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规模缩减和结构老化下中国市场能力提升研究
——基于人口规模回旋空间理论辨析

2023-12-26 11:41王金营曹泽瀚
治理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消费力规模人口

□ 王金营 曹泽瀚

一、引言

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奋斗,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2010年GDP达到412119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沧桑巨变七十载 民族复兴铸辉煌——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2019年7月1日,https://www.gov.cn/xinwen/2019-07/01/content_5404949.htm。。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迈入了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10207.2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5698元(1.21万美元),处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以上(2)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2023年9月29日,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未来30年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人均GDP应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以上。这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这是第一要务,也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迫切需求。

然而,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面对着来自国内外的挑战和困难。国际上,逆全球化浪潮、贸易保护主义,以及由于地缘政治引起的局部冲突等因素导致我国外循环经济环境变得异常不稳定、不确定;在国内,面临着人口负增长、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减少和负担加重使得第一人口红利衰退,资本要素边际收益递减等问题,使得原有经济发展优势和动力逐渐消失,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经典的经济增长理论已经证明技术进步、要素增长、需求拉动和市场活力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在劳动供给减少和资本要素边际收益趋微的情况下,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和需求拉动力提升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主动力,而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离不开市场能力提升的支撑。因此,未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市场活力和能力。

2020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上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具备的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2020年5月14日,https://www.gov.cn/xinwen/2020-05/14/content_5511638.htm?ivk_sa=1023197a。。在人口规模缩减和结构老化带来的不利条件下,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保持和提升市场优势和潜力,其关键在于如何才能提高居民的消费力,如何使消费和生产处于相互促进的协调关系?换言之,促进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不能够单纯依靠供给侧产出能力,也不能够单纯放大需求侧的消费力作用,而应该整体依靠综合的市场能力。本文基于社会治理、市场治理的层面,阐释在供给侧、需求侧以及内外循环三个方面如何充分发挥巨大人口规模回旋空间所具有的优势及其作用。

二、市场能力的内涵及其决定因素——基于已有文献的总结和分析

(一)市场能力构成及内涵

马克思指出,人类一天也不能停止生产,一天也不能停止消费。随着社会发展,人类的生产和消费越来越离不开市场,市场是由供给侧和需求侧共同构成。从需求侧的消费力看,消费集中体现了人类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正是为了满足消费者不断提高的消费意愿,才产生了持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动力,由此可见消费需求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4)刘长庚、张磊:《新时代消费发展需推动消费量质齐升》,《消费经济》,2018年第4期。(5)厉亚、潘红玉:《改革开放以来消费升级与进一步促进消费的对策》,《财经理论与实践》,2019年第3期。。从供给侧的产出能力来看,生产决定着消费质量和水平,生产力的提高可以带来更高质量的产品以及促进产业结构升级(6)魏琼、赵玲、温浩:《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协同背景下萨伊定律与有效需求理论的比较》,《中国商论》,2023年第11期。,从而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此外,新的供给会创造新的需求,投资带来的新产品可以引致新的消费需求(7)刘凤义、曲佳宝:《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关于供求关系分析的比较—兼谈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纵横》,2019年第3期。,并且投资可以转换为企业人员的工资收入,扩大消费需求(8)张中华:《论投资与消费的协调高质量发展》,《宏观经济研究》,2023年第9期。。

商品流通是追加生产过程,是实现商品价值的必要依托。在市场中,消费需求引导着产品质量和数量变化以及产品结构调整,即供给侧产出力和需求侧消费力呈现出相互促进、相互满足的关系。这个关系在外部因素有目的的干预下,构建一个有利于产出力和消费力提升的循环体系。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升产出力和消费力的必然途径。(9)刘海建、胡化广:《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与劳动力就业——基于流通标准一体化视角的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3年第10期。

由此可见,市场能力是由消费力和产出力以及循环畅通能力构成,是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市场能力的内涵表现为市场具有的相互作用的产出力和消费力及其完整的供应链和循环体系,为经济增长和发展提供动力的能力。

(二)供给侧产出力的决定因素

供给侧产出力的决定因素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涉及到劳动供给、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分工以及与此相关制度和政策,马克思、亚当·斯密等经典文献对此均有论及。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实现生产必须具备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要素。经典的经济增长理论也表明,只有劳动力投入的增加才能带来产出的增加和物质财富的增长,劳动供给是劳动生产率提升的基本要素,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作用(10)都阳、贾朋:《劳动供给与经济增长》,《劳动经济研究》, 2018年第3期。。其中,劳动供给的质量即人力资本水平对产出力产生重要影响。此外,劳动力集聚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其作用呈现出大城市大于中小城市(11)张鹏飞、李心怡、刘新智:《劳动力的城市集聚提升了劳动生产效率吗——以我国五大城市群样本为例》,《调研世界》,2023年第9期。。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工人的平均熟练度及其应用在工艺上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是生产力的重要决定因素。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并强调只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和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发明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的事实。技术进步能提高产出力并且可以反过来推动科学的进步,进而带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动力。(12)宁佳慧、仇静莉:《现代社会技术与生产力发展的内在统一与矛盾——以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论为中心的考察》,《社会科学论坛》,2021年第6期。

