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 昕
(伦敦艺术大学,英国 伦敦 WC1V 7EY)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处于转型期的乡村正通过重塑自身、重新认识并定位自身留住并吸引年轻人留乡返乡,吸引外来企业助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以实现文化与经济的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在此背景下,艺术设计活动、文化创意产业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日益明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许多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传统农业、传统产业岌岌可危。
在此背景下,乡村必须寻求新的发展路径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其寻求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新的经济来源,还是新的认知与定位。民族艺术、乡村特有的文化被视为乡村未来发展的基础,乡村文化建设急需大量复合型、创新型艺术专业人才,而这也正是艺术设计教育能在乡村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原因。本研究探讨了艺术设计教育影响乡村文化建设发展和激发乡村文化活力的一系列因素及其发挥的作用。
我国大多数乡村面临传统资源几近枯竭、人口减少、老龄化和乡村经济衰退的问题,因此,我国于2017年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阻止乡村经济进一步衰退。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要推动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更好地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展现乡村文明的新气象。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1]。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各个地方为了重振乡村经济作出了诸多努力,其紧迫性使文化建设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中之重。各地积极开展乡村艺术教育、传统文化继承、保护与弘扬工作,充分利用传统民俗文化与艺术设计教育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资源优势,并通过艺术再设计的方式体现了乡村传统艺术与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使其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但近年来,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水平参差不齐,同质化现象严重,“跟风”现象日益严峻,乡村文化建设缺乏专业的艺术人才,不善于发掘并结合自身独有的自然资源和特色文化,盲目建设“田园风网红打卡地”“绿色食品采摘园”等,缺乏有创新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以及直播和短视频充斥的信息碎片化时代,如何根据自身情况和现有资源建设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打造新颖有趣的“文化乡村”“艺术乡村”“创意乡村”是一大难题,而通过艺术设计教育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其培养的创新型艺术专业人才正是乡村文化建设所需。
艺术教育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让艺术教育走进乡村,为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与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提供了服务保障。艺术教育是乡村实施五育之一—美育的基本途径,是全面提高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阵地,让艺术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就是通过美术、音乐、舞蹈教育等艺术教育方式让大众体会这些艺术美,提高自身对美的感知力,提高人们的艺术审美和追求,让人们成为美的践行者和追求者,充分挖掘并利用优秀乡村文化资源,实现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一步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和谐稳定[2]。
我国高等教育学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艺术教学内容,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至关重要,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思维,同时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创新型艺术专业人才;而乡村以自身资源优势和民俗文化为基础的艺术设计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载体,因此,艺术设计教育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具有独特性。
笔者认为,艺术设计教育的可持续性体现在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乡村文化建设内容包括当代艺术的手工艺传统、民俗文化和古村落等,以促进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文化建设和增强大众文化自信等方面构成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框架。当前在开展艺术设计教育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如何将其应用于乡村文化建设中。学生学习传统技艺、了解并熟知民俗文化并将其应用于乡村文化建设中,是实现乡村文化可持续性的一种极具影响力的方式。
全国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改造案例丰富,规划科学合理,如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的“许村计划”,通过修复改造老屋民居、制定保护文化和环境的乡约民规、举办国际艺术节等方式打造乡村文化品牌;浙江德清县莫干山的“莫干山计划”通过废弃场所的民宿改造、建立有机农园等打造了特色乡村文化品牌;湖南通道、隆回等少数民族居住区的“新通道”通过数字化手段记录与传播文化遗产促进了乡土文化保护与国际化传播[3]。
这些案例研究表明,乡村文化建设能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并为潜在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的活力。艺术设计教育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融合应用刺激了人口向内迁移,尤其是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大批青年人去往乡村扎根乡村,不仅加强了乡村与城市的交流,也为乡村带来了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然而,由于乡村文化建设是自上而下推动的,没有基础支撑,未来大众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程度仍是乡村振兴成功与否的关键。
