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美,崔愿霞,李 雅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色医学中心 天津市 300162)
脑卒中作为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是因患者脑部血管阻塞或突然破裂,血液无法正常流入大脑,进而导致脑损伤,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且具有致残致死率较高的特点。患者可表现为头痛、意识障碍等症状,随病情加重可诱发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安全[1-2]。目前临床常规护理模式仅结合患者基本病情及症状予以护理,能够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然而缺乏延续性、针对性,整体效果欠佳[3]。行动研究法的重点在于结合患者实际问题制订相应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的动机性访谈式康复延续护理可改变患者不良动机并实行延续护理,提升护理效果[4]。本研究旨在探讨行动研究法下的动机性访谈式康复延续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12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收治的121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脑卒中临床研究规范共识2018》[5]中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经颅脑CT确诊者;依从性较好可配合相关检查及治疗者;意识清晰者;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相关证明文件。排除标准:机体严重感染者;合并严重心、肺功能损伤者;合并恶性肿瘤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42~71(60.23±4.98)岁;病变性质:脑梗死32例,脑出血28例;病程1~9(5.23±0.46)个月;合并症:高血压13例,糖尿病10例,缺血性心脏病7例。观察组男37例、女24例,年龄40~69(59.64±4.41)岁;病变性质:脑梗死34例,脑出血27例;病程1~10(5.47±0.53)个月;合并症:高血压12例,糖尿病9例,缺血性心脏病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原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模式,持续干预10个月。为患者发放疾病康复相关资料,进行常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合理运动、饮食。
1.2.2 观察组 实施行动研究法下的动机性访谈式康复延续护理,持续干预10个月。选定专业医师、护士等组成干预小组,对成员进行卒中相关知识培训,具备专业技能后可进行相关干预。
1.2.2.1 诊断问题 开始干预前,对患者进行卒中相关健康知识(卒中的危险因素、紧急处理对策等)的普及,护理人员可针对普及过程中存在的疑惑、不解等,在了解患者需求的基础上统一予以专业、耐心的解答。
1.2.2.2 动机性访谈 ①第1次。护理人员对患者既往经历及患病情况进行详细询问,掌握患者个人详细信息,同时观察患者症状及情绪变化,借助简单问题拉近与患者的距离并引导其主动说出自身想法。②第2次。辅助患者建立改变自身应对疾病的行为并对其做出的各项选择进行评估。③第3次。为患者确定一项可实现的实际性目标及具体计划。④第4次。护理人员借助既往成功病例提升患者治疗及康复信心。访谈结束后,由社区护理人员进行定期的随访巩固。
1.2.2.3 具体行动 除常规的饮食、作息指导外,护理人员需嘱患者家属辅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的锻炼,包括站立、坐位、上下楼梯等,15 min/次,每天1次;另进行噘嘴、鼓腮等言语功能锻炼,适当进行简单的对话,10 min/次,每天1次。
1.2.2.4 反思 护理人员对患者每日的训练计划与成果进行总结评估,存在不足之处及时改进,为患者树立康复信心。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6]、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QOL)[7]、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8]评分。分别于干预前后以MMSE评估患者精神状态,总分为3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精神状态恢复越好;以QOL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以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分值范围为0~42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越严重。②比较两组Fugl-Meyer运动量表(FMA)[9]与改良Barthel指数(MBI)[10]评分。分别于干预前后以FMA评估患者运动功能,包括上肢运动(0~66分)与下肢运动(0~34分),分值越低提示患者运动障碍越严重;以M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值范围为0~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活动能力越强。③比较两组医学应对问卷(MCMQ)[11]评分。于干预前后以MCMQ进行评估,共包括面对、屈服、回避3个维度,20个条目,每个条目分值范围均为1~4分。其中屈服包括5个条目(正向评分),5~20分;回避包括7个条目(正向评分),7~28分;面对包括8个条目(反向评分),8~32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采用此种应对策略越频繁。④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采用院内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两组满意程度,分为非常满意(干预后患者生活能力明显提升,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比较满意(干预后患者生活部分需依靠他人完成,生活质量有所提升)、不满意(干预后经评估未能达到上述标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比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MMSE、QOL、NIHSS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MMSE、QOL、NIHSS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FMA、MBI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FMA、MBI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MCMQ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MCMQ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例(%)]
脑卒中属于神经系统的多发疾病,主要是由各种脑血管病变引发脑组织坏死性病变,糖尿病、心房颤动、高血压等均可诱发该病,若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同时对其家庭及社会造成负担[12]。针对不同患者的发病类型及病情严重程度,临床上可给予药物或手术治疗。常规护理干预对患者的院外康复缺乏专业的护理指导,易出现断层现象,临床需寻求更为有效的护理方案[13]。
行动研究法作为一种螺旋式的循环护理模式,通过对患者的具体护理问题予以分析,并制订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进而满足患者需求,有利于把握最佳康复时机,促进患者预后[14]。行动研究法优先解决护理干预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问题,针对患者不同需求给予疾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指导等,有利于患者树立治疗信心,稳定情绪,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有一定辅助作用。同时,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功能训练,并结合患者具体恢复情况调整训练的强度,分阶段、分步骤对患者进行坐起训练、移动训练等方面的指导,及时给予鼓励,增强患者对功能锻炼的信心,有利于患者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可提升生活质量[15]。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MMSE、QOL、FMA、MBI及MCMQ中的面对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行动研究法下的动机性访谈式康复延续护理应用于脑卒中患者,有助于改善其肢体、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提升整体生活质量。
行动研究法下的动机性访谈式康复延续护理基础为患者的需求,且在干预过程中能做到反思总结,出现问题时及时调整,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首先,针对患者对疾病本身、护理等方面的困惑予以动机性访谈,逐步转变患者的不良动机,由被动变为主动,同时掌握患者内心真实想法,纠正不良理念,提升其对护理干预的配合度。脑卒中患者由于受到病情变化的影响,易表现为回避、屈服等应对方式,进而阻碍病情好转。本研究中护理人员在尊重患者情感、思想的前提下,制造友好的氛围并通过一系列的沟通交流拉近与患者的距离,转变患者对疾病恢复的消极态度,提升其应对能力,可促进病情恢复,整体满意度较高[16]。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NIHSS评分及MCMQ中的屈服、回避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脑卒中患者接受行动研究法下的动机性访谈式康复延续护理对其应对能力有改善作用,且满意度较高[17]。
综上所述,将行动研究法下的动机性访谈式康复延续护理应用于脑卒中患者效果显著,有利于提升其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增强应对能力,生活质量及满意度均较高,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并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