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清梅
摘 要: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资源,故有“校之根本在人,人之根本在师”的观点。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课题以宁夏吴忠市利通区第九教研共同体教师为例,采取了问卷调查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性别、不同教龄、不同年龄、不同学科、不同性别、不同身份教师的职业态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了影响教师职业态度的因素,探究不同层面应为培养教师积极的职业态度做出改进的措施。
关键词:职业态度;现状调查;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9-003-2
一、问题的提出
本课题研究的问题是小学教师的职业态度。问题的提出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职业需要。从教师职业的角度来看,教师的职业态度状况影响着学校育人方方面面的工作,同时教师的职业态度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迫切需求。二是个人经历的思考。“工作态度决定工作质量”。个人的职业态度对其职业的行为有极大的影响,观念正确、心态健全的人,对职业的态度较积极、慎重,作出成绩的机会较大,相反地,观念不正确、心态不健全的人,对职业的态度具有推诿搪塞、轻视草率的倾向。职业态度影响工作效益的情况不仅表现在年轻教师身上,而且许多中老年教师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三是学校发展需要。学校发展需要合格型、胜任型、骨干型、名师型不同层次教师的合适比例,目前不少的学校年轻教师居多,职业态度和职业信仰亟待提高,而老教师靠经验靠习惯教学的现象屡见不鲜。职业态度总体状况不佳是影响学校教师队伍发展的重要原因。学校发展靠教师,教师发展靠培养,更需要自身的修养。其中正确积极的职业态度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正确的职业态度的养成乃是不容忽视的课题。
二、教师职业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关于职业态度维度的划分有七个方面:组织承诺、同事关系、工作吸引力、躯体健康、工作成效、工作动机、领导关系。涉及性别、年龄、教龄、任教科目、是否班主任、学历和婚姻七个因素对教师职业态度的影响。
1.性别对教师职业态度的影响。
调查数据显示,男女教师的职业态度在工作成就和工作动机上存在显著差异。
从工作成效上来看,女教师更能感受到工作带来的乐趣,和来自学生的喜爱,自己对工作的投入程度较男教师高。职业认可度也较高并愿意为工作付出努力。
从工作动机上看,女教师更认可自己的职业,并认为工作阶段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她们也能在工作中寻找新的挑战,这和教师职业特点和社会属性有很大的关系。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同让女教师觉得有社会地位,受人尊敬,逐步提高的工资待遇也让教师感觉到生活质量有保障;职业稳定性及随着时间推移而形成的工作经验也让她们感到工作能得心应手,从而产生工作适应性,再加上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让教师的地位得到提高,教师职业深受女同志青睐。
2.年龄对教师职业态度的影响。
本研究以30岁、40岁为界,分为30岁及以下组,31~40岁组,40以上组,三组分别有52、44、30人。
在身体健康方面,31~40岁的教师的职业态度感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主要表现出对身体健康的担忧。出现这一结果,其原因可能如下:一是来自工作的压力。该年龄组教师教龄在10~20年左右的,在学校是处于相对成熟期,也是学校业务水平相对较稳定的时期。因此学校,家长以及个人对其发展的期望值最高,工作压力相对较大;二是该年龄组教师承担的社会及家庭责任较大,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子女大多在义务教育阶段,需要他们给予一定的生活照顾和承担教育责任;另外,该阶段也是人生中的壮年期,家庭中的购房、供房、养车等生活负担也相对较重。
3.教龄对教师职业态度的影响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差异。从组织承诺维度来分析,16~29年教龄组教师的职业态度高于其他组,30年及以上教龄的教师的职业态度较差。从学校管理方面来分析,16~29年教龄的教师在学校得到的认可较多,普遍得到重视,社会认可度也高,而30年及以上教龄的教师由于教师教学风格已经形成,也接近退休,学校对他们普遍不再进行教育、教学新理念的改革要求,对他们普遍关注不够,基本不强行要求其正常工作以外的事物,学校的繁杂事务也尽量避免,造成他们在学校发展中认为自己处于边缘状态。这点应该引起注意。
从同事关系维度来看,30年及以上教龄的教师同事关系低于其他组,这说明这部分教师在工作中由于基本不担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校内职务,缺少与其他同事沟通的平台,尽管在学科教研活动中有发言的机会,可能他们也会担忧自己的意见不具备新的教学理念而不被年轻教师认可,而年轻教师也可能会因为教学经验不足惧怕和老教师沟通。同时,也因为代沟问题和身份原因让30年及以上教龄的教师感到来自同事的帮助较少。
从工作吸引力的维度来看,30年及以上教龄的教师职业态度低于其它年龄组,存在一定的职业倦怠,这和前面分析的组织承诺、同事关系有一定的相关,也是该组教师在工作中缺少工作的挑战和工作的激情,他们对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存在质疑,认为自己掌握的方法也能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掌握一些新的教学手段时有畏难情绪,总认为那是年轻人才能干的事,总认为自己干不好,缺少学习的主动性。这一阶段的教师身体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女教师多处于更年期,自身的生理反应也让她们感到力不从心,精力不足。另外,这个阶段的女教师家庭中的子女多在生育期,帮助子女照顾孙辈也让她们花去很多精力。但是,当她们一旦意识到离开工作一辈子的教师岗位即将退休时,也会表现出对工作深深的眷念。
4.任教科目对教师职业态度的影响。
