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职业启蒙教育发展的契机、困境与对策

2023-12-27 20:20◎罗颖,曹
职教通讯 2023年10期
关键词:双减劳动职业

◎罗 颖,曹 宇

一、“双减”背景下职业启蒙教育发展的契机

“双减”政策对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等方面提出了要求。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改革的推进为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提供了发展契机。

(一)课后多出的时间促进职业启蒙教育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虽然近些年国家积极提倡在中小学阶段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但由于过重的学业负担、应试教育观念的桎梏等因素,职业启蒙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常常阻力重重,处于被边缘化的被动境地[2]。有些学校将职业启蒙教育形式化为学习理论知识、庸俗化为学习谋生手段、局限化为掌握职业技能等[3]。学生在这种“被动”的职业启蒙教育中无法建立正确的职业认知,甚至还会产生错误的劳动观、职业观等价值观层面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与职业启蒙教育相关的政策文件,可见国家对职业启蒙教育越来越重视。然而,部分学校并没有为职业启蒙教育的开展提供充足的时间。随着“双减”的实施,学生的学业负担得到了减轻,“多出来”的时间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校留给职业启蒙教育的时间得到了保障[4]。此外,“双减”的出台也为职业启蒙教育提供了质量保障。“双减”政策强调应注重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并在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之中纳入对课后服务情况的评估[5]。可见,在“双减”的推动下,作为丰富学生课后活动重要抓手的职业启蒙教育的教学质量也将受到关注。可以说,“双减”政策为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打开了新格局,助力职业启蒙教育实现“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二)课内必修与课后服务“两手抓”促进职业启蒙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双减”背景下,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将从课内必修和课后服务两方面入手。开设职业启蒙教育必修课程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的重要之举[6]。职业启蒙教育必修课程的设置在推动五育并举、推进普职融通层面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在“双减”背景下,学校将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尝试进行职业启蒙教育“课内外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使职业启蒙教育的课内必修与课后服务之间建立起相互协调、统筹发展的互动机制。《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中小学校与校外活动场所合作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或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7]。《意见》也强调,应开设丰富多彩的劳动、文体、科普、阅读、艺术、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1]。可见,“5+2”教育模式的推行对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实施渠道的拓宽促进职业启蒙教育实现多方聚力

“双减”推动了教育生态系统的全面优化,对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提出了新要求,有助于家校社协同推进职业启蒙教育新格局的形成[8]。由此,在“双减”背景下,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将体现出更多的社会属性,资源配置将更多地体现市场作用。再者,“双减”政策的出台有利于回归素质教育理念、扭转社会人才观[9]。国家政策禁止学科类培训并不是对学科教育的价值予以否定,而是站在“全面发展”的视角平衡学科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的关系,使教育回归“育人”初心。同时,“双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试图改变社会各界“‘仰视’学科教育所代表的学术型人才与‘鄙视’职业教育所代表的技术型人才”这种错误的“人才观”的尝试。在“双减”背景下,职业启蒙教育将成为促进素质教育、更新社会观念的重要引领者,将会受到更多社会优质资源的“青睐”[10]。此外,《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将推动“家校共育”走向深入[11]。职业启蒙教育的实施和发展与家长密切相关,家长积极且科学的参与可以使职业启蒙教育起到1+1>2 的价值[12]。在“双减”背景下,不断强大的家校社合力将助力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双减”背景下职业启蒙教育发展的困境

在肯定“双减”政策为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必须思考在“双减”政策的驱动下,要真正实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总结的过程。在“双减”背景下,职业启蒙教育还存在着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绩效保障等方面的发展困境,因此,对新形势下职业启蒙教育的发展困境进行深入剖析,才能科学探寻职业启蒙教育的前进道路。

(一)职业启蒙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一方面,课后服务工作的开展使职业启蒙教育教师数量的需求增大。“双减”政策要求学校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进一步提升学校职业启蒙教育的教学质量。目前,我国中小学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工作大多是由劳动教育教师兼任,但其师资数量也是不足的[13]。有研究发现,当前我国还有很多学校尚未配备专职劳动教育教师[14]。可见,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形势严峻。面对职业启蒙教育师资数量的匮乏,多渠道吸引专业的职业启蒙教育师资、拓宽职业启蒙教育的供给途径刻不容缓。

