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继顶
(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第四中学,广西河池,530899)
劳动美德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思想基础之一,根植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可以帮助青少年塑造良好的劳动价值理念,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乡风和淳朴民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因此,农村学校要利用劳动美德去坚定农村学生的乡土自信,强化农村学生的乡土认同,涵养农村学生的乡土情怀。农村学生认识并展现个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从传统的被动劳动转变为主动劳动,坚持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念,并自觉主动践行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创造精神。让农村学生了解到个人和社会、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辩证联系,把小我融入大我,进而促进个人价值和乡村社会价值之间的互洽、融通,让更多懂农、爱农、支农的新时代人才可以扎根乡土,奉献乡村。[2]本研究旨在通过了解农村初中生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的有效途径,使农村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既能得到技能的提升,又能获得道德素养的提升,以期更好地培养农村学生的劳动素养及乡土情怀,从而推动乡村建设发展。
本研究主要采取调查问卷和访谈法。通过对农村初中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对教师的访谈,了解当前农村初中生对劳动教育和德育融合的认知和态度,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为今后如何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依据。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包括教师对劳动教育政策的领悟程度、劳动教育课程开展情况、学生劳动意愿。
在劳动教育政策解读上,85%的教师表示目前已掌握《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精神。在劳动教育目标定位上,教师已经明确了劳动教育对塑造学生品格具有的重要价值。73%的教师认为需要开设劳动必修课,同时需要加强其他学科的渗透,尤其是需要强化和德育的有机结合。但是也有3%的农村教师认为,农村地区学生本就需要在家中承担劳动任务,无须在校园中专门开设劳动课。农村初中生学习压力较大,需要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专门开设劳动教育课,会导致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被严重浪费。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A地农村初中在校值日活动已经实现了全面普及。所调研的农村学校中,劳动教育主题班会普及率已经达到了85%,各种志愿活动和社团活动占比也达到了40%。有教师认为,通过农村地区的劳动教育,学生可以获得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86%的学生有着较好的劳动能力,只有3%的学生劳动能力相对较差,劳动过程不够积极,无法正确地对待各种农村劳动活动。[3]
调研结果表明,农村初中各年级学生均有着较好的劳动态度、劳动意愿,在各种农村劳动活动中参与度较高。70%的学生较为热爱劳动,认为劳动最光荣。95%的学生在春耕、秋收之时会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活动,父母也较为支持,认为劳动是帮助他们缓解学习压力的一种方式。在中学这一阶段,农村学生已经了解到了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70%的学生觉得需要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去。但是也有30%的学生觉得,他们面对较大的升学压力,将劳动教育融入德育中,会导致他们的学习压力更大,减少学习时间。
农业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生产在农业属性的基础条件下,可以为农业赋予不同的时代属性。深入挖掘农业的劳动属性和成长属性,可让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具有更强的活力和吸引力。农村初中生的劳动教育和德育融合可以利用这一条件,实现五育融合。
具体来说,在农村劳动教育和德育的融合过程中,可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建立具有地域特征的农业科博馆,利用农作物照片和文字,科普农村中的常见农作物习性以及种植方法。也可以建立农耕实践基地,让教师带领初中生一起到该基地,在农民的指导下,了解西瓜、草莓、番茄、青菜、茄子、丝瓜等水果蔬菜的种植方法,掌握玉米、水稻、高粱、小麦等新型农作物种植技术。同时在农耕实践基地中安装摄像头,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可以随时了解农作物的实际生长现状。在耕田种地中,学生既可以体会到五谷丰登的喜悦,学习更多的农业知识,包括农作物知识、农具知识等,又可以了解农耕文化,体会农民生活的艰辛,学会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珍惜粮食等精神。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放学后在农民的指导下,进行浇水、施肥和驱虫,让学生通过田间地头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学生在亲历农耕劳动的同时,还拥有了一块将虚拟和现实有机结合的“开心农场”,等到秋收之时,便可以让学生享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参与农作物的买卖活动,体会个人的劳动价值。
通过农耕属性的合理利用以及别开生面的农业生产活动,可以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进而丰富他们的成长体验。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劳动的重要性以及农业生产的价值,真正实现劳动教育和德育的有机结合。[4]
农村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掌握了一定的种植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丰富多样的农趣活动。在农村的田间地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种植农作物;在小溪抓鱼、摸虾、挖泥鳅;在田野放羊、放牛、拔草;秋收时可以挖土豆、摘番薯、摘豆角,进行就地野炊、烧烤;也可以在不同的田野中展开丰富多样的活动,如放稻草人、放风筝;从自己家的农场中采摘农作物,进行美食加工。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农趣活动,可以让农村初中生的成长过程充满农村记忆。这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将实践活动与理论学习结合起来的农趣活动,可让学生在体验劳动的过程中加深对劳动知识的理解,进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让学生通过完成种植任务来锻炼意志品质。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时,教师应当注意对不同阶段的农村初中生进行分类教育,以培养其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农村中原本有泥匠、竹匠、木匠、陶器匠、铁匠等传统工匠,在我国工业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很多农村工匠放弃了传统手艺。但是,在全球工业生产力日益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广大群众对农村传统工匠师傅打造出来的物品更加情有独钟。而未来,一技在手,既可以成为农村学生的爱好,也可以帮助他们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亲近农村竹匠和木匠师傅,将农村已有的各种天然生产材料,如木头、竹子等制作为更精美的用具。或是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条件下,跟随打铁师傅将铁铸造为实用类器具。这种传统工匠技艺的学习,既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又可以有效地传播本土传统文化,帮助学生了解一门技能,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5]除此之外,农村还有各类民间手艺人,将他们聚集在一起,可让学生了解到农村的百工盛况,手把手教学生参与其中,进而激发学生传承手工技艺的兴趣。在耳濡目染之中,学生可了解到传统工艺的魅力。而在学生长大成人之后,也可以把学习的传统工艺以及工匠精神迁移到其他制造技能或是生产工艺活动中去,进而创造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精品力作。
