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内化性和策略性: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个维度

2023-12-28 23:09梁海娜
关键词:内化中国式思政课

梁海娜,王 乐

(1.南京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最重要的创新理论之一,也是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理论遵循。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把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创新性理论“系统性融入”高校思政课,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培养时代新人,无疑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首要任务。为此,本文从系统性、内化性和策略性三个层面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原则维度、目标维度和方法论维度,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融入高校思政课。

一、系统性: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原则维度

习近平指出,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坚持“三个全面”,即“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1]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内涵丰富、逻辑严密和系统全面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属性要求思政课必须把系统性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原则维度。系统论认为,系统性主要体现在整体性、层次性和开放性三个层面。[2]为此,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系统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系统性原则,包括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三个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高校思政课看作有机整体,从理论完整性和课程整体性层面进行系统性“融入”。整体性原则是由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整体性属性和高校思政课内在构造的整体性特质决定的。一方面,“五位一体”的内涵界定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整体性特质。习近平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3]可见,“五位一体”的本质规定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整体性结构。全面、深刻、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意蕴,必须站在整体性、全局性的立场高度,厘清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中各个要素的内在关联和逻辑理路,整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深度、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另一方面,思政课课程设置具备鲜明的整体性与协同性。根据《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当前我国高校本科思政课主要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以及“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不同课程目标任务和课程属性虽自成体系却又是相互联系的“一整块钢板”,共同构筑了高校思政课的“四梁八柱”。因此,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超越思政课课程边界,统筹兼顾,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整体性融入高校思政课。否则,就会导致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片面、孤立、割裂地出现在不同的课程中,进而导致理论“碎片化”。而如果各门课“各扫门前雪”式的自行融入也必然会使学生对这一创新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呈现支离破碎状态,甚至对这一理论产生误读、误判,进而影响融入效果和质量。

层次性原则是指按照不同层次育人要求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次第融入思政课各门课的原则。众所周知,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程在立德树人体系中的课程性质和承担的育人任务呈现不同的层次性。这一特点要求中国式现代化“融入”思政课必须坚持层次性原则。具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是高校思政课“基础课”,具有理论性强、知识点抽象的特点。这一理论特质要求“融入”过程必须侧重于理论层面,即重点从理论建构的内在逻辑和理论形成的哲学角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意蕴和本质内涵,从而在学理上“讲深”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这一学科特点要求应从“党的创新性成果”层面“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即从历史方位、形成过程、时代使命等多维角度“讲透”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因此应从“发展阶段”层面“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融入过程中应重点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在“两个大局”背景下所呈现出的独特历史逻辑,“讲活”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脉络和历史逻辑;“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则应在“融入”过程中深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中的“人的价值”和伦理元素,讲清楚“人的现代化”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应从“时事政治”层面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这要求高校应通过时事报告、专题教学等方式帮助学生理清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逻辑和当代价值,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中,则应侧重于从“新时代”层面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即结合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系统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使青年学生进一步懂得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新时代的战略价值和重要意义。

系统理论认为,任何系统都必须与外界发生能量、信息交换来完善和发展自身。高校思政课不是封闭的“实心圆”,更不是“不识人间烟火”的象牙塔,而是与多元要素协同互联的多元开放场所。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必须坚持开放性原则,立足第一课堂,开拓第二课堂和创新第三课堂。具而言之,首先,用好第一课堂。第一课堂承担着在规定时间、固定场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任务,是高校思政课的主战场和主渠道。高校应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专业特点,创新教学理念,深化思政课课程改革,通过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翻转课堂、情景模拟等手段系统“讲深”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和价值意蕴;其次,拓展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之外,有计划、有目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外场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高校必须积极拓展社会大课堂,通过鲜活案例展示新时代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果的生动实践,“讲透”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故事”,使抽象的理论可感、可触、可知;最后,创新第三课堂。第三课堂主要表现为网络新媒体等载体,是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空间。为此,思政课教师必须过“媒体关”,用好信息技术,创新网络育人形式,充分发挥网络载体育人功能。尤其要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好网络防火墙,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和方式多元的网络手段“讲活”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二、内化性: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目标维度

社会学理论认为,内化指主体将“社会价值”转化为“个体价值”的行为习惯,是一种外在的强化行为的过程。[4]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将这一过程划分为“服从、同化、内化”三个阶段。[5]在心理学层面,“服从、同化、内化”分别对应的阶段为“入耳、入脑、入心”。因此,要实现“内化”融入目标,必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三入”。

