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批评视域下《大淖记事》人物形象分析

2023-12-26 01:47:14谢玉栩刘利凤
今古文创 2023年48期
关键词:原型批评人物形象

谢玉栩 刘利凤

【摘要】和同时期盛行的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中那种紧张的人物关系之间所不同的是,汪曾祺的《大淖记事》通过滚滚红尘中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来温和地表现真善美,如同一股清风,吹出了一条新的道路。本文以原型批评为方法分析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通过十一子和巧云与牛郎织女、刘号长与阿斯莫德、老锡匠与智慧老人的溯源、分析和比较,歌颂了对坚贞爱情的追求、教人从善和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展示出其中所要赞扬的人性美和民间道德力量。

【关键词】原型批评;大淖记事;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8-0013-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8.004

《大淖记事》是汪曾祺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981年第4期《北京文学》。小说书写了十一子和巧云的爱情故事,自问世以来就不断受到文学批评界的关注。但是,目前学界用原型批评理论来分析《大淖记事》中主要人物形象的批评非常少,少了一个重要的切入视角,这是十分可惜的。原型批评,也叫神话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其主要创始人是加拿大的弗莱。弗莱吸收了心理学、人类学的成果,融汇了“新批评”和“精神分析批评”等各家之长处以及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系统地论述了原型批评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原型,就是“典型的即反复出现的意象”,最基本的文学原型就是神话,神话是一种形式结构的模型,各种文学类型无不是神话的延续和演变。原型核心在于“共性”,即一种流传几千年仍被人们所认可的东西。原型批评有很多代表性原型,比如“俄狄浦斯王”、雅典娜、普罗米修斯、牛郎织女、恶魔和牛郎织女等或代表恋母、或代表战争、或代表英雄、或代表坚贞爱情、或代表邪恶、或代表智慧,这些原型流传很久,通过文艺这一载体,从“原始意象”转变为“艺术形象”,并经常被用来分析文学作品。

弗莱将文学作品分成了虛构型和主题型两类。虚构型作品分为描写英雄及其社会的内向虚构作品和勾画作者和作者的社会之间关系的外向虚构作品,这类作品大多为小说和剧作;而主题型作品则多为散文和抒情诗,着重于读者从作者那里得到的观念或诗的思想,主题型作品比虚构型作品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的要点是什么?”而不是“这个故事将怎样展开?”。实际上不存在单纯虚构型的或单纯主题型的文学作品,只能说作品的侧重点在哪一方面。虽然《大淖记事》是一部短篇小说,但它是“抒情的诗化小说”,作者没有把重点放在故事情节上,而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建构来传达人性美的主题。①那么很显然《大淖记事》属于偏向于主题型的作品,并且存在着移用的神话原型。本文运用牛郎织女、阿斯莫德和智慧老人等原型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展示出汪曾祺在《大淖记事》中对自由的人性美、朴素的民间道德力量的歌颂。

一、十一子、巧云与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讲的是一对身份悬殊的男女历经磨难追求爱情的故事。《大淖记事》的男女主人公十一子、巧云和牛郎织女有着非常多的相似之处,国内已经有学者提出过十一子和巧云身上隐含着牛郎织女的原型。②

首先,牛郎夫妇和十一子、巧云都是勤奋的人。织女“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因为太过勤劳,所以织女没有时间来打理容貌;牛郎则是个孤儿,只能依靠放牧来糊口。再看看十一子,他大晚上还在土坪上练拳;而巧云从十四岁开始便结渔网和打芦席。其次,织女和巧云都是十分漂亮的人。织女是玉帝最受宠爱的小女儿,也是七仙女中最漂亮的一个;而“巧云十五岁,长成了一朵花”,她的“眉毛黑如鸦翅”“眼角有点吊,是一双凤眼”。只要是她上街买东西,不管是买什么,同样的钱,她买的东西都比别人多还比别人好,她去看戏也不用带着板凳去,总有人给她找了一个得看的好座。③再次,牛郎和十一子都是非常坚定勇敢的人。面对妻子被抓回天庭这一现实,牛郎并没有因此退却,而是挑着儿女追上去;十一子宁可被刘号长打死,也不愿意求饶认错放弃爱情。再者,织女和巧云都是大胆追求爱情的人。织女身为仙女,和一个凡人成亲,这是突破了仙凡阶级的界限,不可谓不大胆;而巧云在被刘号长奸污后,还大胆地追求和十一子的爱情,同样值得歌颂。最后,牛郎和巧云都是忍辱负重的人。牛郎和织女本来就是夫妻,夫妻在一起天经地义,织女被抓回天庭后,为了能再和妻子相会,牛郎忍辱地答应了每年只能七夕见一次的条件;而巧云在被刘号长奸污后,她并没有流眼泪、没有跳河自尽、没有杀了刘号长,更没有烧了炼阳观,因为自己还有一个残废爹要照顾,还有自己爱的十一子可以眷恋,因此巧云活了下来。

