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023-12-27 21:58赵艳芳
学苑教育 2023年32期
关键词:古诗古诗词素养

赵艳芳

(河南省襄城县城关镇南大街回民中心小学,河南 襄城 461700)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创新途径和方法,如何彰显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教育界乃至社会共同的课题。 老一辈的文学家、作家、教育家也都非常重视古诗词的历史研究、教学研究。那么,我们各个学科,特别是语文学科,在进一步丰富完善古诗词教学理论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责无旁贷,无可替代。

一、核心素养的含义

核心素养其实就是人文素养,它表现为积极乐观、自立自强、淡泊名利等方面。人文素养不是生来就有的,是人在后天的学习中形成的一种对于物质文化需求的较为高级的意识形态。它侧重于人的精神层面和精神建设。一个有人文素养的人,品格一定同样优秀。在几千年历史的长河中,古诗词的发展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字里行间隐藏了一个时代的兴衰盛亡,一个人的悲欢离合。古诗词教学是一个传播知识、传播文化,弘扬社会正能量的途径。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诵读和理解,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尚的人格魅力。

二、问题的提出

(一)对语文核心素养全面落实的主动响应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其本质是为了实现人的整体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课程总目标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智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课程总目标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建立文化自信。”两版课程标准都表明:古代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古诗词是民族灵魂的顶梁柱,值得去诵读、去品悟,我们有责任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二)对统编版教科书推进使用的积极践行

统编版教科书在结构上与之前版本教科书有明显的不同,它采用“双主线”组织单元结构,一条线索是内容主题,一条线索是语文要素。以“双主线”的方式建构单元内容,易于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古诗词教学的研究实践要反映出统编版教科书的编写意图,一方面在横向上聚焦单元内部的“双主线”,一方面在纵向上整合各个学段的衔接与过渡,把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落到实处的同时,将价值观教育自然融入语文所包含的语言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中,做到润物无声,有机渗透。

(三)对小学古诗词教学突出问题的纠偏

很久以来,古诗词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首先,老师教的角度。教师的教法单一且无新意,通常在解释诗词写作背景、解释诗词的字词含义方面花费大量的时间,诗词教学碎片化、割裂化,整节课支离破碎,索然无味。同时,老师总是抓得很紧,不敢放手,不相信学生有鉴赏阅读古诗词的能力,总是担心学生跑偏,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因此,就是一味地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其次,学生学的角度。学生离古诗文年代较远,生活方式、语言表达方式差异很大。第一是不好读,一些词汇、句式,古代的说法,读起来难!第二是不好懂,在现代汉语语境下成长的孩子去了解文言文传递的思想和感情,确实挺为难。第三是不好入情境,古诗词表现的是古代的一些生活情境、思想情感,学生很难走进诗的意境。

三、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一)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1.培养语感

“新课标”中提出语言运用这一核心素养概念: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那么,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通过诵读涵咏这样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对国家语言文字的热爱。

比如在教学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时,教师先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然后标出节奏停顿,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再进一步读出诗的韵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这一遍遍的诵读中,很多学生已经熟读成诵,诗中的文字已经在学生们头脑中刻下印象。然后,再让学生们默读古诗,边默读边标画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对诗的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设计一个填空练习,如:( )的( ),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的色彩、味道、姿态等,对桃花、江水、鸭子、蒌蒿有了具体的感受。经过这样一番引导和铺垫,诗中的意象已经不是一个简单又枯燥的词语,而是一副活灵活现的画面了。此时,配上优美的音乐再让学生美美地读,老师和学生共同解读诗句的意思,将所有意象汇成一幅画。最后,再让学生想象画面、品读古诗,感受诗中春江美景的可爱,体会诗人对大地一片生机的无限喜爱。这个过程,有诵读,有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有积累,有运用。

2.感受古诗词韵律之美

“新课标”指出: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

古诗抑扬顿挫,一咏三叹,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在古诗词教学中,要突出古诗平仄、对偶、押韵之美,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华语言的博大精深,婉转优美,变化万千。

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先展示描写祖国壮丽风景的古诗,配以优美的画面、悠扬的乐曲,一下子把学生们的思绪带入了古诗的殿堂。然后带领学生们诵读,由开始读得正确流畅,到读出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再到读出诗人的愉悦惬意;最后,闭上双眼,在缓缓流淌的乐曲中轻声诵读,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对西湖的喜爱赞美。读诗,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而由此,学生对这首诗的情感感悟也水到渠成。特别在教学后两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时候,教师先和学生们对对子,“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引申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对偶,让学生们对古诗的对仗工整有初步感知,有的学生甚至模仿这样的对仗形式写出了“波光粼粼晴西子,烟雾蒙蒙雨山水”的句子。

(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诗词凝练精当,言简意赅,意蕴内涵深厚,短短几字,几词,几句,胜过千言万语,让人产生无限联想。凭借想象,学生感知了诗词的意境,丰富了诗词的意境,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还有诗词中所描写景象、生活情境和现代生活有很多相差之处,也只有联想,才能让学生穿越文本,穿越文字,与诗人产生对话,产生情感的共鸣。在这个过程当中,就是发展和提升学生思维力的时候。因此,想象、联想,是学生鉴赏诗词的一个重要媒介,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联想,学生才能读懂悟透诗词游离于文字之外的深层次意境。