随着技术不断创新和进步,人工智能逐渐改变人民的生活,并进入或影响产业的发展,人工智能对生产力和产出力产生了深刻影响可以促进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出力,促进经济的增长(13)陈彦斌、林晨、陈小亮:《人工智能、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19年第7期。(14)曹静、周亚林:《人工智能对经济的影响研究进展》,《经济学动态》,2018年第1期。。

亚当·斯密的观点表明,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是劳动分工与资本积累,即资本带来了市场,市场规模的扩大引发了劳动分工的深入。在他看来,分工是劳动产出能力最大精进的原因,分工使得工人熟练程度提升,工人专注一种工作更节省时间,并且机器的发明便利和简化了劳动使一个工人可以完成多个人的工作(15)李瀚林:《古典经济学家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理论阐释——基于基本增长方程的视角》,《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第34期。。此外,已有研究发现产业内劳动分工或深化以及区域间产业分工协作会促进新产业的诞生或产品多样化,进而形成产业网络发展,从而提高产出力(16)宁佳慧、仇静莉:《现代社会技术与生产力发展的内在统一与矛盾——以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论为中心的考察》,《社会科学论坛》,2021年第6期。。通过中心城市及其附近城市的建设推动区域分工协作和提高整个城市集群的产业空间分工水平可以进一步提高整体产出力(17)陈彦斌、林晨、陈小亮:《人工智能、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19年第7期。(18)吴楚豪、周颖:《区域分工、经济周期联动性与经济增长极建设——国内价值链分工的视角》,《南方经济》,2023年第5期。(19)王露露、杨丽华:《国家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研究》,《科技与经济》,2022年第5期。。

当然,第五次技术革命也证明,单一地靠技术进步带来产出能力提升和经济发展即技术-经济范式,是存在障碍和不稳定性的,还需要结合社会-政治范式以解决存在的制度、政策等问题,确保劳动生产率的稳定上升(20)杨虎涛:《社会—政治范式与技术—经济范式的耦合分析——兼论数字经济时代的社会—政治范式》,《经济纵横》,2020年第11期。。

(三)需求侧消费力决定因素

根据消费理论,居民收入水平、收入分配、人口规模和结构、受教育水平、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城市化率等因素决定着需求侧的消费力。

凯恩斯消费理论表明,总收入对总消费的影响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收入增加会带来消费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会小于收入增加,并且边际消费倾向呈现出递减的规律。这就意味着收入较高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收入较低人群,收入差距大必然导致社会中有效需求不足。研究表明,收入不平等、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导致了消费需求和社会总需求的不足,并导致经济出现供需失衡(21)陈斌开:《收入分配与中国居民消费——理论和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南开经济研究》, 2012 年第1期。。并且,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抑制了农村家庭的生存和享受型商品的消费(22)李江一、李涵:《城乡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结构: 基于相对收入理论的视角》,《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6年第8期。,也使整体消费力提升面临困难。

然而,在一定收入水平和分配格局下,决定社会总消费的基础因素是人口规模和结构、素质。较大的人口规模会带来较大的消费量(23)孙业亮、刘厚莲、闫文凯:《人口变迁与居民消费-基于区域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企业经济》,2016年第8期。。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表明,消费者的年龄对个人可支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起着决定性作用,这意味着人口年龄结构也会对消费力产生影响(24)赵忠:《如何从生命周期理解我国的收入不平等》,《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少儿抚养比上升对居民消费力产生正向影响,老年抚养比上升对居民消费力呈现负面影响(25)郭易楠:《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居民消费选择的影响》,《商业经济研究》,2020年第11期。(26)陈晓毅:《内生人口结构视角下的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率——基于PVAR模型的动态分析》,《中国流通经济》,2014年第7期。。人口受教育水平对消费力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27)刘曦子、侯锐、陈进:《人口受教育程度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基于动态面板分位数回归法》,《西北人口》,2017年第1期。(28)朱广华、陈万明、蔡瑞林等:《居民教育、收入与消费水平关系的实证分析》,《统计与决策》,2017年第6期。。实证结果表明居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以使他们更容易地接受新产品或新平台,居民受教育程度对电商交易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29)苏英亮:《电商发展与居民消费动态关系研究——引入居民受教育程度因素的考量》,《经济理论与实践》,2022年第10期。。

