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顺
(山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1998年我国由长期的经济短缺历史性地转为经济过剩,消费不足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对此,我国积极推行扩大需求、刺激消费的治理对策,但未能收到预期成效。当前我国消费不足治理陷入了“只见物不见人”的误区,过度追求消费增长,而忽视消费质量及消费满足效能的提升,忽视通过消费发展促进人的发展,故而无法构建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在人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而人是在消费中获得再生产的,因而如何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动态平衡,以实现消费能力和消费资料的同时并举,形成最佳的社会合力,就成为唯物史观在当代的重大课题,马克思则为解决这一难题指明了方向。”[1]学术界对当前我国市场供求矛盾的定性由“消费不足”转为“消费力不足”,即由对供求矛盾的物象研究上升为人本研究,关注的重点由市场需求不足转为人的发展不足,治理思路由扩大需求转为培育消费者、促进人的发展,为此在消费力不足治理过程中需要切实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把消费力不足视为社会消费力不足,进而直接等同于购买力不足,从而把消费力不足治理引向单纯提高居民收入的狭隘路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指出:“消费的能力是消费的条件,因而是消费的首要手段,而这种能力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2]203消费力在本质上是人的消费素养与才能,如果仅仅把消费力等同于社会购买力,那么无疑偏离了消费力的科学内涵与本质规定。二是把消费力不足仅仅视为相对于生产供给的不足,以此判断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力发展的滞后性及缺陷。判断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力不足的标准绝不只是生产标准,更为重要的是要以消费力发展和人的发展为标准,认清我国消费力发展的潜能及前景。可以说,相对于生产标准、消费标准、人的发展标准,我国居民均呈现消费力不足状态,但这绝非同一性质的问题。也就是说,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力不足既反映相对于供给过剩的发展缺陷和短板,也反映出相对于消费力发展、人的发展的发展潜能和图景,消费不仅要促进生产发展,也应对消费力发展、人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马克思是把消费力的发展看作是生产力的发展,把发展消费能力和发展消费资料看作是发展生产力的途径。把消费能力的发展看作是个人才能的发展。经济社会越是发展到现阶段,消费力的这一意义就越是凸现。”[3]11探讨判定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力不足的标准,根本目的在于明晰消费力不足的实质及根源,为我国消费力不足的科学治理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1998年我国出现历史性的供给过剩,“据国内贸易部对601种主要商品供求情况统计,上半年供求平衡的有466种,占74.2%,供过于求的有155种,占25.8%,供不应求的商品已经消失”[4]。2008年伴随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大规模的出口商品滞销,进一步加剧了国内供给过剩的矛盾。据此判断,我国已处于供给过剩的经济发展阶段,消费不足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这说明可能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问题:或是生产出现问题,可归结为生产过剩;或是消费出现问题,可归结为消费不足。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定性,进而产生两种治理思路。如果定性为生产问题,治理重点则是集中解决供给过剩问题,即淘汰无效产能、压缩过剩产能、升级落后产能,2015年以来我国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属于生产治理。如果定性为消费问题,则治理重点是扩大需求、刺激消费,实现消费升级,从消费端发力化解供给过剩矛盾,2020年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国际市场波动风险骤然加剧,我国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5]即属于消费治理。对此,学界和政府都更倾向于定性为消费问题,即消费不足,其原因有二:一方面,相比发达国家发生的以总量过剩或全面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我国供给过剩表现为结构性过剩,即无效供给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毕竟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生产力仍然是重中之重;另一方面,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生产发展虽一定程度上落后,但消费的落后更为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消化快速发展的生产能力,但过度依赖国际市场无疑推高了经济风险,最终还须通过提升内需实现国内市场供求平衡。“我们当前消费需求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力量。有效需求不足,主要在于消费力水平不高。”[6]8因此,把当前我国市场存在的供给过剩矛盾定性为消费力不足,着力从消费环节解决问题是有针对性的。
