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帅 刘利 吴琼英 王俊
1 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 江苏镇江 212100 2 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江苏镇江 212100
研究生教育的两大主要任务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其所体现的是硕士研究生培养对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1]。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急速向前,人们在科技的飞跃中逐渐认识到专业人才的重要性。同时,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各式各样新的职业岗位开始出现,社会对高学历、高质量的专业人才需求也随之增大,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地位也随之突显[2]。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无论是现代畜牧业还是新农技术,对畜牧专业的人才需求在日益增长。从社会对畜牧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需求来看,研究生教育需要培养能促进畜牧业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使其具有在实践中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3]。因此高校需要发现在高校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适时调整教学模式和教育机制,以利于复合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更大程度地满足专业研究生未来学习目标和工作方向协调发展的需求。
1.1.1 教育观念仍较传统
传统教育观念对于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差异认识不清晰,通常存在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学硕”)的培养模式照搬到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专硕”)的培养上的问题。畜牧专业的专硕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科研水平,并且根据未来不同的发展方向,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目前,专硕的课程设置常常与学硕类似,其中大多数一味跟随导师进行实验室研究、参与学术课题,忽略了实践能力的锻炼,偏离了畜牧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此,应当对教学模式应进行适当调整,以优化专硕的课程体系[4]。
传统的教学,大多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的思考,这无益于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长期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会使学生形成被动学习的习惯,导致部分学生在硕士阶段存在只知操作却不了解其原理等思维惰性的现象,这将给硕士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和进一步的创新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
1.1.2 高校往往只注重学生质量,而忽视导师质量的重要性
作为给研究生提供目标方向且提出指导性意见的引导人,不仅导师自身的责任感、指导能力和专业水平极为重要,还需要其保持一定的学术活跃度和与社会实践的对接度[5]。导师如果在知识结构上有欠缺,或能力不足,将对学生能力水平的提升产生不良影响。无论是选择课题、设计实验、撰写论文,还是培养实践应用技能,导师的指导性作用都十分重要。因此,不能浅薄地理解“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传统教学观念,应该看到这句话更深层次的含义,重视师资水平的提高,为培养高质量的硕士研究生提供更好的资源和帮助。
1.1.3 学生对专业不够自信,缺乏吃苦精神和能动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畜牧专业是对国家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专业,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该专业存在一些偏见与误解,导致一些畜牧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存在一些自卑心理,认为自己的专业不重要,与预期的未来工作方向不相符等,这些都是对专业不自信的表现。信心是动力的来源和坚持的根本,学校应通过构建良好的实验环境,为研究生提供优良的资源,帮助其建立专业自信。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那么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将自己能做的事做好、做优才是个人价值实现的最好体现。专硕培养尤其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摆正对专业的认识,摆正学习态度,使其坚定所要走的道路,坚持正确的理论和科学实践,相信专业发展,坚持专业自信,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专硕学习与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对所学专业保持兴趣和热爱。
专业自信、兴趣和热爱能使专硕全身心投入学习和研究中,也有利于培养其吃苦耐劳的品格。畜牧专硕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自我追求,把学习看作谋发展的要务,在提升知识水平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6]。
1.2.1 缺乏实践能力,理论与实际应用不协调
畜牧专业的实践性与应用性较强,而专硕在学习中常常会出现理论解析不透彻、实践操作不灵活的现象。这就要求其在保证专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性的研究工作,提高实践技能。同时,为了培养专硕的专业综合性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高校应结合办学特色,加强实验室以及实践基地的建设管理。
1.2.2 对畜牧专业专硕的考核机制较为单一
