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协同推进的三重逻辑

2023-12-27 11:04郑士鹏杜颖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党的建设

郑士鹏 杜颖

摘 要: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协同推进具有理论、历史、实践三重逻辑。从理论层面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为党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基本遵循,现代国家建构理论为党领导国家治理现代化明确基本任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党驱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科学思维方法;从历史层面看,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二者的变化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关系;从实践层面看,党坚持以历史主动精神推进自我革命,发挥党领导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为增强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政党能力、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书写民族复兴答卷提供重要支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实保障。

关键词:党的建设;国家治理现代化;协同推进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5381(2023)06 - 0067 - 07

收稿日期:2023 - 10 - 19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协同推进研究”(项目批准号:22BDJ08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郑士鹏,男,山东滨州人,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党建。

杜 颖,女,山东潍坊人,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党建。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现代国家建构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各个方面解决自身难题、加强自身建设,持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并将其贯穿到国家治理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以伟大工程引领伟大事业,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然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入推进迫切要求党提高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向纵深发展。新时代新征程,唯有厘清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二者的内在契合逻辑,方能在党的领导下更好地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把民族复兴伟业向前推进。

一、党的建设新的偉大工程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协同推进的理论逻辑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探索出有别于西方国家的治国理政方略,制定出与本国国情相契合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方案,关键在于有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为党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基本遵循,现代国家建构理论为党领导国家治理现代化明确基本任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党驱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科学思维方法。在强大理论指导下,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协同推进的中国方案在实践中展现出光明前景和勃勃生机。

(一)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为党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基本遵循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党建思想的基础上,总结俄共(布)同国内外敌人和党内各种机会主义派别作斗争的经验教训,初步构建了具有鲜明人民性、革命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一方面,列宁提出“两个先锋队”思想[1],号召无产阶级政党同劳动群众保持密切的牢固的联系,进而提出“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2],强调维护苏维埃政权的人民性,必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本质上给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与使命作了“人民性”的定位。另一方面,列宁认为:“一个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抱的态度,是衡量这个党是否郑重,是否真正履行它对本阶级和劳动群众所负义务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3]因此,列宁在领导俄共(布)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始终坚持自我革命,勇于直面错误并改正错误,把党建成坚强的领导核心,为苏俄经济的恢复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

作为“依照苏联共产党的榜样建立起来和发展起来的”[4]政党,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列宁关于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并在实践中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认识,最终探索出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可以说,“人民民主与自我革命同国家治理现代化内在要求的重要前提具有高度的一致性”[5]。第一,人民民主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合法的政权基础。人民民主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底色。在进行国家治理的制度安排时,党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制定了一系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为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提供根本保证。在进行国家治理时,我们党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权利制约公共权力,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筑牢根基。第二,自我革命为党深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锻造了强大的执政能力。新时代,受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影响,“灰犀牛”“黑天鹅”事件层出不穷,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道路充满风险与挑战,这对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进行自我革命,使共产党人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先进性与纯洁性,在新的历史征程中不断更新执政理念,调整执政策略,完善执政制度,提高执政本领,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锻造坚强的领导核心。由此可见,党在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指导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找到了实现长治久安的正确之道——人民民主与自我革命,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以及在党的领导下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行稳致远提供了基本遵循。

(二)现代国家建构理论为党领导国家治理现代化明确基本任务

“现代国家的建构是一个民族-国家和民主-国家的双重化建构过程。”[6]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经历了重重阻碍,帝制中国内部分崩离析,传统中国几乎不具备自主建构现代国家的条件与力量。因此,“现代国家建构在中国的开启,其首要任务就是要把原子化的个人和碎片化的社会重新凝聚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7]。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国家、民主-国家的建构过程中发挥“以党建国”“以党治国”的领导作用,围绕确立国家主权、整合国家认同、改造国家公共性的基本任务[8],逐步探索出了适合起步较晚且基础薄弱的大国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建构方案。

