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与高职人才培养的融合路径探究
——以湘绣为例

2023-12-28 12:56
纺织报告 2023年9期

鄢 嫦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6)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非遗文化传承对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具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时肩负着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两者融合发展对于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培养工匠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1 非遗传承与高职人才培养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湘绣是湖湘非遗的典型代表,是湖湘文化的名片。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备案平台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设有刺绣设计与工艺专业的高职院校共有5所。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刺绣设计与工艺专业(湘绣设计与工艺方向)为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核心专业、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国家级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本研究主要探索了湘绣传承与高职人才培养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

1.1 契合国家政策导向

国家高度重视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为非遗传承与高职人才培养融合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教育部办公厅联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确立了两批国家级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明确“加强传统工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和理论、技术研究”;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明确传承基地课程建设、社团建设、工作坊建设、科学研究、辐射带动及展示交流等六大建设任务;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将“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在职业学校开设非遗保护相关专业和课程”。国家相关政策为非遗与高职教育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与发展思路。

1.2 契合产业发展需求

随着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推动,非遗迎来了发展契机,非遗产业化发展趋势愈发明显,由此带来的是对人才需求的大幅提升。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对接产业办学,非遗产业化发展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特色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以湘绣为例,其已经形成了产业链相对完整的行业格局,设有集生产、研发、销售于一体的湘绣研究所,拥有以湘绣产业为主导产业,年产值超2亿元的沙坪湘绣小镇。湖南湘绣产业科教园打造了以湘绣为代表的湖南工艺美术产业链,集产品研发、人才培养、员工培训等于一体,主体项目之一是湖南工艺美术学院每年培养湘绣、服装专业学历人才3 000人以上。

1.3 契合工匠培养目标

非遗传承人是非遗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保障,需具备精湛的技艺、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大国工匠的历史使命,从这一角度来看,两者高度契合。湘绣作品具有极高的传统手工技艺价值,工艺流程复杂、针法多变、题材丰富,绣制过程中的看线、选线、辟丝、分线穿针、断线等均要求手工艺者技艺精湛。非遗融入高职教育,非遗技艺学习过程即工匠精神培养过程,有助于实现高职院校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大国工匠的目标。

2 非遗传承与高职人才培养融合发展的现状

非遗融入高职教育具有天然优势,实践领域也有可借鉴的成功案例,但实际上,非遗传承与高职人员培养融合发展仍面临一些困境,具体如下。

2.1 运行机制

非遗与高职人才培养融合发展涉及政府、高职院校、非遗传承人及相关企业等主体。当前,国家针对非遗在高职院校的传承与发展出台了系列政策,如积极引导高职院校开设非遗专业或相关课程;支持非遗传承人参与授课、开展教学科研;推动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鼓励非遗进校园。在系列政策的积极引导下,非遗传承与人才培养融合取得了成效,如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将非遗课程列入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开设非遗艺术博物馆。以湘绣为例,湖南师范大学建有国家非遗湘绣文创基地,推动非遗湘绣“活态”传承;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构建了“非遗进校园、技艺进专业、大师进课堂”的非遗教育体系。此外,2021年度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参与院校有121家,覆盖面广。非遗类型丰富,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技艺等10种类别,数据显示,已公布的5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共有1 557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从整体上看,还需进一步强化政府、高职院校、非遗传承人及企业的联系,构建顺畅的运行机制,四大参与主体有其定位及职责,需要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保障融合工作顺利推进[1]。

2.2 师资队伍

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实现非遗传承与高职人才培养融合发展的关键,非遗传承人及相关企业骨干力量参与人才培养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刺绣设计与工业专业构建了理论研发、刺绣工艺、设计研发三者融合的师资团队,引进了手工艺大师、湘绣非遗传承人、大国非遗工匠等,组建了结构化专业教学团队,这有利于培养具备扎实理论知识、精湛湘绣工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但从整体来看,非遗传承与高职人才培养融合发展仍需调整师资队伍结构。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一般遵循“学校(学习)—学校(工作)”的成长路径,且非遗技艺需要系统学习且周期较长,部分高职教师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得益于现代科技的发展,非遗的传承模式与呈现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也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非遗传承人及企业人员实践经验充足,但一般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没有充分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两者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并形成合力值得探究。

