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宁
(广州市海珠区晓园小学,广东广州,510260)
提高公民道德修养和法治修养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1]要使中国在未来的世界竞争中保持大国优势,抓住发展机遇,实现伟大复兴,就要从未来社会栋梁德育入手。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和国际胸怀,使学生成长为心中有祖国、肩上有担当、胸中怀天下的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的重要课题。小学阶段是形成道德品质、树立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2]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中,作为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主体,教师应时时抓好德育、处处抓好德育,在学科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英语作为小学课程的核心科目,具有跨文化等特性,其广泛的学习主题是增强学生文化认知与理解、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教师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我国《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英语新课标”)对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作出了方向引领,即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逐步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客观、理性看待世界,树立国际视野,涵养其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因此,在学校推进德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过程中,英语教师始终坚持德育为先、在学科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下文以广州市小学英语(教科版)教材教学为例,进一步论述英语教师如何在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以期为教学内容的发展提供思路。
“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其功方能垒土成台。”[4]从培养未来公民的角度而言,学校德育便是要培养未来公民的道德。公民道德包括公民的个体私德、社会公德和担当国家民族复兴使命、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德。私德、公德、大德三个维度的德育框架是对中华传统德育思想的传承,也是对新时代新德育的启发和引领。[5]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私德、公德和大德三个维度,以培养“具有良好个人私德与社会公德,具有爱国精神和国际胸怀的合格未来公民”为目标,搭建德育渗透的内容框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阐明了道德修养的内涵:道德修养是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主要表现为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1]新时代德育培养的合格未来公民要思想端正、政治正确,时刻追求个体自我品德品质不断完善,是具有家庭美德、职业道德,遵守社会公德的社会主义公民。他们既是身心健康的自然人,又是人格健全的社会人。德育的内容既包括思想意识、社会公共秩序、法治、国情等内容,如文明礼仪、理想信念、心理健康、良好学习生活和劳动习惯等,也包括社会学和伦理学等内容,如社会习俗规则、责任与担当、契约精神、团队与合作精神和自信、勇敢、宽容、坚韧等理性精神教育。小学英语教师应将德育摆在学科教育的核心位置,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学生良好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也注重学生良好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培养。[5]
以广州市小学英语(教科版)教材教学为例,在五年级上册Unit 1 What’s your hobby?的教学中,教师可融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追求高雅的兴趣爱好。在六年级下册Unit 1 Slow and steady wins the race的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在六年级上册Unit 2 A country life is a healthy life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文故事学习中懂得珍惜时间,学会科学合理安排时间。此外,在每节课课前,教师都可以Good morning等问候方式开场,提示学生对比中西方礼貌用语在使用场合方面的差异,教导学生需要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礼貌用语。
英语教学属于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形成合理的跨文化心态:对待外来文化和本国文化时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爱国教育是跨文化教育进行德育渗透的灵魂,是学科育人的核心。爱国精神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只有爱国爱民族,才能自觉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担当。新时代以来,我国提出要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6]小学英语教师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对学生进行国家层面的大德教育,坚定其文化自信,培养其爱国精神,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使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从而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在六年级下册Module 3 Famous people的教学中,教师可与学生共同通过教材,学习了解孙中山、邓稼先、冼星海等人物的生平经历,了解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内驱力,为学生未来成长为新时代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基础。又如,在六年级上册Unit 11 I like the Spring Festival的教学中,在介绍英语国家文化及西方圣诞节的同时,教师还应注重介绍中华文化,结合the Dragon Boat Festival、the Mid-Autumn Festival等中国传统节日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和习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和习俗的英文表达,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锻炼学生运用英语介绍、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
国际胸怀是指既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正确的全球意识、态度和价值观,又具有跨文化交流与对话的能力;既具有国际竞争与合作精神,又具有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和责任感。[5]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重要演讲中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6]在日益全球化的新时代,学生接触的人拥有不同的种族和文化背景。学生面对的机遇、竞争和挑战来自整个国际社会,只有具备了与来自不同文化、不同领域和价值体系的人建立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和能力,才能推动各国的共同发展与繁荣。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复杂挑战,小学英语教师应积极利用英语学科的跨文化优势,培养学生的国际胸怀,帮助学生树立主权平等、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绿色发展等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引导学生尊重、理解差异,关心环境保护,学会平等、互助、包容、共存,积极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例如,在六年级下册Module 5 Travel abroad模块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国家的风貌和文化,感受国家间的差异,培养学生学会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国际文化的多样性,从而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国际理解力。在Module 3 Famous people的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材中Thomas Edison等名人的生平实例,启发学生向科学家、文学家、数学家等人学习,学习他们爱观察、爱思考、爱实践、爱创作的精神以及努力为人类谋福利的高尚品德。为学生提供大德榜样,涵养学生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和意识。