1.生发力

想象的生发力是在古诗词描绘的原有形象基础上发生、展开想象的能力,是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必备能力之一,表现为对原有形象的一种丰满、立体、鲜活,是诗歌阅读和想象力培养得一种天然契合。如学习《游园不值》的时候,其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一句,就留给学生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这是一个鲜活的画面,具有形态、色彩、空间感,此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满园的春色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如何生动地去描述这个画面?学生要考虑事物的空间布局,满园的花草景象,由此培养学生想象的生发力。

2.还原力

古诗词很多是诗人当时的亲身经历,具有情境性。引导学生借助想象的还原力再现当时的情境,在脑海中重现诗人当时所经历的情景,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手段之一。

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人物品格,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在教学时,要把两者融合,引导学生还原当时情境,并加以描述。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教师抓住“冰心”“玉壶”这两个词语,体会诗人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感受诗人开朗的胸怀和高洁的操守,引导学生推测王昌龄与辛渐告别时,他们会聊些什么? 当王昌龄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时,辛渐可能怎么回复他?然后让学生进行想象表演,此时诗人和辛渐会说些什么?这一个环节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再次拉近学生与当时环境、文本、作者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能与作者对话,从而感受人物品质。然后再插入王昌龄的背景资料。深入理解王昌龄的精神性格。《塞下曲》这一首诗当中,抓住两个表示动作的词语,“逃”和“逐”引领学生进行对比,从这两个动作的对比当中,感受将士们的爱国热情和大无畏的精神。接着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再结合画面进行朗读体会,这样将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学生的感受就会更深刻。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古代诗词在古汉语中,是最具有审美效果的艺术形式,古诗可以吟,可以诵,可以唱。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尝试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打开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德国浪漫主义作家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讨论审美教育与个人成长的关系中,特别强调,审美的方式是实现个体充分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审美活动是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一种重要方式,没有功利性,没有约束性,审美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个性感知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若要培育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感知能力,那么可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尝试从“诵”“画”“演”等多种维度中展开。

1.“舞”之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通过诵读、改写、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感人情境和形象的理解与审美体验。在平时古诗词教学中,每学习一首古诗词前,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网络平台,搜索这些古诗词的唱诵视频,提前发给学生们,让他们跟诵、跟唱,在生动有韵味的旋律中,学生们再也不觉得古诗词难以背诵,难以理解了。比如在教学《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的时候,找到这首诗的手势舞,既可以唱诵,又可以做手势舞。学生们兴致勃勃,不到一天时间,就可以学会《芙蓉楼送辛渐》的手势舞,还会唱这首诗。课堂上,教师先组织学生们同桌对唱、前后组对唱、师生对唱,再让学生们配上手势舞,一时之间,课堂上充满了抑扬顿挫、婉转悠扬的古诗词唱诵音韵,和谐、灵动的课堂氛围让人深深陶醉其中。下课后,孩子们意犹未尽,还在教室内、走廊上唱诵古诗,做手势舞。这比起干巴巴的让学生们背诵古诗词,灵活了许多,生动了许多,学生们爱上古诗词,不再是问题!

2.“画”之美

教师可以和班级美术老师不断研讨斟酌,选择适合采用素描、写意、工笔等绘画形式的古诗,学完一首诗词后,请美术老师根据古诗词的内容、意境、画面,指导学生们画一画,每幅画要配上一首诗,并进行评选,激发学生们的绘画热情。比如《江雪》适合素描,《绝句》适合水粉画,《饮湖上初晴后雨》学生们用工笔表现西施的美丽温婉……一学期下来,有的学生可以画十几幅,装订成册,就是一本雅致温馨的诗配画图书。

3.“演”之美

让学生们化身古诗词中的人物,自己去演一演当时的情形,还原当时的画面、情节,更是学生们喜欢的一种学习古诗词的形式。这样的形式,更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们要编排剧本、集体策划、设计活动方案。在排练过程中,要注意与别人的沟通,要揣摩体会古诗词中人物的心情、表情……一首古诗演下来,学生们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得到极大提高。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味传统文化丰富的人文内涵,陶冶情操,培育学生们的民族精神。 在教学《小儿垂钓》这首诗的时候,教师让学生们分别扮演天真可爱的小儿和疑惑的路人,让他们之间发生对话,再现当时情境,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1.课内渗透

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应该渗透进学生的语文教育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诵读等方式,帮助学生体味传统文化,并与生活实际结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健全人格。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元日》这首古诗的时候,教师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将古诗词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起来,营造出一种具有生活化气息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以亲切感和熟悉感。在新课导入环节,首先让学生回忆刚刚过去的春节,孩子们是怎么度过的,心情怎样,习俗有什么,大人孩子们都在做什么,或者农村和城市春节有什么不同?由于春节刚过去,学生们对春节的印象还十分深刻,学生们七嘴八舌:“放鞭炮”“贴对联”“吃年夜饭”……在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后,再带领学生学习这首古诗词。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状态,还能在降低学生理解难度的基础上深化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

2.课外拓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指出:关注传统节日节气、民俗风情、民间工艺、历史和传说等;教师应利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语文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相关经验,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在节日活动中,教师积极创造节日环境和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并让学生将体会感悟以口头或文字的方式表达。每逢端午节、中秋节等佳节,教师给学生们讲一讲这个节日的来历,和这个节日有关的传说故事,这能大大激发学生们探索传统节日风俗、意义所在的热情。有的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走访,把本地的节日风俗写成一篇调查报告;有的学生可以把所有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词汇编成一本册子。

四、结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要用心、用情,方法灵活,让学生们爱上古诗词不难,培养学生们语文核心素养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猜你喜欢
古诗古诗词素养
踏青古诗词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我和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