首先,确立国家主权。国家统一、主权独立是现代国家建构的第一要素。近代以来,尽管无数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艰辛探索,但终不能以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方案救国救民。在种种方案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目光转向“建造一个新中国”的目标,认识到只有革命才能使中国摆脱内忧外患的困境,同时充分重视底层劳苦大众的诉求,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成立了新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与主权的独立,初步完成了中国的现代转型。其次,整合国家认同。国家认同是政治统治获得合法性的基础。自古以来,中国便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群体众多,部分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矛盾与冲突,导致各民族对国家的归属感较弱。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建构。一方面,党通过制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各民族在统一的政治共同体下平等、和谐发展,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政治权益,实现了各民族对国体、政体和政府的政治认同;另一方面,党依据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积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民族成员与政治共同体联结起来,增强了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实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认同。在政治、文化认同的双重建构下,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开始加速前进。再次,改造国家公共性。“公共性是国家治理的价值根基。”[9]在西方国家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中,“工具理性”“科学精神”“效率”等成为西方政府的核心价值导向,但这种仅具有形式合理特征的理性,往往存在着价值理性的不合理,容易造成国家的现代性危机。鉴于此,中国共产党在建构现代国家的过程中,既注重包含理性、科学的治理之“术”,又秉承公平、正义、自由、民主的治理之“道”,不断将“众利”“众意”转化为“公利”“公意”,使国家治理体系在本质上具有了鲜明的人民性,蕴涵和体现着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价值逻辑。正是在这样的探索下,现代国家建构的中国方案逐步成型,不仅化解了全球治理危机,展现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强大治理效能,而且启示了发展中国家,为后发国家探索现代化方案提供了成功范例。

(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党驱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科学思维方法

作为一个国家的执政党,必须以科学方法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并作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秉持系统、辩证、历史、创新的思维观,为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和行动指南。

首先,中国共产党坚持系统思维,“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10]20,立足全局,对国家治理体系进行了系统谋划,明确其基本方向与根本要求,朝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断前进。其次,中国共产党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看待世界,从“公共利益优先、兼顾个人利益的治政要领”[11]出发,明确了“一元主导,多元协同”的国家治理模式,形成了一个主体(公有制)与多种所有制、一个主体(按劳分配)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市场、政府同时发挥作用的经济运行机制,使国家治理结构蕴含“一”与“多”共存的逻辑。再次,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鉴往知来”的唯物史观对历史进行整体把握,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汲取智慧,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洞悉共产党执政、社会主义建设、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國现代化发展的正确道路。最后,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将自身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最终形成了一套蕴含着中国智慧的国家治理方案。由此可见,党在领导现代化各项事业中自觉运用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正确处理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若干重大问题,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提升了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为提高国家治理效能与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协同推进的历史逻辑

回溯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基于不同时期的历史使命,坚持以党的建设促进国家建设,以中国共产党之治推进中国之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思想建设开启探索式治理,完成救国大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为主要内容进行运动式治理,完成兴国大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制度建设为切入点开展改革式治理,完成富国大业;在新时代,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开展综合式治理,推进强国大业。历史地考察二者之间的互动,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协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思想建设为出发点开启探索式治理,完成救国大业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便对如何通过党的领导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思考与探索。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政党要想推翻资产阶级取得革命的胜利,除了坚持人民立场、团结人民群众,还要加强党内团结,对党的政治路线、政治目标形成共同的认识。只有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才能保证行动上的一致;只有净化思想作风,才能坚守党的政治路线。正是领悟到这一点,毛泽东首先着重在思想上、政治上进行建设,通过纠偏、整风、教育等实现了全党的思想统一与行动一致,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夺取政权,以革命的手段摆脱了剥削与压迫,成立了新中国,完成了救国大业,开启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探索与实践。