2.3 资源建设

非遗融入教育,课程与教材建设至关重要,设有非遗相关专业的高校会关注课程建设与教材开发。数据显示,已公布的5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1 557个项目,从整体上看,相关非遗课程与教材建设有一定成效,但数量有限、覆盖面不广。在课程建设方面,通过中国大学MOOC平台,以“非遗”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相关课程包括“锦绣中国”“中国传统手工艺与文化创意设计”等;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中心数据显示,湘绣类课程包括“湘绣技法”“湘绣制作(翎毛类动物)”“湘绣制作(走兽)”“湘绣简史”“湘绣市场营销”“湘绣陈列设计”“高端绣品制作”,开发主体均为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师团队。在教材开发方面,2021年,天津大学举办了“非遗系列教材”编写启动会,《民间文艺学教程》《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论》《传承人口述史教程》等首批非遗学科教材正式启动编写。刘爱云等[2]编写的《湘绣技法》为高等职业教育设计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陈鸿俊等[3]编写的《湘绣艺术》为“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部委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教育工艺美术规划教材。可以看出,非遗类课程与教材建设成效明显。但随着职教领域“三教改革”的深入推进,根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构建知识体系,能及时融入新工艺、新标准、新规范的新型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成为趋势,要想实现非遗与高职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还需更多地关注课程与教材建设方面。

3 非遗传承与高职人才培养融合发展的策略分析

3.1 形成多方联动的运行机制

非遗传承与高职人才培养融合发展涉及多个主体,在推进过程中,各方要明确定位与职责,充分发挥各主体资源优势,实现融合工作的有序推进。一是政府部门要加强引导。政府部门在非遗文化传承与高职院校人才融合方面起到重要的调控和引领作用[1],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文化和旅游部的沟通,立足非遗传承与发展实际,出台相应政策与激励措施,引导更多的高职院校加强非遗相关专业和课程的建设。二是高职院校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依托学校优质教师、实训等资源,强化非遗专业和课程建设。以湘绣为例,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坚持特色发展,加强刺绣设计与工艺专业建设,并将其打造成国家级重点专业,引领湘绣产业发展,被美誉为湘绣行业的“黄埔军校”[4]。可以课程为切入口,通过设置选修课程将湘绣文化、湘绣技艺等湘绣元素纳入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艺、民族服装与饰品等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三是非遗传承人与企业积极参与。湖南省内湘绣产业发展旺盛,湘绣研究所是中国湘绣研发、生产、销售的专业机构,沙坪产业园拥有各类湘绣企业30多家。湘绣产业的发展促使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企业可以深化与高职院校的合作,积极开展订单班、实行现代学徒制,依托高职院校师资优势“定制”人才;此外,主动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参与课堂教学、课程建设、教材开发等工作。

3.2 组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师资是实现非遗传承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随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进一步深化,需进一步探索校企人才双向流动的有效路径,坚持“内培+外引”的原则,完善师资队伍结构。从内培的角度分析,加强校内“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对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引导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开展挂职锻炼,以挂职为契机全面掌握行业需求与岗位要求,掌握基础技能。鼓励教师积极拓展职业技能,如手绣制作工(湘绣),面向从事湘绣职业的从业人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及高级技师5个等级,一线教师以考促学,在深化理论学习的同时提升实践技能。从外引的角度分析,探索灵活的用人机制,设置非遗相关专业,如刺绣设计与工艺专业(湘绣),可以引进国家级湘绣传承人担任特聘专家指导专业建设,同时,聘请湘绣行业头部企业业务骨干、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课程建设、教材开发等工作。在师资队伍的优化过程中,要强化校内外教师的协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3.3 构建立体多元的资源体系

丰富的教学资源体系有利于非遗教育的推进,目前,非遗课程资源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数据显示,非遗相关的课程、音视频、文档、教材等资源丰富,覆盖了中小学、职业院校及高等院校等层面。但从职业教育这一方面来看,还需建立开发更多的数字化资源,设有刺绣设计与工艺等非遗相关专业的职业院校可以发挥智慧职教、微知库等线上平台作用,加强课程数字资源建设,丰富非遗课程资源体系。例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牵头建设的少数民族服装与服饰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共有资源数19 924个、课程76门[5]。此外,还需契合职业教育新的发展需求,积极推进教材建设。以岗位核心技能为依据,项目是分解工作任务,积极开发新型活页式教材和工作手册式教材,运用信息技术,打造集微课、拓展知识、习题等与教材配套的线上资源体系。在教材开发过程中,要吸纳非遗传承人、相关企业骨干参与编写,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项目知识点,高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分工协作,既体现知识的理论性,又体现岗位的实践性,要建立教材动态调整机制,对教材内容进行动态更新,及时融入行业新工艺、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