新时代需要新德育。为解决我国部分学校德育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忽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德育认识与德育实践脱节等现实问题,小学英语教师要在开展英语教学德育渗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遵循英语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参考上述德育渗透内容框架,积极探索在新时代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策略,引领学生修养私德、涵养公德、追求大德。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英语教学只有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才能绽放其固有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新课标同样也强调了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在生活中带领学生体悟语言、在生活中语言的重要性与必要性。[7]而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以跨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小学英语课程包含着的德育资源,如民族文化、国家历史、哲学思维等学习内容,大多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为抽象和精简。此时,便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帮助学生通过具象化、形象化的学习方式理解与内化学习内容。
例如,在六年级下册Module 4 Good manners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开展日常英语知识教学、带领学生梳理各国文化中的见面礼仪、餐桌礼仪等基本礼仪规范,还可创设“去爸爸的同事家做客”这一生活化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境对话等方式,分别演绎自己去爸爸的不同国籍的同事家做客的场景,包含第一次见到爸爸的同事时需要打招呼、在爸爸的同事家的谈话、离开爸爸同事家等小故事,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和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应用所学知识,进一步体悟中外文化的异同,理解礼仪文化的重要性,感受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的大国风采。在真实的生活情境教学中,增强学生德育学习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对良好道德品质的主动追求。
一方面,传统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主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英文的听、说、读、写等工具性知识的学习和语言能力及英语思维的训练上,忽视了英语的育人载体作用。另一方面,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关注将英语文化或英语国家引进来,而非使中国文化或中国走出去。[8]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英语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新变化,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融入教学目标当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新的德育渗透观念,把“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及“推动中国走向世界”作为小学英语德育渗透的方向,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宣传中国文化和对外介绍中国的内容比重,并将其纳入学生英语学习的评价中,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Module 5 Clothes中Unit10 Can I help you ?中的Did you know ?板块,教师可在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服饰文化的同时,让学生以绘制英文手抄报或录制英文短视频的方式,利用网络平台对外宣传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服饰文化,让学生在应用所学知识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在六年级下册Module 5 Travel abroad模块,教师可侧重祖国大好河山的内容教学,锻炼学生用英文向他人描述祖国的山河风貌,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跨文化推动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意识和能力。
英语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之一,应在感知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将语言、文化、思维与道德认知、道德意识、道德思维与道德能力一体化,培养学生跨文明对话互建的视野、跨文化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关切天下人的国际胸怀。然而,于小学生而言,彰显国际胸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思想深邃,立意高远,不易理解。学科实践活动以真实学习情境的创建来促发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够让学习深刻发生。[9]因此,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变革教学方式,跨年级整合教材内容,通过相关学科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深化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与认识。
例如,教师可在高年级开展“我们美丽的地球村”英语宣讲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或主题,利用英文介绍世界发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用双语讲述异域文化、中国故事。也可以组织“地球村新闻联播”活动,引导学生基于对世界重大时事的了解,利用英文进行新闻播报、评说,或开设模拟联合国大会、模拟法庭”等“全球公共事务研讨”活动、辩论赛等,锻炼学生的跨文化沟通与交流能力,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能力启蒙教育。
在上述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引导学生选用恰当的词语、句式进行表达。在活动中,可不注重用词的深度与广度的评价,重点关注学生的自信心及表达能力的发展。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的过程中,教师要站在新时代全球化发展的高度,积极利用英语课程跨文化的特性和优势,积极搭建德育渗透的内容框架、探索德育渗透的实践路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学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意识和能力、涵养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和意识,使学生成长为具有良好个人私德与社会公德、具有爱国精神和国际胸怀的合格未来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