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在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下,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应该基于汉字文化进行实践和探究,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引导学生解读汉字文化,从汉字文化的视角学习汉字,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生在学习每一个汉字读音、写法及组词等基本知识内容后,还要了解其背后所蕴藏的文化,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文章基于此,对汉字文化視角下的小学多元识字教学实践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汉字文化;小学语文;多元识字;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基于汉字文化的小学多元识字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QN202109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曹友鑫(1985—),女,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天补小学。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是学生学习其他语文知识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让他们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了解汉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形态和思维模式,更好地传承中国文化,产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1]。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全方位的思维,多层面、多角度地引导学生探究、体验并感悟多元的汉字文化,从中领悟汉字的构成,全盘掌握汉字知识,最终提升他们的综合学习实效,为其后续的语文学习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一、基于汉字文化的小学多元识字教学实践现状
(一)望文生义,缺乏人文性
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基于汉字文化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也应该体现出“人文性”的一面,教师要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渗透相关的汉字文化,加深学生的人文性感悟。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他们倾向于利用歌谣、谜语、联想及故事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识记汉字。这种方法固然有效,也能够达到趣味化教学的目的,但是有时候教师并没有基于汉字的基本规律来实施教学,而是随意拆解汉字,难以让学生对汉字背后的文化产生深层次的感知。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学“思”字时,首先从拼音着手,强调“思”字是平舌读音,然后从字形着手,强调“思”字是上下结构,而“心”则表示我们思考问题时要用心思考。很明显,这样的识字教学属于望文生义,人的大脑才是我们思考问题的主要器官。“思”在古体字形上是“卤”,而“卤”是象形文字,古义上有“头脑”的意思,强调的是人的头脑和心灵相结合才有了思想,才能够思考问题。如果教师借助这样的汉字文化来实施教学,就能够让学生听得更明白,也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先人的思维方式及造字智慧,进而体会到先人的文化成就,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总之,教师根据汉字字面意思来拆解汉字的方式虽然能够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识记汉字,但是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违背了汉字造字的基本原则和规律,不利于学生学习汉字,最终也将影响他们的综合学习成效。
(二)忽视文化传承,强化识字为主
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存在一些学生缺乏文化传承意识的问题,而且部分教师将识字教学的重心放在读准字音、规范书写、理解字义、遣词造句上,很少会引导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体会汉字的美,如汉字的字形美、内涵美等[2]。整个课程教学局限于基本的内容层面,很难让学生体会到其中所涉及的汉字文化。例如,教师在教学“辩”字时,先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辩”字的读音,而后通过笔画讲解来拆分“辩”字,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并识得“辩”字。随后教师开始让学生分辨“辩”字的形近字,如“瓣”“辫”“辨”等,通过遣词造句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这些汉字的基本内涵及区别。不可否认,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学习汉字的拼音、笔画、字形等是很重要的,也是识字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这种教学方式比较机械,学生缺乏对汉字深层内涵的探究与解析,无法深层次地感知汉字,自然也无法对汉字产生深层次的情感。而这样一来,学生对汉字的认知也仅仅局限于表层,他们无法感知到汉字背后所蕴含着的文化,更无法在汉字学习的过程中将这种文化加以渗透并传承,这会导致学生缺乏自主识字的意识,最终也会影响学生识字的效率。
二、基于汉字文化的小学多元识字教学实践策略
(一)字理溯源——还原汉字文化
字理溯源指的是对汉字的构字原理进行溯源,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析和理解汉字中隐藏着的理据,借此来剖析汉字文化。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加以落实。
一方面,教师可以从字源着手,帮助学生理解汉字构成的基本规律。这里所说的字源就是让学生去探究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如从最初的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再到如今的简体字,这些就是中国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识字教学内容,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具象的感知。而后将图文与汉字进行思维认知的对接,加深学生的感知,便于他们在了解汉字构成规律的基础上体会基本的汉字文化[3]。以“日月水火”等字为例,教材中就采用了图片的形式来展示这些字的象形独体字,这些图片可以让学生追溯汉字的原始状态,基于客观经验去了解抽象符号与汉字之间的关系,并在大脑中通过这些图片建构起与汉字相关的认知。这样既加强了识字教学的趣味性,也锻炼了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的汉字学习效能得到了大幅提升。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从字形着手,帮助学生把握汉字形体的结构。汉字形体的结构是具有一定规律的,从字形着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字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汉字的字形,从中挖掘汉字形体结构中的内部理据,掌握汉字的规律特征,强化学生的理解与感知,最终让学生从汉字的字形中去体会其背后所涉及的汉字文化,加深他们的理解与感悟[4]。
例如,教师在教学“虹”字时,就可以根据其字形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虫字旁的汉字基本上都与虫有关,为什么彩虹不是虫,却也是‘虫字旁呢?”借助这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他们会尝试从古代造字法的角度去分析“虹”字的构成。在学生经过一轮探究之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猜想进行总结,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出示“虹”字的甲骨文,让学生研究古人是怎样写“虹”字的。学生在观察了甲骨文之后,会发现甲骨文的“虹”字就像一条有两个头的虫子,这就是古人最初认为的彩虹的样子。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联想,让他们思考古人是怎样联想“虹”字的?他们将“虹”字想象成了什么样子才在甲骨上刻画出了这样的图画?学生基于自身的生活经验,会这样猜测:是不是古人觉得彩虹是一条有着两个头的巨龙在喝水?学生的猜测基本正确,教师便可以再一次顺势引入汉字文化:古代的龙也叫“虫”,所以古人会在某个字旁边加上一个“虫”字来表示“龙”的意思,最后便组成了如今的“虹”字。如上,教师追本溯源,通过对“虹”字的字形分析,让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去摸索先人构造“虹”字的意图。这样便让学生从字形、字音及字义等方面对“虹”字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也能够切实地体会到先人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由此加深学生的文化感知,让他们有意识地建立起汉字、字音及字形之间的必然联系,加深感悟和理解。
