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古代石刻文物资源保护利用的现状调查与研究

2023-12-28 21:56武慧民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8期
关键词:保护利用现状调查

【摘 要】山西太原古代石刻文物资源具有历史、社会、文化、艺术、科学、经济的多元价值,对其进行保护与利用,小则有利于彰显地域魅力、传承地域历史文化、更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则能够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我国石刻文化走向世界舞台。文章以山西太原古代石刻文物资源为调查对象,从文物管理、文物保护与利用、文物研究三个维度,对其现状进行调研梳理,并从文物资源融合发展的实践角度出发,探讨其保护利用工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古代石刻;文物资源;保护利用;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K87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8—033—03

5000多年文明史、2500多年建城史,太原以其特殊的自然地理与历史文化环境,拥有着丰富多彩的古代石刻文物资源,华严经石刻、天龙山石窟、晋祠铭并序石刻、北朝石刻、宝贤堂石刻,尽显城市历史文化底蕴。保护好、利用好这些古代石刻文物资源,是太原义不容辞的使命[1]。青史如镜,笃行致远。

一、山西太原古代石刻文物资源管理的现状调查

山西太原古代石刻文物资源丰富多样,管理机构较为分散。其中在文物资源上,包括华严经石刻、龙山石窟、晋祠铭并序石刻、北朝石刻、宝贤堂石刻等古代石刻资源,也包括田野性古代石刻文物;在管理机构上既有晋祠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山西民俗博物馆、太原天龙山石窟博物馆、双塔博物馆等文博单位,也有太原纯阳宫等太原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包括碑林公园、文瀛公园等非正式文物单位。比如,晋祠博物馆的御书唐碑(如图1所示),堪称是代表唐太宗晚年时期政治思想和绝妙书法的千古名碑。唐碑高1.95米,宽1.2米,厚0.27米,碑额左右分别雕刻有一对齐头下垂的螃首,是唐代碑额的典型特征。再如,晋祠博物馆,内设安全保卫部、晋祠研究所、保管部、办公室、陈列展览部、古建管理部等职能单位,通过部门的细化,分别负责古代石刻文化资源的宣传、研究、保管、修缮、展示、宣传等工作,职责明确也固定,各部门各司其责共同开展馆藏石刻文物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按山西太原古代石刻文物资源管理效度大小顺序来排列,依次为文博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非正式文物单位。其中文博单位在古代石刻文物资源保护利用各方面水平较高,通过完善的部门、优秀且充足的人才、以及先进的保护技术,使得古代石刻文物资源得到较好的保护和利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整体效果差强人意,部分古代石刻文物受损情况仍旧存在,缺乏对古代石刻文物资源维护和修缮的能力,容易因为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不足,导致古代石刻文物资源无法得到妥善保管和充分利用,停留于文物静态保护的阶段。非正式文物单位较为罕见,管护古代石刻文物资源能力可见一斑,甚至在基本建设考古中会破坏古代石刻文物资源原本面貌。可以肯定的是,山西太原古代石刻文物资源保护利用取得了长足进展,唐碑、《晋祠之铭并序》碑等一批重要古代石刻文物资源得到合理保护和充分利用,但各单位分布散落,护监管职责权限交叉,统一、权威的文物保护协同机制没有建立,活态利用的后劲尚显不足,这些是山西太原古代石刻文物资源保护利用工作亟待解决的工作。

二、山西太原古代石刻文物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现状调查

近些年来,山西太原各文博单位以及行政单位以山西视角为切入点,以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弘扬山西历史文化特色、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职责使命,坚持展示利用融合创新原则,持续加大山西太原古代石刻文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力度,充分利用数字多媒体技术、AI技术、VR技术、数字修复技术、数据库等先进技术,对丰富的古代石刻文物资源进行数字化修复与保管,并开发出主题多样的服务活动,以及具有时代气息的石刻文创产品。目前,山西太原古代石刻文物资源保护工作正在由实体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数字化保护转变,古代石刻文物资源安全形势总体平稳,活态传承势头正劲,不断书写出新时代山西太原古代石刻文物保护新篇章。以晋祠博物馆和太原天龙山石窟博物馆为例。晋祠博物馆以“国潮”为契机,依托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深耕博物馆服务内容,启动石刻调查整理工作,根据碑碣石刻保存地点,通过调查、尺寸测量、拓片、拍摄、数字技术赋能,及时记录石刻表面病害情况,完成馆内444块碑碣石刻的数据统计,建立一石一表石刻文物资源数字档案,填写碑碣石刻登记表309份,释读校对碑文309篇,草书、异体字、通假字2000余字,拍摄碑碣照片2000余张。联合策划出唐代名碑拓片展、晋祠诗词朗诵大赛、数字化线上展览、沉浸式游园主题活动、华严经石刻拓片暨柯璜书画精品展等活态传承活动,开设了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基地、黄河寻根问祖文化联盟、文博景区精品旅游线路,在输出“晋祠符号”的同时,丰富广大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呈现古代石刻文物资源背后的宝贵的文学、文化、艺术价值。太原天龙山石窟博物馆,利用3D打印技术、智能虚拟修复技术复原石碑石刻,再现优秀文物艺术品原貌。为了让珍贵文物活起来,推出数字复原线上展览活动,运用数字技术将分离文物与原生环境进行虚拟合体,营造出兼具代入感和叙事感的文物展示空间,让受众以足不出户的方式,近距离欣赏石窟石刻的历史原貌。

