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怀疑和创新精神

2023-12-28 19:46熊炜
校园英语·上旬 2023年7期
关键词:奥威尔创新精神乔治

摘 要:怀疑是科学研究的基本精神,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怀疑是探索的动力和创新的前提。本文对中西方的怀疑精神进行了简要论述,分析了《大学英语》教材中乔治·奥威尔的文章中所蕴含的怀疑精神,目的在于大力培养学生的怀疑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怀疑和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增强学生自信心,爱护学生好奇心,不断激励学生;从实践出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的身心得到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奉献力量。

关键词:大学英语;乔治·奥威尔;怀疑精神;创新精神

作者简介:熊炜(1978-),男,江西樟树人,江西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一、引言

怀疑是科学研究的基本精神,也是科学研究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所谓怀疑精神是指不迷信权威、传统,反对任何形式的权威主义和教条主义,敢于向传统的旧理论、旧思想等发起挑战的理性批判精神、实验精神和创新精神。科学是求真、求知、求是的,科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和本质属性,它是一种“见人之所未见、行人之所未行、思人之所未思”的开拓精神,它不承认有一成不变的理论,也不接受未经验证的理论。怀疑精神对于科学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怀疑堪称人类前进的动力,怀疑精神即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正如巴甫洛夫所言:“怀疑是发明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创新往往是从怀疑开始的,没有怀疑人们的认识很难向前深入发展,有所怀疑才能有所创新。波普尔曾说:“正是怀疑、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怀疑既是一种动力,也是提高人的认识的科学方法。怀疑精神是学生应具备的科学创新素质,也是在校学生较为缺乏的一种科学素质。所以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使学生勇于探索未知的领域,敢于批判他人的观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唯上、不唯书、不迷信、不盲从,使学生具备科学创新能力和怀疑精神。

二、对中西方怀疑精神的简要论述

怀疑精神在中西方皆有悠久的历史,中西方先贤对怀疑精神都有精妙的论说,下面对中西方有关怀疑精神的观点作简要论述。

怀疑精神最早来自古希腊的怀疑论思想,该词源于希腊语中的skeptikos,于16世纪经过拉丁语中的scepticus和法语中的sceptique进入英语,其核心词义是“怀疑者、怀疑论者”,主张怀疑、探究、思辨。苏格拉底说:“怀疑是无限的探求。”根据柏拉图的观点,命题必须有恰当的证据或理由,必须经过确证,才能成为被人相信的知识。只有确证的,才是可信的,否则会莫衷一是、无所适从。但丁认为,怀疑有如草木之芽,从真理之根萌生。笛卡尔说:“要想追求真理,我们必须在一生中尽可能地把所有的事物都怀疑一遍。”达尔文说,不善于怀疑是有害于科学进步的。尼采称,伟大的灵魂是向往怀疑的。培根则说:“伟大的哲学始于怀疑,终于信仰。”马克思把“怀疑一切”当成自己的座右铭,对资本主义的种种合理性提出了质疑。爱因斯坦则认为科学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由好奇、疑虑开始的飞跃。这种怀疑主义的态度伴随其终生。罗素肯定了怀疑的价值,认为当没有任何理由假设某个命题为真时,相信它是不可信的。怀疑精神也被普遍运用在各国的司法实践中,成为绝大多数公民信仰法律、笃信司法公正的逻辑基础。

中国的先哲和思想家们等智者对怀疑精神同样有着精彩的论述。孔子要求学生“每事问”,认为“疑”与“思”是学习的基本功,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即使对《尚书》这种权威著作,孟子依旧大胆质疑,他这种敢于怀疑、独立思考的精神和治学态度是值得学习的。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没有怀疑,就不能发现问题,而且怀疑进行得愈深刻彻底,对事物本质和真理的探索也就愈加深入。清代学者戴震说:“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他主张以怀疑的态度来对待他人的观点,同时又客观看待自己的观点,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狂妄自大,强调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存疑、求真、务实、创新是其学术之道,究其要义,要用疑问的精神去追求无限的真理。梁启超秉承其学术精神,亦提出:“夫学问之道,必先有怀疑然后有新学问发生。”故治学研究,应有怀疑精神,不断提出疑问,不断追寻真理。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要破除迷信。不论古代的也好,现代的也好,正确的就信,不正确的就不信,不仅不信而且还要批评。这才是科学的态度。”邓小平同志坚决反对本本主义,提倡科学的怀疑精神,他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张中行《怀疑与信仰》一文中说,默默中受北大精神的熏陶,是既怀疑又求真,要确有所见,不甘于人云亦云。赵红州认为,怀疑精神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发生器。

