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话语建构的现实条件与基本路径
——以军事理论课为例

2023-12-27 12:59:14苏同欢
教育观察 2023年29期
关键词:理论课军事话语

苏同欢,李 理

(湖南信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151)

一、引言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三全育人”要求的提出,拉开了全国高等教育界关于课程思政的讨论与实践热潮,也对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教学话语作为贯穿课堂始终的信息渠道和联结师生思维的主要纽带,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军事理论课教学必须重视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话语的建构、运用及优化,保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才能成为“三全育人”大思政课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真正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二、内涵和要求

(一)基本内涵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2]因此,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高校发挥全部教师力量,调动一切教学资源,利用一切课堂空间,善用一切教学方式,使所有课程教学都能发挥价值引领、品格涵养、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而不仅停留在专业理论技能的教学。

话语是主体借助声音、文字、图像、动作等形式将信息、思想与情感传达给客体的符号体系。米歇尔·福柯所认为,话语是由词、句子和统计数据符号组成的,是人们所能听到的一种言说形态和能在它们的文本形式中读到的书写形态。[3]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话语,就是高校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经过有效转化和创新,以融入课程教学话语而产生的一种具有价值塑造引领功能的话语新形态。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话语实质上仍作为具有特定表达意义的语言符号,从属于话语体系的一般范畴,因而受话语本质属性及传播规律的约束,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话语主体、话语受众(即客体)、话语载体、信息、意义及传播技巧等。但作为一种教学话语体系,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话语则比一般意义的话语更加凸显知识性、思想性、规范性和课堂场景适应性;同时又因课程思政在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中的特殊功能与地位,使其比一般教学话语更具鲜明的政治指向性、价值引领性与思想严谨性。

因此,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教学话语建构,意味着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须通过课前的精心设计,以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原则与方法为指导,有意识地挖掘军事理论课本身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思想政治教学话语元素有机融入军事理论专业知识的讲解中,增强育人功能。

(二)目标要求

首先,要契合“三全育人”大思政课的价值导向。高校军事理论课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面向全体高校大学生普及国防知识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高校军事理论课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总体国家安全观,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这是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思政教学话语体系建构的“先天优势”。课程思政背景下,军事理论课教师在授课中不能仅限于科学理论的探讨,而要在讲解思想、战略、方针、政策时,有意识地帮助大学生戳破一层“窗户纸”,将理论知识深入到价值层面,让大学生深刻领悟“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民安”的重大意义,培育大学生爱党爱国爱军的正确思想。

其次,要突出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专业风格与话语特色。大学开设的课程门类众多,而课程思政话语切忌千篇一律,避免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主要包括中国国防、国家安全、军事思想、现代战争、信息化装备等内容,与大学生日常专业课学习内容有很大的异质性,具有一定的新鲜感。因此,在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教学话语建构中要利用好这一特点,紧密联系军事理论课所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找到恰当的契合点,从而转化为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教学话语建构的优势。

最后,要遵循高校课堂教学与话语传播的科学规律。从高校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军事理论课教师需要充分把握高校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不能生搬硬套地将课程思政话语任意“嫁接”,甚至“喧宾夺主”。军事理论课教师要认真做好学情分析和教学设计,借助丰富的教学手段,使有“思政味道”的军事理论课堂“活”起来。从话语传播角度来看,教师也要尊重话语传播的科学规律,积极应对新的话语传播环境,转变传统的与受众相对疏离、单向通话的话语传播方式,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网络社群”生态,突破“网络圈层化”现象,塑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体系。

三、现实条件

当前,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思政教学话语建构具有客观的有利条件,这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的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的中国气派,以及新时代大学生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的个性品质等。然而,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教学话语建构也会受到话语内部结构要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制约,如新生代青年教师和“00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情绪变化,互联网自媒体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等。

(一)有利条件

第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的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为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教学话语建构提供了现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改革发展取得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党确立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坚持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指导,顺应新军事革命浪潮,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标准,大刀阔斧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持续推进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引进一大批尖端新式武器列装部队。人民军队实现了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现代化水平和实战能力显著提升。党领导人民军队坚决开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争,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决支持和强烈拥护。中国特色强军之路越走越宽,为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教学话语建构提供最生动的故事和最鲜活的素材。