(二)情感体验——创设文化情境
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汉字文化,就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尝试借助多种方法,为他们创设与汉字文化相关的情境。特定的语境能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意蕴和内涵,借此实现有效的识字教学。
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不同语境中所体现出来的汉字意蕴。中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一个汉字具有多种意义,并且在不同的语境中也能够营造出不同的意蕴,所以汉字所建构的意境是最为灵动、最为深远的。教师应该创设不同的语用情境,帮助学生体会汉字独特的意境美感。例如,教师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诗人李白将瀑布形容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其中就有一个十分生动的字词——“直”,它既写出了高山的陡峻,也写出了水流的湍急,瀑布倾泻而下,给人一种势不可当的逼迫感,更体现了作者飘逸、豪迈、奔放的写作风格。在引导学生体会“直”字后,教师可以再引入一句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并帮助学生了解这句诗的写作背景以及基本含义。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这一“直”字的内涵。“大漠孤烟直”的“直”将一缕孤烟的情况描绘得恰到好处,更体现了塞北风光的动人之处。学生通过“直”字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能够感受到诗人王维笔下的边塞风情。教师借助这两句古诗,能夠让学生从汉字的角度去理解诗句所营造出来的不同情境,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明白,在不同的语境中抓住汉字文化的意蕴来进行分析和构建,能够进一步体会到文本的内涵,也更能够感知到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加深学生的感悟,最终实现深层理解。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观察汉字的具体演变过程,借此强化学生的文化感悟。例如,教师在教学“月”字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月亮不同形态的图片,帮助学生形成对月亮的具象感知。而后教师再以多媒体的形式将“月”字从最原始的象形文字演变成现代简体汉字的整个过程展现出来,帮助学生形成对“月”字的全面认知。借助多媒体课件及微课的呈现,教师无须过多讲解,就能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月”字的物象和含义。由此,学生也能够在脑海中建立起关于“月”字的清晰表象及感知,将抽象的汉字文化与形象的图片相结合,形成对“月”字的准确把握,由此加深对汉字的认知,最终实现高质量的汉字学习。
(三)立体感悟——丰富文化体验
基于汉字文化的识字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立体感悟,充分彰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利用全方位的思维模式,多层次、多角度地感知汉字文化的多元性,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及精妙之处[5]。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深学生的立体感悟,切实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例如,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融入一些民俗风情的文化内容,让学生从这些方面着手去领悟先民传承下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成对汉字的具象感知。
例如,教师在教学“示”字时,应该融入一些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内容。与“示”字相关的汉字大多与古代的祭祀活动相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忆学过的与“示”字相关的汉字,如“礻”字旁的汉字,并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讲解古代的祭祀文化,如祭祀的对象、形式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思考自己生活中是否经历过祭祀活动。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清明时我们会祭拜先人”“过年时我们会祭拜祖先”等。之后,教师便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那么我们祭祀时要用到哪些东西呢?”学生也会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回忆。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教师可从字形上加以分析。如有的学生回答需要用到“肉”,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祭”字,左上方是“月”,代表“肉”;右上方是“手”,代表用“手”拿“肉”祭拜。将学生的视角转移到字体上,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展开进一步的思考:“请同学们再仔细思考一下,这里的‘示字所表示的是什么呢?”这时,有的学生便会去探究“示”字的本意,如“表示”,所以学生猜想“是不是与自己的祝愿相关”;也有的学生从“示”字的字形上进行猜想:“它有点像盛放东西的桌子,所以它是不是用来表示放祭品的东西呢?”在学生经过一番猜想之后,教师便可以顺势总结:“同学们的猜想大致是对的,‘示字最开始所表示的是古人崇拜的‘灵石,所以它被用来表示古人将供奉的祭品放在‘灵石台上。同学们再思考一下,‘祀字中的‘巳又是什么意思呢?”学生经过教师刚才的描述,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礻表示‘灵石,旁边的‘巳表示灵石的声音!”借此,学生便通过教师的引导,完成了对“示”字及“祭祀”的认知,也进一步了解了古代传承至今的祭祀风俗。如果有学生感兴趣的话,教师还可以让他们在课后借助互联网去搜寻中国古代皇族中的祭祀文化,其中也会涉及一些跪拜文化,由此延伸出一些汉字,让学生加以探究,实现他们对这些汉字的深层次、立体化感知。
三、总结
综上所述,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是学生学习语文其他内容的基础与前提。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基于汉字文化去实施识字教学,并认识到基于汉字文化的识字教学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而后根据问题探究相应的解决措施,创新汉字教学的策略与方法,丰富学生的感知与体会,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实现对汉字及汉字文化的全盘建构及理解。
[参考文献]
严梓瑗.汉字文化融入识字教学的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2.
李亚琴.汉字文化:小学语文“全语境”识字教学实践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2021(25):95-96.
华明芳.汉字文化视阈下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研究[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20.
刘军.小学低段识字写字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20.
杨卓.基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小学低段识字教学探究与实践[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