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名师
梁开喜
在《语文建设》《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报刊上发表教研论文九十余篇,主持了《基于单元学习任务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研究》等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
单元 1
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2023年中考云南卷)
巧夺天工的扬派盆景
◎ 江 华
扬派盆景始于唐代,是中国盆景“五大流派”之一,融“诗、书、画、技”于一体,以飘逸、清秀、古雅、写意而著称,堪称中国盆景艺术的代表。它以小见大,以景抒怀,将大自然的美景浓缩于方寸之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诗人杜甫赞誉扬州盆景:“一匮功盈尺,三峰意出群。望中疑在野,幽处欲生云。”扬派盆景历经几代匠人的锤炼,不仅造型精巧、意境深邃,富于装饰性,而且端庄大气、清丽古雅,是技艺与文化的完美结合。
扬派盆景的植物选材是造景的灵魂,在扬派盆景中,常见的植物有松、柏、榆、杨四种。松有黑松、罗汉松等,柏有桧柏、刺柏等,榆有榔榆、白榆等,杨指的是黄杨。黄杨是扬派盆景中的常用树种之一,明代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就记载了一则关于黄杨盆景枯干复活的逸闻。传统的扬派盆景以幼树为主,谓之“自幼栽培”,但成型缓慢。现代的扬派盆景大多采用自然树桩,以缩短成型年限,挑选树本时,首观其根,次看其本,首选主根短、分根健硕、须根茂密的树本。选本则要根据创作立意审视形态,一定要选理想之材,否则容易前功尽弃。之后审视其枝条,特别是分枝和分布要有韵律。分枝是“云片”(指盆景主体造型)出片的基础,虽可“因枝而宜”,但分布不理想,也将有碍“云片”的层次与姿态。
扬派盆景的剪扎技艺需要深厚功力,如无多年的刻苦研习,很难掌握其精髓要领。“剪”,指剪去不需要的部分;“扎”,指用棕榈树叶撕成的棕丝,将留下的部分进行绑扎,形成理想的形态。在剪扎过程中,扬派盆景强调依据中国画“枝无寸直”的画理,组合运用不同的绑扎方式,使不同部位的寸长之枝能有三弯,将枝叶剪扎成“枝枝平行而列、叶叶俱平而仰”的形态,以形成鲜明的层次感,营造出工笔细描之美。
扬派盆景的个性在于“云片”,“云片”的布局在于立意,立意的显现在于树本。缘于此,在创作扬派盆景时,主要是剪扎出形态各异的“云片”。那么,如何制作“云片”呢?首先,应在剪扎树木的基础上制作圆形顶片,即根据“枝”的原有形态不同,组合使用不同的绑扎方式,形成主枝或小枝,然后将枝叶剪平。其次,从上至下剪扎成中下“云片”,即将中下层的侧枝剪扎成掌状形态,并剪去余枝,然后剪扎成型。可以说,扬派盆景的美感在于“云片”,“云片”的美感在于挺拔。要实现挺拔,其关键在于功底,而这功底指的就是娴熟掌握各类剪扎技巧。
扬派盆景的造型并无固定程式,因“本”制宜,特别是残桩,经盆景艺人改造,定能变废为宝。扬派盆景最经典的造型是游龙弯式,一般采用“S”曲线矮化树本高度,同时通过上下、左右不同走向变化展现曲线美,使其有凤翔之姿、龙舞之韵。
2008年,扬派盆景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在扬州瘦西湖风景区的万花园内,功能齐全的扬派盆景博物馆正式落成,成为扬州盆景的重要展示窗口。(来源:《百科知识》2023年第6期,有改动)
❶ 根据文章内容,制作好一盆扬派盆景的关键步骤有哪些?
