气。独属于影片的色调,使得影片质感定型,并且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化的冲击,为影片的可视化创作提供一部分设计元素。
(三)人物心理在影片节奏中的展现
镜头设计现存有大量理论,其中就包括长镜头理论。影片的镜头拍摄与剪辑设计都会对影片的节奏产生一定影响,影片的节奏程会对观众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反馈,因此对于影片的节奏设计也是非常值得考量的。例如在电影《卧虎藏龙》中,采用了许多长镜头,以展现华丽的武术场景和深刻的情感。电影《活着》通过长镜头来展现主人公的一生,强调了他在历史变革中的苦难和挣扎。这些长镜头传达了时间的流逝和角色的心理变化,由此体现出长镜头与人物心理间的密切关联。剪辑与长镜头很好的搭配在影片《刺客聂隐娘》中也有很好的示范作用,主人公聂隐娘隔着一层沙偷听田季安与胡姬的对话,长镜头固定不动,伴随着窗帘的起伏,以及轻微的呼吸,虽然很安静,但是却能让观众感受到些许紧张。电影通过剪辑手法和镜头拍摄的技术,使影片节奏达到更好的效果,从而更好的深入到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电影中人物心理与情节的设置
(一)微电影的情节展现人物关系
微电影相较于电影其时长受到限制,那么对于微电影来说,要想在短时间内架构剧中人物的主要行动线,就必须抓住人物形象的突出特点,通过情节的设置鲜明的展现出来。一部优秀的微电影往往注重探究预设人物的内心,运用更加现实化的视听表现手法来使作品贴近生活且高于生活。例如微电影《盲钻》讲述的是一个道德与欺骗的故事,通过故事情节的展现,渐渐的构建出了影片中保姆与水管工的人物关系,并且呈现出了二者身上的多层叙事线。影片入围了当时釜山电影节的“短片竞赛单元”,并且也在当时获得诸多电影人的好评,其一对一的人物结构,通过情节的展现逐渐使观众了解人物形象,在脑海中刻画出人物性格,当代美国著名戏剧家乔治·贝克所说:“一个剧本的永久价值终究在于其中的性格揭示,性格揭示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力。”微电影在创作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人物心理的刻画,在情节设计的轮廓下,细腻的描摹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力求能够通过叙事自然地表现出人物心理。从而能够升华到人物灵魂,使得观众获得情感共鸣。
(二)微电影情节的设计对人物心理的影响
在影视作品创作中,从广义上讲,情节是属于影视作品中创造故事的一部分。从狭义上讲,情节是组成电影高潮成分的核心要素,其是通过不同层面的故事叠加而形成的,富有戏剧加工化的艺术作品。因此在情节的设计中,导演时长加入主观创作元素,将其内部要素,例如镜头语言,人物动作,人物语言,声音等方面融入故事情節,进行多角度设计,从而使得微电影中的情节能够引领人物心理走向,促进人物行动线的发展,使得故事主题立意显现。
四、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心理的可视化
(一)从心理学角度捕捉人物信息
有关心理学的研究出现在各个领域,从影视的角度来看,在创作拍摄影视作品中,首先确立人物形象,深入研究外部环境对人物身心的影响,从而确定人物形象的形成。其次借助心理学概念来塑造人物角色,注重人物内心的描摹,深入分析心理学的方法与创作技术,并在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更贴近于大众内心的艺术作品,从而更好地为影视作品人物心理的可视化提供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帮助。
(二)从生活史角度探究人物内心
人与生活密切相关,将生活作为研究心理的主要对象,人存在于生活之中,并为之所反映。从生活史方面探究,更多的是注重贴近观众,贴近生活与贴近社会,了解现阶段大众生活习性,并且深入研究社会问题以及社会关注点,才能够更深刻的创作出一个“活色生香”可视化的立体人物。因而在创作影视艺术作品中,不仅应当注重剧中人物形象的心理架构,更应着眼于观看作品的观众的心理反馈。
五、结语
人物心理的可视化创作在影视创作方面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串联创作者与欣赏着之间的一个纽带。而将人物心理创造在屏幕当中,使不同层次的观影人都能够产生共鸣,也是不可小觑的一部分。为了进一步探究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心理架构,避免单一简单的叙事脉络,需要通过导演对于角色的理解,强化影视作品中的镜头语言,叙事节奏,服化道等各方面,使得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化,也使观众对于角色的代入感更强。如此,才能真正创造出震撼人心的影视作品。
参考文献:
[1]危怡.基于“画语旋律”创作观的电影人物群像造型设计方法探究[J].电影艺术,2020(2).
[2]周白羽.影视人物建构研究:叙事心理学视角[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0.
[3]刘子珩.微电影中的人物塑造方法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4]周承倜.影视作品可视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6.
[5]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杨翥鹏(1979—),男,回族,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影剧作、影视理论;张笑晗(1999—),女,汉族,辽宁大连人,研究生在读,就读于吉林艺术学院,研究方向为戏剧影视院影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