三、山西太原古代石刻文物资源科学研究的现状调查

到目前为止,山西太原石刻文物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考古研究、文化研究、造型艺术研究、静态保护研究几个方面,重大历史考古以及文化探究问题研究实现突破。在考古研究领域,比较出名的有左正华的帝王与晋祠考略、贾莉莉的晋祠藏《郭公庙碑铭》、晋祠《夫子庙堂记》书迹考略,相关研究重在通过石刻文物去推测历史,借助石刻文物文字、材料或其他视觉元素,去探索当时的历史景象。在文化研究领域,刘丽萍以铭并序碑为例,分析了唐碑的由来、书法艺术以及人文思想。韩革通过实地调查,梳理太原地区明清时期碑刻内容,探究隐藏碑刻内容背后的各种社会文化。刘勇、崔晓东就天龙山石窟第8窟隋摩崖功德碑进行多方面科考。在造型艺术研究领域,宋思洋以《晋祠铭》为研究对象,指出了行书碑刻这一造型艺术的社会背景与文化脉络。在静态保护领域,连颖俊制定了《天龙山石窟抢险加固保护勘察设计方案》《三晋石刻大全·太原卷》完成了所属地石刻资料的整理、收录工作。周永丽、连颖俊分析了馆藏《华严石经》常見病害以及内在成因。王新生、姚远、周永丽基于晋祠圣母殿,总结了其空间内附属碑刻保护和管理现状。苏慧围绕碑刻文物保护现状及破损机理,探索了碑刻传拓技法在碑刻文物保护中的作用与实践方法。不可忽视的是,虽然山西太原石刻文物资源研究创新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在文物研究领域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较为局限,主要集中于考古和历史研究,在预防性整体性保护技术攻关、文化产业发展等层面仍旧存在较大的探索空间[2]。

四、山西太原古代石刻文物资源保护利用的实践展望

(一)文博力量与社会力量相协同,共筑文物保护同心圆

主体多元、共建共享是中国式现代化下山西太原古代石刻文物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特征。这是因为山西太原古代石刻文物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涉及多领域多专业的理论与技能,需要多专业多机构通力合作,只有各尽所能、贡献力量,才能为其提供确切、有力的资料、技术、材料、方法和数据支持。因此,既要充分发挥人民主体性,通过建立有效合作机制,在原有山西石刻文物资源保护管理机构上,加入文物保护志愿者、社会组织、社会企业、民间文物收藏队伍等主体,邀请文化产业产品设计与品牌运营人才、民间艺人、文物修复与保护技术工匠、高校石刻艺术研究学者、材料学和环境监测学专家、考古专家等不同领域的优秀人才,参与山西古代石刻文物资源的预防性保护工作,开展多学科、多领域的文物保护与传承活动,形成守护山西古代石刻文物资源、传承山西石刻历史艺术文化的强大合力;也要建立专业负责管理山西古代石刻文物资源保护工作的职能机构,如山西古代石刻文物资源保护重点实验室落户云冈,山西古代石刻文物资源科研基地,“小而美”的特色博物馆,强化统筹协作,加强相关领域的检查监督,拓宽文物认养保护半径,促使馆藏山西古代石刻文物资源、重要出土古代石刻文物资源得到抢救修复、妥善保护。