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国消费力不足的治理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向。扩大需求、刺激消费的治理思路,归根结底仍然遵从生产决定消费的逻辑,虽然消费服从、服务于生产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一种治理思路,但也要充分认识这一治理思路的危害——社会生产偏离满足人的消费需求的根本目的。生产逻辑的本质是利润驱动机制,即以利润最大化为基本准则,为实现逐利目标,不惜放任成本最小化甚至成本无底线,由此突破产品质量与消费的安全保障,从根本上伤害消费者权益。在保障生产者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无疑更对生产扩张创造优越条件,纵容和放任社会生产的无度与无序,从而进一步积聚甚至激发供求矛盾。可见,消费无原则地服从生产的治理逻辑,就社会生产满足消费的根本目的而言,这种思路及做法无疑是本末倒置、南辕北辙。
基于生产供给标准作出消费力不足的定性判断,治理思路必然是扩大社会消费力,也就是扩大社会购买力,如此消费力不足治理必然被引向提高居民收入的唯一可行途径。客观地说,提高居民收入对于抑制和缓解消费力不足是有积极作用的,但不能过度夸大这一作用及效果,尤其是不能把增加居民收入作为应对消费力不足的唯一策略,经济发展实践已经充分验证了这一判断。一是居民收入增加并不必然提升社会消费力,因为大量社会购买力被储存起来,居民收入增长只是提高了潜在消费力,而对现实消费力的提升作用未能达到政策预期。二是居民收入增长只是消解购买力短缺的症结,但却不能消解居民消费全过程的所有症结。“释放消费潜力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居民收入,也涉及消费环境等一系列的政策调整与体制创新。”[7]我国居民消费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如消费质量、消费健康与消费安全问题引发的消费担忧,生产资质良莠不齐、销售渠道缺乏监管导致消费筛选与获取成本过高,市场无效供给过剩而有效供给不足导致居民需求无法充分满足等。因此,居民消费力不足需要综合治理,单纯依靠提高居民收入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三是消费力不足治理过度依赖提高居民收入,就把消费力不足治理的主体责任归为政府或社会,从而忽视居民的个体责任。政府促进居民收入增长通常的做法是调整社会分配政策,或推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市场流动性,扩大就业机会。这一做法忽视了责任均担问题,由于缺少居民的积极、主动配合,削弱了政策实施的整体成效,因此在消费力不足治理过程中,政府的积极治理未能有效转化为居民个体动力。归根结底,扩大居民收入并不等于扩大居民消费,扩大居民消费也并不必然提升居民消费效能,更进一步说,扩大居民消费并不等于促进个人的发展与进步。可以说,消费扩大未能与人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这是当前我国消费力不足治理难以达到预期成效的根本原因。
“过去我们只谈生产力,不谈消费力。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专门讲了消费力的问题。实际上,宏观经济平衡就是生产力和消费力的平衡。”[8]生产与消费的合理关系应是双方地位平等,而非任由单方决定,即使发生轻度失衡,也可通过相互制衡实现动态纠偏。因此,生产与消费关系应尽可能维持均衡发展状态,这是确保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必备条件。生产与消费维持均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在现实条件下难以长期维持,即使得以暂时性维持,这种均衡发展关系仍然是一种缺陷性关系,毕竟在这种均衡关系中,虽然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生产发挥影响作用,但相对于社会消费的应有作用还是过于微弱,无助于社会消费承担其必要的经济发展功能。“随着资本扩张越来越遇到需求不足的问题,消费力(特别是享受和发展性消费力)的启动将成为资本破解自身发展悖论的重要路径,消费力的尽可能实现将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议题。”[9]
消费对于生产的作用不仅仅体现为消费是生产的前提条件。马克思认为,消费对于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把它作为内心的图像、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提出来。消费创造出还是在主观形式上的生产对象”[2]15。消费对社会生产具有目标定位及价值导向作用。从理论上说,生产应当以满足社会消费需要为目的,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无法有效掌握和准确把握社会消费需求信息,社会生产往往具有盲目性、滞后性、无效性。此外,社会生产受逐利逻辑的误导与蛊惑,导致过度追求利润最大化,反而偏离满足消费需要的根本目的。资本逐利逻辑纵容社会生产盲目扩张,社会消费不仅在量上落后于社会生产,而且在结构与层次上低于社会生产,不是消费引导、规范生产,而是生产决定消费、生产限定消费。可见,在消费导向机制缺位的情况下,消费无法对社会生产施加理性引导。“进入后危机时代,扩大内需、实现向消费拉动为主的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应高度重视并深入研究马克思的消费力理论。”[10]当前对我国消费不足治理的重点应是推动生产导向型经济转向消费导向型经济,关键是构建消费导向机制,为社会生产注入强大动力、指引发展方向、拓展发展空间,这一机制包括以下四个必要环节。
