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飞 李婷婷 卢凌涛 赖永军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8)
文化与旅游具有天然的内在关联[1]。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文化旅游产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发展趋势迅猛。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对扎实推进兴边富民、乡村振兴、生态治理,促进民族文化繁荣、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好中华民族文化故事,扩大我国民族地区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起重要作用。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其特殊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形成了丰富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些资源是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推进“文旅融合”的先天条件。通过探索体育非遗和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耦合机理和必要性,寻找其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以期为民族地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建议。
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多样性等特性。独特的地域地形、多民族的文化烙印、风貌各异的习俗等都深刻影响着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的孕育和发展,与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密切关联。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主要分为竞技类、观赏类、参与类等(见表1)。此外,还有棋艺类等其他表现形式的体育活动。从现有调查数据和政府统计报告可知,广西壮族自治区聚居着壮、汉、瑶等12 个世居民族,每年在全域范围内会举办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体育节日活动,特别是每年举办的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活动。
表1 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具有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联性。2020 年6月11 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座谈会提出,进一步推动文旅行业复苏,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将在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上作文章,将非遗传习场所、示范基地等保护工作平台纳入旅游线路,实现非遗和旅游的共融互促。在政策导向下,广西各地推进了非遗+、非遗研学旅游、非遗主题旅游等深度融合项目的开发,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文化与旅游实现跨界融合,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是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选择。全新的文旅融合发展对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并逐渐成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经济效益和提高社会价值的重要模式。在国家重视和政策支持下,要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旅游产业等,在提升当地人民生活质量的基础上,重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生存空间。
近些年,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践行文旅融合发展理念,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方向指引下,二者融合产生了新动能和新突破。新时代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加强二者的融合,有助于加快旅游产业的创新性发展,形成文化与旅游的双重效益。
耦合机理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石[2]。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具有关联性:二者在资源上有较大的关联,资源是产业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共享能实现有限资源效用最大化[3];二者在市场调控上也具有关联性,有共同的市场契合点;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新的发展业态。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天然的耦合性,其耦合的过程是三者内在协调、联动的过程,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区域经济反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的过程。一方面,文化创意是旅游产品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广西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少数民族地区,所形成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多样性等特性,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是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品是满足游客文化层面需求的表现。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形成了文化艺术表演类、民族节庆旅游类、民族体育文化商品类、影视文化作品类等多种表现形式,既发挥了旅游产业的辐射效应,又形成了多种品牌效应,同时促进了区域内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核心是有效开发旅游项目的内涵,打造旅游产品的“根”与“魂”。文化创意产品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结果,如广西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广西融水苗族芦笙斗马节、广西宾阳炮龙节、广西三江侗族花炮节等文化创意节日,是各类资源的整合和文化创意的耦合,创新其文化与旅游的发展模式,实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传统节庆的联动。如广西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2023 年更名为潮动“三月三”民族体育炫)系列活动已连续成功举办七届,展示了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入选中华体育文化优秀节庆项目,形成了独特的体育节庆文化品牌。
区域文化源于独特的历史、自然和人文以及不断交流、碰撞和融合的民族情怀的信息储蓄,孕育了众多风格独特且内涵丰富的民族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游客具有较大吸引力。文化旅游创意产品是区域文化信息传递的载体,如广西壮族“三月三”活动是典型而且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也是壮族传统体育文化最好的展示舞台。依托壮族“三月三”节日,将壮族特色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节日相交融,塑造具有壮族特色的民族体育炫,既是区域特色优势与民族文化的耦合,也是区域特色与旅游的耦合,形成了一种新兴的文化旅游新业态、新产品。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性保护体现了生态价值,在处理与调节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彰显其特殊的价值属性,随着大众对旅游产品多元化和高质量需求而变化。文旅融合发展,在其产品的研发中,有意识对产品进行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对其原生态环境和生存空间进行严格保护和科学延续,特别是对民风民俗、节庆仪式等进行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时,注重生态质量和生态文化保护优先。与生态保护的耦合,可以挖掘出产品的生态价值,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体验、欣赏这些原真性、草根性的文化生态产品和异域文化。
