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2023-12-26 15:37吴定海范红波王怀光唐香珺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年20期
关键词:工科专业课专业课程

吴定海 范红波 王怀光 唐香珺

陆军工程大学石家庄校区 石家庄 050003

0 引言

课程思政是人才培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从国家层面对“课程思政”建设作出了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与改革转型阶段,国际形势暗流涌动,敌对势力时刻企图颠覆、遏制或减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国家亟须培养一大批政治立场坚定、思想品德高尚、富有创新精神和勇于担当的高素质人才。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青少年和大学生出现了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对自己的要求不高,学习动力明显不足,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抗挫折能力差;二是思辨能力不强,遇到问题不能理性地分析,容易被网络舆论左右;三是思想认知不高,缺乏忧患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等教育课程思政的任务是立德树人,其本身就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两方面的共同努力,专业课教师也负有思政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才能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1 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1.1 工科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必要性认识不深

“成才先成人,育才先育人。”课程思政开展的主体是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价值认同是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前提。然而,部分教师在思想上对课程思政认识不到位,行动上体现为主动意识不强[2]。

一些专业课教师缺乏育人意识,片面地认为教书就是育人,还有一些专业课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专业课教师关系不大,应该把精力放在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打磨和设计上,不愿投入必要的精力认真地思考和探索如何搞好课程思政,缺乏课程思政建设热情。大学的人才培养,应该是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还是重德育教育?清华大学经过长期的探索,确立了以“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将价值塑造放在首位,体现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教师对课程思政的价值认同程度决定了课程思政教学开展的深度及效度。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不足,表现在对课程思政的认知能力不足,不能够有效地挖掘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德育元素,没能充分发挥课程全程、全方位和全员育人的思政格局。

1.2 工科专业课程思政融合能力不足

在课程思政中,由于思政元素“隐性”的特点,专业课教师对其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把握,缺乏对所任课程的宏观课程思政设计。在备课过程中,普遍存在总结提升不够的情况,难以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凝练出包含世界观、方法论、学科素养和职业道德等可以作为思政教育的元素。

受课程思政设计和思政元素挖掘不足的制约,教师在专业课堂上对如何有机融入思政元素缺乏正确的开启方式,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生搬硬套、融合度不高的情况,产生了将与教学本身毫不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强行纳入课堂教学之中,或“为了思政而思政”“贴标签”“两张皮”等问题。难以做到如盐化水、润物无声,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

因此,专业课教师需要具有课程思政素养,只有真学、真信、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从提高自身的素质着手,才能讲好课程思政。

1.3 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协同不够

从相关文献来看,目前专业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较为明确,各专业的“课程思政”总体要求需优化分解到该专业的每门课程,进而结合课程定位和课程思政教育目标进行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才能形成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课程体系、知识体系和内容体系。

但是专业课与思政课之间尚未形成协同效应。专业课与思政课之间的相互支撑和良性互动不足,还缺少内容与形式上的隐性衔接。具体体现在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进行总体设计时缺少与思政课教师的深入沟通和研讨,在内容上未能充分发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和育人资源,在形式上习惯性地借用思政课程的方式,简单地将课程思政嵌入专业课程中。

专业课与专业课之间也未形成协同效应。不同的专业课对立德树人的贡献应各有侧重。但是各专业课教师在针对“课程思政”的要求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往往单独挖掘各自课程里的思政元素,相互协同联动较少,导致本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没能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建设要求突出本门课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贡献,也没能系统分析本门课与其他课程在融入课程思政方面的差异性问题。

2 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核心价值体系构建

课程思政价值体系体现在教育目的或意图的层面,反映出高等院校对“培养什么人”的思考。课程思政以遵循国家主流价值观要求的精神为旨归,体现大学课程对个体精神成长意义的追问,同时也表达了课程学习要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价值引导。

总体来说,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应体现“一条主线、五大重点”。“一条主线”即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五大重点”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治、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

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应结合国家发展战略、科学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变革的需要,以“立德树人”为引领,培养多元化和创新型的卓越人才。