第一,确保人的消费理性。“劳动者的消费不仅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条件,还直接成为社会再生产的根本目的,生产不再单纯的为生产,满足劳动者的消费真正成为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11]491为避免消费向社会生产传递错误信号,就要确保人的消费需要科学、合理、适度、文明,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把人的发展的长远目标与现实目标结合起来。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的最高目标,以此确立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发展的现实目标,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发展的现实目标应当是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目标的必要构成或必经阶段,以此避免人的发展的现实目标背离根本目标。“我们必须端正价值导向,科学消费,文明消费,合理消费,真正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要实现这些要求,就要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提高消费力。”[12]因此,当前我国居民的理性消费应由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发展的现实目标规定。
第二,确保社会消费略高于社会生产。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社会消费落后于社会生产、社会消费被动服从社会生产,现在看来这种生产与消费关系会产生多种危害:一是导致社会消费长期低下,缺乏有效发展;二是社会生产缺乏更新换代的压力和动力,从而制约社会生产的有效发展;三是由于偏离人的发展,导致社会生产和消费出现片面性、畸形化发展,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人的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消费落后于生产的局面必须得到根本扭转,实现消费的量与质、结构与层次、规模与范围在一定合理限度内超越社会生产,从而为社会生产提供明确发展目标和强劲发展动力。
第三,社会生产接受社会消费的激励与约束。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是社会消费对社会生产的激励与约束作用偏弱,社会生产可以完全无视社会消费需求的引导与规范,导致社会生产的无度与放任状态。为此,要建立社会消费对社会生产的强力约束与有效激励机制,即正反馈与负反馈双重作用机制,实现社会整体理性对社会生产非理性的强力约束与引导,确保社会生产的有序高效,从而实现社会生产服务社会消费的根本目的。
第四,社会生产充分满足人的消费需要。消费者通过消费获得某种程度的消费满足,进而实现某种程度的发展与进步,这种发展与进步又进一步促成消费者消费需要的更新、拓展、升级,从而为社会生产提出更高、更新的发展要求,新一轮的生产发展由此启动,从消费到生产、再从生产到消费,这中间发挥关键调节作用的是人的发展,消费力发展、生产力发展、人的发展三者之间形成一个均衡、协调发展的内生循环系统。
相对于生产供给的消费力不足的治理目标是实现市场供求平衡,消费与生产的地位相对平等,能够相互约束、相互促进。如果生产与消费只是维持脆弱的暂时平衡,就无法实现消费对生产的导向作用,消费的意义与价值也无法真正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相对于需求导向的消费力不足,就是相对于消费应有作用的不足,体现为消费力自身发展程度的不足。因此,相对于需求导向的消费力不足要比相对于生产供给的消费力不足对消费力发展的标准更高,不仅要求消费力总量规模与生产力水平大致相当,更体现为消费力的层次、结构、品质要明显高于生产力,确保对生产力发展目标及方向的引导与激励作用。“提升居民的消费力,增强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是今后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着力点,特别是在出口萎缩、投资疲软的局面下,必须要以扩大居民需求为主,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内生发展动力。”[13]相对于生产供给的消费力不足的治理目标是实现生产与消费的供求平衡,相对于需求导向的消费力不足的治理目标则是追求消费引导且主导生产。
相对于需求导向的消费力不足,并不意味着消费力不足治理要从生产过剩走向供给短缺。供给短缺的基本特征是社会生产能力严重落后于社会需求,导致居民基本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解决这一供求失衡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发展生产力。当前我国消费力不足也表明社会生产力能够保障居民基本消费需求,只是在居民消费需求无法实现有效更新、升级、换代的约束条件下,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导致商品滞销现象。“根据马克思关于劳动力价值的分析,消费需要包括生存、享受、发展等三个层次,消费需要由生存到享受到发展层次的递进也是消费力的递进过程。高层次的消费需要即发展消费涉及教育和文化消费。消费需要越是突出发展需要,消费力就越强,其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越大。”[3]12因此,消费力不足的实质是居民消费力的结构与层次升级缓慢、滞后,无法进一步扩大社会生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据生产供给判断消费力不足,就会得出错误结论,而依据需求导向标准判断当前居民消费力不足则更能客观、准确地把握消费力发展的现状及趋势。