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青,代 田,王淑蒨,罗 洁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福建厦门 361000)
食管癌属于临床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1]。目前,外科手术是治疗食管癌的主要方式之一,可有效切除肿瘤病灶,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但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多,其中营养不良较为常见,60%~80%的食管癌手术患者术后会发生营养不良,且约20%的患者因营养不良而死亡[2]。由此可见,积极防治食管癌术后营养不良具有重要意义。家庭肠内营养是医院肠内营养的延续,是营养支持的重要部分,可有效减少食管癌术后营养不良的发生[3]。但部分食管癌手术患者在回归家庭进行家庭肠内营养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吞咽困难、反流等问题,由于居家无法得到及时处理,影响家庭肠内营养的效果,增加营养不良的发生风险[4-5]。因此,加强对食管癌术后家庭肠内营养患者的护理干预十分重要。鉴于此,本研究探讨了支持性护理干预对食管癌术后家庭肠内营养患者营养状况、生活质量、营养不良风险、满意度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5例食管癌术后家庭肠内营养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食管癌诊断标准[6],且经手术病理证实;②知情同意;③年龄40~80岁;④无手术禁忌证,择期接受手术治疗;⑤术后无放化疗计划;⑥TNM分期Ⅰ~Ⅱ期。排除标准:①预计生存时间不足6个月;②对肠内营养制剂不耐受;③意识模糊或合并严重精神疾病,无法正常交流;④术后出现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⑤合并其他恶性肿瘤、严重脏器功能障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44~77(58.92±5.86)岁;TNM分期:Ⅰ期17例,Ⅱ期25例;病理类型:鳞癌37例,腺癌3例,其他2例;肿瘤位置:上段10例,中段24例,下段8例;受教育程度:小学11例,中学23例,大学及以上8例。研究组43例,男26例、女17例,年龄43~78(59.34±5.59)岁;TNM分期:Ⅰ期15例,Ⅱ期28例;病理类型:鳞癌35例,腺癌5例,其他3例;肿瘤位置:上段9例,中段27例,下段7例;受教育程度:小学10例,中学24例,大学及以上9例。两组性别、年龄、TNM分期、病理类型、肿瘤位置、受教育程度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批号:202100396号)。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干预3个月。主要包括出院前评估患者营养状况,对出院后肠内营养进行指导和健康教育,出院后定期电话随访(1个月1次),嘱患者定期回院复诊等。
1.2.2 研究组 采用支持性护理干预3个月。
1.2.2.1 建立支持性护理小组 成立由护士长1名、副主任医师1名、营养科医师1名、营养专科护士1名、责任护士3名组成的护理小组。评估患者营养状况,并根据《肿瘤患者营养支持指南》[7],制订个性化营养方案。住院期间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家庭肠内营养等知识的健康教育和技能培训,主要包括肠内营养管的护理、如何更换固定贴、营养液配制及灌注、肠内营养的自我观察等;了解患者及家属的掌握情况,并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小组成员每天汇总并反馈情况,每周举行1次组内会议,分析患者肠内营养实施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营养方案,汇总肠内营养管相关问题。
1.2.2.2 信息收集 出院前1 d,护理人员添加患者及家属微信,收集患者人口学、手术、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建立健康档案。患者出院后1个月内,通过微信上传家庭肠内营养信息,主要包括体重、肠内营养输注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有问题及时联系护理人员。护理人员于患者出院后第2周、第1个月、第2个月、第3个月对患者家庭肠内营养信息进行总结,掌握患者阶段性营养摄入、症状缓解、康复训练等具体情况。
1.2.2.3 定期随访 护理人员每周电话随访或微信视频随访1次,每次15~20 min。①流程化症状管理:根据家庭肠内营养过程中出现的反流、腹胀、腹泻、腹痛等肠内营养不耐受的症状,评估严重程度,根据症状类型及严重程度给予分类管理,并结合临床指南,找到症状产生原因,给予专业护理干预。②分阶段健康教育:针对未经口进食的患者,此阶段重点进行管饲方法的健康教育;针对肠内营养向经口进食过渡患者,此阶段重点在于根据患者营养状况,制订进食计划,指导患者及家属通过是否存在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或监测体质量,调节经口进食量和速度;针对完全经口进食的患者,此阶段重点强调营养配比,持续监测体质量,若体质量下降>2 kg给予营养干预。③心理支持:积极与患者交流,鼓励说出内心担忧的问题,并耐心进行答疑解惑,同时讲解治疗成功的病例,并鼓励家属多给予患者支持和关爱。
1.3 观察指标 ①营养状况:分别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两组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F)水平。②生活质量:分别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采用癌症患者生活质量评估量表(QLQ-30)评估两组生活质量,包括4个维度,每个维度满分100分,评分低生活质量差。③营养不良风险:干预3个月后采用欧洲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对两组营养不良发生风险进行评估,其中NRS 2002评分<3分为无营养不良风险、NRS 2002评分≥3分为存在营养不良风险。④满意度:干预3个月后采用院内自制调查表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服务态度、专科技能、健康教育相关资料等,总分0~30分,其中26~30分为非常满意、21~25分为一般满意、0~2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率+一般满意率。
2.1 两组干预前后营养状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营养状况比较
2.2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干预后营养不良风险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发生营养不良风险15例,发生率为34.88%;对照组发生25例,发生率为59.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8,P=0.023)。
2.4 两组干预后满意度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后满意度比较(例)
现阶段,食管癌手术患者围术期肠内营养支持应用较为广泛,其效果受到广大食管癌患者及临床医护人员的认可[8]。但由于受到住院床位紧张、医疗费用高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食管癌手术患者在无严重并发症的条件下,开始进半流质饮食后选择停止肠内营养出院,导致术后营养不良发生风险较高。再加上食管癌手术患者出院后虽然经口进食,但术后消化道重建,胸围容积下降,改变原有饮食模式,导致部分患者存在厌食、反流、吞咽困难等症状,普通居家饮食调理很难改善营养状况,可诱发营养不良,降低免疫功能,增加并发症,严重影响预后[9]。因此,加强对食管癌术后家庭肠内营养患者的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少营养不良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将支持性护理干预应用于食管癌术后家庭肠内营养患者中,结果显示,干预3个月后,两组相关营养指标水平、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营养不良风险率低于对照组(P<0.05)。与童雅萍等[10]研究结果基本相符。表明支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营养状况,促进生活质量提升,降低营养不良风险。分析原因在于:支持性护理干预通过成立护理小组,对患者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并结合相关指南,制订个性化营养方案,有利于改善营养状况[11];通过家庭肠内营养等知识的健康教育和技能培训,患者掌握肠内营养相关知识和技能,有利于保证肠内营养效果;护理小组通过举行会议和总结,及时调整营养方案,达到持续质量改进;通过信息收集,可及时掌握患者肠内营养信息、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有利于调整营养方案,进而减少营养不良的发生[12];通过分阶段健康教育,可提升患者及家属的认知,促进养成健康信念和行为,进而提高肠内营养治疗效果[13];通过心理干预,不仅可缓解患者不良心理,还可使患者感受家庭温暖和支持,树立康复信心,提升依从性,进而促进生活质量的提升[14]。另外,本研究对两组满意度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显示,研究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支持性护理服务受到食管癌术后家庭肠内营养患者及家属的认可,不仅有利于缓解紧张的护患关系,还有助于建立医院良好的口碑。
综上所述,在食管癌术后家庭肠内营养患者中开展支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营养状况,促进生活质量提升,降低营养不良风险,促使患者认可该护理服务,优势明显,可进一步推广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