所以说,怀疑与信仰相辅相成,没有怀疑,就没有真正的信仰。任何人对信仰的接受并不是先天的,必定经过怀疑、论证、接受等一系列过程,才有可能形成。“疑而后信,释疑而信。”先有怀疑,才有信仰,只有建立在怀疑基础上的信仰,才是理性的信仰,才能让人真诚地信仰,否则便是迷信和盲从。真正的科学源于人的怀疑。人们独立探索,不断验证,探寻本质,心中存疑,不断思考验证,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建树,推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三、乔治·奥威尔“Why do we believe that the earth is round? ”一文探析

大学英语是大学阶段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一体,旨在提高学生的綜合文化素养,培养其人文精神和提高其思辨能力。董亚芬先生主编的《大学英语》系列教材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经典教材,以鲜明的思想性、文学性、趣味性而享誉国内,广受好评,启人心智,育人无数。其第4册第3单元收入了乔治·奥威尔的名篇“Why do we believe that the earth is round? ”。乔治·奥威尔是世界文学史上出类拔萃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其以敏锐的洞察力、犀利的文笔以及深刻、冷峻的思辨和怀疑精神而著称于世。这篇文章脍炙人口而又历久弥新,其思想深刻,逻辑清晰,文字简洁生动。透过他的文字,可以看到乔治·奥威尔的真诚、思考、幽默和智慧。未看正文之前,标题“Why do we believe that the earth is round? ”就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地球为什么一定是圆的?难道不可以是别的形状吗?你又如何来证明地球是圆的呢?标题立马就让读者产生了兴趣,想要往下读去寻找答案。

接下来结合这篇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怀疑精神。首先,乔治·奥威尔引用了萧伯纳在《圣女贞德》序言中的评论作为文章的论点:今天人们比在中世纪时更加轻信和迷信(We are more gullible and superstitious today than we were in the Middle Ages)。其论据就是“地圆说”这一广为传播的学说,人们全盘接受这一学说,却找不出证据或理由来证明为什么地球是圆的。乔治·奥威尔批判了这种盲从、缺乏怀疑精神的现象。第3段到第7段是文章的主体。作者为了证明所谓的“地圆说”(Why do we believe the earth is round?),用地平线移动的位置驳斥了第3段中提到的“地平说”(the Flat Earth theory);又用第4段到第7段反驳了“地球卵形说” (the Oval Earth theory),其所用的证据是四张牌,依次是:太阳和月亮的类比(the analogy of the sun and moon)、地球的影子(the earth's shadow)、专家的看法(the opinion of the experts)和航海(navigation)。可是,带有讽刺意味的,也是奥威尔暗藏机锋的是文中举出的“地球是圆的”的所谓证据根本经不起推敲,是相当不牢靠的( rather precarious),这也是奥威尔的幽默和智慧所在,峰回路转,让人大跌眼镜却又不得不服。最后,作者在第8段进行了总结,再次强调:人们的知识,其绝大部分都停留在这一水平上。它不是依靠推理或实验,而是依赖权威( And much the greater part of our knowledge is at this level. It does not rest on reasoning or on experiment, but on authority)。并再次重申:从某种程度上讲,萧伯纳是对的,如今是一个轻信的时代(In a way Shaw is right. This is a credulous age)。首尾呼应,画龙点睛,掩卷之后,引人沉思。

乔治·奥威尔这篇文章所包含的怀疑精神值得人们好好思考。其实,历史上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与怀疑精神密不可分,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而质疑托勒密的“地心说”,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体现了他对物种不灭论的怀疑,牛顿经典物理学对亚里士多德力学理论发起挑战,爱因斯坦提出相对时空观挑战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这都是典型的怀疑精神的范例,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都给科学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和进步。它昭示人们:在科学面前,没有永恒的真理,没有绝对的权威,怀疑是科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如果人们不敢怀疑,不敢挑战权威,那么科学是不可能发展的。科学的发展正是发扬怀疑精神的结果,这一点一再被历史所证明。