“以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实质上是以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消费水平为导向,体现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政治经济学理论所一直强调的最大限度地满足不断增长的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这个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只有在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中才能得到实现。”[14]4相对于需求导向的消费力不足,对社会生产的引导作用并非是社会生产总量规模的扩张,更侧重于对社会生产结构的优化与升级,这不仅对消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生产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消费力包括四种基本类型,即消费需要能力、消费选择能力、消费支付能力和消费满足能力[15],按照动态的消费过程依次从消费者产生消费需要到通过消费商品获得消费满足,实现某种程度的人的发展与进步得以顺序体现的消费能力。从消费力系统结构判断,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力不足并非特指居民购买力不足,还包括消费需要能力不足、消费选择能力不足、消费满足能力不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受市场分配机制的影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显著拉大,既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中、高收入群体,也有一个相当规模的低收入群体。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揭示的由于劳动者贫困而导致的消费力不足问题在我国依然存在,但却不足以解释当前我国消费力不足的全部或根本成因。从我国居民消费力的系统结构看,最突出的消费力不足是在消费过程的起点环节和终点环节,即消费需要能力不足和消费满足能力不足。消费需要能力不足决定了居民缺乏消费欲望的更新动机,从而难以产生新的消费需要及消费行动;消费满足能力不足则表明消费者从消费过程中未能获得较高程度的满足,意味着消费效能较低,无法构建“消费力发展—人的发展—人的需要的丰富与升级—消费力发展”的正反馈机制。
居民消费力横向存在系统结构、纵向则存在层级结构,从初级、中级到高级,呈现梯次递进的“宝塔型”结构。初级层次的消费力主要包括生存性消费力,满足人的生理性消费需要或物质性消费需要,仅以维持人的生理或者生命存在。这类消费简单重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大致维持既有的消费数量及质量,而不发生明显的结构提升与演进。中级层次的消费力主要包括发展性消费力,如文化教育、技术训练、素养提升等消费力,这类消费力的共同特征是实现消费力的层次提升、结构优化,由此产生的结果是消费者的人力资本得到积累,既标志着消费素养与技能的提升,也标志着人的发展与进步。高级层次消费力主要指创新性消费力,包括艺术创作、科技创新、产品创造等消费力,表明消费能力从无到有、从低到高、从落后到先进,体现为对既有消费力的全面超越。如果说从生存性消费力到发展性消费力体现的是消费力的数量增长与规模扩张,那么从发展性消费力到创新性消费力体现的则是消费力质的跃升。因为人的消费力不仅有横向结构,也有纵向层级,只有立足于对消费力系统结构与层次的整体认知,才能科学判定居民消费力的发展状况。这种判断不是依赖单一的消费力指标对居民消费力进行静态的定量评价,而要从系统结构与层次的角度对居民消费力进行全面的动态考查,以此作出准确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断。
从消费力的结构和层级看,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力主要集中于生存性消费力,而发展性消费力、创新性消费力相对不足,这就决定了我国居民消费力发展速度相对缓慢,难以发挥对生产的积极引导作用。“消费力提升不是简单的消费消费资料数量的增长,从消费内容看更多地表现为消费消费资料的层次不断提高,即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资料占全社会消费资料的比例提高;从消费方式看,消费消费资料的手段更先进,消费主体与消费资料的结合更人性化,对环境的损耗不断降低,消费效率不断提高。”[16]20因此,发展消费力应由单纯增加与提高消费力总量规模转向提高居民消费力层次、健全居民消费力结构上来,这是突破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力发展较慢、更新较缓制约瓶颈的根本举措。
不管是相对于生产供给的消费力不足,还是相对于需求导向的消费力不足,都是依据外部生产标准对消费力发展所作出的判断,而相对于系统结构的消费力不足则是依据消费力的内部标准或自身标准所作出的判断,这实际上进一步揭示了消费需求相对于生产供给不足的真正原因,可以归结为居民消费力结构褊狭、居民消费力层次低下。居民消费力结构反映居民消费力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四种消费力的相对欠缺或偏颇都会制约消费力的有效释放,从而拉低居民消费力的整体水平,体现出居民消费力结构的缺陷。居民消费力的层次反映了居民消费力的发展性与高级性,消费力的三个层次虽然并不对居民消费过程及消费行为构成直接制约,但却直接限定了居民消费力的规模,直观反映居民消费力的总体水平。为缓解相对于生产供给消费力不足的矛盾,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有两种基本方式,即完善并优化居民消费力结构或者促进与提升居民消费力层次。相对而言,优化并完善居民消费力结构更能有效释放消费力,促进四种消费力均衡发展,提高居民整体消费力,完善与优化居民消费力结构,实现居民既有消费力的优化配置,整体提升综合效力;而居民消费力层次的演进与提升,则实现了居民消费力的发展与进步,推动居民消费力质的跃进,实现从无到有的跃升和从低到高的演进。可以说,完善居民消费力结构可有效释放居民消费力,而提升居民消费力层次则可有效发展居民消费力。