2.1 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应体现社会责任的培养

工科专业注重学生的国际性发展等特点,注重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势必给学生的思想带来影响。高等教育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期,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形势、白热化的科技竞争和激烈的科技人才竞争环境下,把好人生的“总开关”至关重要。课程思政应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本质,更好地理解中国乃至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以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教育、责任担当等作为对专业发展追求的政治引领,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坚定“四个自信”,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决心。

2.2 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应体现工匠精神的培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3]”。工匠精神体现在追求卓越和爱岗敬业的统一、对所从事职业的尊重和热爱、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忘我工作、专注的工作态度、忠于职守等方面。工匠精神体还现在努力探索专业前沿,不断钻研的敬业精神和对所从事工作精益求精的职业信仰,注重细节,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断推进技术的创新等方面。

工匠精神是工科院校人才培养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职业道德方面的集中体现。工匠精神体现了创业和创新的结合,创新是工匠精神的灵魂。学生学习工匠精神,需要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思维方法,正确思考专业领域热点与难点问题,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变革创新。专业课程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主动思考、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

2.3 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应体现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与人的思想道德品质高度相关,如全局观念、团队意识、尊重他人等。具体表现为协作意识、沟通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等[4]。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工程科技的创新发展体现出了多学科交叉、跨领域协作的特征,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兴领域,需要具备不同学科背景和经历的人才进行团队协同合作,团队协作能力对未来工程创新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更需要通过系统有效的课程思政载体设计来达成。课程思政的实施,能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项目制和实践内容的比重,让学生学会沟通、倾听、对话、参与和领导团队的工作等,自发培养和形成协作能力。

2.4 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应体现文化自信

工科专业应注重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即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与持有的坚定信心,充分肯定自身文化,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和最持久的力量。但是,当前工科大学生在文化自信方面仍然受到以下三方面的影响:一是容易受到网络舆论的歪曲和享乐主义的误导;二是多元文化和信息碎片化的冲击容易导致其文化自信意识淡薄;三是民族文化认同感低和价值观的扭曲[5]。

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工科课程思政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刻不容缓,应将加强文化自信的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文化自信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革命文化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综合反映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课堂教学时,教师应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将其传输给学生,滋养其精神信仰,增强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3 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方式

3.1 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

一是融入教师培训。教师队伍是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的关键。应利用多种方式对教师开展专题式课程思政培训,积极鼓励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课题或教学法研究,经常性地开展集体探讨和备课,敦促教师把握高等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大力提升教学工作的实效。

二是融入教学目标。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思政总体要求,将课程的特点和建设要求与课程思政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找准课程思政的映射点与融入点,凝练课程价值观,充分挖掘课程所能承载的育人功能,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政治信仰、社会责任、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等,使其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是融入教学内容。结合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大量的事实、数据等,把民族复兴、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等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统一知识传授、能力培育与价值引领,突显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

3.2 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实施策略

一是融入教学设计。基于课程思政目标和总体要求,教师要善于在课程知识点中挖掘思政元素,例如利用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启发思维、讲好大师成长故事实现价值引领等,进而再将价值模块进行整理,实现知识模块的重组、延伸、解读和德育内涵的挖掘,以便将思政点连接成思政线及思政面,实现课程思政设计。

二是融入教学方法。课程思政教学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的原则。理论讲授融入思政教学法占时少、容易实施,是目前课程思政开启的主要方式,还可以采用案例、问题、项目式思政融入教学法。课程思政相关理论重在严谨准确,要反复推敲。课程思政元素切入方式要巧妙自然,实现“如盐化水”的平滑过渡,让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紧密融合,从“物理接触”到“化学反应”,让专业知识自己说话,引起学员情感共鸣,促进学员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4 结束语

课程思政的精髓是立德树人,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统一。课程思政不是专业课的画蛇添足,而是画龙点睛;课程思政不是专业课的政治标签和标语口号,而是课程育人的内生需要;课程思政不是紧锣密鼓的百米冲刺,而是精雕细刻、润物无声的慢工细活。

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专业课教师思想和行动合力推进,从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和文化素养等维度挖掘思政元素,进入教学大纲,强化教学设计,灵活融入课堂,推进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联合育人建设。

猜你喜欢
工科专业课专业课程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