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率的提高对消费力产生直接影响。城市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呈倒U型,即城市化发展须达到一定水平才会促进居民消费,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消费习惯和观念的逐步转变,提高了居民消费力(30)石贝贝、王金营:《人口发展变化对区域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省级区域的数据》,《人口研究》,2014年第1期。。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也对居民消费产生着影响,特别是对于居住相对比较分散的农村居民消费产生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并进而缩小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31)程名望、张家平:《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发展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年第7期。。

(四)循环畅通力的影响因素

经济循环畅通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消费结构、行政干预、创新体系、行政壁垒、流通体系、人口区域分布等。

消费结构失衡会导致供给侧与需求侧不匹配的情况出现,研究发现我国在诸如医疗保健、居住、交通通行和通信产业等领域存在供需失衡,产品和服务质量不高、行业垄断、价格扭曲等导致供给不能够满足广大居民的需求,进而影响经济循环畅通(32)乐菡、刘社建:《人口转型与消费结构变迁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17年第11期。(33)乐菡:《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研究》,《上海经济》,2018年第3期。。

政府干预市场过强,导致市场循环失灵。如政府在土地供给上的干预和区域之间存在行政壁垒,均体现了市场中政府干预。土地在经济循环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土地具有物质生产作用和作为空间载体的作用。然而,政府过度干预导致我国土地供应结构背离了经济发展的需求。地方政府会通过对工业用地进行价格补贴以吸引企业到当地投资建厂,导致市场通过土地价格调节企业发展的机制失灵。企业在低价、充足的土地供应形势下会引发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大幅度上升,大大超出产品的需求,出现生产过剩,影响经济循环(34)姚树荣、陈锴民、崔耀文:《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政治经济学评论》,2022年第6期。。此外,行政壁垒对区域产业结构互补、产业结构转移和协调发展产生着负面影响,区域之间行政级别差距较大以及它们之间隶属关系,则形成各种行政壁垒,不利于产业要素的自由流动,对区域协调和经济循环发展产生负面影响(35)琴梅、陈靖、杨蕾:《行政壁垒、市场分割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分析——以西北五省(区)为例》,《甘肃理论学刊》,2014年第2期。(36)张可云、申文毓:《协同发展战略下京津冀多中心性及不平等问题研究》,《河北学刊》,2023年第3期。。

现代经济发展主要特征是最终产品生产和最终消费品生产需要诸多中间产品生产,循环畅通需要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量。如果存在产业链和供应链不完备情况,则需要国际市场弥补,如此可能面临部分产业存在“卡脖子”问题,这导致经济循环中面临投资生产不能够得到中间产品供给,产出无法满足消费的局面。

此外,循环的本质是“互联互通”,流通体系对国内大市场以及构建双循环体系起到重要的作用(37)冯明:《十四五时期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理论逻辑与战略取向》,《经济体制改革》,2022年第1期。。然而,我国在2019年的社会物流总费用约占GDP的14.6%,高于西方国家8%左右的水平(38)荣晨、盛朝迅、易宇等:《国内大循环的突出堵点和应对举措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21年第1期。,表明物流成本较高,中间环节消耗较大。同时,我国农村普遍存在道路质量较差问题,大多数公路等级低于3级,大大增加了农村获取或输出产品的时间和成本。这影响我国物流畅通体系,给经济循环增添不必要的成本或阻碍。

综上所述,人口规模、产业分工、劳动力供给和质量水平、劳动分工、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是决定供给侧产出力的主要因素。在一定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平等程度上,人口规模、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城市化率、人口受教育程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中消费力的决定因素。消费结构、政府政策、科技创新、物流畅通是内外循环的影响因素。

三、市场能力提升的固有人口优势和人口负增长的潜在挑战

(一)未来中国人口发展大势及其市场能力提升的固有优势

根据联合国2022年世界人口展望和作者本人对中国人口未来趋势的预测,在不同生育率水平下,未来我国人口规模将发生较大变化,如图1所示。到2035年我国人口总量处于13.6亿人到14.4亿人之间,到2050年处于12.2亿人到14.04亿人之间,数量仍然是巨大的。

在2050年之后,生育率变动难以确定一个准确轨迹,据联合国预测以及国内机构、专家的预测判断,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会在0.8至2.0这样一个较大区间变动,而且较大概率处于1.8以下。如此,2100年中国人口规模变动区间范围将很大。按联合国低方案结果,中国人口总量到2100年将减少到4.9亿,比2020年减少9亿,与2050年相比至少减少7.3亿。若生育率逐步回升到更替水平附近,到2100年人口总量还能够维持在12.3亿人,人口规模仍然巨大。

