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情理开掘的写作策略

2023-12-27 00:00:00
现代阅读 2023年23期

特约名师

谭嘉慧

湖南省长沙市怡海中学语文教师,曾获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语文微课大赛特等奖,曾在全国首届“语参杯”统编教材高端名师示范课暨优秀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第十二届“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老师选拔大赛等教学竞赛中多次获一等奖,获“湖南省教学能手”称号、“长沙市卓越教师”称号。

技法课堂|链接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导读

在学生固有印象中,感性与理性似乎很难共存。正是由于这种思维惯性,大家很容易将抒情与说理的文章分割开来。事实上,情感的抒发能感染读者的情绪,哲理的发掘能让读者深受启发;感性与理性共同作用,能给读者留下双重印象。因而在写作中,我们可以将抒发情感与挖掘哲理相结合,运用“情理开掘法”使文章更具记忆点和吸引力。

技法点拨

“情理开掘法”,即在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基础上,抒发自己的情感,然后再提炼出其中蕴含的道理。这种写作方法不仅思路清晰,而且可以对主题进行深度挖掘,运用得当可使文章增色不少。

技法精析

采用“情理开掘法”写作,最好是选取作者生活中的亲身经历作为素材,唯其如此,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才会迸发出打动人心的力量。而在写作过程中,如能浸润作者的情感,或写出作者心情的变化,也能给文章增添强大的吸引力。

“情理开掘法”的基本策略是人(或事、物)—情—理。即“人—情—理”“事—情—理”“物—情—理”三条思路。

下面将结合课文中的具体应用,帮助大家理解并运用“情理开掘法”。

策略一:人 — 情 — 理,突出人物品质

写作时注意层次的递进:从描写人物到抒发对人物的情感,最后到由人物产生的思考。这样的写作思路重点在于突出人物精神品质给读者带来的深刻影响。

例如,《纪念白求恩》一文中,作者以白求恩作为描述对象,按照“人—情—理”的思路突出了他的品质:

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众人对白求恩的不舍与怀念,源于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而白求恩的这种精神品质带给众人的不仅仅是与之相处后萌发的深厚感情,更是对于如何树立人生目标的启发,这让白求恩这一人物形象更加打动读者。

再例如,《植树的牧羊人》一文中,作者按照“人—情—理”的写作思路,对牧羊人的精神品质进行开掘:

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

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这样一位始终如一地坚持植树的人,这样一位为了植树而放弃养羊、改养蜜蜂的人,这样一位保持平和的心态坚持做一件事情的人,会让读者自然而然地对他生出敬佩之情,进而从中领悟到人也“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小人物也能成就大事业的道理。

策略二:事 — 情 — 理,写出真情实感

某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带来的不仅仅是情感上的感悟,更是关于人生的思考。

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中,作者对自己在父亲的鼓励下爬下悬崖一事开掘情理:

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

作者在经历了艰难地爬下悬崖这一事件后,发现再大的困难也能被自己一步步克服,从而获得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骄傲感,进而理解到人生也是如此。不去看路途遥远,而是关注脚下的每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就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策略三:物 — 情 — 理,开掘文本深度

描绘完某个事物或景物后,作者不仅会对这个事物或景物本身产生感情,还会因其本身的部分特点联想到某些关于人生的道理,而这些在情感作用之下被激发出来的哲思会让文本更有深度。

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作者在看到一树繁茂的紫藤萝花后,强烈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旺盛的生命力,眼前的美景让作者暂时忘却了心头的焦虑和悲痛。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而对紫藤萝花的回忆和对小弟不幸的联想,又让作者感悟到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花会再次盛开,人类在生命长河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生命是顽强的,是永恒的,不会因为个体的消亡而停下前行的脚步,活着的人应该积极投身到今后的生活中去。该篇文章先描写眼前美景,进而表达心情变化,最后抒发从中悟出的人生哲理。全文呈现的是“物—情—理”的写作思路。

写作启示

不论写作的对象是人物、事件还是景物,在对它们进行情理开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避免进行抽象的“假大空”说教。选择的人、事和物也一定要从细节着手,先将故事情节或是人、物的特点描写清楚,再从中自然生出情感,抓住某个细节提炼出感悟,进而深化为哲理。如果哲理的总结思考与前文联系薄弱,文章就会显得生硬死板,反而会削弱人、事、物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得不偿失。