❷ 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❸ 联系文章相关内容,说说右图扬派盆景的特点。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梳理。如何才能提要钩玄,去粗取精呢?首先,应该锁定阅读区间;其次,应该找出每个段落的中心句;再次,要把握中心句中的核心词语。
这篇文章共分为六个段落,首段和尾段与制作扬派盆景无关,所谓“制作扬派盆景的关键步骤”自然就体现在中间的四个段落。一般而言,每个段落都会有中心句来覆盖该段落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寻找作者行文的规律。一篇结构明晰的说明文,每个段落的中心句的位置不会是完全无序的。细读这篇文章,我们会发现,中心句都在段首,将这些句子梳理、连缀起来就是答案了。所谓“梳理”,其实也意味着化繁为简,要删除一些赘余的信息。在梳理过程中,明确中心句中的核心词语十分重要。制作扬派盆景的步骤,就是由这些核心词语构成的。只要我们对各段落的首句细加琢磨,便不难发现,这些核心词语就是与扬州盆景技艺高度相关的一些术语,它们分别是:选材、剪扎、布局、造型。最后,将这些术语扩展为一个个动宾短语就可以了。
该题考查首段的作用,且没有角度上的限制,所以,除了从内容和结构上作答外,我们还应该联系首段在全篇中的一般功能来作具体解析。从内容上看,第一段主要介绍了扬派盆景的特点;从结构上看,该段带有总写的性质,与后文写制作扬派盆景的步骤有互证的关系;而首段的一般功能往往具有点题和激发兴趣的作用,这篇说明文也不例外。这样,确定了答题的几个维度,面对“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一题,也就能够完整作答了。
该题中的图与文是相互联系的。图片是一处盆景,其主干呈弯曲状,枝条层次分明,茂密的枝叶,像飘逸的云朵,整体造型端庄大气,韵味十足。从文章的相关内容来看,“以飘逸、清秀、古雅、写意而著称”“现代的扬派盆景大多采用自然树桩,以缩短成型年限”“审视其枝条,特别是分枝和分布要有韵律”“使不同部位的寸长之枝能有三弯……以形成鲜明的层次感,营造出工笔细描之美”“将中下层的侧枝剪扎成掌状形态,并剪去余枝,然后剪扎成型”“扬派盆景的美感在于‘云片’,‘云片’的美感在于挺拔”“扬派盆景最经典的造型是游龙弯式……使其有凤翔之姿、龙舞之韵”,等等,都是谈扬派盆景特点的句子。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既然题干中说“联系文章相关内容”,也就意味着图中盆景的特点可以在上述内容中找到,文章的相关内容相当于图的印证和注脚。
单元 2
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4~7题。
(2023年中考甘肃武威、天水卷)
粉皮子
◎ 董茂慧
①近郊有远房亲戚夫妻俩,丈夫叫木木,妻子叫水金。男的憨厚老实埋头干活,一天话不到五句;女的泼辣健硕嗓门粗大,村头骂人村尾听得清清楚楚。夫妻生了四男三女,因不识字,男孩就叫一巴二巴三巴四巴,女孩就叫大秀二秀三秀。我至今弄不清他们兄妹的学名,倒是这小名能脱口而出。夫妻俩非常勤劳,却依然过得极其窘迫。逢年过节或者孩子们要注册交学费时,捉襟见肘的一家只能靠借钱维持着。水金要强,不愿给人低头哈腰,便逼着木木去借钱,夫妻俩争执不下。通常的结局是:水金抄起棍子就打,木木兔子般从家里蹿出去,水金提着木棍追在后面,夫妻俩在村子里追逐。这一幕深深刻在我儿时的记忆里。