图1 2020—2100年中国人口总量的可能变动趋势

伴随着人口负增长,年龄结构更加趋于老化,人口构成也会进一步发生转变。人口老龄化水平将由2020年的13.5%上升到2050年的28%以上,到2100年可能达到35%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将大幅缩减,由2020年的9亿多减少到2050年的7-8亿,到2100年可能只有不足3亿;劳动力老年负担持续增大,由2020年不足20%,增大到2050年的近50%。人口将由原来少儿人口规模大、老年人口规模较小的形态转变为少儿人口规模较小而老年人口规模巨大的形态。

人口是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基础的核心要素。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巨大人口规模形成的市场优势和人口转变形成的结构性人口红利,带来了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如前所述,在低生育率作用下,在未来我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人口负增长和结构老化的人口新形态,但是到2035年和2050年人口规模依然可以保持在12.16亿以上,随着健康水平提升和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人口受教育水平会进一步提高(39)穆光宗、侯梦舜、郭超等:《论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 机遇、优势、风险与挑战》,《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3年第1期。。就未来30年看,巨大人口规模和较高人口素质下,需求侧无论是传统产品还是新产品,又或者中高端、奢侈品,都将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如此则可以容纳更加完整的产业体系,而且在巨大需求的推动下,企业或组织的创新成本得以快速摊销并获利,从而激发企业和组织的创新动力,推动新产品或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由此可见,需求侧仍然保持着人口规模大和素质不断提升的固有优势。

在供给侧,未来30年我国仍然可以保有巨大规模的劳动力供给和雄厚的人力资本优势。到2050年,我国劳动规模仍可保持在7亿人以上,可实现就业人员的规模至少会达到6亿人以上。同时,得益于教育质量和水平提高,健康服务技术进步,我国劳动人口受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未来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劳动力将分别达到3亿和0.8亿人(40)王金营:《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与未来人口发展的取与舍》,《社会科学辑刊》,2023年第4期。。巨大的人力资本存量将会有效满足经济发展对劳动的需求,且具有推动科技创新的丰厚资源,技术水平和产出力都会得到提高。供给侧的产出力仍具有人口规模巨大和人力资本丰厚的固有优势。

(二)人口负增长对市场能力保持和提升的潜在挑战

人口发展是一个慢变量,具有持续性和惯性规律,未来30年的发展对2050年之后的人口发展起着决定性影响,人口负增长和结构老化的状态会在2050年后更加突出。这必然会对市场能力产生冲击和挑战。

1.需求侧消费力提升的潜在挑战

我国总人口的减少即少儿人口减少和老年人口增加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市场的整体消费力。在一定收入水平下,大规模的人口缩减会导致我国总体市场规模的萎缩和总体消费力的下降,并且对人口规模处于13-14亿高平台时期建设和形成的现代化城市体系、产业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带来巨大冲击,可能会因为没有足够的人口支撑而损毁。更重要的是,人口减少更多是出生人口减少以及少儿人口的减少,少儿人口是未来的人力资源,对于孩子的投资倾向带动着整个社会消费需求的方向,少儿人口数量的减少会降低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进而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41)王金营:《低生育率水平下人口发展的经济后果分析》,《南方人口》,2004年第3期。。出生人口的减少和低生育率反映了青年人生育欲望低,青年人在生育上的认知和行为,反映青年人消费动机更多表现为自我意识和个人主义倾向明显,这必然带来当期内需缩减和长周期消费力的减弱。低生育率和少儿人口的减少会导致基础教育、婚姻市场、住房等消费需求的萎缩。与此同时,一些消费弹性较弱的产品例如汽车、房屋等,会由于人口负增长出现产能过剩的风险,进而降低我国的投资需求(42)李稻葵、厉克奥博、吴舒钰:《从人力资源总量视角分析人口负增长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研究》,2023年第2期。。这表明低生育率和人口规模缩减对需求侧的消费力无论当前还是未来都会产生冲击和挑战。

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规模的增大会导致居民消费率降低且消费结构发生转变。研究显示,老年人的消费观念相对保守,消费意愿较低,老年人的总体消费水平低于年轻人,因而在收入、分配、涉老服务和保障制度等一定的前提下,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有抑制作用,不利于提高居民消费率(43)李怡然、李桂:《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城乡差异分析》,《经济论坛》,2018年第3期。(44)杨菊华:《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3期。。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上升,老年人对于住房、汽车、奢侈品等产品的消费需求会减弱,对医疗保健、养老照护等服务性消费的需求会不断上升(45)周广肃、杨旭宇:《退休与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差异与机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46)李稻葵、厉克奥博、吴舒钰:《从人力资源总量视角分析人口负增长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研究》,2023年第2期。,消费结构必然发生显著转变。在人口老龄化下激发巨大规模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是提升市场消费力面临的一个挑战。