农事体验园的建设,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平台以及创造劳动的机会,让学生从中体验劳动的乐趣,进而丰富其校园生活,并进一步激发其劳动热情,增强其实践能力,培养其合作互助精神,完善其人格,培养其良好的品德。农耕劳动除了可以创造一定的物质财富,还可以带来一定的德育功能。在劳动教育和德育的融合过程中,农耕劳动本身具有的价值难以替代。学校可以积极争取当地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共同开发并建设农事体验园。学校也可以与当地的农民进行沟通,在本地农耕田地中划出一部分,作为农村初中劳动教育的场所,并为农民给予一定的补贴和资金支持。在农事体验园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将其划分为不同的板块,如果木种植区、花卉种植区、时令蔬菜种植区、家禽养殖区、农具展示区、温室大棚活动区等。农具展示区主要展示农村目前正在利用的各种新型和老式农具,学生通过对老式和新式农具的利用,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农耕文化,明白当前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进而形成感恩意识和节俭意识。温室大棚的反季节蔬菜、南方的瓜果树木、四季常开的花卉,既可以为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视觉冲击,又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农业生产活动的求知欲,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拓宽视野,了解到除本地之外的其他农作物种植方法。[6]该农事体验园可以成为农村初中劳动教育和德育融合的主阵地,以此获得师生的喜爱。另外,也可以利用该农事体验园作为研学旅行活动场所,为本地的农业生产带来科普及指导,甚至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
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这一教育理论。农事体验园的建设本质就是把教育融入生活中,做有活力的教育和有生活支撑的教育。为更好地实现劳动教育和德育融合,农村初中学校可以积极研发融合教育课程体系,实现理论、实践、技能三者之间的深度结合,既可以培养农村初中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可以转变其劳动观念,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强化认知
简单的农村劳动教育或是课堂教育,吸引力较差,在课堂中个别知识点学生无法悟深、悟透。但是现场教学,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其中,农事体验园便是一个典型的融合课堂,学生可以在其中自主实践,了解瓜果、农具、中草药、五谷、渔业等多方面的农业知识,既可以收获传统课堂无法获得的知识之趣,又可以在整个过程中了解到农业生产的不易。例如,在传统科学课堂中,教师会讲解根、茎、叶等关知识,教师可以把第一课堂转移到田间地头,带领学生到农事体验园辨别不同植物的根、茎、叶。若是有必要,也可以摘下一些树叶,让学生观察这些树叶的脉络,这也契合初中生物中的知识,实现跨学科融合。[7]
2.强化实践
教师讲解工具的生产和使用时,可以把学生带领到农事体验园的农具展示区,让学生明确不同农具的使用方法,掌握其使用途径。同时通过这些农具展开农田翻耕、松土、保墒等体验性活动,亲自动手操作农具,了解传统农具和现代化农具的区别,优化其动手能力,进而培养其劳动情感。另外,若是有条件,也可以设置家政功能区,例如,以“我的食谱我负责”为主题,让学生学习各种烹饪材料的使用方法,明确一道菜的制作成本,进而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明确珍惜劳动成果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3.提高技能
在农事体验活动中,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劳动技能。例如,教师讲解冬季农作课程时,可以让学生了解适合冬季种植的蔬菜,掌握基本的种植技巧。通过这样的亲身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感悟到劳动的兴趣和价值,掌握劳动技能。劳动活动,既可以帮助农村学生强身健体,又可以让课堂教学的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引导学生认识基本的劳动工作,如锄地、播种,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提升其劳动技能,同时也让学生懂得在冬季劳动前,首先需要暖身和提高身体机能等基本常识。除此之外,若是农村地区有条件,还可以抓住“互联网+教育”这一时代发展契机,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通过公众号和App等不同的新媒体平台,实现城市劳动教育资源和农村的有机共享。利用新媒体平台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能够弘扬劳动精神,创新劳动育人模式,并深入挖掘不同课程中的育人价值,把各学科中具有的劳动精神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活动中,以实现优质资源在农村地区的有效流通。[8]
教师可以通过评价体系的建设,对劳动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融合成果进行检验。可以综合农村初中不同年级学生的特征,基于“会生活、会操作、会服务”三个维度制定劳动学习清单。例如,“会生活”主要指精准辨别不同作用的垃圾桶,同时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每日对自己的床铺进行整理,并做好家务;做好自己及家人衣物的整理。“会操作”主要指了解两到三件工艺品的制作技术;选择一到两种水培或土培的植物,如水仙、文竹、绿萝等进行种植和养护活动。“会服务”主要指服从值日分工,与班级中的其他伙伴共同完成值日工作;主动帮助家长择菜、洗菜;利用课余时间到田间地头进行除草、浇水。在劳动教育成果的评价和检验上,可以围绕以上三方面的劳动学习清单进行评价。劳动教育和德育两者之间的融合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同时具有一定的综合育人功能。因此,在教师进行劳动教育评价时,需要把二者融合的“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价值放在首位,加强对过程性评价的关注和重视,强调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化发展,并构建出融合学生、学校、家长、社会等多个主体在内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提出在农村初中生中开展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的方法和途径,利用好乡村具有的劳动教育天然优势,通过让农村学生参与到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此,教师需科学设计劳动教育内容与目标,以家长为辅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