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第六中学 韩晓伟
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双减”政策的指引下,各科教师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在初中语文新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必须全面深化落实劳动教育,将教学侧重点放在学生的劳动教育上,打造高效的劳动教育课堂。教师应充分结合小学生的成长特点,依据其实际学习需求开展综合性的语文课堂教学,落实劳动教育,延伸劳动活动的学习空间,为学生打造轻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只注重学习文化知识、忽视五育齐发展的观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促进学生劳动能力的提升,肩负起落实新时代下新课程劳动教育改革的使命及担当。本文站在“双减”视域下,针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开展劳动教育的策略进行论述,仅供参考。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劳动教育时,教学形式相对随意,体系不够完善,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受应试教育理念理想,部分教师并不注重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导致劳动教学内容相对随意且零散,使得学生无法获得系统性的知识学习,也无法将所学知识及时地落实到实践活动中,学习效率低。久而久之,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学习失去了信心,慢慢地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兴趣,这种情况对学生综合劳动能力的发展十分不利。
同时,由于初中阶段是一个人一生当中最重要的发展时期,所以对初中生进行有效的劳动教育十分有必要。在初中语文劳动教育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完善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应该充分与学生成长特点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针对性地制订系统性的劳动教育教学计划,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热情。由此,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如此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劳动能力的全面养成,构建初中语文教学高效课堂。
在“双减”视域下的初中语文劳动教育中,劳动课程的教学评价相对不够规范,导致学生无法对自己的学习成果产生准确的认知,也无法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学习进度,增加了学生对劳动课程的学习困难,逐渐感到力不从心。久而久之,学生降低了对劳动知识学习的期待性,不利于自身综合劳动能力的培养。
同时,由于受应试教育理念影响,部分教师往往注重语文、数学等所谓的“主科”教学,以求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但是,这样做容易忽视对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劳育,难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最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思想不符合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理念,不符合新课改教学宗旨,难以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
劳动教育没有得到充分落实,导致教学评价也相对不够规范,难以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准确定位。对于初中劳动教育而言,大部分教师并没有设立明确、统一的评价标准,导致评价形式过于单一,评价的重点过于侧重劳动知识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劳动实践教学,从而阻碍了学生劳动服务意识的养成,使学生的劳动意识仅停留在表面,无法充分落实到实际的劳动实践中。
因此,在初中语文劳动教育中,教师必须制订规范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标准,使学生能够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里,从而及时地进行查漏补缺,使其在自我提升的过程中获得劳动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对劳动实践的兴趣,促进其综合劳动能力的发展。
此外,在制订评价标准时,教师应充分将理论知识评价与劳动实践评价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更全面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劳动服务意识,继而促进学生劳动能力的提升。
在“双减”视域下的初中语文劳动教育中,劳动教育课程的课后延伸活动相对不足,使得学生无法很好地吸收课堂所学劳动知识,也无法很好地将所学知识落实到劳动实践活动中,对劳动知识的认知不够深刻,难以理解劳动的意义。
由于师资力量相对匮乏,从而导致教师无法很好地带领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劳动实践活动的开展造成了阻碍。且由于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其他学科的理论教学,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提高学习成绩上,减少了劳动教育课程的课后实践活动,或者即使有布置相应的劳动作业,也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劳动育人的真正作用,不利于学生劳动能力的提升,更不利于学生劳动精神的养成。
因此,在初中语文劳动教育中,教师必须充分平衡学生的课后活动时间,不要过多占用学生的劳动实践课程,要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够劳逸结合,认识到劳动这一高尚品质对我国发展的重要影响,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到劳动人民的伟大,从而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加深学生对劳动的认知,促进其以后可以成为被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在“双减”视域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深度融合、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为学生打造系统性的劳动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吸收劳动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对劳动知识的认知,进一步促进学生劳动意识的增强。在语文教学中深度融合、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充分依据各地特色,为学生开展相应的劳动实践活动。例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当地特色,为学生开展土木、种植、刺绣等多种传统劳动项目,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充分加深对当地传统文化的认知。然后,教师再结合一些特殊的劳动工具及材料,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劳动文化的热爱,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劳动的不易,珍惜用劳动汗水换来的果实。