牛郎织女这一原型所表现的是人们对美好的爱情的向往。爱情是组建幸福家庭、繁衍后代的前提,在生产力低下的远古时代,单凭个人的力量是无法解决在自然界遇到的生存危险。而一个家庭其实就是一个紧密的组织,可以集合这个组织所有成员的力量,共同面对困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性不再像原始社会初期那样把敲晕的女性带回家进行繁衍,社会变得文明,男性必须靠自身的魅力来吸引女性,产生爱情,完成繁衍。因此,牛郎织女原型其实是在先民脑海里无意识的深印地对繁衍的向往演化为了对爱情的向往。虽然年代不同了,但是人们本性当中的东西都是一样的:对爱情的追求。汪曾祺在《大淖记事》中用牛郎织女的原型来刻画十一子和巧云,正是为了说明两人爱情的忠贞,以及他们在一起的极为不易,并且在文末用十一子的伤能否痊愈对他们的未来做了肯定的结论,那就是: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首先,王母划出的银河,阻挡了牛郎和织女相见,这条银河正是牛郎和织女爱情之间的阻碍;而十一子和巧云虽然互相爱慕,但是巧云却在一个夜晚被刘号长所奸,这就会使读者猜想刘号长的出现是否会如牛郎织女中的那道银河,阻碍两人之间的爱情。其次,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感动了天地,银河上出现了一道鹊桥,并得到承诺每年七夕那天两人都可以在鹊桥上相会;而十一子和巧云两人的爱情在刘号长被赶跑之后也朝着向好的方向发展,十一子终于不再纠结娶“当家媳妇”来照顾家中老母的问题,巧云也不再纠结嫁“住家女婿”来照顾家中摔断了腰的父亲的问题。

以上是汪曾祺對牛郎织女这一原型的继承,而对一些方面则进行了改造。首先,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虽然千百年来不断受到人们的歌颂,但其中是有不光彩的一面。故事的开始牛郎看到织女长得非常好看,于是偷走织女的衣服,这种行为其实是不光明的。而十一子和巧云两人的行为可以称得上是光明磊落。十一子和巧云都生得非常漂亮,但是两人的爱情不只是浅薄地基于外貌,而是为彼此的品行和道德所吸引。巧云在织席结网时,十一子便在旁边打锡;巧云在十一子忙的时候帮忙拉风箱,而十一子在巧云忙时帮着织席;巧云被小孩戏弄而落水时,尽管由于天黑看不清具体的人脸,但是善良的十一子还是毫不犹豫地跳水救人,在将巧云安置好之后更是不乘人之危直接走了,这里便和牛郎偷织女衣服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十一子高尚的品行,也使得小说的美好人性更加得以彰显。其次,牛郎和织女的身份地位是不对等的,织女是天上的仙女,地位崇高,条件优渥;而牛郎只是一个人间的穷小子,两人的地位可谓是天差地别,织女的身份对牛郎来说简直是降维打击。而巧云和十一子的家庭背景不能说是一模一样,也可以说是差别不大。在文中,大家可以看出,巧云的父亲黄海蛟在一次劳作中摔断了腰,再也没有直起来的可能了,这意味着今后这个家得靠巧云一个人养活了,而且也基本上断了巧云外嫁的可能,让别人上门也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因为在那个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一个劳动力的作用非常重要;十一子家庭同样困难,家中有个眼睛快要瞎的老娘需要赡养,十一子只能跟着自家叔叔老锡匠打锡来养家,这个家也需要一个媳妇来打理。改造原型的过程其实就是汪曾祺对原型的批判性继承,既看到了牛郎织女故事中所蕴含的人世间的人对于爱情的忠贞、执着和追求,在爱情面前不能提下嫁不下嫁的问题,将这方面原型进行了部分移用,所以十一子和巧云也为了爱跨了很多的障碍,但是又不完全相似。之所以改造了这个原型,没有完全按照这个原型去做,是因为这个原型是有瑕疵的,而大淖中十一子和巧云之间对爱情的追求更加美好,人性的问题相对于牛郎织女有更完美的一部分。所以汪曾祺既继承了这个原型,又改变了这个原型,这正是《大淖记事》这一作品的魅力所在。可以说,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在千百年间不断流传和改编,直到今天人们都还在歌颂这两个年轻人勇敢追求爱情的精神,而汪曾祺对小说原型进行的移用和改造,则让文章中的人性美更加健康也更加完善,也让读者对十一子和巧云之间更加纯粹而无功利的感情进行感慨,从中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继承和发展下来的古典诗意的爱情。