第二,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作风,为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教学话语提供了历史依据。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以来,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投身于滚滚向前的历史洪流,历经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无数硝烟战火,披荆斩棘、不怕牺牲,取得一系列辉煌胜利,为党和人民建立了卓著功勋,涌现出了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陈树湘等一个又一个名垂史册的人民英雄和一段又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尤为宝贵的是,人民军队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形成了军民“一家亲”“鱼水情”的优良的传统作风,树立了人民子弟兵的良好形象。这些熠熠生辉的历史功绩、感人肺腑的革命故事、可亲可敬的人物形象,都为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教学话语建构营造了良好的历史语境。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构成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教学话语建构的自信的根本条件。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4]中国式现代化深刻影响我国高校教育教学话语的底层逻辑。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五大文明协调发展以及和平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伟大变革,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治理水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同时,也为当前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教学话语建构从根本上增长了底气。

第四,“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的中国智慧,为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教学话语建构扫除迷障。党和国家先后提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展现了“君子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和“天下大同”的中国情怀。这就为建构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话语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价值依据。

(二)影响因素

第一,从话语主体来看,生活的焦虑影响了新生代青年教师自我价值及理想的实现。教师是教学话语生产、塑造与传播的主体,教师自身的价值信仰决定了他本身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和态度。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才能讲出道理、讲出情怀。但是,初入职场的高校青年教师往往要承受来自工作、情感、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以及不同程度的焦虑感,感受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隔膜。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话语主体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第二,从话语客体来看,“00后”大学生鲜明的个体意识,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度。大学生是接受教学话语传播的客体,话语传播的效度需要以话语受众的接受程度为考量。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灌输知识为主要形式,而作为当今高校大学生主体的“00后”群体则更加崇尚个性与自由,更喜欢生动活泼的课堂表现形式。因此,部分大学生会对专业课中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特别是不经加工设计的硬性灌输形式,产生一定的心理排斥甚至逆反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高校课政思政教学话语的建构。

第三,从话语环境来看,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环境呈现出矛盾性、多样性、关联性态势,话语主体与客体呈现外部多元化和内部异质化趋势。[5]特别是全媒体语境下,话语传播呈现出主体的权威性与草根性共生、内容的系统化与碎片化并存、方式的融合性与裂变性同行等特点[6],增加了课程思政教学话语的论证负担。部分自媒体平台为吸引客户流量,内容生产追求“短平快”和娱乐化,话语传播具有较大随意性,但青年大学生群体更易接受其提供的有趣信息及丰富多变的话语风格。然而,当自媒体内容的生产者与传播者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时,就会不由自主地代入主观偏见,传播错误信息,从而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话语造成一定的消解和破坏。

四、基本路径

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教学话语建构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但总的来说大致包括两条主要路径:一是通过深入挖掘、总结和梳理,把军事理论课原本就蕴含的十分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讲出来;二是转化创新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话语逻辑和体系,改变高校军事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叙事逻辑,积极推进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教学话语体系推陈出新。

(一)挖掘梳理课程思政资源

第一,高校军事理论课蕴含丰富的信仰教育资源,需要深入挖掘和精心梳理。人民军队的革命奋斗史本身就是一部开展信仰教育的最佳教材。如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毛泽东同志就鲜明指出:“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7]习近平也指出:“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8]人民军队的理论就是听党话、跟党走的理论,就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理论,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论。特别是新时代“人民军队听谁指挥、怎样铸牢军魂”“为什么强军、怎样强军”“打什么仗、怎样打胜仗”等基本问题,内在地蕴含着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导向,对大学生坚持“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培养家国情怀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高校军事理论课还蕴含了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这主要体现在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上。例如,在红军时期发展形成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人民军队处理内部关系、军民关系和对待俘虏的行为规范,“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等简单却又严苛的规定,勾勒出了可敬可爱的人民子弟兵形象。抗美援朝时期,那句“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的质朴而又感人的话语,有力地宣告了“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种人民至上、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道德情操镌刻在人民军队的精神基因里,也是军事理论课教师需要让大学生学习了解的重要方面。