井冈山时期,基于中国革命现状,毛泽东提出了从思想上建党的主张,开启了以思想建设推进党的革命的新征程。1939年,毛泽东总结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将党的建设看作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首次提出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明确了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总任务。此后,党越来越重视思想领导在一切领导中的重要意义,着力推进以思想建设为首位的“伟大工程”,在党内开展延安整风运动,清除了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等错误思想,端正了党的思想政治路线,使党员在思想上受到了洗礼。但是,党内不利于革命取得胜利的思想仍然存在。毛泽东指出,很多党员虽然“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12],即不具备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为解决这一问题,毛泽东号召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增强党性教育。接受了思想洗礼后的中国共产党空前团结,在最困难的条件下仍坚守革命理想,冲锋在前,不仅取得了广大人民的信任与拥护,还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恢宏史诗,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启了探索国家治理的新征程。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为主要内容进行运动式治理,促进兴国大业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肩负起带领广大人民改变“一穷二白”面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组织规模愈加庞大,党进行国家治理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多、难度更大,党员内部更容易出现精神懈怠、组织松散、作风腐败等问题。在党的建设中,“思想建设是灵魂、组织建设是核心、作风建设是关键”[13]。基于此,中国共产党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加强自身建设,通过运动的方式使党员队伍始终保持政治本色,全身心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中,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1950年,全党全军进行了一次整风运动,首先是整顿干部作风,采取文件阅读、经验与问题总结、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方式,力图改正党内的工作错误,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水平,拉近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尽管整风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党的工作作风,但并没有触及党的思想、组织建设问题。1951年,中共中央继续加强党的建设,发出用三年时间进行整党工作的指示,在全党上下有步骤地开展整党运动,使新、老党员保持思想纯洁、信念坚定,夯实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整党运动期间,党内还开展了“三反”运动,有力地纠治了官僚主义,打击了贪污、浪费等不正之风。通过整顿党内在思想、组织、作风方面存在的不良问题,党员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大大提高,党员队伍的战斗力不断增强。党在执政初期团结带领各族人民集中力量办大事,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科技方面成功研发了“两弹一星”、杂交水稻,文化方面实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社会方面初步解决了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充分释放国家发展现代化的生机与活力,完成了兴国大业,使国家治理体系初具雏形。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制度建设为切入点开展改革式治理,实现富国目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推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系统总结了党的建设与国家治理的经验教训和成败得失,敏锐地意识到制度问题对党和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意义,认为其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14]作用,“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15]。因此,党重新调整侧重点,从制度建设切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进行了领导制度与组织制度的全面改革,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完成了富国大业。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党开展一切活动的根本遵循,因此党围绕民主集中制进行制度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这一时期,党首先恢复“文革”前党和国家的组织领导机构,建立健全领导制度,形成了党领导国家机构建设的政治格局。随后,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建立健全党委会工作制度、组织生活制度、监督制度、干部管理制度等,使党内形成了完整的制度体系。随着党的制度建设深入推进,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也逐渐完备、成熟,党依法治理国家的能力不斷提升,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极大地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为我国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飞跃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体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伟大创新与重大成就。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开展综合式治理,推进强国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两个大局”交互激荡,党面临着更为复杂、严峻的风险和考验,也对党的治国理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向纵深发展,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强调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协同推进的治党新方略,为新时代全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把稳政治方向、创新治理理念、提升治理能力、健全治理机制,将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强大治理效能。

首先,以党的政治建设把稳国家治理方向。中国共产党是具有绝对领导权威的执政党,国家治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定政治立场、方向、原则、道路,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国家治理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沿着正确的道路行进。其次,党的思想建设创新了国家治理理念。党坚持理论创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的若干重大关系与深层逻辑,为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再次,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作为广大党员的“主心骨”,党组织通过严明政治纪律、肃纪反腐、自查自纠、整治“四风”问题等净化党员队伍,永葆初心使命,使党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的治国理政能力得以提升。最后,党的制度建设健全了国家治理机制。党将制度治党作为治本之策,通过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体系、纪检监察制度体系、巡视巡察制度体系等,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动国家治理机制不断完善、成熟。在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实行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治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高效能治理回应中国、世界、人民、时代之问,以历史主动精神创造伟大成就,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向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迈进。

三、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协同推进的实践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习近平指出:“治国必先治党,党兴才能国强。”[16]如何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把党建设成为顺应历史发展趋势、能够应对风险挑战、充满生机活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坚强有力的领导深入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是新时代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中国共产党应着力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坚持以历史主动精神推进自我革命,增强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政党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10]1-2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组织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覆盖范围最广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拥有独特的理论、政治、制度、组织优势,以及自我革命、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这些优势推动着社会主义建设向前发展,取得了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大也有大的难处”[17],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如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实现“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保持先进性与纯洁性等都是世界大党面临的独有难题[18]。要想解决这些难题,党必须充分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不断深化自我革命,以独有优势破解独有难题,带领中国人民持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其一,必须加强政治建设,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政治三力”,維护党内政治生态,这是自我革命的根本方向;其二,必须夯实思想建设,引导广大党员学、思、践、悟党的先进思想和理论,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党性,这是自我革命的基础;其三,必须抓好党风党纪建设,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这一“小切口”入手解决党内歪风这一“大毛病”,进而形成激浊扬清、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这是自我革命的有效途径;其四,必须坚持惩恶、反腐,通过约束、监督、问责等方式让党员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彻底根除党内毒瘤,这是自我革命的长效路径;其五,必须重视党组织建设,以“关键少数”影响带动“绝大多数”,确保党组织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这是自我革命的组织保障;其六,必须完善制度建设,不断健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着力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这是自我革命的制度保障。[19]这“六个必须”推动自我革命向纵深发展,为党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指明了行动方向。