②每年春节,客家人总是热热闹闹摆上好几天的宴席招待亲朋好友,木木夫妻也会咬牙凑齐肉菜请经常接济他们的人家吃饭。幸而自家养猪养鸡种菜,需要花钱买的东西不多,宴席虽然简单倒也基本能过得去。我每年都会跟随父亲到木木家做客,年幼的我坐在圆桌边好奇地看着一串大大小小的脑袋从厨房探出来,盯住桌面,吸着鼻涕吞口水。席间有道常见的福建长汀客家菜——粉皮子,原料是地瓜粉,用清水把地瓜粉调成稀糊,慢慢加上热水搅拌后平铺在铁板上蒸熟,起锅放凉后或切成细长条或切成小方片,最后晾干成硬片待用。因粉皮子过水后透明晶亮,被戏称为“镜子”,也称“葛粉”“玉粉”。煮熟后,大块的粉皮子莹滑油亮不易盛舀,所以厨师会把粉皮子切小:方片状适合用骨头汤氽煮,加入香菇、猪肉、笋丝或鸡鸭内脏;细长条状适合用清水煮后捞起加入肉末、菜丝、香葱爆炒。木木家的粉皮子却是完整的一大张躺在汤盆的底下,客人们把汤和配料吃完了,却没人捞得出粉皮子吃。
③几年皆如此,有邻居悄悄告诉父亲:“水金舍不得年年花钱买粉皮子,特意叫人蒸了不要切,吃完了汤倒掉再把粉皮子捞起来晒干,明年又能煮。”边上坐着的小伙子听后表示不屑,站起来筷子勺子并用,使劲在粉皮子上挖出两小块,打上汤津津有味地吃了。上菜的大秀把汤盆端回厨房,没几分钟传出锅铲使劲敲盆的声音,伴着水金的叫骂:“哪个要命的,上辈子是不是饿死的哦,这样也要挖去吃啊……”骂着骂着,又哭开了,“明年我拿什么煮哦,又要花钱重新买!”厅里一桌客人听到哭闹停了筷子,全都傻了眼。意识到自己闯了祸的小伙子涨红着脸,贴墙悄悄地溜得无影无踪。我跟着父亲进了厨房,木木手足无措地呆立在灶头旁,不知道应该劝解老婆还是出去安抚客人,年纪较小的孩子围在水金身边齐声大哭,大家最终不欢而散。粉皮子的典故从此在村子和众多亲戚中传开了。
④七个孩子大多随了木木沉默的性格,闷声干农活做家务。老大一巴坚持边干农活边读书,到了初中实在拿不出钱交学费,他坐在屋檐下发了半天呆,便独自上山摘野果,步行挑到县城去卖。不想在路上被自行车撞伤,野果滚了满地。一巴举着别人赔的十元钱,顶着满脑袋的血欢天喜地跑到学校注册。后来,四季光着脚的一巴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有了榜样,四巴和二秀、三秀先后考取中专、大学,毕业分配在了城市。兄弟姐妹们现在日子过得都不错。去年正月,木木夫妻登门,力邀我们全家去看他们新建的楼房。
⑤那日,木木新房门口的大坪里停满了小车,鞭炮放得满地通红,觥筹交错间有人说起了粉皮子的典故调侃木木夫妻。【A】 笑得前翻后仰:“今天还请大家吃粉皮子,这菜以后年年吃,看谁还笑话我们!”【B】 涨红着脸举杯站了起来:“以前穷没办法,多亏大家不嫌弃帮我们。一巴他们昨天商量在村里设个奖学金,谁家有孩子考上大学的都有奖!”
⑥宴席从中午吃到月朗星稀才散,木木水金夫妻喝得醉如烂泥,被一巴兄弟们扛回房间。我们随着大伙一起告辞出来,没走多远,身后传来震天响声,朵朵烟花接连盛开,映出新房下一巴兄弟姐妹们忙碌的身影。他们的孩子在追逐嬉闹,爷爷奶奶整张粉皮子的故事会有人讲给他们听吗?(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8月17日,有改动)
❹ 木木家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通过哪些事进行对比来反映这一变化?
❺ 第⑤段中,有人说起粉皮子的典故调侃木木夫妻,水金和木木谁“笑得前翻后仰”?谁 “涨红着脸”?在【A】【B】处填写人名,并分析原因。
❻ 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年幼的我坐在圆桌边好奇地看着一串大大小小的脑袋从厨房探出来,盯住桌面,吸着鼻涕 吞口水。(加点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一巴举着别人赔的十元钱,顶着满脑袋的血欢天喜地跑到学校注册。(从这句话中你读出 了什么?)