2.人口负增长对供给侧产出力提升的潜在挑战

人口规模减缩和结构老化将通过劳动供给减少、劳动负担加重、技术进步滞缓、区域人口分布失衡等方面对产出力产生不利影响并带来挑战。

人口负增长首先表现为少儿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到2050年劳动年龄人口相比2020年至少减少2亿,2050年之后,人口负增长加快,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劳动力规模将由2050年7.3-7.8亿人下降到2100年的2.4-5.8亿人。与此同时,老年抚养比上升迅速,从2020年的21%上升到2050年的53.5%,在2084年达到87.5%即峰值(47)陈卫:《中国人口负增长与老龄化趋势预测》,《管理学研究》, 2022年第5期。。虽然低生育率和少儿人口减少会在当期释放部分劳动供给,而孩子是未来的人力资源,长期会导致劳动供给减少。

此外,劳动人口的大幅度下降会导致人力资本存量下降,尽管教育质量以及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在不断上升,能够弥补短时期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使有效劳动供给得到保障,但是从长期看并不能抵消低生育率下大规模的劳动人口减少带来的人力资本存量缩减。有预测显示,在人口负增长和结构老化的背景下,我国的人力资本存量到2100年会下降至少20.6%(48)左学金:《我国人口负增长及其经济社会影响》,《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若生育率不能够回升到适度水平,人力资本存量将会减少50%以上。劳动年龄人口的大幅度减少、老龄化带来的劳动负担加重、成本上升、人力资本存量降低都会在一定技术水平下使得生产能力降低。同时,劳动供给的大幅度缩减会导致已有资本闲置,新资本投资需求不足,资本收益率大幅度降低,甚至由于劳动力供给大幅度减少对已经构建起来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城市体系造成巨大冲击甚至毁坏,大量城市资本和生产资本闲置而成为负担,冲击总体产出力。

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对于科技创新会产生负面影响。根据王雪飞的研究,人口老龄化与技术创新水平之间呈倒U形关系,当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低时对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当人口老龄化达到一定程度后,促进作用消失,并对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产生负面影响,延缓甚至破坏产业转型升级。(49)王雪飞:《人口老龄化对区域创新水平的影响及对策》,《投资与合作》,2023年第8期。这使得潜在产出能力面临挑战。

我国总体人口规模进入负增长后,各省市的区域人口也会陆续进入负增长时代,区域人口增减分异明显。如果不能优化人口流动迁移的空间模式,使部分地区的人口有序地进入负增长状态,导致部分地区人口大幅度下降,从而对我国区域产业转移和升级、分工深化和专业化、产业分工协作、保持产业链和供应链完整等造成负面影响,最终对整体产出能力带来挑战。

3.对循环畅通能力的潜在挑战

国内大循环的顺畅运行关键在于供需平衡的协调和相互促进。然而,目前我国内循环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供给无法满足需求、生产得不到有效需求的支撑等(50)贺京同、张斌:《有效供给、消费升级与扩大内需》,《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在需求侧引至供给侧投资方面,人口负增长带来的规模缩减和结构老化,首先会使我国本就较弱的消费市场进一步萎缩,抑制市场中民生必需商品(诸如住房、家居产品等)的需求,使得本已存在的供需失衡状态加剧,进一步又会抑制企业的投资需求,从而使循环受阻。此外,人口老化导致我国的整体消费结构发生变化,老年人的文娱教育和医疗保健消费会上升,而这些领域产生的溢出效应对外循环影响很小,难以实现内外循环的相互促进。

在供给侧满足需求方面,人口负增长带来的劳动力供给不足,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减少,会导致部分基础性产业存在劳动力缺口的可能,使得产业链和供应链存在失衡甚至断裂风险,抑制生产—中间品供给—最终消费品生产—消费—再生产的内循环(51)荣晨、盛朝迅、易宇等:《国内大循环的突出堵点和应对举措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21年第1期。。此外,在整体人口负增长下,空间区域人口增减分异明显,人口单向流动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使得某些区域产业转移、升级和分工因为缺乏足够的劳动人口而停止,而且劳动力供给减少导致企业用工成本(工资)大幅度上升,从而导致我国内循环体系的中断。

在社会稳定层面,由于老年人口规模巨大且持续增加而劳动供养持续减少,无论采取现收现付制度还是个人积累账户亦或两者结合,随着老年人口规模达峰进程加快,养老金支付存在挤兑、突然增加等风险,对本已存在的养老金缺口、医疗保健体系不够完善、养老的人力资源不足、财政支付能力等产生挑战,对社会稳定和物价稳定等产生冲击,对内外循环造成不利影响,循环能力下降。

四、保持和提升市场能力人口规模回旋空间效应

(一)提升市场能力的人口规模回旋空间理论机理

人口规模回旋空间是指在一定人口结构变动和人力资本水平下,人口规模所规定的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可选择集边界的拓展或收缩幅度,即为经济发展在动力、途径和方式上提供的可选择空间和余地(52)王金营、刘艳华:《经济发展中的人口回旋空间:存在性和理论架构——基于人口负增长背景下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反思和借鉴》,《人口研究》,2020年第1期。。