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素养有所欠缺。职业启蒙教育除了要发展学生的职业认知、学习初步的职业技能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与劳动观念[15]。然而,当前大部分教师对职业启蒙教育的认知仍停留在让学生学会某种职业技能的层面,缺乏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层面的引导[16]。而且,职业观念、劳动观念等价值观层面的内容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复杂性、深刻性,要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双减”背景下,职业启蒙教育应秉承怎样的育人理念、教学内容与实施方式应如何设置安排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急需职业启蒙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做法:1.先将面粉过罗,加30~35℃的水、鸡蛋、盐和成面团,当面团揉均匀后,饧放 30~40 min。

(二)职业启蒙教育课程设置碎片化

一方面,职业启蒙教育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其一,职业启蒙教育课后服务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课程体系。多数学校都存在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课程基本要素不完备的问题[17]。而且,“双减”使课后服务课程多样化,如何合理安排好职业启蒙与其他课后活动的时间、各种课后服务课程的内容如何协调等问题,还需进一步设计并审议。其二,职业启蒙教育课内必修和课后服务之间的关联性欠缺。当前,学校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包括课内必修与课后选修两种类型,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开发应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需要,形成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个性化的职业启蒙教育课程表。而如何区分必修与选修的教学内容、如何在满足学生共性要求的同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如何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职业启蒙教育课程连续体等问题,则有待进一步明确。

另一方面,从职业启蒙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方面来看,当前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面临着场地欠缺、资源不足、形式单一等诸多挑战。“双减”政策要求学校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开展多元的课后服务课程,以使学生在校内能得到满足其个性化发展需要的教育[18]。然而,当前大部分学校的职业启蒙教育必修课程教学形式单一,还是以传统讲授式的形式为主,使得教学效果较为有限[19]。此外,一些学校现阶段的课后服务只是“应付了事”,存在做“表面功夫”的现象[20]。即使开设了职业启蒙教育课后服务,也存在着实践场地不足、资源配置匮乏等一系列困境。

(三)职业启蒙教育绩效保障不完善

一方面,职业启蒙教育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不到位。当前,很多乡村学校有关职业启蒙教育课后服务的保障经费并未落实,大多还停留在预算阶段,致使学校职业启蒙教育相关的配套设置无法得到应有的供给[21]。经费保障的不足使得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实施难度加大,落实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另一方面,职业启蒙教育缺乏安全体系保障。在职业启蒙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学生的人身安全也是家长与学校所关心的问题。然而,目前并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对职业启蒙教育实施安全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而且,目前国家对职业启蒙教育培训机构的场地、内容、师资等方面的标准也尚未明晰,这就使得校外职业启蒙教育的质量及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目前,我国将课后服务安排在校内进行主要就是考虑到社会教育中潜在的各种安全隐患,但与校外企业、基地、机构合作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管理层面的问题。此外,职业启蒙教育课后服务工作的人员安排、绩效补助等问题尚未有效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各方参与职业启蒙教育的积极性。

三、“双减”背景下职业启蒙教育发展的对策

在“双减”背景下,如何实现职业启蒙教育“由有到优”的飞跃,是当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对此,本文尝试从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怎样评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旨在为职业启蒙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一)教什么——以劳动素养为出发点

在“双减”背景下,中小学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要从“造器”向“育人”转变,明晰“职业启蒙是途径,育人才是目的”的教学理念。

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将“劳动意识”作为其中一个基本点,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对培养学生“劳动素养”重视,这些“素养”可视作“良好的劳动习惯”的代名词[22]。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对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有研究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在长大后的失业率、犯罪率、离婚率及心理疾病患病率都比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更低,并且爱干家务的孩子长大后平均收入比不爱干家务的孩子要高20%左右[23]。虽然“家务”不能完全等同于“劳动素养”,亦或不能被视为“职业素养”,但却是“良好劳动习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良好的“家务劳动习惯”与职业性的“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它能够迁移到未来的“职业劳动”中[24]。此外,“良好的劳动习惯”可以促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更好地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转变提供助力[25]。