二、刘号长与阿斯莫德

《大淖记事》写的是一个爱情故事,它有着悲剧的一面。在悲剧中,通常有一个缺德人物是不择手段的反派人物,是情节的催化剂,这种不择手段的反派人物与恶魔般的人物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

阿斯莫德,也叫阿斯蒙蒂斯,所罗门七十二柱魔王之一,是七宗罪中代表“淫欲”的恶魔,他能引诱扭曲人们关于情欲的正常看法,让人们为色欲而痴迷,而堕落,最终坠入地狱第二层,永世得不到救赎。从阿斯莫德这一恶魔的所作所为和下场,可以看出这个原型代表着那些为非作歹且遭到报应的反面人物。刘号长作为《大淖记事》中出现的唯一的反面人物,和阿斯莫德原型可谓是相当地契合。他在给巧云和十一子两人的爱情蒙上了一层阴影的同时,其实也推动着两人爱情的发展。在刘号长奸污巧云之前,巧云和十一子属于彼此心中都有对方,但因为各自家庭的困难而止步不前;刘号长犯下恶行之后,巧云和十一子认识到了两人之间的爱情是多么的珍贵,于是放下了之前的顾虑,开始走在了一起,这也正是刘号长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所在。

大淖可以说是城乡的交界处,一边是城市,一边是乡下,城里住着一队水上保安队,队里有十二个号兵,有一个号长,也就是刘号长。他们无所事事,“有的是闲空,钱也来得容易”,“觉得不风流风流,实在对不起自己,也辜负了别人”。刘号长前后跟大淖几家媳妇都“很熟”,而后又奸污并长久霸占了巧云,可以说是阿斯莫德这一恶魔原型的体现了。刘号长在奸污巧云后,因为巧云和十一子多次在夜晚“私会”,勃然大怒,觉得巧云两人的行为使自己失了面子,于是带了一群弟兄将十一子打得半死。在故事结尾,刘号长和他的那些弟兄们打完人之后就不敢出门,甚至加强了防范,而在老锡匠带领下的锡匠们上街“顶香请愿”,震动了县政府,并签订了条约:保安队负担十一子的医疗费,刘号长驱逐出境,并且永远不得踏进这里半步,否则就将由老锡匠一个人收拾了他,刘号长最终灰溜溜地逃走了。可见,刘号长只不过是欺软怕硬、恃强凌弱之辈,一旦遇到强硬的、不妥协的人物,便只能落荒而逃。正是因为刘号长沉迷情欲、自甘堕落,这才坠入地狱,为人唾弃,只能灰溜溜地逃走。