消费力的横向结构与消费力的纵向层次综合反映了居民消费力的发展程度,通过内部的结构性剖析,直观反映了居民消费力不足的症结及缺陷,也指明了居民消费力提升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只有当驱动力强劲、购买力旺盛、选择力富有、内化力充沛时,消费力在质和量上才能达到一种最佳状态。正因为这样,在提高消费力的问题上,我们不仅要看到其构成的多样性,着力增强消费各环节上的力,同时还要注重其构成的有机性,切实协调驱动力、购买力、选择力和内化力的相互关系。”[17]相对于系统结构的消费力不足是一种综合判断的结论,这种判断并非仅仅关注消费与生产相对平衡的市场标准或静态标准,而是更注重居民消费力的现有发展状态与未来发展趋向的动态标准,既显示了消费力发展的不足,又提示了消费力发展的潜力,更昭示了消费力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一般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之前的人类社会所推进的人的发展都是片面性、局限性、阶段性的。毫无疑问,相对于共产主义社会所实现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社会之前的人类社会所实现的人的发展状态存在不足及缺陷。因此,相对于共产主义社会的人的发展的理想标准,也可判定我国居民消费力存在不足。一是我国居民消费力较为初级,仍然处于较低层次,偏重于物质性、生存性消费力,而发展性、创新性消费力相对不足;二是我国居民消费力从众性特点突出,个性化消费力发展相对不足;三是对于人的发展而言,我国居民消费力发展还具有很大的间接性,消费力发展虽然为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只是推动人的发展的重要途径及方式,并不直接等同于人的发展,无法根本或全面替代人的发展;四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8]189相对于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言,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力发展还带有很大片面性、局限性,集中表现在由消费力发展推进人的发展,实际上是优先发展人作为消费者的消费素养与能力,这与私有制社会偏重于推动人作为劳动者的劳动素养与技能的提升一样,都具有片面性、局限性。不管是劳动能力还是消费能力,都是人的能力与素养的重要构成,但却不是人的才能的全部构成。“要实现消费市场的社会扩张,不但要把劳动者看作是生产力要素,更要把劳动者当作消费者来培养,从而增加国民的有效需求。劳动者不再仅仅是劳动力或生产力要素,而且是消费力或消费市场要素,这是劳动者的两重性。”[19]从人的全面发展、整体发展、系统发展看,消费力发展只是人的部分发展或人的发展的部分。换句话说,通过推动消费力发展推进人的发展,只是人的发展的一种手段,或可是在现实社会规定条件下的必要手段,不能等同或替代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人的发展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人的发展,也就是人的本质的发展,是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的。共产主义社会之前的一切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其意义在于为人的发展创造必要的历史条件,推进人的阶段性发展。狭义的人的发展是人的本质的发展,属于人的直接发展,而广义的人的发展则是人的发展条件的发展,属于人的间接发展,依次可以分为若干历史阶段:原始公有制社会依赖并运用自然力推进人的发展;进入私有制社会则是通过劳动力或生产力的发展推进人的发展;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高级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则通过消费力发展推进人的发展。通过上述三个历史阶段接续推进的人的阶段性发展,分别克服了自然限定、生产限定、消费限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人要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则需要克服自身的限定。人的发展是通过间接发展到直接发展,通过发展条件的发展到人本身的发展,最终确证并实现人的本质——“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18]162因此,从人的发展的根本规律和基本趋势看,消费力发展只是人的发展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即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发展的现实路径,在社会主义社会消费力发展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第一,相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对劳动者消费力的制度性限定,社会主义社会为劳动者消费力的解放与释放、发展与实现提供了制度性保障,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社会供求循环无解的矛盾,使生产与消费进入均衡发展的历史新阶段。这一均衡发展状态不同于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与消费的暂时平衡,而是在二者基本适应、实现均衡发展基础上构建需求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确立消费作为生产的根本目的、生产服从服务于消费的合理关系,以此实现人的社会理性对经济理性的约束与引导。