总而言之,艺术设计教育可以创造更多的可能,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可以使社会发展得更加充实,让人的精神上得到解放,解决当代人们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的问题[4]。通过对艺术设计教育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应用案例的分析不难看出,合理运用乡村传统文化、风俗民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实现乡村文化建设、乡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艺术设计教育赋能乡村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5点:第一,其被各级党委、政府所重视,并运用于乡村振兴实践中,各种案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第二,艺术设计教育与乡村文明、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相结合,促进了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乡风文明也大有提升;第三,艺术设计厚植乡村文化建设,培养了一批扎根乡村的专业艺术设计人才,助力乡村文化品牌的创立和乡村文化艺术活动的繁荣发展;第四,高等学校和艺术设计教育机构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进了“政产学研用”的融合发展,为艺术设计教育赋能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来源;第五,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由于我国地域的丰富性、民族的多样性、资源的差异性和不同地区村庄的特殊性,艺术设计教育赋能乡村文化建设的模式不是可复制的且具有不确定性,需要艺术设计从业者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从“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角度进行设计规划[5]。总而言之,乡村文化建设需要艺术设计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
发挥艺术设计教育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优势,通过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的现代化表达,激发乡村本土的文化活力,是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
目前,艺术设计从业人员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乡村文化建设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通过对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创立以乡村文化为背景的文化创意品牌,利用摄影艺术和短视频平台进行宣传,将传统文化、传统工艺与概念和视觉艺术作品相结合,助力具有传统农耕文化的乡村向“文化乡村”“艺术乡村”转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创新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为传统文化、乡村民俗融入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指明了方向,重新建立了大众与传统乡村文化的联系,并保证了不同地区根据自身的背景和资源优势打造不同的文化乡村。
当探讨的重点是乡村文化的可持续性时,需要考虑气候变化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对传统文化产生的累积性、延续性影响,需要深度剖析艺术设计教育和乡村文化振兴的概念。笔者认为,文化乡村的建设即关系艺术和对话艺术的实践,其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人与传统的互动过程。然而,现代主义通常强调普遍性,与之不同的是,乡村文化建设中的艺术设计强调艺术的空间感知力,且尽量与人们的日常活动联系起来,如纺织材料、自然材料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从艺术从业者的角度来看,不同群体与“文化乡村”“艺术乡村”之间互动的方式能使大众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与“自己的根源”建立联系。在乡村文化建设中,艺术设计教育能更好地指导大众体验或学习传统手工艺,其制作流程是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之间的跨越式对话。以艺术设计为基础的手工制作有利于传统文化的融合。事实上,传统文化、优秀的乡村风俗是艺术从业者、设计师们和精通手工艺制作等工匠们,即乡村文化建设者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提供了一种整体系统的思维方式。艺术、设计和手工艺的传统理应被视为一个整体。
笔者认为,艺术设计与文化建设之间的社会文化背景同根同源,而乡村振兴也并不意味着回归纯粹、找回真实的历史文化和特性。乡村振兴始终是对一种文化的诠释,经济繁荣发展是文化建设带来的优势。笔者探讨了艺术设计教育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以及乡村的风土人情和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与弘扬,并讨论了艺术设计教育在实现乡村文化建设的可持续性方面的作用。
基本的乡村文化传统和乡土民俗风情在某种程度上几乎可以影响每一个与其接触或有过互动的人,因此,可以在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中开展不同的有本土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以艺术体验和设计实践为基础,利用便利的互联网技术,加上因地制宜的乡村文化建设方法,创造一个开放的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在此平台可以就乡村传统文化价值和观念进行交流,在两者碰撞的情况下产生有偶发性的新的想法。艺术设计教育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和人才资源,因此,艺术设计教育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在驱动力。
艺术设计教育服务乡村、参与构建乡村,其视角是多样化的。艺术设计教育与乡村文化建设之间的互动构成了现在纷繁复杂、参差不齐的文化乡村。因此,需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探索实践、研究及建设有本土特色的“文化乡村”“艺术乡村”“文明乡村”;挖掘并发扬本土文化的优良传统和民俗文化,使大众能在文化体验中感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传统艺术的精华,鼓励乡村在文化建设中运用本土语言进行艺术创造,以达到独具特色的效果;强调艺术在设计教育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引导作用和推动力量,建设具有活力、有可持续性的新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