(1)

(2)

即人口规模足够大时通过消费结构的变动和升级可保持和提升消费力,需求侧消费力提升上具有人口规模回旋空间。

从供给侧看人口规模的作用。经典的经济增长理论及其相关实证已经证明,劳动供给和人力资本提升是潜在产出能力提高的基础和保障,而巨大人口规模下可以保障有效劳动供给的相对稳定和人力资本效率的充分发挥。亚当·斯密的观点表明市场规模的扩大会引发劳动分工的深入,即市场规模和社会分工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并且对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53)王金营:《中国人口回旋空间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优势和作用》,《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根据斯密-杨格定理,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市场规模扩大能够促进劳动分工的深化进而形成专业化生产, 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从人口规模和社会分工之关系的理论和相关实证分析来看,人口规模和社会分工之间存在如图2所示的路径机制关系。由此还可以推出,市场规模足够大且劳动力供给足够充分时,通过分工协作和专业化发展可以培育更多样的产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出能力。

图2 人口规模在促进社会分工中路径关系

资料来源:王金营:《中国人口回旋空间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优势和作用》,《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

(3)

(4)

由此可以证明,在较大人口规模下,通过分工深化和细化可以扩大市场的有效劳动供给,包容更多企业数量、更大企业,从而提高产出能力,且不受人口规模和劳动力规模减少影响。

同理,国土空间广袤、人口规模大,人口空间分布后各个空间单元有足够大的人口密度,有利于区域产业分工和转移聚集,提高区域产出能力。这也表明人口规模巨大在区域产业转移和产业分工以提升产出力方面存在的回旋空间。

(二)人口规模回旋以增强需求侧消费力的实现途径

由于巨大的人口规模,各类消费品的需求均可能是巨大的,而且需求层次差异也较大,使得在市场细分上具有选择回旋空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汽车市场成交额达到5376.28亿元(55)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2023年10月28日,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zb=A0H&sj=2022。,国内汽车销量为2627.5万辆,其中豪华品牌汽车销售347.2万辆,同比增长20.7%,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350万辆(56)中国经济网:《2021年国内汽车销量2627.5万辆 车市消费升级趋势明显》,2022年1月18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2248179005863426&wfr=spider&for=pc。,其他为低档车销售量。2022年全国智能手机销量约2.56亿部,其中高端品牌苹果占据市场份额第一名为4650万部(57)Cinno:《2022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销量苹果第一、荣耀跃升第二》,2023年1月31日,http://www.cinno.com.cn/industry/news/smartphonesales230131。,占比也仅为18.16%。在旅游住宿业,2021年我国星级饭店客房收入达到562亿元,其中五星饭店、三星饭店和二星饭店收入分别为235亿元、109亿元和12.23亿元(58)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度全国星级饭店统计调查报告》,2022年4月15日,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tjxx/202204/t20220415_932490.html。,需求层次差异较大。由此可见,在人口规模减少的幅度较小时,需求由不同层次构成和细分产品的需求规模依然巨大,而且会减少某些较低品质的商品或服务消费需求,提高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规模,从而保持整体消费规模的提升。

我国还处于中等收入国家,低收入群体占比达到40%以上,仍有5.6亿人每月收入低于1000元,而且还存在贫富差距大,收入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低收入人群会减少,中等收入人群的规模会上升进而可以带来高品质商品消费占比的提高,从而提升消费力。2022年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实际增长4.2%和1.9%,人均支出实际增长2.5%,增长幅度高于城镇居民的实际下降1.7%(59)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2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2023年1月17日,https://www.gov.cn/xinwen/2023-01/17/content_5737487.htm。。这进一步证明低收入人群收入增加会比中高收入人群带来更高的消费需求,推动消费力的进一步提升。

人口接受较高教育和人口受教育程度持续提升都会对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产生显著影响。巨大人口规模下不同受教育层次的人口都是巨大的,而且高素质的人口可以带来有效的巨大市场规模。高素质人口通常更能接受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更愿意接受新产品,这可以进一步扩大我国的消费。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表明,当一个人的基础生理需求即食品、水分等得到满足后,他的需求层次将逐渐提高。在消费领域,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会促使人们购买一些高端的产品或新产品。我国的奢侈品市场在2021年达到4710亿人民币并较上年增长36%(60)CNBC:China’s consumers spent $73.6 billion on luxury goods at home last year, up 36% from 2020,2022年1月24日,https://www.cnbc.com/2022/01/24/chinas-consumers-spent-73point6-billion-on-luxury-goods-at-home-in-2021.html。。而且我国消费者生活的幸福感提高1%可以使奢侈品消费需求提高约20%(61)范和生、王燕:《扩大内需战略实施背景下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学术研究》,2023年第7期。。这意味着即使是价格昂贵的产品,得益于人口规模巨大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会形成一个巨大消费力和市场优势。

