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理论下家、园、社区共育的省思与探索

2023-12-27 05:31张璐璐
课程教育研究 2023年11期
关键词:共育幼儿园社区

张璐璐

【摘要】在倡导协同教育的今天,家、园、社区共育既是一种教育措施,又是一种现代教育观。近年来,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家、园、社区共育不断得到重视,取得了实际的进步,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生态学为幼儿园家园共育的实践和探索提供了新的视角,新视角立足于平衡、动态、联系等要素,在此基础之上确立基本策略,深入分析与研究系统之间各要素的价值。在生态系统理论的指导下,构建积极的教育生态,不断加强家、园、社区的有效衔接和互动,最终切实提升保教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  家、园、社区共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11-0181-03

在倡导协同教育的今天,家、园、社区共育既是一种教育措施,又是一种现代教育观,是发展幼儿的一种有效教育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教育部、团中央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也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在协同育人中的各自职责定位及相互协调机制。一方面,幼儿园是实施幼儿教育的专门机构,承担着引导家长科学育儿和参与社区教育的主体责任。比如,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理念,掌握家庭教育的方法,提高科学育儿水平;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和基本的保教知识,争取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利用场地设施、课程资源、专业资源等积极筹备和参与社区教育等。另一方面,家长在合作共育中负有主要责任。比如,作为监护人,家长应当自觉履行教育子女的职责,主动学习,做合格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重视言传身教,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及时观察了解孩子的生活与学习状态并给予恰当的指导;主动与幼儿园教师沟通,了解幼儿园的保教内容,积极参与幼儿园组织的各类活动。而社区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则应该挖掘自身教育资源,协同幼儿园、家长建立形式多样的学习团体,构建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高质量的家、园、社区共育就是家庭、幼儿园、社区积极主动地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真诚互动,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

一、关于生态系统理论

1.生态系统理论

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在教育问题中引入生态学理论观点。著名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U Bron?鄄          fenbrenner)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该理论研究了人类成长所依存的环境,即家庭、幼儿园、社区等,深入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强调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布朗芬布伦纳认为,人作为一种社会生物,并非孤立存在的,被包围在各种社会关系和媒介中,在与周围人的联系中存在与发展。生态系统理论将环境划分为五个不同的系统: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历时系统,每一系统都与其他系统以及个體交互作用,互相制约又互相联系,影响着幼儿发展的许多重要方面。儿童的发展是对生态环境不断认知的过程,生态系统理论改变了社会对于儿童发展环境方式固有的思维,对于分析和理解儿童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2.对家、园、社区合作的启示

关注宏观系统对幼儿发展产生的影响,在宏观环境的指引下,深入发掘中间系统对幼儿发展的作用。幼儿园作为生态系统的环境之一,不是孤立存在的,家、园、社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充分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优化教育资源,对儿童发展产生合力。家、园、社区作为幼儿发展环境的中间系统,它们的联结、互动、交流质量是影响幼儿发展的重要因素,系统之间互相协调与合作,充分发挥中间系统对幼儿发展的作用,不断促进幼儿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二、家、园、社区共育所面临的问题

1.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有效性有待加强

家长具有教育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这已经是共识。但在家园共育的过程中,家长的教育权限却并没有完全实现从形式到实质的转变,因此在参与幼儿园管理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家长参与管理权责不够清晰,使得在幼儿园管理中家长参与度不高;缺乏有效操作模式,使得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容易流于形式;家长缺乏对监督内容的全面关注,未能形成对幼儿园管理产生实际影响、具有权威性的合力系统。因此,明晰管理权责,落实管理流程、形成有效监督是我们在家园共育中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

2.深入参与幼儿园课程的途径有待拓展

随着学前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我们更加关注家长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以及家长对幼儿园课程建构与实施的参与程度。然而,在家长深度参与幼儿园课程的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具体的问题,如:家长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模糊,缺乏深度系统的参与,家长课程评价信效度较低,评价观念有待更新等。因此,家长的课程参与意图、过程、评价方式上都亟待改进和提高。归其原因,是由于幼儿园及教师引导家长参与课程的意识不强、能力参差不齐,引导家长参与课程的方法、途径较为单一,部分家长对幼儿主体性发展缺乏充分理解等。在课程建设中如何引领家长全面理解幼儿园课程的价值与意义,从而支持并深度参与幼儿园课程全过程,需要幼儿园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3.社区、家庭、幼儿园一体化共育模式有待完善

协同教育开展存在形式化现象,三方协同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协同教育责任意识模糊。社区是具有生产、生活、文化多种综合功能的场所,可以提供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多形式的共育活动,而在幼儿园教育中更多的是与幼儿园家长合作,和社区合作,以物质环境资源利用为主,形式较为单一,未能充分体现社区在协同教育中的更大价值。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家、园、社区适宜的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各主体在协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三、家、园、社区共育的有效途径

1.构建“适宜性”协同管理模式

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是促进幼儿园规范办园、提升办园质量,加强家园互动、有效整合资源的有效途径。将家长视为幼儿园管理中的重要参与者,通过制度、落实、宣传等多种途径保证家长参与到管理中来。

(1)制度保障

调动教师、幼儿园以及家长对参与幼儿园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制定切实可行的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相关制度,如园级、班级家委会、伙委会、家长代表联席会议制度、家长监督机制、家长课程审议制度等,通过一系列可执行、可操作的制度来充分保障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权益。