❼ 读完这篇小说,你也许会想到这些词语:脱贫、学习、发展、勤勉……请任选一个词语,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感想。
试题解析
回答“木木家前后的变化”没有太大难度,“作者通过哪些事进行对比来反映这一变化”则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并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因此,该题的关键是弄清楚小说到底讲述了怎样的故事。阅读全文,我们不难知道,第②③⑤⑥段都与置席请吃有关,第④⑤段则与上学读书有关。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分别明确“穷”时和“富”时的典型表现。以“置席请吃”为例,贫富变化主要通过木木家对待“粉皮子”的不同态度表现出来,这也是小说以“粉皮子”为题的理由。贫穷时的“粉皮子”要反复使用;而富裕起来后,当年“粉皮子”的故事被人们用来打趣,木木两口子从曾经的节俭变为了慷慨,沉默变为了豪爽。
该题考查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的对应关系。由小说第①段可知,木木是“憨厚老实”“一天话不到五句”的内向型,水金则是“泼辣健硕嗓门粗大”的外向型。因此,“笑得前翻后仰”的无疑是洒脱无拘的水金,而“涨红着脸”的肯定是木讷寡言的木木。
第(1)小题要求品赏几个动词的表达效果。这几个动词是“我”视角下木木家几个孩子对宴席的反应。“探”与“盯”诉诸视觉,写出了天真无邪的孩子在美食面前的情难自禁;“吸”与“吞”则是他们不加掩饰的生理反应,生动表现了物质贫乏年代小孩子想吃而不得的情状。第(2)小题“顶着满脑袋的血欢天喜地跑到学校注册”中的“满脑袋的血”与“欢天喜地”形成强烈对比,饱含苦涩与辛酸,当上学的愿望实现,“满脑袋的血”便成了可以忽略的代价,一巴一心向学、求知若渴的心理由此可见一斑。
该题考查学生个性化解读作品的能力,只要紧扣文本、言之成理即可。如以“学习”为话题,我们既可以就曾经四季光着脚的一巴现在准备在村里设奖学金来谈读书改变命运,也可以就四巴和二秀、三秀先后考上中专、大学来谈榜样的作用与影响。
单元 3
文言文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8~11题。
(2023年中考四川眉山卷)
先子①讳序,字仲先,生于开宝六年,而殁于庆历七年。娶史氏夫人,生子三人,长曰澹,次曰涣,季则洵也。先子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数十年得数千篇。上自朝廷郡邑之事,下至乡闾子孙畋②渔治生之意,皆见于诗。观其诗虽不工,然有以知其表里洞达,豁然伟人也。性简易,无威仪,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与人交,无贵贱皆得其欢心。见士大夫曲躬尽敬,人以为谄,及其见田父野老亦然,然后人不以为怪。居乡闾,出入不乘马,曰:“有甚老于我而行者,吾乘马,无以见之。”敝衣恶食处之不耻,务欲以身处众之所恶,盖不学《老子》而与之合。居家不治家事,以家事属诸子。至族人有事就之谋者,常为尽其心,反复而不厌。凶年尝鬻③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曰:“吾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卒不肯受。力为藏退之行,以求不闻于世。然行之既久,则乡人亦多知之,以为古之隐君子莫及也。先公十五年而卒,追封蓬莱县太君。(来源:《嘉祐集·卷十四》,作者[宋]苏洵,有改动)
【注释】
①先子:已经去世的父亲。②畋:打猎。③鬻:卖。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子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数十年得数千篇
B.先子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数十年/得数千篇
C.先子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数十年得数千篇