“入耳”主要指主体将外在信息转化为自身感觉、知觉、表象的一种“输入”过程,是内化的第一阶段——“服从”阶段。“入耳”是中国式现代化融入思政课的基础目标,这一过程为“入脑”乃至“入心”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信息传递与思想交流的重要途径,思政课教师的宣讲是理论“入耳”的基本方式。因此,“入耳”过程是帮助大学生认识、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内涵、时代背景与发展脉络等理论知识的必要环节。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当前高校思政课依然存在理论“不入耳”问题。特别是教学方法方式的单一导致“深刻的理论”在课堂上成为“枯燥的说教”,传统授课方式带来的课堂局限性导致学生“抬头率低”“获得感少”和教学“实效性差”等不足。鉴于此,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必须采取严谨科学的教学设计、全面系统的教学内容供给、循序渐进的问题引导,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开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灌输。此外,思政课应加强情感熏陶,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与授课内容的说服力,运用体验式、互动式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入耳”。

“入脑”是主体依据外来信息改造原有认知体系并逐渐构建全新认知结构的过程,是主体内化的“同化”阶段,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从“入耳”到“入心”的桥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并非单一的线性灌输,而需要思政教师运用创新性教学手段和方式向学生讲授理论的“合理内核”与“合理外核”,通过理论“入脑”实现主体“内化”。因而“入脑”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核心过程,是理论“内化”的必要环节。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入脑”,要求大学生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基础上,结合原有知识框架融会贯通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精髓和实质,在高度认同并全面掌握其核心要义与内在机理基础上,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认知体系。针对当前高校思政课存在理论入脑“最后一公里”问题,高校思政课应提高理论的解释力、引导力和说服力,充分发挥“理论说服群众”的强大功能,确保理论“入脑”落到实处。正如马克思所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6]9因此,高校思政课应向学生讲清楚、讲透彻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以彻底的理论说服学生。具而言之,教师应通过集中备课、理论研讨等线上线下多维方式,讲深讲透讲活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让理论的“星星之火”点燃学生认知的“燎原之势”,在思想碰撞和精神、价值的多元构建中推进这一创新理论进入学生大脑,实现大学生理论“认同”。

“入心”是主体对外来信息加工处理并内化为自身成熟而稳定的认知情感的一种价值认同过程,是内化的价值归宿和最高目标。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只有“接受”才意味着内化目标的达成。而 “入心”则是主体对外界信息积极、主动的“接受”过程,是“入耳”“入心”基础上实现“内化”的高级阶段。因为任何一种理论如果仅仅停留在“入耳”和“入脑”阶段,就无法走进主体心灵实现真正的“内化”。恩格斯指出:“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在健康清醒状态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7]在这个意义上说,要实现当代大学生真正“接受”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并使之成为行为自觉,就必须激活大学生的内在动力,实现理论“入心”。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应坚持“内化性”原则,推动理论“入心”,使大学生深刻感受和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所具备的真理魅力,实现从“被动入耳”到“主动入脑”再到“积极入心”的认知转变。为此,高校思政课应再造课堂结构,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内化为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使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职业规划和自我发展的基本遵循。思政课教师要优化学生接受机制,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手段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体验感和获得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走入大学生心田。

三、策略性: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方法论维度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呈现出创新理论所独有的逻辑性、多层次性、深刻性和复杂性等理论特质。这一理论属性要求思政课必须从方法论层面强化“融入”策略,全面提升“融入”质量和水平。

一是议题设置——以问题为导向。议题设置是思政课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将某一议题提出、设置和纳入教学过程以此影响和引导学生价值判断和认知倾向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科学合理的议题设置不仅能够激活课堂活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认知及其价值取向。[8]议题设置理论认为,议题设置应遵循“问题—议题—提问—反馈与评价”的基本逻辑。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应在透彻钻研、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课程内容,积极发现“问题”并科学凝练和设置有针对性和有教育价值的“议题”。尤其要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紧紧围绕相关议题进行科学“设问”、合理引导和科学“反馈与评价”。

具而言之,教学实践中,思政课教师要坚持系统性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程。例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可以围绕“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这一重大问题设置系列议题,帮助大学生明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时代逻辑,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再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可以将“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方位”这一问题植入这个近代百年的发展历史中,从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历史事实、历史变革中帮助学生掌握中国式现代化历史逻辑、理论渊源和价值意蕴,在丝丝入扣的逻辑追问中激发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深度理解,进而增强当代大学生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信念和信心。