(二)预防性保护与活态发展相协调,持续加强管理维护

石刻文物保护具有开发利用率低、实施难度大、保护周期长、重复性修复的特点,且之后长期的维护与预防性保护工作,也是决定山西古代石刻文物资源本体状态和保存时间的关键性因素,这就需要强化博物馆体系建设,扎牢安全防护与活态传承的生态网络。一要优化国有、非国有博物馆在太原石刻文物资源保护利用方面的帮扶方案,助力打造安全、智慧、系统、科学的石刻文物保护博物馆,加快建构与持续完善各单位各部门在山西古代石刻文物资源的保护管理体系,推动山西太原古代石刻文物资源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实现健康永续传承。如将山西太原古代石刻文物保护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落实土储前置考古,规范文物行政审批程序。二要充分发挥数字赋能作用,以科技赋能高标准保护文物[3]。面临自然侵蚀、人为损坏、逐渐被人遗忘等风险,通过引入大数据、裸眼3D技术、X射线荧光光谱仪、人工智能、缩微技术等相关技术,推进“互联网+山西太原古代石刻文物”行动计划,在文物数字档案建立、文物知识图谱开发、文物保护修复、文物文化产业新业态、文物展示新形式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完成古代石刻文物资源的复原性修复,建立山西太原古代石刻文物数据信息管理平台,开发设计一线一中轴地图、数字虚拟人、数字藏品、“云游太原石刻”小游戏等数字文创产品,提升复原山西古代石刻文物的逼真精彩程度,强化太原古代石刻文物资源展示的互动性和参与感,弥补因客观原因对山西古代石刻文物资源造成的各种遗憾。值得注意的是,在山西太原古代石刻文物资源修复过程中,既要注重“可逆性原则”,开展必要的模拟试验,利用数字技术对其进行全面“体检”与模拟化复原,使用可逆性材料,重视石刻文物资源在材料、工艺和技术等方面的还原,同时也要对石刻文物遗产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等方面给予关注。三要积极实现静态保护到动态利用的转变,坚持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和特色经营统筹发展,强化太原古代石刻文物品牌意识,深入挖掘、阐释山西古代石刻文物资源价值,借助山西古代石刻文物资源的文化价值和资源禀赋,深化馆校合作、馆企合作、馆馆合作,积极融入山西太原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推出群众特色文化活动,打造以太原石刻文物资源为素材的短视频、数字文创、沉浸式体验空间等文娱项目,开展重要古代石刻文物数字展览、城市联盟、知识竞赛、产学研、文创设计等相关活动,让文物走下“高台”,把深藏文物“露”出来,创造新业态、新场景,使其走入文化产业、公共服务、群众生活。

(三)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研究相辉映,逐渐增强文物保护效能

现阶段,联合考古渐成规模,科技考古亮点频现,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趋势。因此,山西古代石刻文物资源保护工作,可学习借鉴各地区博物馆在石刻文物资源保护工作中的先进做法,积极参与对外文化交流,举办多种主题太原古代石刻文物资源的交流活动,并为市民设置城市议题,鼓励和支持民间文化交流。需要持之以恒加强太原古代石刻文物资源的基础性研究,即考古、文化、艺术三个领域,在此技术上,进一步强化太原古代石刻文物资源保护发展在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领域的科学研究内容,努力在同位素分析、微量元素分析、文物安全监测预警、三维复原、可逆性材料、品牌塑造、IP打造、文创设计、产业联合上取得新的突破[4]。

五、结语

山西太原古代石刻文物资源是我国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是书写在石头上的中华民族历史,是山西城市历史文明的记忆镌刻,对地方历史文化研究、造型艺术研究、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区域文化经济产业研究有着重要价值。因此,要做好山西太原古代石刻文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使其更好地为文化精神传承、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历史文化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服务。

参考文献:

[1]刘玉伟.以“四为四高两同步”引领文物事业高质量转型发展[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20(4).

[2]王志军.浅谈太原文物保护和利用[J].科学之友,2012(13).

[3]宋思洋.基于《晉祠铭》的行书入碑探究[J].美与时代(中),2022(11).

[4]郝教信.关于发展文博创意产业的几点思考——以晋祠博物馆为例[J].文物世界,2017(2).

作者简介:武慧民(1975—),男,汉族,山西太原人,本科,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文物保护利用。

猜你喜欢
保护利用现状调查
广东省古村落现状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
小学教师职业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现状调查及改进对策研究
新密市冬季晨练人群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临湘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考
高职院校助困体系构建的现状调查
三杨庄遗址保护现状及发展前景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太原市高中足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建议
关于博物馆产业发展路径的探索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推进保定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