第二,消费力发展与生产力发展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任务。“发展消费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以人为本,通过扩大消费领域,提高消费质量,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从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文明和社会全面进步。”[6]11社会主义继承了资本主义社会发达的生产力基础,在人类历史上克服了生产不足的限定,其主要历史任务应当转化为克服消费不足的限定,从这个意义上说,消费力发展应当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任务。相对于生产力发展而言,消费力发展对于人的发展的意义在于推动人由间接发展向直接发展转变,消费力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发展的重要方式与途径,表征着人的发展程度及状态。“消费力既要培育,也要充分释放,其意义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样”[20],可以设想,正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消费力发展,使人在克服生产限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克服消费限定,必将进一步转向共产主义社会人的本质发展,即人的自身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消费力发展对于人的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作用。
第三,作为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发展的发展方式或呈现方式,消费力发展既具有历史进步性也具有历史局限性。相对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高标准,社会主义社会人的消费力发展无疑具有局限性、片面性、狭隘性,呈现出发展的不足,虽然多表现为消费力发展的方向及取向,但不能狭隘地理解为现实条件下消费力发展的病症与缺陷。就其实质而言,“私有财产的运动—生产和消费—是迄今为止全部生产的运动的感性展现,就是说,是人的实现或人的现实”[18]186。相对于人的发展的消费力不足,并非是基于当前我国消费力不足提出的治理目标,而是基于消费力发展规律以及人的发展规律提出的发展目标。
从人的发展的高度宏观把握与审视当前我国消费力不足的治理,需要解决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把人的发展目标与消费力发展途径结合起来。简单套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的人的发展目标是不切实际的。“马克思根据人的消费需要区分出生存、享受、发展三个层次的需要。现阶段突出发展需要层次的消费就体现个人才能的发展”[14]5,为此需要把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的理想目标转化为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发展的现实目标,并以此为依据调适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力发展思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人是主体,是首要因素,消费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智力和体力更为发达的个人拥有高度发展的个人消费能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志。”[16]19从人的发展的角度审视消费力不足治理,比仅从生产发展的角度规定消费力不足治理的视域更加宏阔高远、目标更加明晰坚定、方式更加科学有效。要从人的发展的高度和广度审视我国居民消费力的培育与发展,树立整体思维和系统思维,确立科学、合理、适度的目标,从根本上解决消费力发展偏向,避免陷入治理误区乃至歧途。
单纯治理相对于生产供给的消费力不足,只能暂时性解决市场供求矛盾,其治理思路具有很大的片面性与短期性。依据生产供给、需求导向、系统结构、人的发展的多维标准,对当前我国消费力不足进行综合治理,把市场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才能整体推动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消费力不足治理既要解决消费力发展缺陷问题,更要促进消费力发展或人的发展目标的实现,从而稳固构建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消费力经济学是经济科学中的—门新学科,应该从消费力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中研究人的发展。”[6]165当前我国消费不足治理的根本思路应是从人的发展的高度进行审视、引导、规范,以促进治理的暂时成效、长期成效与根本成效统一。判断消费力不足的人的发展标准是抽象标准,也是根本标准。“消费能力的发展有助人的才能的发展,或者可以说,个人才能的发展包括消费力的发展,这里的消费力主要是指消费的选择、欣赏、审美能力。”[21]从这一意义上说,消费力发展作为人的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方式,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消费力发展应当以一定程度的人的发展为目标,这是判定我国居民消费力不足的一个重要标准,它规定了消费力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这一规定并非仅仅着力于解决市场供求矛盾,而是着眼于人的现实发展。如果以生产标准判断并治理消费力不足是立足实际,那么以人的发展标准判断并治理消费力不足则是放眼未来。判定当前我国消费力不足的标准是多层次、多维度的,既有现实标准也有理想标准,既有底限标准也有高限标准,既有外部标准也有内部标准,从而为消费力发展提供标准、目标、动力和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