《悯农》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体现了人们对劳动的尊重、对粮食的爱惜,教师可以结合这首古诗开展劳动教育。具体而言,教师要求学生从家里带几头大蒜、宽口瓶子,用来“种大蒜”。然后在瓶子里装上水或者湿润的泥土,把蒜瓣依次放进去。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两两一组,“种”好后做好观察和记录。经过几天后,嫩绿的小芽向阳生长。此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并分享种植感受。“同学们,大蒜在我们的精神照料下茁壮成长,但是,在自然条件的其他作物却生长得不这么‘顺利’,需要人们付出更多的辛劳,就像我们吃的大米、玉米和各种蔬菜。因此我们要更加爱惜粮食!”至此,一堂富有趣味性的劳动教育便拉开帷幕了。
其二,开展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劳动实践活动。在新时代背景下,全面落实劳动教育课程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新的侧重点,要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服务意识,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使其具备顽强拼搏的劳动精神。
例如,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当下热点问题进行劳动技术教学,帮助学生通过电脑绘图、打印机打印等多种形式设计出丰富的艺术作品,从而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体验独立设计作品的成就感,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与价值。
其三,充分挖掘特色艺术劳动教学。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大部分学校开展了相应的技术选修课,将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使学生明白语文知识的魅力是多样化的,蕴含着丰富的劳育、美育和德育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初中语文劳动教育高效课堂的构建。
例如,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相应的课文内容,对学生展开“剪纸艺术”“人工智能”“陶艺”等多项劳动教学,通过将课文知识与劳动技术课程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劳动技术的喜爱,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进而提升学生的劳动服务能力和劳动素养。
其四,充分融入当地的职业劳动技术。与当地的职业学校或者劳动实训基地相合作,借助其劳动实训场地,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劳动场所,使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学习、观看劳动过程,从而深化学生对劳动知识的认知。
例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其实训场地,通过专业的职业技术教师,为学生讲解及演示汽车设计、服装设计等劳动技能,让学生亲身走进劳动场地,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劳动的魅力,帮助学生在日后的职业选择中有更加明确的目标。
在“双减”视域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能够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多元化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成果性评价。开展劳动成果、劳动技能大赛等评价,能够对学生的劳动作品进行统一性评价,使学生在作品制作过程中可以更加用心和细心,并且在劳动成果的评价中充分感受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自己及别人的劳动成果,更有助于学生树立劳动意识,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劳动教育品质,提高语文劳动教育课堂的教学质量。
其二,积分制评价。开展劳动成果积分制等评价,指的是对学生所参与的劳动活动及劳动技能比赛给予积分奖励的评价制度,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活动,并在一次次劳动过程中获得成长。积分制的评价方式可以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有效提升其劳动能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其综合劳动能力的发展。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延伸劳动教育课后活动,能够增加学生的劳动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劳动体验中形成增强劳动意识并树立劳动价值观,在深刻感受劳动魅力的同时,有效促进其综合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充分延伸劳动教育课后活动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依据学生实际劳动需求开展科学的劳动课后活动。教师合理安排课后活动,在课堂内、学校内等多个场地开展个性化的劳动实践,如花草养殖、人工智能等综合性劳动实践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可以将眼界放宽,将目光放长远。这样的实践活动结合了学生的成长特点,依据学生的实际劳动需求延伸劳动活动范围,更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其二,丰富劳动教学形式。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形式,让劳动教育走出课堂、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入社会,使劳动教育不再仅限于语言教学,而是让学生走进企业工厂、实训基地等多个场地,真实地参与到劳动中,深刻感受到劳动的别样魅力。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汗水收获成功的果实,深刻体验劳动的成就感,还能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促进学生综合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其三,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学校应积极联系劳动教学方面的专家,定期开展劳动讲座,加深学生对劳动精神的理解,使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观看大国工匠的劳动作品,从而拉近学生与劳动之间的距离,深化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加深学生对劳动的认知,以各种精湛的劳动作品陶冶学生的情操,继而激发其参与劳动的兴趣,推动其工匠精神的发展,使其可以成长为优秀的国之栋梁。
结上所述,“双减”视域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对促进学生综合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十分重要。但是从目前来看,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教学评价还不够规范、课后活动延伸还不够充足。因此,教师应深度融合、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开展多元化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充分延伸劳动教育课后活动,实现初中语文教学和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延伸,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落实新时代背景下教学改革的劳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