(2)提高认识

树立正确的理念,家长才能有效参与幼儿园管理,家长对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有充分的认识。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宣传栏、校园网站、微信平台等渠道,广泛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和育儿方法,引导家长正确理解幼儿园教育的意义,积极参与到幼儿园管理中来。

(3)赋予权力

为了帮助家长更加明确自己在幼儿园管理中的权力和义务,促进幼儿园管理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幼兒园与家长需明确责任和义务,并对家园共育中,家庭、教师、幼儿园管理者等参与主体应进行的具体活动进行明确。通过定期开展阶段性评价的方式来完善家长参与管理的相关制度和活动。

(4)有效落实

在机制保障的前提下,拟定幼儿园、部门、班级的家园共育工作计划,并由专人组织落实,充分发挥各级家委会的职责和作用。在家长委员会内部设立营养伙食、安全管理、保教工作等专门工作小组,对幼儿园相关工作出谋划策、拓展资源、加强监督,让家长更多地参与幼儿园的日常运行与管理,从而使家长委员会与幼儿园逐步发展成为促进儿童成长与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5)加大宣传

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对幼儿和幼儿园建设的作用,鼓励家长提出意见和建议,积极推广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优秀经验,如,家长座谈、问卷调查、参与评价、家长信箱、家庭教育经验分享等,发挥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师和家长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互动。

2.拓展“融合性”课程共建途径

家长,作为特殊的课程参与者,已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幼儿园课程的建设当中,并在课程资源的提供、课程内容的丰富、课程实施的参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理解课程

家长越了解课程就能越好地参与到园本课程中来,幼儿园通过公众号、班级群、家园联系册等方式向家长介绍课程,必要时可以向家长提供园本课程的文字方案。此外,通过课程故事、反思笔记、观察案例等形式向家长呈现课程实施的真实过程,帮助家长了解课程理念、目标在幼儿园真实的生活情境、教育情境中的落实;邀请家长参与课程审议,达成合作共识,家长参与课程审议,有助于提高家长的合作意识,有助于家长与教师在观念上的沟通,形成更多的教育共识。

(2)参与课程

引导家长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到幼儿园的课程中。如,参与到丰富多样的亲子教育活动,参与到幼儿园、班级的环境创设中,和幼儿园共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与班级主题活动的支持拓展。家长的参与性支持,对幼儿建构知识经验和课程的生发发挥着促进作用。此外,建立家长资源库,引导家长利用自身的资源为班级提供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利用家长和社会专业人士的专业经验去“鹰架”幼儿的学习,为幼儿提供更为丰富的课程经验。

(3)评价优化

在家长理解课程理念,积极参与课程实施的基础之上,家长才能真正参与到课程评价中。因此,通过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课程理念,引导家长对课程的实践模式、教师的专业成长、孩子的综合发展出谋划策,以真正参与者的身份提出更有益的意见与建议。此外,为家长提供评价方法、工具,如,和家长共同制定个性化的评价计划,简单易懂的行为检核表、便于记录的轶事记录表、成长故事等评价工具,并指导家长客观评价;教师、家长共同分享评价结果。可以和家长就评价结果进行一对一的交流,重点聚焦个体幼儿的发展现状,也可以根据班级幼儿近阶段的表现行为,梳理存在的共性问题,在班级进行交流分享,共同分析问题形成的缘由,寻找解决的方法,促进幼儿发展。

3.建立“公益型”社区联动机制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根基,幼儿园教育起主导作用,社区教育与两者相辅相成,起补充和延伸作用,三者作为幼儿不可或缺的成长环境,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建立教育实践基地,整合多方教育资源

充分挖掘社区中丰富的物质资源、人文资源和文化资源,建立教育实践基地。一方面,借助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人文景观等多元化的社区资源进行开发,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丰富幼儿的生活学习。另一方面,社区中多样化的人力资源、环境资源是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来源,能够进一步拓展幼儿园的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

(2)强化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

随着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家、园、社区合作需要突破时空上的限制,进一步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不断优化合作途径,探索数字化家、园、社区共育新模式,共建智慧家园共育学习场。例如:利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信息平台向家长宣传钉钉群审议课程故事、讨论班级活动、分享育儿经验;利用腾讯会议召开班级家长会、家长沙龙、进行线上家长学校讲座等,不断完善线上有效家园共育活动的组织模式;通过网络平台向家长推送教育资源,利用视频、微信等方式进行充分的家园沟通和有效的家教指导。

(3)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随着幼儿园、社区、家庭教育管理组织机构工作的持续,幼儿家庭教育社区支持体系正在逐步成型。我们可以联合家庭、社区,对社区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使幼儿教育成为社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成立社区家长学校,家长沙龙,开设周末家长课堂,定期开展活动;成立3~6岁儿童发展指导中心,为社区内3~6岁儿童及家长提供沟通交流、育儿方法、家庭环境改善、阅读指导等方面的专业服务;开设0~3岁亲子教育发展中心,为0~3岁婴幼儿提供亲子活动指导等。

总之,重视发挥家庭、幼儿园、社区在孩子成长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家园衔接和互动,实现家园共育,是学前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保教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美]钱德勒·巴伯,尼塔·H.巴伯,帕特丽夏·史高利.家庭、学校与社区建立儿童教育的合作关系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李季湄,冯晓霞.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德)福禄培尔(Froebel).人的教育[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陈鹤琴.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共育幼儿园社区
社区大作战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爱“上”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