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思逸 杨丹亚
(商洛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商於古道处在陕西省秦岭南麓 的丹江河谷地,是古长安的东南门户,重要的经济 军事通道,成就过帝王将相的春秋霸业,慰籍过布衣 书生的落魄潦倒,见证过仁人志士的英雄豪迈,积淀着秦楚 文化、汉代隐居文化、唐代的 驿站文化、宋金边城文化等,也孕育了社会变革 的明末农民起力量和近代中国革命史上有突出 贡献 的红色革命力量。
商於古道成最早起于秦的关口“商邑”,止于河南省内乡柒於镇而得名。由丹水水路和旱路组成,全长六百余里。主要利用秦岭北侧灞水河谷和秦岭南侧丹水河谷 连接开辟而成。是秦国通往楚国以及东南蛮夷的一条重要军事通道。秦国占领商於之后,在接近秦楚边界 的地方修筑关口,史称“武关”。商鞅封地十五邑就是今天丹凤县的古城村。唐代经牧户关翻越秦岭至黑龙口,沿丹江河谷而下,过麻街设直隶商州郡,又东南经棣花驿、龙驹寨,穿越流岭,过桃花铺、铁峪铺到达武关,再由富水驿、阳城驿歇于河南内乡。商於古道大部处在陕西省秦岭南麓的丹江河谷地,是古长安的东南门户,重要的经济军事通道。从古到今,商於古道长期 经受着动乱的 社会环境与艰 险的自然环境和战争 的洗礼。
秦文化促使奴隶制社会的土崩瓦解,通过对社会制度的革新,鼓励农耕,兴修水利,奖赏军功,最终缔造了强大大一统的封建制国家。商鞅变法革新,因军功被封地商於十五邑,使该古道成了 一个军事、商贸、管制 的文化中心。《史记》记载,张仪以商於六百里 欺楚[1],公元前422 年,楚国少习关失守,秦国为了向楚国 炫耀武力,当时的秦灵公特地 下令将少习关更名 为“武关”。公元前278 年秦国起兵南下攻破 楚国国都,此后,武关东西那道 长长的“秦楚分界墙”也逐渐 失去了意义,从此湮没 在山川河泽中。有唐一来,一条古道一路歌,大批文豪墨客留下了近千首古典诗歌,囊括了政治抒怀、交通险阻、讴歌风景、驿站文化等。唐李世民:“终南阴岭秀,碧嶂插瑶天”,抒发了一代君王对秦岭的敬畏和咏怀,从侧面流露出其的政治抱负和谦恭的个人气度。白居易 七年间三次途径 商於古道,为名为利,来去返复。被贬为江州司马走在商於古道上,写下“望秦岭 上回头立,无限秋风吹白须。元稹他 两次遭贬,均经过 商山古道。
在唐代,自京城 长安到东 都洛阳,商於古道比较便捷,由汉水 经襄阳,郢州、夏口 至岭南也是取 道商於古道。关于商於古 道的通行条件,古诗 中有不少 描述。白居易 的《过仙 娥驿》有云:“参差树 若插,青崖 屏削碧”。唐贞观 七年(公元634 年),李商隐《商於 新开路》[2]:“六百商 於路,崎岖 古共闻。蜂房春欲暮,虎阱 日初 曛。路向 泉间辨,人从 树杪分。更谁 开捷径,速拟上 青云。”贞元 十一年(795 年)冬,孟郊 从汝州赶赴 长安 应试,被困在了 风雪交加 的商於古道旁 的客舍,不由 潸然泪下:“商山 风雪壮,游子 衣裳单。四望失道路,百忧攒 肺肝。日短觉 易老,夜长 知至寒”[3]。前途暗淡,失意潦落的韩愈途 经秦岭曾发出“云横秦岭 家何在,雪拥蓝关 马不前”的 长天浩叹。
武关是商於古道上的重要关隘,它和陕西东面函谷关、西面大散关、北面萧关并称秦国之四大要塞,关中即 因居四 关之中而得名,武关北 依少习山,南 临武关河,历来是兵 家必争之地。“商山四皓”的 故事《史记》、《汉书》多 有记载,公元742 年的秋,李白 溯江汉 而上,经商於 古道,《商山四皓》[5]:“白发 四老人,昂藏南 山侧。云窗拂 青霭,石壁横 翠色。秦人失 金镜,汉祖升 紫极”。称赞 四皓“扶刘 安汉”的举动 和功成身 退的做法。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商於古道留下了宝贵的人文历史资源,孕育出了璀璨的商於古道文化,兼秦雄楚秀、汉唐雄风、宋金的金戈铁马、明代的文治武功,也因其地缘战略地位突出,李自成在此屯兵蓄积力量,李先念、徐海东率二十五军在此建立革命根据地,拒西安而扼南阳,有力的打击了国民党的统治,策应了红一方面军的长征。在漫漫六百里商於道上,也是正是 受丰厚历史文化 和壮美自然 环境的薰陶 与感染,涌现出贾平凹、京夫、孙见喜 等一批现 代作家和文化名人。商於古道民间体育脱胎于商於古道文化,独特鲜明,是商於古道文化的结晶,保持了商於古道的历史记忆,增加着区域的心理认同。
