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凤芝
(北京大学 社会学系,北京 100871)
党的二十大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对于推进新时代国家各项事业以及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作为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体现了党对社会建设以及社会治理的高度重视和顶层设计。而作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工作以社会福利为核心,关系人们的需求满足、切身权益和民生保障等诸多方面,成为社会建设以及社会治理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近五年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也一直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部分,强调要“发展专业社会工作”。2023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也提出要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统筹信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志愿服务管理等工作,各省、市、县三级党委也将组建社会工作部门,并相应划入同级党委组织部门的“两新”工委职责,将社会工作部的职责规范化、系统化、条块化。可见,在新时代现代治理理念下,社会工作部将体制内外的力量统合在党的引领下,通过系统、科学的治理手段和过程,将真正实现“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强调“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并提出要“强化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支撑”,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1]由此可见,专业社会工作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要具备高质量的社会工作人才,而高质量的社会工作人才最终又取决于高质量的社会工作教育,尤其是高质量的社会工作研究生教育。因此,要为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领域培养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人才支撑,社会工作教育和学科就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现实状况如何呢?能否承担起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专业责任和任务呢?在新时代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教育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社会工作教育者回答。
首先,经过三十多年的筚路蓝缕与风雨兼程,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打下了新时代中国社会工作教育与专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一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院校数量规模不断扩大。[2]1988年,原国家教委批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和厦门大学恢复和重建社会工作专业。1994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并吸纳了首批20名单位会员。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壮大,目前全国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单位增加了100倍,达到了近400个,其中大专教学单位70个、本科教学单位328个、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学单位183个,社会工作方向博士点培养单位22个。二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水平不断提升。自2009年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开办以来,目前全国已有183个教学单位开展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培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新增社会工作博士专业学位。三是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也得到蓬勃发展。根据国家民政部社会服务发展统计报告的数据,2010年底,全国共有各类社会工作机构13.8万个;2019年底,为201.5万个。十年来,全国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增长了近20倍。四是建成了一支庞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2008年首次进行全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2009年全国共有持证社会工作者3.57万人,2022年全国共有持证社会工作者92.9万人,14年增长了30倍。近年来,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也得到了全社会的支持与认可,报考人数逐年递增,2021、2022、2023年分别高达80万、89万和150万人。
其次,经过三十多年整整两代人的辛勤耕耘,社会工作教育与专业自身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社会服务、和谐社会以及社会建设的发展,助推了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经过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新冠疫情防控中的社会工作服务等一些重大社会突发事件中的社会工作干预服务之后,社会工作专业性得到了锻炼和提升。一是助推了社会治理理念的转变,为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带来了“社会参与”“共建共治共享” “五社联动”等诸多新思维与新理念。二是促进了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转变,尤其是促进了公共服务由行政主导向需求导向转变,并推动了全新的“政府出资、社会组织承办、全程跟踪评估”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新模式。三是成为了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力量。社会工作服务成为“公益创投”、参与社会建设与社会创新的亮点与品牌。比如,广州市近三届公益创投活动中,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参与其中203个服务项目,占比达到了55.5%。四是促进了传统民政工作服务转型与升级。社会工作不仅促进了传统民政工作的工作理念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服务手段更新,更极大地拓展了服务领域与成效。尤其是在军休和入伍新兵辅导、婚姻登记、流浪救助、社会救助、优抚安置、残疾人服务、精神康复以及儿童救助等传统民政工作领域,社会工作发挥了显著的专业作用,特别是乡镇社会工作站(民政服务站)建设体现了专业核心能力与社会价值。
再次,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三十多年的光辉历程中,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教育部的精准业务指导下,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战略行动与部署,通过两个五年发展规划(2001—2012)和一个三年计划(2018—2022),持续有力推动专业教育,扩大规模与影响,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与国际化发展。一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性工作,包括参与发展建立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实施院校专业评估、师资能力建设和培训、推动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和社会工作专业博士(DSW)专业学位设置和国家相关政策出台。另一方面,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引领作用,凝聚专业优势,参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回应社会紧急需要。诸如,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社会工作院校师生深度介入四川地震灾区服务;2017—2021年,组织202所院校参与实施了社会工作教育对口扶贫百校计划;2020年,组织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界抗疫行动,为全国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提供专业培训,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推动组织下,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功能得到政府和社会广泛认可,提升了专业领导力和社会影响力。