研究表明,老龄化会抑制消费,老年人的消费通常更少(62)杨菊华:《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3期。。这个结论或者现实是在一定条件下而存在,事实上老年人口存在着还未显现的消费潜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显示,到2030年我国老年消费市场规模将达到13万亿元,并且到2050年会增加到100万亿元,约占我国GDP的33%(63)睢党臣、张宇晨:《人口老龄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基于需求侧的视角》,《社科纵横》,2023年第1期。。实际上,基于我国巨大的人口规模回旋空间,即使只有小部分的老年人释放了消费潜力,这也会是一个较大的市场。2023年2月10日首批4家理财公司发行了18只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截止到6月27日,有10.9万人购买了这些理财产品,总销售规模达到7.63亿元(6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创新养老产品、改善消费环境、激发消费潜能——银发消费让老年人幸福生活》,2023年8月12日,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8/content_6898105.htm。。从这样一个案例可见,只要向市场提供适合的和合适的服务和产品,老年人口的消费需求将是巨大的。

由此可见,我国利用巨大人口规模回旋空间带来的优势可以保障我国在需求侧的稳定和升级。同时,巨大的市场规模带来市场需求进而带来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也会带来新的市场规模,进而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满足的需求侧体系。

(三)人口规模回旋以增强供给侧产出力的主要表现

对于供给侧来说,如前所述,尽管未来人口处于负增长和结构老化,但巨大的人口规模依然会保有巨大规模的劳动供给和人力资本优势。这一优势又可以通过分工细化、专业化水平提升、创新和技术扩散进步以及产业空间上的分工协作、产业链和价值链提升来发挥出来。

我国拥有13亿以上人口规模所形成的巨大市场并且具有6亿以上具有较高人力资本水平的有效劳动供给,在分工细化和专业化上具有较大的回旋空间。

未来人力资本水平将会大幅度提高,实证还证明人口规模大小对人力资本效率提升存在空间溢出的作用,即随着中国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大,有效劳动供给及其所具有人力资本的效率将会在人口规模回旋空间作用下得到乘数扩大(65)王金营:《中国人口回旋空间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优势和作用》,《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提高总体生产力。

由于我国具有巨大的人口规模,决定了各年龄段人口规模也是巨大的。在这一条件下,可以充分发挥健康且具有较高的技术或教育水平的老年人口的作用,一方面使更多的年轻人可以花更长的时间进行专门的人力资本投资,即通过延迟退休或返聘等方式为年轻人接受人力资本投资腾挪出空间,保持人力资本水平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可通过调整缩短学制和人力资本投资方式,释放一定规模青年人口进入劳动市场。从而使劳动供给保持在足够有效的数量上。

基于我国人口规模巨大所决定的巨大市场规模,企业在创新上具有市场驱动力,巨大市场规模为企业创新成本摊销、新产品市场拓展提供巨大空间,从而母国市场效应使得企业创新所带来的利润得到保障,更加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企业就更加有足够的资金在更多的领域进行创新,实现产业链的稳定和产业的自我发展。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66)陈小亮:《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2023年9月22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7901708682920060222&item_id=7901708682920060222&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t=1695352507493&showmenu=false&ref_read_id=1fe28b18-a1d5-465b-bbd6-4e4a92196f20_1695354649672&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这说明,不管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未来产业,其顺利发展壮大的关键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供给侧产出力提升的核心动力,而人口规模巨大和产业体系的完善为创新、战略新产业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条件。

巨大规模人口分布在我国的广袤空间,使得各区域具备一定人口密度,并在历史演进中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这意味着我国可以充分利用产业发展在不同区域间的不平衡和产业与人口分布的空间回旋余地,优化较为落后地区的产业结构,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67)王金营:《中国人口回旋空间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优势和作用》,《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信息显示,我国产业转移和升级的效果显著,新能源、新材料、钢铁、食品加工、纺织等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态势明显,东部地区承接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效果显著(68)新华社:《工信部:创新产业转移合作模式 激发区域发展潜力》,2023年6月21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9294609715787361&wfr=spider&for=pc。。同时,利用我国的空间回旋积极推动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和协调产业结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使得我国可以在人口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仍然保持现代产业体系完整,并通过产业在区域间的分工和专业化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出能力。