D.先子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数十年/得数千篇
下面对句中加点词的语境意义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联系成语“平易近人”,可推知“性简易,无威仪”中“易”的意义为“平和”“温和”。
B.查字典,“怪”有“奇怪”“责怪”等义项,“然后人不以为怪”中“怪”义为“奇怪”。
C.“敝衣恶食”中依据“敝衣”,可推断“恶”义为粗劣,与“众之所恶”中“恶” 意义相同。
D.回顾课文“属予作文以记之”,可推知“以家事属诸子”中“属”的意义为“嘱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父作诗内容涉及甚广,既有朝廷大事也有民间小事,从诗中还可读出许多道理。
B.先父生活简朴,不在意吃穿等外物,无论到哪里也不乘坐马车,怕引起老人误会。
C.先父乐善好施,常周济穷人,灾荒年卖田帮助饥民,丰收后乡民偿还,他却不肯接受。
D.先父不求世俗功名,不求闻名于世,但仍被乡人知晓,大家赞誉他超过“古之隐君子”。
翻译下列句子。
(1)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与人交,无贵贱皆得其欢心。
(2)至族人有事就之谋者,常为尽其心,反复而不厌。
试题解析
“先子少孤”是说先父小时候是个孤儿,“少”与“孤”之间不应断开,且“孤”与“喜”连在一起解释不通;“数千篇”是“凡数十年”累积所得,中间不应断开。
C项“‘敝衣恶食’中依据‘敝衣’,可推断‘恶’义为粗劣”是合理的,因此带有一定的迷惑性;但将“粗劣”义还原到“众之所恶”中则完全不通,由此可知此项是错误项。
B项“不乘坐马车”的原因不是害怕误会,而是出于尊重。要对此作出正确判断,关键是要理解“有甚老于我而行者”这样一个前提条件。
第(1)题的难点是“薄”字,但因为后面用来对举的词语“厚”理应翻译为“宽厚”,我们不妨根据“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从而推知其意义。第(2)题的难点是“就之”“者”以及“常为尽其心”这个省略句。“就”是“靠近”“接近”的意思,“就之”可以意译为“来找他”;“者”在这里是定语“有事就之谋”后置的标志;“常为尽其心”在“为”后省略了“他们”,即“族人”。
参考答案
阅读综合训练营(初中内容测评十二)
1. 做好植物选材;研习剪扎技艺;做好“云片”布局;做好盆景“造型”。
2. ①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扬派盆景制作技艺和艺术追求方面的具体说明;②点明文章的写作对象:扬派盆景;③点明扬派盆景的特点;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 ①植物本身为树本,形态枝条分布有韵律;②“枝枝平行而列,叶叶俱平而仰”,层次鲜明;③“云片”修剪为掌状,扎枝,极具美感;④游龙弯式造型,有凤翔之姿、龙舞之韵。
4. 由贫困到富裕的变化。贫困时,置席请客不让切开粉皮子,要反复使用;富裕后请客,宾主尽兴,并许诺年年请大家吃粉皮子。贫困时,交不起学费,只能四处借钱;富裕后,建起新楼房,准备设立奖学金。
5.【A】水金,【B】木木。水金“泼辣健硕嗓门粗大”,性格直爽,从“笑得前翻后仰”以及说话的语气和内容可以看出【A】处是水金;木木“憨厚老实”,沉默寡言,从“涨红着脸举杯站了起来”可以看出【B】处是木木。
6. (1)动作描写,“探”“盯”“吸”“吞”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木木家的孩子们想吃宴席而不能吃的馋相,反映了木木家的贫穷。(2)示例:我读出了一巴能交学费的激动、兴奋;也读出了一巴求学的决心和迫切;还读出了一巴上学的不易,生活困窘之下的辛酸。
7. 示例:我想到的是“脱贫”这个词。木木一家的生活从困窘到富裕,在这个脱贫的过程中,既有时代的变化与进步,也有个人的勤勉与努力,还体现了学习与知识对命运的改变。
8. A
9. C
10. B
11. (1)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与人交往,无论贵贱贫富都能与他快乐相处。
(2)等到同族人中有事来找他谋划的时候,他常常为他们尽心竭力,反反复复却不感到
厌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