其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科学系统的职业启蒙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进而正确地选择其未来的发展道路[26]。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职业有着三六九等的划分,人们往往认为体力劳动、手工技术等方面的职业是处于最底层的职业。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会在潜意识中形成拒绝做技术劳动方面的工作的价值观念[27]。因此,中小学开展的职业启蒙教育应注重对学生观念层面的引导,向学生客观地展示不同职业类型的情况及特点,促使学生在观念层面形成对各种职业的积极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

最后,培养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与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产业等领域内的新兴职业形态正在不断涌现,创造性劳动的重要性愈加凸显。由此,创造性劳动应成为当下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28]。具体来说,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具有创造性、开放性、个性化且生活化的劳动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核心能力,为学生未来的生涯发展夯实基础。

(二)谁来教——加强多方主体合作

为了更好地推动“双减”工作的落实,新时代的职业启蒙教育除了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同时还要构建家校社协同推进职业启蒙教育的新局面。

首先,发挥学校职业启蒙教育的主阵地作用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职业启蒙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可以沿着以下三条路径进行:其一,从内着眼,学校可通过参加专家讲座、进修班、经验分享沙龙等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提升校内职业启蒙教育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而提高职业启蒙教育的质量,以应对“双减”给职业启蒙教育教师发展带来的挑战。其二,向外出发,学校可聘请优质的校外专业教师、技术专员或家长代表共同参与职业启蒙教育的实施;同时,应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建立职业启蒙教育人才储备机制,为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注入后备力量的同时,也为高校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形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其三,进一步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对不同区域的职业启蒙教育师资进行优化配置,推动教师轮岗规范化、常态化。教师轮岗可向乡村学校倾斜,为乡村学校职业启蒙教育的开展提供师资力量,以缩小城乡校际间的差距。

其次,“双减”背景下的职业启蒙教育不能缺少社会力量的参与。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校情,从社会职业启蒙教育培训机构、职业启蒙教育指导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共同为职业启蒙教育的有效开展保驾护航,以弥补学校师资欠缺、设备不全、场地不够等方面的不足。社会教育单位可以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根据学校需要“送教上门”,为学生提供教研读本、专业设备等职业启蒙教育资源。此外,学校还可以借助一些非营利性组织引入社会公益资源,以此推进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有效落实。

最后,职业启蒙教育需要家长来助力。家庭是除了学校之外,学生成长、生活的重要场所,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家长在学生生涯发展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有言,缺少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与缺少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无法完成“培养人”这种极为复杂又细致的任务[29]。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施行,家庭要充分发挥其在职业启蒙教育中的独特优势,从而构建起“家校联动,齐抓共管”的职业启蒙教育新局面。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其一,学校应开展与职业启蒙教育相关的系列主题讲座,使家长对职业启蒙教育的重要价值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并掌握科学进行职业启蒙教育的方式方法;其二,家长需要为孩子营造有助于劳动习惯养成的良好家庭环境,并充分发挥好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到家务劳动中。

(三)怎么教——打造高质量课程体系

职业启蒙教育课程是职业启蒙教育实施的重要载体。“双减”背景下的职业启蒙教育不仅要确保必修课程开足开好,满足学生“学会”的共性需要,而且还要确保选修课程的多元化,促进学生“学好”的个性发展。因此,学校应遵循整体化思路,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构建高质量的职业启蒙教育课程体系。

首先,注重职业启蒙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提高职业启蒙教育必修课程的质量;应立足劳动素养,开发符合本校学生特点的职业启蒙教育校本课程,这也是凸显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办学品质的主要路径。当前,职业启蒙教育必修课程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的效果,“教”的效果又取决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等问题,是职业启蒙教育教师应着重思考的。

其次,提高课后职业启蒙教育服务的质量。推进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课后服务质量提升是促进“双减”落地落实的有效途径,应加强职业启蒙教育课后服务课程建设。具体来说,学校应与校外专家学者、家长代表及符合相应条件的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研发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递进化课后服务课程,同时还需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职业启蒙教育课程清单,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30]。

