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振兴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现代产业学院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作为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等院校面向社会产业急需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高等院校需要积极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以适应社会产业的发展趋势,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本研究旨在探讨高等院校如何面向社会产业急需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以及如何通过实践探索建设符合产业需求、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学院。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期为高等院校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可以帮助地方高校实现从传统教育模式向现代职业教育模式的转变,培养更多适应社会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增强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强调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紧密结合,将企业的生产要素和学校的智力资源有效融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产业需求和发展趋势,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实际需要。高等院校应该以服务和引领服装产业跨越发展为己任,实施专业学院、产业学院、创业学院“三院制”人才培养新模式改革,重视产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必要性改革与优化,落实主体责任,严格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执行,突出服装院校专业特色,在教学中高效、有序、科学地推进产教融合工作。将教学工作深入服装行业,要求项目负责人充分认识未来服装行业发展趋势,了解每年数以万计的服装专业毕业生,很难满足快速发展的服装产业需求;学生在校期间实习机会较少,与企业工作对接困难,导致应届毕业生找工作时没有针对性,对服装行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不够了解。
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可以实现学校和企业、政府之间的多方面合作,推动高等教育和社会有机衔接。同时,通过与企业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提高学校的治理能力和水平。高等院校立足产科教融合特色发展,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整合优质资源,优化办学条件,促进科研融合,助力人才培养,有力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更好地培养纺织服装专业人才,更深层次地服务于区域经济以及纺织服装行业发展。以产业学院为契机和抓手,在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共建校企实习实训平台,建立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等方面狠下功夫,不断提升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需要建立完善的产教融合体系,但实践中往往存在产教分离的情况。一些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没有与产业有效融合,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同时,一些企业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与学校的深度合作和交流,也会影响产教融合的效果。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需要有一支具备丰富产业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队伍。但在实践中,一些学校的专业教师缺乏产业实践经验,或者没有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导致无法有效指导学生的实践学习和职业发展。因此,丰富专业教师的产业实践经验,提高其教学水平和能力,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要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但在实践中,一些学校的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没有及时跟进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和技术要求[1],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还会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竞争力。因此,加强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升级,与产业发展紧密衔接,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产教融合”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相融合以及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参与教学。学校应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同步,同时,邀请企业专家进校园,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并开展讲座,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行业动态并积累实际操作经验。“工学交替”则强调学生的实践学习和工作体验。高等院校应与企业合作设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地实习机会。学生可以在实习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提高专业技能。同时,通过实习评价和反馈,学校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以纺织服装专业为例,专业院校配合学校学科建设办公室制订了《纺织科学与工程“冲一流”建设方案》,聚焦生态纺织技术、功能纤维与纺织品、医疗卫生纺织材料、纺织智能制造、纺织时尚创意设计等五大学科,加快形成交叉融合、集群融合优势,建成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优势特色学科群。围绕“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学院制订了突出交叉学科和跨领域合作的202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以“家国情怀、德才兼备”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强化学科支撑。在本科层面,在纺织工程专业试点设立纺织与医用材料、纺织与海洋、纺织与产业用纺织品等选修方向;在研究生层面,首次开设跨学院选修课,打造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融合的“纺织+”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根据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方向调整设立专业教学系,教师按照所在学科方向归口教学系开展教学、教研、创新创业指导等工作,将学科团队的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有效运用于课堂教学和实践指导。
打造“校企共享、教创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是高等院校面向社会产业急需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这种实习实训基地旨在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共享资源,实现教学与创新创业的一体化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校企共享”主要表现在实习实训基地的共建共享上[2]。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些基地可以包括实验室、实践中心、创新工作室等,为学校和企业提供了一个紧密结合的实践平台。
“教创一体”则强调实习实训基地的双重功能。一方面,基地作为教学场所,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操作和技能培训的机会;另一方面,基地也是创新创业的平台,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创新成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深入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和行业动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选择与学校专业对口、实力雄厚的企业进行合作,能提供更优质的实践教学资源和指导,整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共同投入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鼓励他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创新中。
建设“互聘互认、德艺双馨”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是高等院校面向社会产业急需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关键路径之一。这种教师队伍模式旨在通过互聘互认的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互聘互认”强调学校和企业之间互相聘用和认可教师。高等院校可以聘请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行业专家等作为学校的兼职或全职教师,同时也可以将学校的优秀教师送到企业进行实践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行业认知[3]。通过这种方式,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培养教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
3.4.1 智慧教室硬件环境建设
以计算机专业为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慧教室在高等院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智慧教室是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教室的硬件环境、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等实现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教室[4]。对于计算机专业,智慧教室的建设尤为重要。在智慧教室硬件环境建设中,高等院校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信息化设备,包括高性能计算机、投影仪、电子白板、摄像头、语音识别系统等设备以及各种计算机软件和教学软件。这些设备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工具,也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和资源。
(2)移动学习终端,学生可以使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随时随地访问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3)云计算平台,可以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和协同,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
(4)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使教学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例如自动排课、学生行为分析、智能答疑等应用,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4.2 创新工坊建设及特色
以轻纺服装专业为例,在建设模式上,可以由产业集群地政府主导,学校、政府(含园区)、行业协会、企业等共同组成产业学院理事会,探索共建、共治、共管的建设模式。构建产教深度融合,教育服务助推地方产业转型发展的全新样本,培养一批产教深度融合的高校作为典范标杆。针对智能制造环节,规划建设一批服装数字设计产业学院、服装大数据产业学院、服装智造产业学院等。除了智慧教室硬件环境建设外,高等院校还需要注重创新工坊的建设。创新工坊是学生开展实践操作和创新实践的平台,通常包含实验室、实践基地、创新创业中心等[5]。在纺织服装专业中,创新工坊的建设尤为重要,高等院校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实验室和实践基地是纺织服装专业中最重要的设施之一,包括材料实验室、染整实验室、设计实验室等,是学生开展实践操作和创新实践的场所,有助于学生掌握纺织服装的材料、工艺和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2)创新中心。纺织服装专业的创新中心可以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和资源,包括设计工作室、样品制作室、展示厅等。这些设施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产品,并进行市场推广和销售。
(3)校企合作。纺织服装专业的创新工坊需要与相关企业进行紧密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同时,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4)创新创业项目。纺织服装专业的创新工坊可以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和支持,包括创业培训、项目资助、孵化器等。这些项目可以帮助学生将创意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并进行市场推广,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等院校面向社会产业急需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通过搭建“深度融合、共生发展”的教学环境、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应用智慧教室硬件环境和创新工坊建设等措施,高等院校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产业需求,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推动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同时,高等院校也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以更好地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