随着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与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可。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激发了体育非遗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实现资源的共享共建共融,从而推动区域体育产业、文旅产品、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新业态。
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加快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共生发展已是一种趋势和潮流。在国家在政策、战略、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扶持下,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得到了强力保障。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内涵价值呈现,依托体育非遗的特色文化资源,将其融入旅游产业的发展之中,从而实现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最佳模式。广西区域内的少数民族可以利用不同习俗、不同形式及文化魅力,创新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凸显出区域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精神,提升其文化旅游的内核,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整体转型升级。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灵魂。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形成了新兴的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其创新性的缺乏、产品创意的不足、类型的单一、形式的单调,导致二者融合的创意产品对大众游客吸引力较低,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无法形成长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创意产品的宣传力度较小、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对文化旅游业的影响较弱。如壮族龙舟竞渡、舞龙舞狮等,其有丰富的形式、较高的观赏性,但产品的学习难度较高,多数游客无法体验项目的技术技能,不能真正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因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应该根据需求进行旅游产品的创新。
旅游产业是需求导向型产业[4]。当前,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休闲娱乐需求的扩大,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满足了民众的这一需求,成为这个休闲时代的选择,旅游产业也逐渐形成了综合性的供给链条。在整个旅游体验活动中,游客对旅游活动相关产品和服务的系列需求,包括衣、食、住、行、娱等各个方面,要求供给者、需求者、服务产品是始终保持动态协调的;游客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要求供给者提供适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也要确保旅游市场之间的良性竞争与共赢合作,避免旅游市场出现供需关系混乱的局面。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需求受到消费观、消费能力、消费市场等多方面的制约,如果供给者、市场、消费者三者关联性没有处理好,势必会出现融合需求障碍。因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动态性、平衡性的旅游产品供给。
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保障。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源于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是民族地区生产实践的真实写照,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地区性和原生态性。这些项目在保留原真性的基础上进行旅游产品开发,会造成部分产品的质量不高、形式落后,缺乏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等问题,导致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不够深入。区域内不同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差异性,部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发展存在不同的价值取向的现象,没有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引导,也会阻碍二者融合的深度。专业的宣传部门和人才推广机构的缺乏,也会造成产品无人问津的局面。因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应该根据需求进行管理机制的优化。
创新发展是文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新时代,创新发展和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科技的发展可以有效推动产业的创新发展,创新也可以推进科技进步。现阶段,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产品无法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推动产品的创新研发。游客对文化旅游产品的体验,除了对文化本身之外,还有对文化场域和文化环境的综合性感受,以及游客自身的想象,利用科学技术对产品进行创新,如通过现代化的数字化媒介方式对游客进行宣传和引导,如在微信、抖音等平台发布信息,在线直播体育非遗展演活动,以动画、微视频的方式提供体验项目教学等,以此满足游客多元化求知、求新的欲望,从而提升产品的文化价值再造和升值。
市场是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根本保障。文旅市场是文旅创意产品研发、文旅观光游、文旅体验游、文旅休闲游等多元形式发展的根基。如丰富文旅主题内容,创新文旅传播体验方式,新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旅游公园;利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推进文旅系列活动品牌建设,如举办大型文化旅游节庆活动、非遗展演活动以及其他形式的演艺活动等。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引入社会资金对产品进行研发,满足游客的需求。
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建立科学化、灵活化和特色化的机制。各级政府的职能应由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提高其高质量的服务宗旨和品质效应。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的发展,应该因地制宜,打破区域、民族、文化之间的壁垒,进行差异化的制度管理,让不同民族的文化旅游产品在游客心中有着不同的体验和认识;以文旅产品本体的发展和创新为驱动,从实际发展需要出发,优化融合机制、强化管理制度、构建完善体系,从而高质量推动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文化和旅游同向同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广西体育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对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升级和转型有着重要的意义。紧扣“文旅”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丰富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容,创新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模式,实现文旅产品的创造性开发,促进文旅产品更加生活化、大众化和普及化;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推进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内容和形式的现代化,从而推动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