类文阅读

澈如水晶

◎ 林清玄

从花莲回来,走苏花公路,到崇德隧道口附近,看到几个工人在排石板阶梯,他们专注的神情吸引了我,我便下车了。

工人用一种近乎悠闲的样子排石板梯,他完全不用水泥或任何粘结物,只是把造型都不同的石板沿山坡调整,让石板密实在山坡上,并与下一块石板接合。

这看起来不甚费力的工作,事实上是孕含了极独运的匠心,以及全副的精神,工人必须要完全了解每一块大小不同的石板和每一寸不同斜度的山坡才做得到。

不远处,就是海了,一层青、一层蓝、一层靛的,完全没有污染的海。

“这石阶可以通到海边吗?”怕惊扰了他的工作,我小声地问工人。

他正一分一分地挪着手上的石块,约三十秒后,他头也没抬地说:“往下走,转两次弯,就到海边了。”

我兴奋地沿石阶跳跃而下,心情欢愉得像一个孩子,我发现阶梯的两旁开满牵牛花,比平常看到的还要硕大,是最美丽的浅紫色,色泽清丽,还带着今天清晨的露水。

到了海边,看到海岸的卵石美丽不输给牵牛花,粒粒皆美,独一无二。一艘渔船正顺着波浪在海岸不远处载沉

载浮。①

我蹲下来捡石头。

我向来都喜欢海边的卵石,因为这些石头从来没有隐藏,也不故意显露,它只是在海岸如实呈现它的美与风采。它不怕人笑,也不排斥别人的掌声。

这石头、这海洋、这路边的牵牛花、这专心排石阶的工人,都如是如实地在演出自己,既没有隐藏,也没有显露。这样一想,使我震惊起来:呀!呀!原来我们身边最美的事物,无不如实、明白、澈如水晶。②

只可惜这水晶映现的沛然万象,凡俗的眼睛都把它当玻璃来看待。

如果我们要看见这世界的美,需要有一对水晶一样自然清澈的眼睛;如果我们要体会宇宙更深邃的意义,则需要一颗水晶一样清明、没有造作的心。③

(来源:河北教育出版社《林清玄散文自选集(成人版)》,有改动)

精读细研

①作者以游览的顺序对工人、牵牛花还有海岸的卵石进行生动刻画,画面美好而吸引人。这样的美景让作者感到沉醉,满是欢喜。

②作者直白地表达了自己对海边卵石的喜爱之情,喜欢它毫不掩藏的风格,一眼望过去就能看到它的美。与此相同的是牵牛花、海洋乃至工人,这些人与物都具有平实的美感,让作者不由得对他们充满了喜爱之情。

③作者不再局限于表达自己对身边平凡的人和物的喜爱,而是深入思考,这种美为何往往被人忽视。作者大胆开掘哲理,点明我们身边不是不存在美景,而是人们内心充满功利,只有抛去繁杂的想法,才能发现整个宇宙的美和深邃。这样的哲理能带领读者感悟人生,读来韵味无穷,引人深思。

微写作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景物,试着通过细腻的描摹,表达出你的情感,并写出你的思考。(200字左右)

教师示范

秋天的午后总带着泥土的清香,行走在林间的小路上,一片枯叶顺着我的发丝落在了我的手上。它很轻,却让我心里漾起了层层涟漪。

秋带走了它所有的光鲜,只剩一片灰绿,一片暗黄,就如同碧绿的平原被时光蒙上一层尘埃。它的纹理很清楚,摸上去就像老人满是皱纹的脸,那根长长的叶茎仿佛一折就断。这片叶子不可避免地散发着淡淡的木材腐烂的味道,用手摸一摸,会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我不由地想着,它曾经也是一片嫩芽,也曾在春风中恣意飘扬。

落叶虽已凋零,但也曾青绿;虽可能会朽去,但不会被遗忘。你说,我要是让落叶随风而去,它会不会把秋的故事讲给风儿听?

(谭嘉慧)

学生练笔

那夜,拾一片落叶,我抬起头,凑近一闻,叶片吐露出淡淡的叶的清香,这,或许就是秋的味道吧?

