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爱美,首先要学会科学饮水

2023-12-27 14:36:03俞嵩
现代苏州 2023年22期
关键词:脾阳肾阳水液

饮水是我们日常必须的生命活动。不知从何时起,“每日八杯水”“每日2 升水(甚至有说3 升水)”已成为“养生人士”“爱美人士”的日常,各种刻度杯、刻度壶应运而生。看着这一只只大壶和一个个把水当药喝的人,作为一个中医,早就在日常生活、临床诊疗中反复劝诫身边朋友、患者合理饮水,然而个人能力有限,根深蒂固的“科学饮水”观念仅靠各个击破远远不够。今天借此做个中医科普,以期能稍作纠偏。

《黄帝内经》中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也就是说,我们喝进去的水,先到胃,然后要经过脾的转输,肺的通调,以及三焦、膀胱(肾)的气化,完成整个代谢过程。

《黄帝内经》又说:“水为阴,火为阳”,“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主静,不能自行运动,需要阳气的推动才能将水液推动,进入代谢循环,这个推动的阳气主要是脾阳和肾阳,也就是说饮水过多,肯定是消耗的脾阳和肾阳会增多,那么水是外源性摄入的,量的多少是人为控制的,而阳气的生成和外放是相对有限的,当然会有的人阳气盛,有的人阳气衰,因人不同,但不可能摄入多少水都能推动、气化,摄入过多,就容易出现问题,最常见的就是脾阳、肾阳受损,健康的人体应该是阴阳平衡状态,这种状态一旦被打破,就会出现体质状态低下,代偿能力下降,抵抗力减弱,出现各种亚健康状态,甚至脾阳虚、肾阳虚,出现痰、饮、水、湿等病证,出现齿痕舌、腹泻、消化不良、夜尿多、水肿等症状。

那么如何正确饮水呢?

首先是渴而饮水。任何不讲个体情况就讲量的话,都是耍流氓。“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小儿如此,成人亦如此,饱食终日必生祸患,这个是大家都能认可的。同样是从口摄入的,水液的摄入也是这个原则,不渴的时候,喝水只能额外增加脏腑的负担。饮水量应以自身需要为度。

而且饮水的时候也不能牛饮,吃饭要细嚼慢咽,饮水也不能太快。有的人一下子能喝200-300ml 甚至更多,那是不正确的,少量慢饮较为妥当:其一,不容易导致因突然大量进水而胃胀;其二,给阳气一点缓冲,有助于阳气气化,从而促进水液化津濡养脏腑;其三,可以避免过饮。当感觉不渴了,就不必喝了。

饮水也要注意温度,即水温宜温。凉水、冰水性阴凉,易伤人体阳气,特别是体寒、阳虚之人,会加重阳虚症状,有的人甚至出现胃肠痉挛剧烈腹痛和腹泻。烫水慢饮,虽然没有这个弊端,但容易损伤口腔、食道黏膜,久而久之,会引起热毒积滞发生癌变,特别是喝茶过烫的人要特别注意。同理,赘述几句,喜欢吃麻辣烫或者饮酒之人,亦是此类疾病高发人群。

饮水跟时辰四季的关系也存在着误区:一般会有人晨起饮一杯冷水,以期补充水分、清理肠道、预防便秘,然而,晨起是阳气初升渐旺之时,凉水直折阳气,有悖于养生之道,若口渴,少少饮温水即可。秋末冬初,天凉气燥,有人会自觉或不自主的加大补水量,其实病理性的口渴、便秘,都与肺脾肾的功能失调有关,单纯补水无济于事。反而,大量补水更伤阳气,水液不能正常代谢疏布更阻滞三焦及气血之道。所以如果出现饮水不能解决的口渴,不能一味责之天气干燥,更不能一味饮水止渴,必要时需要找中医把脉调理才能解决。

猜你喜欢
脾阳肾阳水液
胡淑萍教授治疗小儿呃逆临证经验
肾阳不足的药膳疗法
农村百事通(2020年2期)2020-03-31 03:00:58
阎小萍教授运用“益脾阳,滋脾阴,健中土”辨治风湿病经验※
河北中医(2020年7期)2020-01-12 10:09:52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家庭医学(2019年6期)2019-06-27 01:37:34
由“三焦气化”浅议“治下焦如权”之法
护脾阳、防脾湿脾好身体才好
补肾不只改善性功能
饮水
饮食科学(2016年3期)2016-07-04 15:17:38
OntheapplicationofAntConcinpre—translationofmachine
中医脾主运化水液理论与水通道蛋白的关系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