商於古道民间体育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融健身、娱乐、观赏于一体,对其的推陈出新能为全民健身提供丰富的建身内容,唤醒秦岭深处的 文化记忆,增加 区域心理认同、文化认同,增加自信心和自豪感,对全民健身的开展和建设健康中国意义重大。
自古到今,商於古道始终处在战火的洗礼之中,也成就了当地人们勤 练武艺、保家卫国的“尚武”精神,人们在 战争中娱乐,在娱乐 中健体,在健 体中益智,形成了丰富而独特民间体育项目,坊间流传“好拳打不出棣花村”,从侧面反映出当地 民间高手林立卧虎藏龙,一旦遇到 异族入侵,不管男女 老少捞起农具就 往外冲的剽 悍的民风。打花棍、牛社火、跑旱船、跑摩女,打瓜田,跑马马、板凳龙,特别是棣花芯子最为有名,它采用铁芯子将男女幼 童按情景故 事扮成各种人物,巧妙的固定于 铁芯之上,姿态 万千,由几名 大汉抬着,敲锣打鼓,穿街 过巷。踩高跷,人们扮成神话故事和经典戏曲中的人物,突兀而出,离地丈余。还有棣花拳、打沙袋、举石锁、打洋猴、滚铁环、脚斗、摔跤、秋千、跳皮筋、跳格子、抓骨子儿,高脚马、漂滩、弹弓,棋类有掐方、四道井、狼吃娃、媳妇跳井等,对抗类项目有攻城,攻跛子城,骑马大战、卷白菜。技巧类有抠凹儿、抠核桃凹儿、吆车、拍泥屋子、跑马城、跷跷板、踩碌粗、挤油油、编花篮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闯王武术。
自古商於古道的人们重视身体锻炼,勤练武艺,家家有石锁,好汉辈出,能扛起石碌礎石磨盘是家常便饭。相传,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屯兵商洛期间,与商州李姓人结拜兄弟,传其武术,邀三兄弟加入义军,为穷苦人打天下,三兄弟感恩,归于闯王麾下,带兵打仗,屡有军功,闯王兵败后后归隐回家,秘密教练后人习武,闯王武术得以在李氏家族代代相传。闯王武术由此流传下来,黑虎拳、乾坤剑、黑虎鞭、枪术、五十五刀及盘龙棍等,风格朴实,深沉稳健,攻防兼备,虚实结合。1983年,在商洛武术挖整委员会的细心整理发掘中得知,闯王武术的后世传人李兴茂将闯王武术传与商州板桥的闫福泰,遂与专家们前去考证,得出的结论是类似于炮捶。现流传于民间的闯王武术大概有闯王枪、剑、刀,黑虎拳等。
商於古道民间体育面临着发展困境。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农村的社会变迁加快,农村的生产劳动、生活方式、邻里关系、组织管理方式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民间的一些传统文化及民间体育未适应转型发展,传承面临困境,有些甚至消失,加上受现代西方体育的冲击,学校体育教育以现代西方的田径和球类为主,体育教学内容本民族民间体育涉猎过少,民间体育游离于学校之外,学生对传统民间体育了解的越来越少,第三就是民间体育自身技术过于简单原始,缺少变换,规则模糊,有些甚至包含一些粗俗不雅的内容,参与面窄,开发不足,不能满足人们的多元化健身需求,未能适应现代化改造和创新,没有找到一条具体可行的科学化、社会化、产业化发展途径,传承人不断消失,传承和发展面临困难。所以发掘和保护商於古道民间体育尤为迫切。
传统 民间民俗体育除 与过年过节 相结合外,应当迎合 民众生活的需 要,成为 民众精神或物质生 活的一部分,和民众的日常 婚丧嫁 娶盖房子 相结合,助兴与 烘托气氛,相得益彰。离开群众,任何 艺术形式都将是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民间体育文化的同时,摒弃那些愚昧、落后的东西。商於古道民间体育其他的传统文化一样,部分包含着与时代、与科学精神不相符、不相容的糟粕,如迷信和低级趣味的东西,商於古道民间体育要发展和进步,必须破除迷信崇尚科学,依靠自身,突破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借鉴和利用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力。只有在继承的同时不断与时俱进,增加新文化,同时请进来走出去,面向全国和全世界的传播和推广。着眼地域特色,不同的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民间体育文化,既使同一体育文化在不同的地域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反映不同的内涵[6],只有立足本地域着眼于地域特色,白里透红与众不同才能保证传统体育文化的基因多样性,地域是民间体育文化的根基,如果不加以排斥引进域外体育文化,本地体育文化就会受到污染产生变异,甚至被同化,各地域民间体育文化之间就会失去竞争和借鉴,长远上不利于民间体育文化的发展,只有立足地域,保护好自己的特色,才能源源不断产生民间乡土艺术家