最后,新时代给予了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重大历史机遇和人才培养契机。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工作专业作用的发挥也进入了新时代,获得了一系列发展的契机与空间。一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部分明确提出,“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3]这标志着社会工作进入了党和国家最高公共政策框架,其专业功能得到了党和国家的确认。除此之外,在国家治理效能提升,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老年人、残疾人、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等其他重点领域和重点工作中,都蕴含了社会工作专业作用发挥的空间。二是国家政策法规从法律层面确认了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和角色。仅2020年以来,至少5部法律明确规定了“社会工作”在不同领域的专业地位和角色,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国家政策文件中提及社会工作的更是不胜枚举。可以说,社会工作正成为不同领域专业服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并得到了相应法律法规的认可和支持。三是国家“十四五”时期,无论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康中国战略、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还是优先发展儿童、老人、妇女和家庭服务,都需要社会工作专业的参与,上述工作都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提出巨大需求,更对社会工作教育提出了更高期望和要求。
站位新时代,社会建设不仅要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发展来提升全体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通过和谐和稳定来增强全体民众的安全感和归属感。[4]这就要求新时代的社会工作,要以高质量发展来提高其对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的贡献度。因此,新时代的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必然面临新的时代使命和建设任务,那就是以高质量人才培养来支撑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为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领域培养和提供人才支撑。这不仅是来自于党和国家对新时代社会工作专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位与战略部署,也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呼唤,更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尤其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目前所存在的以下诸多方面的问题与困境,倒逼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学科建设必须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具体来说,一是社会工作研究落后于社会服务实践的快速发展,社会工作本土理论和方法总结滞后,难以给实务领域提供学术支撑与智力引领。虽然我国社会工作专业走的是“教育先行”的道路,但社会工作教育和研究回应社会发展能力依然落后于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的实践和需求发展,专业任务与专业能力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社会工作研究难以提供更多、更好、更贴切、更实用的专业理论、模式、方法和技术,导致“实务倒逼教育和研究”的状况出现。二是当前我国社会工作师资队伍、教学、教材等学科建设内容跟不上社会发展需要,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三是专业教育滞后于快速发展的社会服务实践,教育所提供的干预理论、服务模式、实务技术等难以支撑有效的社会服务实践,相应的服务成效难以快速得到专业认可和社会承认。四是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教授学生专精技能的能力不足,具体表现为缺乏专精技能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课堂支撑,导致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授轻运用”的状况。五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缺乏“专业胜任力”导向,既缺乏基于专业胜任力的课程设置,富有专业胜任力的师资和实践也不足,最终导致培养出来的社会工作者与其他非专业工作者在专业胜任力上没有明显区分。[5]上述问题严重影响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认可,制约专业发展,形成了专业所需要承担的任务与社会需求之间、与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能力之间的巨大张力。
为回应专业教育发展中深层次的问题,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必须进行整体增能,即在构建社会工作专业标准体系、全面提升专业胜任力上发力,以回应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发展需要。
首先,要以标准建设引领治理现代化,研究制定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标准,实现教育和人才培养现代化。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和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2021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鲜明提出:“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6]
其次,以标准优化治理结构、提升治理效能的手段和方法,推进“社会治理标准化”。《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建设重点领域国家标准体系;加快城乡建设和社会建设标准化进程;建立统筹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研制养老、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残疾人服务等服务标准。开展乡村振兴、社会治理、养老和家政等5项标准化专项行动;加快研制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标准”等。[6]这就要求社会工作也必须把标准化的理念和方法融入社会治理,通过标准化建设提升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实现社会风险的精准研判、社会需求的精准回应、社会矛盾的精准调控,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见,社会工作标准是社会工作服务、管理和评价的重要技术支撑,在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深化社会工作服务实践、优化社会工作职业形象等方面发挥基础性、引领性作用。
再次,制定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标准势在必行。2021年12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央网信办、民政部等十部委印发的《“十四五”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标准体系建设规划》不仅要求“推进社区服务、社区智慧治理标准建设,加快研制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标准”,而且要求“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标准化教育体系,将标准化纳入普通高等教育,支持设立标准化课程,开展专业与标准化教育融合试点。培养同时具有科研能力、标准化能力的专业人才和标准化领军人才,实施国际标准化青年人才选培行动,开展标准化专业人才能力评估”。[7]因此,无论是社会工作专业实务领域还是专业教育领域,都需要加快标准化建设。这不仅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标准化工作明确了方位,更为社会工作教育高标准建设提供了“硬支撑”,有利于提高社会工作教育国家标准供给水平。
最后,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标准既要吸收国际经验更要体现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一思想要求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标准不仅要做到结构优化、先进合理、国际兼容,更要做到符合国情、具体实用、中国特色。[8]一方面,要系统梳理各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标准制定的具体做法、主要内容以及教育成效,积极学习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国际经验和全球标准;另一方面,更要基于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文化多样、领域多元的社会工作实务要求与鲜活经验,结合中国传统文化、重大战略中的社会工作实践智慧,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实践成果和教育经验,形成兼容并包的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标准,推动社会工作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