叶片铺满金黄的色彩,边缘泛着深黄,周围密布小刺,略微有些刺手。黑黄黑黄的斑纹点缀其间。它如那病入膏肓的老人,有气无力,轻轻一折便四分五裂。千疮百孔是昆虫啃食后凶猛的印记,可正当我为它的命运叹息时,却从孔洞之中看到了秋的硕果累累。

枯黄的叶啊!你是否想过你腐烂之后的样子,你将与大地共存,孕育出不一样的生命。太阳渐渐升起,日光洒在叶片上,瞧去满是金黄。看着叶的阴影,我不禁想到:“秋天的落叶也是生命,年长不代表死去。”

(湖南省长沙市怡海中学C2102班 董羿伶)

写作实践

闭上眼睛,你想起了什么?是某个瞬间的风景,还是某个令你难忘的人,抑或某个不断在你脑海中放映的画面?在我们的人生中,这些让人铭记的人、事、物不论是好是坏,都令人情绪翻涌、思绪飞扬。

试围绕“我的记忆深处”这个话题,自拟题目,完成一篇有情感有思考的记叙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

1.要写明白所讲述的人、事、物,让读者感受到你的情感。

2.对所讲述的内容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在保持贴合主题的情况下发掘出有深度的观点,可以适当引用名言名句,也可自己撰写精炼的思考主旨句。

学生佳作

今晚的烟花真美

◎ 湖南省长沙市怡海中学C2114班 何宸远

春节是我们朝思暮想的节日。每逢春节,我必脚踏一片欢喜,嘻嘻哈哈地找来一群“小神兽”,满屋子撒着欢儿跑,跑累了就横七竖八地躺倒在院子里,等着大人们放烟花。

是的,烟花。我最爱看烟花,尤其是幼时家家户户一齐点火,各家烟花的边缘时不时交织在一起,如同一张铺盖盖住了故乡,给冬日带来了一股股暖流。整个院子被烟花笼罩,宛如白昼。篷子倚在墙边,灯笼摇曳,远处的烟花盘旋而起,中国红挤满眼眶,眼前的对联朗朗上口,一两串红辣椒挂在墙上,欢快的音乐也响了起来……再冷的夜也显得十分亲近。

烟花不仅向着天上跑,还能驱走世间的霉运。大人们爱放开门炮,据说它是最“亮”的习俗,年年必有,为了讨个好兆头。外公将开门炮一长条地搭在水泥坡上,火一点,炮就吼叫似的炸了起来,炸得天摇地荡、热闹非凡。烟火声似乎将家里人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老老少少全员出动,这边一挥,那边一搓,拿起拖把再拖一拖,要把霉运坏事全都扫出门去。

夜悄悄地爬上了墙角,天空也不再是黄昏时的深蓝色,可家里的颜色却鲜亮了起来。油亮的辣椒炒肉,晶莹剔透的绿豆凉粉,黑白分明的鱼肉、木耳、土豆丁……再加点鲜美的鸡汤调一调味口。桌底下的小火在嘶嘶作响,桌上的火锅也咕噜咕噜冒泡,整个餐厅充满了亲友们的谈笑声,溢满了温暖。

如今不知道是我们搬新家后度过的第几个春节了。不在老家,没有烟花,没有串门,没有扫尘,每年都是大家聚在一起各自玩玩手机就散了,因而我也不记得,我离开老家、告别烟花已经有多少个年头了。

幸好年夜饭依旧,给了我一丝安慰。吃完饭后,大家在客厅里也不说话,我灰溜溜地躲回了房间。没有做什么重要的事,只是静静看着月光在后院中涨潮,星辰在湖水中散落。我与星空为伴,被迫享受着这本不应出现的宁静。

突然,楼下响起了鞭炮声,我在窗口一看,父亲正带着妹妹放烟花。父亲向我招招手,妹妹也尖叫着,欢快地喊着:“哥哥,快来呀!”

我走出房间,妈妈正给弟弟妹妹们分发“星光棒”,舅舅舅妈一边打趣一边整理着桌上的餐盘,姐姐抖了抖新帽子,给外婆端端正正地戴好。仔细回想起来,我那么爱看烟花,但对待家乡本地的花火之趣——橘子洲头的烟花却不是非去不可。我真的就只是爱烟花的那一刻绚丽吗?我想了想,我对烟花的渴望,本质源于烟花下的一张张笑脸。

没等我再呆站着,叔叔就提着炮仗,拉着我往楼下跑。远远地,妹妹就冲着我大喊:“哥哥,我刚刚特意放了个大的烟花给你看!”我想了想,笑着喊了那句话。

“哇,今晚的烟花真美啊!”

教师点评

小作者记忆中的烟花是串联全文的事物。在文中,他描绘了春节时天上绚丽的烟花,还有年年必有、为了讨个好兆头的开门炮。小作者细腻而生动的描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烟花的美丽,更让人感受到他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更妙的是,小作者并不仅限于情感的流露,他以“物—情—理”的思路开掘情理,从往年的热闹到近些年的冷清,再到今年的年味重返,从中突然领悟到一个道理——年味不是在于烟花多热闹,而在于一起放烟花的人。这种朴实动人的生活感悟,令人感到温情满满。(谭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