着力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补齐短板。发扬光大优质的民间体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安民富民乐民,推动社会参与。引入市场机制,变政府“独唱”为政府与社会“合唱”。积极培育文化类社会组织,加大政府购买力度,将民间体育公共文化服务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促进民间体育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推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参与管理,提升服务质量。使民间体育文化服务更加方便、快捷、高效。挖掘、抢救、记录、整理、出版失传的和濒于失传的民间体育。商於古道民间体育与扶贫开发、生态旅游以及新型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推动。举办民间体育传承人培训,改进棣花芯子的工艺改良,宣传依法治国、健康中国等时代主题。当地博物馆、图书馆文体局积极开发各类民间体育文化创意产品。依托地域民间体育文化,结合学校自身优势进行统筹规划,协调多学科协同发展的民间体育文化特色学校。依托当地高校科研,根据编写民间体育教材,促进商於古道民间体育走进中小学体育教育,真正发挥商於古道民间体育的健身、教育、娱乐和地域心理认同。我国众多的民俗民间体育更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融入社区文化生活,不断发展和完善,更好的满足人民的生活,融入社区文化生活的民族民俗体育更体现出文明与和谐本质。
体育搭台,经济唱戏。通过举办大型民间体育竞赛、学术研讨、交流会展活动,促进商於古道民间体育与旅游、经济结合。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扩大了对外开放水平。把“商於古道民间体育展”这个品牌所形成的无形资产进行细化,然后,每一项都明码标价,体现其经济价值,类似于奥运会的TOP 计划等市场化运作形式[7]。一是冠名权出售,二是代理权销售,还有其他赞助形式。目前大多景区都是利用其独特的自然资源来吸引游客,而忽视了民间体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特别是内涵丰富和民族代表性强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开展民间民俗体育是解决民众的健身需求与落后的体育供给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民众的健身需求与落后的体育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使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但可供居民健身的项目少之又少。中国民间体育作用巨大,中国民间传统体育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融健身、娱乐、观赏于一体,对其的发掘整理能为全民健身提供丰富的建身内容,对弘扬友善、团结、文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我们要千方百计的支持其传承和保护,促进民间民俗体育大繁荣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