信息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数字经济的诞生和发展。近年来,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为抢夺话语权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69)许宪春、张美慧:《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测算研究——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20年第5期。。得益于巨大人口规模的回旋空间带来的优势,即巨大的数字经济市场、完整的产业体系以及巨大的人力资本存量,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截止到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6.88万亿美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并且数字经济的发展诞生了数字化媒体、数字化交易和数字化平台等新产业发展。我国巨大的市场规模为这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动力,并促进了基于国内市场而发展壮大的数字化交易平台形成,如跨国企业腾讯和阿里巴巴(70)赵涛、张智、梁上坤:《数字经济、创业活跃度与高质量发展——来自中国城市的经验证据》,《管理世界》,2020年第10期。等的成长和壮大。这些大企业还可以获得从其他产业例如房地产、传统制造业剥离出来的劳动供给,在解决就业的同时促进新产业的发展和产出能力的提升。国家和企业可以利用人口回旋空间带来的优势,在数字产业保持较高规模的劳动供给和技术创新,推动我国在新产业的知识积累和发展。在利用我国人口规模回旋空间带来的优势得到发展后,也会反哺国内市场,为我国提供足够的科技创新成功和人力资本,进而实现发展和保持我国的市场能力。

综上所述,由我国人口规模巨大所决定了在分工细化、新产业分化、专业化提升、人力资本存量巨大、创新和技术进步优势、区域空间产业分工协作、企业成长等方面具有的回旋空间效应,可保障供给侧产出力的提高。

(四)人口规模回旋以增强循环畅通力

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循环畅通是保持市场能力重要体现,这既包含了国内大循环,也应该同时包含参加国际贸易和分工的外循环。只有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加大开放力度畅通国际循环才能够释放和扩大我国巨大市场优势和人口规模的回旋效应。国内大循环需要充分利用我国人口规模巨大、分布区域广袤且具有相当人口密度这一回旋优势,积极推动区域空间产业协作和分工,充分发挥各区域资源禀赋、人力资本和产业的比较优势,发展关联产业、完善市场供应链,实现区域之间的产业互补,达到整体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循环畅通。循环的本质就是互联互通,积极完善和建设全国的交通体系,提高物流速度,降低物流成本。人口规模大及其所拥有的巨大的人力资本存量对国际循环中的产业分工、提升产业转移中的价值链具有巨大的优势。因此,我国要积极形成以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为辅,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大循环体系,并通过发挥国内市场的巨大优势,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扩展国外市场。

五、结论和讨论

为应对人口负增长和结构老化加重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对市场能力的冲击和挑战,以及国际环境愈发变得不确定带来的外循环影响,需要充分利用未来30年我国人口规模依然巨大和人力资本存量更加丰厚在劳动供给、分工深化和细化、产业升级和转移、技术创新和扩散进步、消费市场容量巨大等方面所具有的回旋空间优势,深化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提升,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动技术创新能力,保持和提升市场能力,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总之,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上,依然拥有巨大人口规模所带来市场优势以及市场能力提升的优势。但是,这些优势又面临着各种障碍、阻碍和耗散因素。诸如,造成低生育率的经济、制度、文化和社会环境等;区域在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还存在行政壁垒和各类过度管制,使得生产要素在区域间流动不畅等问题。因而,人口规模巨大所具有的回旋空间优势不会自动形成,需要高质量的社会治理加以释放和利用。一是需要通过社会治理降低生育养育成本,降低育儿和工作压力,营造婚姻和生育友好的社会氛围和文化环境,提升生育率到适度水平并维持人口规模稳定,减缓低生育率及其后果对市场能力的冲击。二是要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的保障水平。三是通过社会治理,破除制度政策壁垒,取消限制劳动力流动的各种政策和制度,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鼓励企业到其他区域进行投资,以解决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的问题。

我国还面临诸如市场扭曲,部分行业工资过低、涉及民生的行业诸如幼儿托育、教育培训供给不足且收费过高;还存在行业垄断、区域分割、行政壁垒、政府干预等,这些阻碍了人口规模巨大回旋空间效应的释放,需要市场治理释放回旋空间。一是要完善收入分配体系,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为提高消费力提供基础要素;二是要完善市场体系和政策,促进涉及民生福祉和“一老一小”公共服务领域事业的发展,要完善市场监管机制,改善消费者消费环境,避免出现产品质量差、欺骗消费者和垄断等现象,实现消费力的提升。三是要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和市场体制机制改革,采取积极的政府政策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跨境流通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区域间的分工和协作。四是推进高质量对外开放,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加强国际合作,优化国际环境,更大发挥人口规模回旋空间的效应,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相互满足、促进,使企业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实现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经济体系。

总而言之,通过采取积极的社会治理和市场治理可以为发挥回旋空间效应提供基础要素并扩大回旋空间效应,实现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循环网络,提升整体市场能力确保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消费力规模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我国消费力不足的多维判断标准
50亿元!目前规模最大的乡村振兴债券发行
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力不足的主要症结及其矫治
规模之殇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规模可达15BG的Veloce Strato平台
全面发展与提高消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