四、如何培养学生的怀疑和创新精神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科学的发展、祖国的强大、民族的昌盛急需大批创新型人才。而怀疑是创新的起点,培养学生的怀疑和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因此,应大力培养学生的怀疑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怀疑和创新精神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要尊重学生,营造公平、宽松的课堂气氛,包容学生的不同见解,保护学生的怀疑精神。要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有血有肉的、有主观能动性、有差异性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态度和情感,他们对教育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所以,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差异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根据学生的特点、天赋、兴趣、特长、志向等因素因材施教,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大胆怀疑,自由探索,大力培养学生的怀疑和创新精神,把他们培养成人格独立、个性健全的创新型人才。相反,如果学生在教学中未处于主体地位,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则只会迷信书本、教師和权威,个性呆板保守,墨守成规,人云亦云,做事畏手畏脚,瞻前顾后,不敢越雷池一步,从而导致学生缺乏怀疑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那么学生未来怎能承担建设祖国的重任?

第二,增强学生自信心、保护学生好奇心,不断激励学生。自信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用各种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相信前人能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前人做不到的自己也可能做到。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根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巴尔扎克说,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无异于都归于一个问号,我们所有伟大的发现和生活中的智慧,都因逢事多问个为什么。好奇心往往是发明创造的来源。爱因斯坦坦诚,自己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是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个体认识世界的内在驱动力,它至少包括了怀疑、思考和探索。心理学研究发现,好奇心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特征。如果牛顿对落在头上的苹果未产生好奇心,那么他就不会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所以,好奇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和探究知识,不断提出自己的疑问,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去探索和开拓未知的领域。“A good teacher inspires.”优秀的教师长于激励,采用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怀疑精神,不断提出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潜力,使学生不断突破和超越自己。教师应从实践出发,以问题为导向,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空间,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他们敢想敢干、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

第三,从实践出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无论是怀疑还是创新,都不能脱离实践,都必须以实践为基础,一切从实践出发,实事求是。实践是怀疑和创新精神的根本,怀疑和创新精神必须深深植根于实践。所以说,尊重实践、实事求是是怀疑和创新精神的根本出发点和核心内容,这既是科学精神的体现,也是改革创新的根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扬怀疑精神,才能真正做到创新,才能不断进步。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曲折的。怀疑本身就隐含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样一个批判性思维过程,从怀疑走向确定又再次怀疑,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科学发展史表明,真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真理从来都是在批判性的继承中向前发展的。它要求人们对前人的理论采取理性的批判态度,既不简单肯定,也不随意否定,既不盲目接受,也不随意怀疑,既不因循守旧,也不屈从权威,必须用理性的批判态度进行审视,理性批判地怀疑,辩证地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始终保持独立的思考和清醒的头脑,敢于怀疑,勤于思考,勇于开拓,重在创新。人们在怀疑中有所创造,在创造中不断怀疑,不断地批判、否定、创新、超越,逐步深化认识。

五、结语

总之,科学离不开创新,创新离不开怀疑,科学研究需要怀疑和创新精神,怀疑和创新精神的作用至关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怀疑和创新精神已成为当务之急,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在尊重实践和规律的前提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只有不断地发扬怀疑精神,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断地审视自己和他人,不断地反求诸己,才能克服思想的麻木、僵化和懒惰,这样才能有所进步。同时,要创新就要包容学生,任何人和事物都不是完美的,允许他们说错话、试错和犯错,因为创新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摸着石头过河”“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教师要允许学生用新方法去解决问题,大刀阔斧,推陈出新,革除陈腐观念,不断解决各种矛盾,保持独立的个性和思考,始终秉持怀疑和创新精神,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发展观,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同时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创新。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教师有效课堂话语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2ZD03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董亚芬.大学英语[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

[2]张扣林.弘扬怀疑精神,培养创新人才[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1):54-57.

猜你喜欢
奥威尔创新精神乔治
乔治的宇宙大爆炸
游乐场(上)
《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研究
浅议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
乔治·奥威尔最后的日子
乔治和他的斧子
孙仲旭:翻译奥威尔《一九八四》 曾两度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