从阿斯莫德这一原型的影子来看,阿斯莫德的下场不只是影射着刘号长的下场,同时也影射着像他们这样一类人的下场,即做下了恶行,必定会有恶报。这一原型和人物形象的设计非常合理,因为做了坏事就得接受惩罚,而不是继续逍遥法外,没有一点代价。如果没有最后刘号长被流放的设计,那么就会传达出负面的引导,违背这篇小说本来的意愿。而和阿斯莫德这一原型堕落地狱永世不得救赎的下场相比,刘号长的结局可以说是很好了。在犯下奸污巧云、殴打十一子的大错之后,他就算被愤怒的人们喊打喊杀也不会有人觉得不对。而汪曾祺在小说中给刘号长的惩罚却只是让他灰溜溜地调到另一个地方。汪曾祺对阿斯莫德原型进行了一点改造,那就是犯下大错,在进行处罚以警示后人犯罪必有处罚后,还是有留下一条命的可能。一方面,犯罪一定要受到惩罚,而怎样惩罚其实也是一个难题。如果说犯罪必死,那么犯罪者可能就破罐子破摔,毫无顾忌了,这将会对受害者造成更进一步的伤害。另一方面,这里对原型的改造也是作者想要表达大淖人们的淳朴,刘号长的罪行可谓是千刀万剐也不过分,而人们最终只是签订了将刘号长流放的条约。这体现了大淖人们的善良、淳朴,也更体现了刘号长及其帮凶的可恶至极。总而言之,可以得出汪曾祺用这一原型来建构刘号长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在于教人心向善,而不是去犯罪。

三、老锡匠与智慧老人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这一形象在东西方自古以来就是智慧的象征。荣格在《原型与集体无意识》中提出了智慧老人原型的概念,其代表集体潜意识中的“智慧和知识”或“非凡的洞察力”的先天倾向。它是人类祖先适应环境经验积淀的人格化表现形式。荣格根据自己的经历认为,人们遇到难题时获得的灵感或顿悟,以及在梦中得到的启示,均源于这一原型。智慧老人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丰富的人生经验;二是拥有宽广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三是庇护后辈子孙,能够传授人生经验;四是公正;五是严谨;六是善良。人类是具有社会性的高等灵长类动物,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向其他同类寻求帮助。一般人是不会找那些没有经验的人,不会找不太聪明的人,也不会找那些心术不正的人,而是会自然而然地向智慧老人靠近。这样的行为,其实就是人们内心在追求善的一种无声的靠近。

很显然,《大淖记事》中的老锡匠这一人物形象就是以智慧老人为原型建构的。首先,老锡匠见多识广,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身为大淖众锡匠的头领,他带着大家互通有无,从不抢生意,若是合伙做活分钱也厚道,大家如果各自为政,那就无法形成一种品牌效应;而在十一子被刘号长打死后,老锡匠让人去找陈年的尿桶,说是只有从桶里刮出来的尿碱才能够救得了十一子。这种偏方也只有像老锡匠这种阅历丰富的老人才能够知道,像一些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其实很少有人会知道这些。其次,老锡匠目光十分长远。文中提到过,芦荡湖泊这一带其实不是很太平,经常有土匪出没,那么作为出门做活的手艺人,就很容易被土匪盯上,轻则被夺去财物,重则失去生命。因此,老锡匠带着锡匠们一起打拳练武,这样大家身上都有点功夫在身,可以强身健体,在有土匪的时候也能够自保和保护其他人。再次,老锡匠非常有原则。他因为自己这些人是“兴化帮”,是外来的,所以“对其余的锡匠(不是他的晚辈就是他的徒弟)管教得很紧,不许他们赌钱喝酒;嘱咐他们出外做活,要童叟无欺,手脚要干净;不许和妇道嬉皮笑脸。他教他们不要怕事,也绝不要惹事。除了上市应活,平常不让到处闲游乱窜。” ④这正是小说所要歌颂的民间道德力量,而且这样锡匠们在大淖便不会多出事端,引来无妄之灾。最后,老锡匠非常照顾后辈。他带领着锡匠们上街“顶香请愿”,为十一子讨个说法。当然,老锡匠也有着他偏见的一面,比如,他告诫锡匠们不要和此地的姑娘有所勾搭,尤其是大淖东边的姑娘。生活在大淖的人们生活其实很困难,大家家里都没有隔夜的粮食,这就使得不只是成年男子需要出去干活,女子和小孩也要挑起担子,这就使得此地风气颇为开放。也就是说,其实老锡匠心中也有着和“街里的人”一样的局限。