高校对硕士研究生采用的考核方式多为理论考试以及撰写论文,虽然这样的考核方式是为了减轻部分学生的考核压力,但其中的弊端也显而易见。首先,这样的考核方式既不能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实践能力、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能客观地反映出高校目前教学模式的效果,不便于进行教学机制的改革完善。其次,正是趋于单一化的考核形式使得研究生容易放松日常学习,将重心放在应对考核上,缺乏深度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忽略平时的知识积累,致使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科研实践能力具有局限性。基础知识的不牢固也会对以后进行研究和创新突破造成一定的困难,不利于高素质综合性专硕的培养[7]。
要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思考:在同样需要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更新知识储备,以及进行实验研究的情况下,如何将专硕培养与学硕培养区分开。首先,需要制定针对专硕的实践性较强的培养方案,在保持学科特色的同时创新教学模式,提高专硕的科研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8]。例如在选择课题时,为了培养专硕的实践操作以及实践应用能力以便更灵活地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导师可以鼓励专硕选择如“鸡免疫调控基因的表达及功能”“蝗虫成灾机制的生态基因学研究”等实践性较强的课题进行研究[9]。
注重学思结合,导师在教学指导过程注重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灵活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参与式、混合式等多种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发现并主动思考问题,对学生进行创意启发,和学生一起探究如何解决问题[9]。部分研究生在大学本科期间为考研而学习,一开始就将学习重心放在应付考研上,导致许多基础知识学得不扎实,因此在对专硕进行指导时,导师应首先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知识功底,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存在不懂装懂,或者干脆不表达也不提问的情况,这是思维惰性和知识缺乏的表现,对此,导师可以采用多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作答,并且使其知道自己当下有哪些知识还没有吃透,在哪方面还存在知识盲区,促使其思考。同时问答教学法也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逐渐培养起勤于思考、主动预习、及时复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将教师的个人发展与教师团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个人科研能力与教学指导水平的提高能促使团队的成长,而团队的进步发展又带动个人能力的提升,形成团队与个人互相促进的良好循环,在个人和团体之间建立起强大的凝聚力[8]。对导师团队的考核有利于提高团队总体的质量,促进教师不断地研究学习并提高自身修养,为社会培养人才而贡献力量。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研究生正确看待自己的专业,先对畜牧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再敞开心扉去熟悉、接纳这个专业,明确该专业的发展前景。其次,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于一定的环境限制,畜牧专业学生往往会遇到诸如与预期有差别的就业环境、专业调剂以及对未来工作方向的迷茫等情况,此时,导师应当引导学生心怀远大志向,将眼光放长远,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放平利益心。在该奋斗的时候选择奋斗,做该做的事,朝着目标前进会让人生更充实,所做的事更具有价值意义。生活中,求上得中,求中得下是普遍现象,导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涯中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这样,他们才会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就。专业不自信不仅仅是来源于内心的抵触心理和消极情绪,也缘于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为专硕提供优良的实践基地、研究环境,以及最大化地利用科研资源等,努力提高专业实力,切实突出专业特色,来增加专硕们的专业自信[10]。
实验室建设作为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学科特色优势的展示,是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和教学实践的重要场所[11]。在畜牧专业的教学中,实验室、实践基地的建设尤为重要。在教学时将理论融入实践中,要求研究生不仅要掌握实践操作,还应该理解实践所运用的理论知识,在加深理论知识印象的同时积累实践经验。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对培养硕士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决定性作用。
首先,除了每一学年的一次相关课程考试和最后的论文撰写等考核外,还可以进行阶段性考查,给研究生布置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和任务,监督观察其所获得成果并进行分析[12]。其次,将平时的课程学习、与导师的交流以及实践情况等综合表现也纳入考核之中,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更全面真实的展现。
社会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不但在量上有所增加,对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畜牧业发展形势喜人,蒸蒸日上,畜牧专业人才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高校应当积极培养此类专业人才,不断改革完善畜牧专硕的教育机制。经过近年来教学方法的改革,该专业专硕课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虽然对专硕的培养仍有不足之处,但目前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果[13]。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导师团队质量的提升,考核机制的改进以及畜牧专硕专业自信的培养,有效地调动了专硕研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