最后,将必修课程与课后服务选修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加强以校为本的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群建设。职业启蒙教育必修课程和职业启蒙教育课后服务选修课程对学生而言是相互联结的,学校要在准确把握育人目标和办学特色的前提下,将职业启蒙教育课后服务课程纳入必修校本课程体系中,打造面向全体、注重选择性、特色育人的课内外协同的职业启蒙教育课程体系。例如,学校可以将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作为出发点,打造职业启蒙教育校本课程群,通过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的“组合拳”助力职业启蒙教育提质增效。

(四)怎样评——构建绩效保障机制

目前,中小学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在我国还属于新生事物,要确保其高效且科学的实施就需要有与之对应的管理、评价、保障机制,对实施效果予以评价、反馈、修正,以促进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长足发展。

首先,完善职业启蒙教育课后服务的经费保障机制。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课后服务因其同时具备公益属性和市场属性,所以属于典型的准公共产品,其经费应该由政府和家长共同承担[31]。学校可以通过政府出资购买、家长适量交费、企业赞助等方式为校内职业启蒙教育课后服务课程提供经费保障,以确保校内职业启蒙教育课后服务课程的有效开展。在服务经费的监管方面,各地可以参照北京市资金监管“防火墙”模式,通过第三方银行对职业启蒙教育课后服务经费进行监管[32]。为了防止出现“拿钱不办事”“钱课两空”等混乱现象,政府部门应定期检查,及时公示职业启蒙教育课后服务的相关经费,以确保经费使用的公开透明。

其次,强化职业启蒙教育管理评价机制。其一,政府部门应完善职业启蒙教育管理机制,督促学校正确科学地开展职业启蒙教育,避免出现职业启蒙教育狭窄化、功利化、边缘化等问题,同时应对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实施情况不间断地开展定期巡查。其二,完善职业启蒙教育评价机制,通过“自评”与“他评”双管齐下的方式对职业启蒙教育进行评估。“自评”主要是指学校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全方位评估职业启蒙教育的落实效果。所谓“他评”,即由第三方进行评价。第三方评价可以对校内开展的职业启蒙教育起到外部监督制约的作用,学校可以委托社会团体、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专业公司或其他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定期审查评估职业启蒙教育的实施情况、学生满意度、家长评价等,对敷衍了事的社会服务机构坚决实行“退出机制”,而对尽心负责的社会服务机构则予以星级评定并提高劳务报酬。

最后,健全学生职业启蒙教育安全保障机制。具体来说,需抓住以下两条线索:其一,系统完善关于职业启蒙教育的安全政策,尽早厘清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涉及的相关法律问题,加快职业启蒙教育立法工作进程。其二,政府部门应尽快明确家、校、社三方的职责定位,制定与职业启蒙教育相关的风险防范工作实施预案,建立健全相应的应急处理机制。例如,学校应制定更为细化的安全措施,为校内职业启蒙教育的实施提供安全保障,并适时组织安全演习,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改进学生管理模式,对参与职业启蒙教育课后服务的学生进行信息收集和动态管理,实现家庭和学校的“无缝对接”,确保学生的安全始终处于被关注的环境中。

总之,职业启蒙教育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是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在“双减”背景下,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在迎来发展契机的同时,也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设置碎片化、绩效保障欠缺等诸多发展困境。对此,职业启蒙教育的转型路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在“教什么”方面,应培养学生的良好劳动习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并将创造性劳动作为新时代职业启蒙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在“谁来教”方面,应建立可行的多元主体支持机制,形成内外联动、家校社齐抓共管的职业启蒙教育新格局;在“怎么教”方面,应将必修课程和课后服务选修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构建高质量、多元化的职业启蒙教育课程体系;在“怎样评”方面,应完善职业启蒙教育课后服务的经费保障制度,强化的职业启蒙教育管理评价机制,并且健全学生职业启蒙教育安全保障机制,为职业启蒙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双减劳动职业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职业写作
热爱劳动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