第三,高校军事理论课还注重国防法规的普及教育,蕴含了丰富的法治教育资源。国防法规是调整国防和武装力量建设的重要法律手段,国防法规建设则是中国国防建设的重要一环。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包含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等国防法规的具体内容、解析及案例。在课程教学中,军事理论课教师既要准确讲授有关法律内容,使大学生了解学习自身应承担的责任义务,也要讲好法律背后的价值逻辑和现实逻辑,切实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

第四,高校军事理论课还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对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历史自信具有积极作用。人民军队理论的形成是对中国古代崇尚道义、追求和平、注重谋略、力求智取等优秀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先计先算”“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战略智慧对现代军事思想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引用春秋时期军事著作《司马法》的名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思想格局与智慧。

(二)转化创新话语逻辑体系

课程思政建设的本质是课程建设,只是这种课程建设已经超越了原有的课程建设。它既关注课程知识传授,更关注课程价值塑造,确保这种课程建设能够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因此,课程思政教学话语的转化创新必须把握其课程建设本质,彰显其价值塑造特性。

一方面,要合理转化高校军事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叙事逻辑。课程思政的要旨在于以隐性教育的方式,将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9]案例是理论与现实之间的桥梁,教师通过讲故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和深刻的道理。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案例需要在叙事逻辑上进行适当的转化。简单来说,就是在案例本身可能已经具有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法理逻辑基础上继续向价值逻辑、情理逻辑、实践逻辑转化。一是推动教学案例叙事向价值逻辑的转化。思想政治教育最突出的要求就是价值引导,旨在浸润大学生的心灵,塑造大学生的“灵魂”。因此教学案例既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也不是机械地宣布某项法律规定,而是要从价值立场的高度表明态度。二是推动教学案例叙事向情理逻辑的转化。人的思想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强调以理服人,而且要强调以情动人。因此,军事理论课教师讲解人民军队的历史和理论时,不能讲成冰冷的纯粹理性的文字,而要讲出有血、有肉、有温度的话语,讲出真情实感,叩击大学生心灵。三是推动教学案例叙事向实践逻辑的转化。课程思政的最终成效还是要看大学生在行为实践上是否有所变化。因此,在进行案例解析时,军事理论课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思考“怎么做”的问题,培养大学生知行合一的习惯自觉。

另一方面,要积极创新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教学话语体系。任何一种话语体系都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就课程思政教学话语的普遍性来说,要立足社会现实基础,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和伟大变革中获取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的鲜活素材;要掌握理论发展动向,从新思想新理念中把握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的方向;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从新型师生关系中探寻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的技巧;要把握话语修辞技巧,从流行语新概念中捕获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的灵感;要适应网络传播环境,从新媒体新传播方式中发现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的契机。就军事理论课的特殊性来说,军事理论课教师还应及时关注人民军队发展与国防建设新成就、党的军事思想新动态、世界军事新变革、国际军事新动向、大学生广泛关注的新热点等,不断丰富和充实课程思政的话语内容,实现专业话语和课程思政话语的创新融合。

五、结语

教学话语是贯穿课堂始终的信息渠道和联结师生思维的主要纽带,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必须重视教学话语体系的建构、运用、创新和优化。当前,推动建构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教学话语,既要看到多方面的客观有利条件,充分把握机遇,也要重视现实存在的不利因素和外来挑战,做到心中有数。基于现实条件的分析研判,高校军事理论课必须注重强化军事理论课教师担当意识与教学技能,全面梳理课程本身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尊重话语受众,合理转化叙事逻辑,积极创新话语体系,增强话语针对性,从而构建起一套自信自强、有理有力且有温度的课程思政教学话语体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

猜你喜欢
理论课军事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02:30:20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体育师友(2011年2期)2011-03-20 15:29:27
军事幽默:局
军事文摘(2009年9期)2009-07-30 09:40:44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