(二)发挥党领导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10]35。明确其在新时代的战略地位,彰显超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有效治理的独特制度优势,是加强党的建设以更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制度安排。从实践路径看,通过新型举国体制增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民族凝聚力,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好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与社会多元主体参与、政府科学统筹与市场优化配置的关系。

一方面,要处理好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与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关系。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使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民族向心力,党的领导优势能促进中央与地方、政府与社会间形成良性互动,促进基层党组织发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广泛调动各行业、各领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现代化建设构建起社会支持网络,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实现多元主体协同联合、创新发展。另一方面,要处理好政府科学统筹与市场优化配置的关系。在新发展阶段,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正面临“卡脖子”技术的重大难题,需要深化改革与创新,打造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型举国体制。具体来说,就是要正确定位政府职能,将权力下放给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企业的主体作用,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在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牵引作用的同时发挥政府在顶层设计层面的科学统筹作用,打造“政产学研用金”一体化的创新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0],为国家发展构建起优化治理模式。如此,依托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聚强大合力,形成“全国一盘棋”,推动党的建设与国家治理效能协同共进,确保举国上下同心同德、步调一致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三)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书写好民族复兴答卷

强大理论锻造强大政党,强大政党引领强国时代。无论是总结、提取、凝练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还是将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不断向前推进,党的理论建构都至关重要。在百年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书写了中华民族历史巨著,并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回应和破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实现进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

构建强大理论需做到两个把握。一是把握理论的系统性与整体性。作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理论是系统的、完整的,而非孤立的、碎片化的。这要求党在构建新的理论体系时必须掌握系统思维,不仅要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进行系统研究,还要从解决各领域、各层面实际问题出发,以问题为导向,把解决理论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让党的理论全面、系统地指导实践并开拓新的实践。二是把握理论的继承性与创新性。党的理论既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总结和升华国内外优秀治国理政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新时代,党继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坚定理论自信,拓宽理论视野,盘活理论资源,丰富理论体系,不断推进党的理论与时俱进,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作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点”与“面”,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不断发挥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的协同作用。从理论、历史、实践三个层面深入思考二者的契合逻辑,有利于更全面、系统地理解党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推动党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更好地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最终实现伟大梦想。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全集:第三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80.

[2]列宁.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82.

[3]列宁.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7.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57.

[5]杨平.人民民主与自我革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支撑[J].思想战线,2022,48(6):59-67.

[6]徐勇.现代国家建构中的非均衡性和自主性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97-103.

[7]冯海波,张梧.砥柱中流: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9.

[8]燕继荣,王江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国家建构逻辑[J].政治学研究,2022(3):3-13+160.

[9]张雅勤.公共性视野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1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1]王浦劬.新时代的政治与治政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47.

[1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75.

[13]刘先春.全面从严治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94.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530.

[1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16]习近平.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6.

[17]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2021年版)[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217.

[18]严书翰.坚持自我革命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必由之路[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3,8(2):4-13+118.

[19]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  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N].人民日报,2022-01-19(1).

[2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5.

The Triple Logic of the Coordinated Promotion of the New Great Project of Party Building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Zheng Shipeng,Du Ying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44,China)

Abstract:The new great project of party building and the coordinated promo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have a triple logic of theory, history, and practice. From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the theory of Marxist ruling party construction provides basic compliance for the CPC to promote nation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the theory of modern state-building defines the basic tasks for the CPC to lead nation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and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provide the methods of scientific thinking for the CPC to drive nation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From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n the century-long struggle of the Party,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wo have always been inseparable organic unity relationships. From the practical perspective, the CPC adheres to the historical initiative to promote self-reform, gives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a new type of national system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and provides important support for strengthening the Party's capacity to steer social transformation, gathering strong synergy for promoting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nd writing a good answer to national rejuvenation. These practices provide a solid guarantee for building a strong country and advancing national rejuvenation.

Key words:the Party building;nation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collaborative advancement

責任编辑:孔九莉

猜你喜欢
国家治理现代化党的建设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浅析列宁政治遗嘱中的“党的建设”
改革举措落实难的表现及其化解
论习近平关于党的组织建设思想的创新
试析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建设
把“两学一做”落实在思想上和行动上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路径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与现实维度
运用大数据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