汪曾祺所刻画的老锡匠这一人物形象中体现了智慧老人的原型,实际上这是汪曾祺对于一种老人身上所特有的精神的留恋,是对美好人性的留恋。智慧老人这一形象在每个国家都有,而不同的国家文化背景不同,这一原型所代表的意义也就不同。在我们国家,老人有老人的样子,孩子有孩子的样子,智慧老人其实象征着我们这个社会的一种依靠和后盾。就像长辈和后辈之间的关系一样,前者给后者提供指导和帮助。老锡匠对待小锡匠们正是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教导他们不贪图眼前小利,带领他们练拳自保,教他们做人的道理,更是为十一子讨回公道,无愧于智慧老人的形象。这是对智慧老人原型的移用,汪曾祺其实对这一原型也进行了改造。他在刻画老锡匠时,给其建构了局限的一面:即对东边女人的偏见。这种改造使老锡匠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和完整,不是那种一点错误也不犯的圣人。智慧老人的存在就是一种传承,是一个延续的分级。这是一种从前往后看的传承,智慧老人传授经验给后人,之后,后人便成了后人的智慧老人。正是有智慧老人的存在,社会才能安定和谐,才能够发展进步。智慧老人这类的人物,为社会的传承和进步做出了贡献,值得人们的尊敬和仰望,这是十分合理的。在《大淖记事》发表的时代,整个社会还弥漫着一股反思传统文化的风气,而这部作品正是想要“回到民族传统”,挖掘出潜藏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内涵,重视起本民族传承的重要性。

四、结语

十一子和巧云与牛郎织女一样,勤奋、大胆,跨越了不少障碍才走到了一起,而跟牛郎织女有所不同的是,十一子和巧云两人的爱情更加光明磊落,更加美好。刘号长和阿斯莫德原型一样,做了不少坏事并且受到了应得的报应,也传达了恶人必定有恶报的观点;并且汪曾祺创作从不血淋淋地去撕开、批判,就算是作恶多端的刘号长,结局其实也不是很悲惨。老锡匠如同智慧老人这一原型,见多识广,拥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关照后辈,值得人们的尊重。总之,通过原型批评透视《大淖记事》,可以看到,这篇小说是对真善美的一种追求,这种追求是源远流长的,这个内核是不管过多少年都不变的。汪曾祺一直追求的,就是那种传统的健康的人性美,他以“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这样的态度进行创作,使作品在平淡的节奏中“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宣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纯真、美好和善良。

注释:

①诺斯罗普·弗莱:《批评的剖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73页。

②谭光辉:《〈大淖记事〉的诗化文本和诗化人生》,《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③汪曾祺:《汪曾祺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619页。

④汪曾祺:《汪曾祺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613页。

参考文献:

[1]诺斯罗普·弗莱.批评的剖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

[2]汪曾祺.汪曾祺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

[3]陆建华.草木人生:汪曾祺传[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

[4]谭光辉.《大淖记事》的诗化文本和诗化人生[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05).

[5]吴凌辰.原型批评视角下的《简·爱》人物形象分析[J].名作欣赏,2022,(32).

[6]韩星鹭.弗莱原型批评视角下《强盗新娘》的神话原型分析[J].名作欣赏,2022,(27).

[7]潘浩.沈从文小说中的大地母亲与智慧老人原型[J].湖州师范學院学报,2018,40(01).

猜你喜欢
原型批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设计与包装设计
湖南包装(2020年6期)2021-01-20 02:02:10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河北画报(2020年10期)2020-11-26 07:21:32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艺术评论(2020年3期)2020-02-06 06:29:38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中华诗词(2019年11期)2019-09-19 09:05:18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从残缺到完美:论阿来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转变
西藏研究(2017年5期)2018-01-30 08:39:16
《原野》:生命意识与非理性意识的狂欢
以原型批评视角分析严歌苓的《第九个寡妇》
原型理论视角下的《所罗门之歌》解读
解析托尼·莫里森《苏拉》中大母神原型
青春岁月(2015年18期)2015-10-12 12:4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