二是内容为王——讲好“现代化”的“中国故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内容上具有一般理论的抽象性共性,这要求“融入”过程中必须坚持内容为王,讲好“现代化”的“中国故事”——把“理论内容”转化为“生活内容”,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简言之,思政课在内容安排上应遵循“针对性”和“有效性”策略原则要进行内容重组,优化思政课内容供给和组织结构,使抽象理论“说得清、听得懂”。为此,高校思政课要围绕这一重大理论问题进行课堂内容创新,在分门别类甄别和筛选的基础上,丰富“融入”内容,使之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现实。换言之,思政课教师应根据理论的逻辑链条,以核心理论为牵引构建教学内容,以问题为联结引发学生思考,通过中华民族近代百年来持之以恒的“奋斗故事”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内涵和重大现实意义。例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中,可以围绕“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主题,从大学生日常生活、国内外重大热点事件以及“两个大局”等层面重组和优化教学内容,以新时代学生耳熟能详的“中国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核心要义、历史使命和价值旨趣。再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思政课教师重点讲好“中国红色故事”。习近平总书记说:“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9]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而艰辛探索、不懈奋斗的历史,涌现许多惊天地泣鬼神、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思政课教师应充分挖掘红色资源,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讲好“中国红色故事”,使大学生在故事中感知主权独立、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艰难历程和光辉历史,从而不断增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定信念。

同时,要注重“讲”的质量,“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思政课的本质在于讲道理,“讲故事”服务于“讲道理”。因此,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故事”不能够简单“拿来”,而应认真筛选、精心编排,使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和重要课程资源。思政课教师应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内在逻辑选择“故事”,以“小故事”见“大道理”,强化理论思辨,引导学生整体认知历史事件,多角度理解和接受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本质内涵与核心要义;[10]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应遵循网络社会发展的技术逻辑,推动“线上线下相融合”“课上课下相联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强大功能,不断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系统融入思政课的实效性。

三是方法选择——遵循“两个规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思政课,应立足“教”和“学”两大规律,积极探索符合大学生“接受”的方式方法。一方面,遵循教学规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包括“传授知识与传递价值统一渗透的规律,认识反复、思考提升和价值观念的转换规律,博采众长、因时而化、稳中求进的规律”,[11]等等。高校思政课应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特质确立思政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分层次、多维度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确保知识教育和价值塑造相统一。应在深刻把握教学内容并充分尊重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向学生讲清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等基本理论问题,讲清“两个确立”“两个维护”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其决定性意义。要积极运用实践教学、专题讲授、时事报告等方式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生动灵活地输送到学生头脑中,使学生全面、系统、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另一方面,遵循“学”的规律。从学生角度分析,“学”的规律是“接受”规律——大学生知、情、意、行的认知规律。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必须在内容、手段和方式方法层面遵循新时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为此,思政课教师应根据学情创新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推进“融入”有序开展。简言之,思政课教师应积极构建平等、民主和理解的主体间性教学关系,通过课堂问答、线下作业、线上问卷调查、网络答疑、座谈会等方式,探寻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尤其应充分尊重大学生“主体在场”的能动性,发扬课堂“民主”,推动“教”与“学”的“视界融入”与“平等对话”。高校思政课要根据大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构建多维、立体、智能教学模式,建构重点突破、以点带面、问题导向的现代教学新模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入耳、入脑、入心。

四是教师赋能——增强“融入”能力。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6]134思政课教师的“融入能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关键。因此,从政治素养、理论水平、教学能力三个层面提升思政课教师,是确保“融入”目标落地落实和见功立效的重要保障。

首先,提高政治素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融入者,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明道、信道,而且要强化自身政治素养、孕育厚重家国情怀、提高文化知识素养。为此,应按照“六要”标准,不断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使其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思政课教师应将对学生个体价值的塑造和人格的培养融为一体,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入耳、入脑、入心,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提升理论水平。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强化理论研究,夯实理论基础,说“行”话,吐“真”言,提高话语“以理服人”的解释力,用深刻的理论“掌握”学生。思政课教师要熟练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动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纳入自身的学术研究领域,汲取学术营养,提升自身理论素养。思政课教师应敢于立足学术前沿探索学术未知领域,不断提升学术水平和理论水平,以最新研究成果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再次,技术赋能,提高教学水平。网络技术迭代的今天,针对当代大学生“网络原住民”这一特点,网络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师势在必行。但不可否认的是,新媒体时代的今天,“技术恐惧”和“本领恐慌”现象仍然存在。[12]习近平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3]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抛弃“技术无用论”和“技术恐惧论”,通过技术赋能提升自身“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和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 。[14]高校思政课应依托多媒体信息平台,积极建构信息中央厨房、大数据、虚拟仿真等智慧课堂,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强大功能,不断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系统融入思政课的实效性。

综上,系统性、内化性和策略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个维度。其中,系统性是原则维度,要求融入过程必须坚持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三原则;内化性是目标维度,要求“融入”应立足学生“内化”目标,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入耳、入脑、入心;策略性是方法论维度,强调发挥思政课教学主客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科学的方式和技术的手段促进“融入”的高质量实现。原则维度、目标维度和方法论维度三者互为促进而又相互支撑,共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有效、高效融入。

猜你喜欢
内化中国式思政课
中国式民主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失败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