调查数据显示,语文组的教师在组织承诺、工作成效、工作动机和领导关系上都显著高于其他组。语文老师在组织承诺、工作成效、工作动机和领导关系这个4个维度上显著高于其他组,其原因有:一是语文教师在学校都承担班主任工作,学校的教育活动通常通过班主任来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培养和教育。因此,班主任的教育观和学校的价值观能保持相对一致;二是在学校课程设置上语文课时明显高于其他学科,这让学语文教师觉得语文学习很重要。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让语文老师觉得自己的重要性,觉得语文的学习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科目;三是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层面开展的语文学科教研、评比活动也相对较多,在学校里语文教师最多、最容易形成交流群体和平台,语文教师的展示机会多,竞争也更激烈。四是语文学科教学突出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也让语文教师有较高的满足感。
5.是否担任班主任对教师职业态度的影响。
调查数据显示,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在领导关系上都显著高于没有担任班主任的教师。
6.学历对教师职业态度的影响。
调查显示,学历越高越觉得教师这个职业没有吸引力,就是为了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而选择教师职业的;在与学生相处中觉得学生很无知,与他们打交道就是浪费时间;工作中的人为工作单调无味,在处理很多事情时都不是发自内心积极去完成,而是消极的应付差事。
7.婚姻对教师职业态度的影响。
调查显示,已婚教师的组织承诺关系明显好于未婚教师。已婚教师由于家庭稳定,他们承担家庭的责任,有责任心,家人的关爱等等,使得已婚教师显得成熟且有担当。由此可以得出身份、角色的变化对职业的态度产生影响。
三、对策及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吴忠市利通区第九教研共同体的教师在职业态度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但不同教师在性别、年龄、教龄、工作、学科、工作任务上表现出的差别是存在的。针对这些现状,作如下的思考和建议:
1.社会层面要给教师减压,为教师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营造环境。
我国作为教育大国,长期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同时对教师的要求普遍较高,表现在对教师角色的神圣化,认为教师从事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奉献的化身,人们往往也会以“为人师表”来评价和判断。这样,让作为普通劳动者的小学教师感到困惑,社会舆论的压力让老师感到生活有压力。还有一些教师在公共场合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是一名教师,觉得丢人,更不愿意让公众拿教师的要求形象监督自己。因此,社会应该为教师松绑,理解教师作为社会的普通一员,他们同样需要生存的空间和生活的方式,同样会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同样会有经济和情感的需求。他们是人,不是大家眼里的神。
2.国家层面应该采取相应措施,为教师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提供保障。
从研究中我们发现,在性别差异上,男教师的职业态度普遍低于女教师。很多小学的男教师是凤毛麟角,小学阴盛阳衰的现象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是很大的,这使得现在的男孩子缺少阳刚之气,女孩子却成了女汉子。男教师作为社会的普通一员,承担相当大的家庭责任。小学教师由于职级较低,工资待遇并不高,承担繁重的家庭负担会显得力不从心。由于这些原因,很多男教师在择业初期极少选择教师行业,即使选择选择教师职业也是为了暂时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在从教时会寻找合适的机会调离或者向往收入高的职业,造成小学很难留住男教师。
3.学校层面为教师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创造条件。
查尔斯·汉迪提出的“激励人性管理”理论总结出了三个步骤,即生存、成就、自我表现。这一理论告诉我们,管理者必须给优秀的教师提供一个释放自我的舞台,让他们觉得自己在学校创造价值的同时也是实现自我的价值。学校应该从了解教师的需求出发,来帮助他们找到自我,使他们觉得工作其实是一种乐趣。这样,教师就会怀着愉悦的心情去工作,努力提升自我,这也是人性的需要。为此,要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建立教师发展机制,为各层次教师搭建发展的平台,鼓励和帮助教师不断进步和发展,给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保障,让教师团队中不断充满动力和活力。
4.个人层面应注重学习,为教师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夯实基础。
教学的成功不仅仅依靠教学经验的积累,更应该是教学规律的掌握和教学智慧的运用。教育科研为教师提供教育规律的认识,减少教师因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而产生的烦恼,增添教师工作胜任感和成就感。教育科研促使教师不断在新的领域里活动,领略新鲜事物,得到多方面的发展,从而获得积极的职业态度。为此,学校要积极引导教师树立“研不离教、教定融研”的理念,促使学校教育科研植根于教学实践;同时,要在全校上下形成教研、科研一体化的大科研格局,促使走工作、学习、研究相融合的专业发展道路,使得每一位教师能够在工作中展现自我、绽放光芒、体验幸福。
[参考文献]
[1]孙成,毛晨峰.杭州市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绩效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5(03).
[2]梁建平,赵晋喜,叶昌全.重庆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职业情感结构特征.体育学刊,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